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

合集下载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目标【篇一: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案例分析案例:浅析格林柯尔公司的兴衰案例简介:l959年生于江苏泰县。

l975~1977 年上山下乡,l981 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 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l988年以“顾氏循环理论”为基础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 1990年在英国注册了格林柯尔制冷剂生产公司,随后又在北美和东南亚广设分公 1995年无氟制冷剂的重要生产基地——天津格林柯尔成立 1998年成立了北京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000年进入了资本市场——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共募集资金5.4 亿元港币 (一)成功事例:当时,同在香港主板和深圳a 股市场两地上市的科龙电器,在业界曾是制冷行业和家电生产行业的巨头。

l996 年和l999 年,科龙电器先后在中国香港和深圳成功上市。

1999 年公司的销售额一度达到56 亿元,但随后科龙陷入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境地,并走人st 的行列。

加之科龙电器股权非常分散,因此,许多公司开始“觊觎”科龙。

出人意料的是,格林柯尔击败了通用电气、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成功入主科龙。

2003 月,顾雏军拥有全资股份的顺德格林柯尔,在合肥和美菱电器达成合作协议,顺德格林柯尔以2.07 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 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

当年7 月份,格林柯尔旗下的科龙与杭州西冷集团签署协议,收购西冷70的股权。

同时,格林柯尔与南京斯威特集团抢食小天鹅,并争购小鸭电器。

短短两年,一连串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引人瞩目的“资本狂人”。

也就是在抢购小天鹅时,顾雏军喊出了他事后一直追悔的经典话语——“我惟一不缺的就是钱”。

2003 4.178亿元,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协议收购了亚星客车 11 527.3 万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60.67%),并因此触发要约收购义务。

收购扬州亚星之后,顾雏军马不停蹄地收购了国产汽车轴承第一品牌襄阳轴承。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

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本期用于替换工程的量=期初存货量一期末 存货量+本年购入量一本期分销量 用这个公式推出2001、2003、2004年3个年度替换 工程消耗的制冷剂金额刚好等于当年替换工程收 入的12.5%,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巧合!格林柯尔一 直宣称制冷剂替换工程收费是根据客户用电数据 推算出来的,涉及的参数有客户制冷设备功率、 当地电价、设备每月工作时数等。在格林柯尔这 里两者居然连年精准地维持8:1的比例,所以两组 数据中至少有一组是人为编造的,这也许是格林 柯尔业绩神话的最大秘密!
二、从格林柯尔案看财务舞弊
• (一)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 1、运用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端倪。 格林柯尔报表的确有些蹊跷,资产结构:账上现 金非常巨大,占总资产的64%,占净资产比例更 是高达74%,从关联公司购入制冷剂形成的存货 也相当可观,至2004年底存货价值高达1.18亿元。 另外,账上虽然有超过10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 格林柯尔却把一部分存款抵押在银行以取得年息 约5%的短期贷款。我们都知道把存单抵押在银 行可以得到的贷款比率是相当高的(接近100%), 格林柯尔贷到的金额却不到抵押存款金额的60%, 银行如此小心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从财务上看来,这是一个格林柯尔和顾 客双赢的收费模式,格林柯尔在这里面的利润 是很惊人的,而客户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节 省了更多的电费。再就是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 采购、消耗及库存情况。根据年报披露,1998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从天津格林柯尔 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2002年以后再 没有购进。2004年底库存货值仍达1.18亿元。 购进的制冷剂只有两种用途:分销及用于替换 工程。理论上说下面的等式应当成立:
这类公司虽然手段高明、造假过程复杂,但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关系复 杂的集团当中,而且频繁担保与被担保;集团的 实际控制人资金链断裂,十分迫切需要现金;上 市公司有莫名其妙的资金往来,特别是现金往来 非常复杂,尤其是与关联方的,资金流入流出量 非常大;现金流量表中“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 动有关现金”金额巨大。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本文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为研究案例,揭示了格林柯尔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方法。

在总结格林柯尔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标签: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政策建议一、从格林柯尔案看财务舞弊1.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1)运用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端倪。

格林柯尔报表的确有些蹊跷,资产结构:账上现金非常巨大,占总资产的64%,占净资产比例更是高达74%,从关联公司购入制冷剂形成的存货也相当可观,至2004年底存货价值高达1.18亿元。

(2)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及母子公司报表找出猫腻。

仅从科龙的合并报表以及母公司报表可以看出,科龙有大额的资金被母公司(格林柯尔)侵占。

2003年,科龙母公司报表中其他应收款达16亿元之巨,而合并报表中该项目仅为1.3亿元;2004年科龙母公司报表中其他应收款为17亿元,而合并报表中该项目仅为1.2亿元。

(3)会计师事务所屡玩“谦让”须提高警惕。

格林柯尔上市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安达信,2001年安达信因丑闻“告退”,其在香港的业务转给了普华永道。

科龙与格林柯尔的审计机构都应当是普华永道。

但是普华永道却将二者拱手相让与德勤。

在格林柯尔入主美菱之后,普华永道也辞去了美菱的审计工作。

直到2005年,德勤为科龙出具2004年的“保留意见”后,德勤也推掉了科龙的审计业务。

2.格林柯尔财务舞弊的特征(1)现金舞弊的“高端运作”。

通常上市公司会选择不易被发现的资金运作,运用高技术的舞弊手段。

被曝光者往往是资金链断裂被逼现形,或者被监管机构调查后才得以曝光。

这类公司虽然手段高明、造假过程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关系复杂的集团当中,而且频繁担保与被担保;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资金链断裂,十分迫切需要现金;上市公司有莫名其妙的资金往来,特别是现金往来非常复杂,尤其是与关联方的,资金流入流出量非常大;现金流量表中“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金额巨大。

案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案例)

案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案例)

案例名称:海信并购科龙案的动因与启示专业领域/方向:财务管理适用课程:《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选用课程:《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编写目的:本案例旨在引导学员进一步关注企业并购理论及其相关操作。

根据本案例资料,一方面,学员可以掌握企业并购的类型及其选择,正确区分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掌握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与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学员在重点掌握并购动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加深对企业并购的理解。

知识点:企业并购类型、支付方式关键词:并购动因、并购整合内容摘要:2005年9月9日,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境内法人股26221.2194万股(占本公司发行总股本的26.43%)转让给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了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之后,作为收购方的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之母公司,海信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以现金6.8亿元最终完成对格林柯尔持有的科龙股份的收购。

本案例通过海信并购动因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并购目的,对海信并购案予以评价并给出启示。

海信并购科龙案的动因与启示2005年9月14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921.SZ)就发布了股权转让公告,称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单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9日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境内法人股26221.2194万股(占本公司发行总股本的26.43%)转让给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转让价格约为9亿元人民币(每股3.432元),首付款5亿元人民币。

一、背景介绍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上,企业并购活动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

自19世纪末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己先后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实践证明,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解决了现实经济中的许多棘手问题,是企业成长和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审计学原理案例

审计学原理案例

精选ppt
12
• 消息传出,立刻引起美国金融与商品 交易市场的巨大动荡,2001年11月28 日,债券评级机构调低安然公司股票 评级,安然公司的信用评估被降至 “垃圾级”(junk-bond),一些合作 者撤走了大部分能源交易,迪奈基公 司也终止了2001年11月9日开始的神速 收购计划,这一切使得安然迅速濒临 破产。
安然公司舞弊案
精选ppt
2
“琼民源”故事在中国股票市 场堪为造假的“典范”。然而,在 真相曝光之后,这个神话在顷刻之 间灰飞烟灭。很多人认为,这样的 故事只能发生在公司监管和公司治 理尚不完善的中国股市,但出人意 料的是,2001年12月2日,同样的 美国版神话就在大洋彼岸坍塌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美国安然公司。
手法:虚构销售收入、少提坏 账准备以及少计诉讼赔偿金等。
精选ppt
47
Hale Waihona Puke 科龙—格林柯尔系顾雏军
十余人团队
科龙系
格林柯尔系
……
顾收购的28家 子公司及分公司
……
顾的私人公司 12家子公司及分公司
精选ppt
48
几点思考:
为什么顾雏军能一路绿灯, 迅速扩张?
为什么年年打假,越打越假?
精选ppt
49
顾雏军在法庭上的辩护
滚动收购…… (负价格)
香港上市 香港格林柯尔募集资金7000万
圈钱、银行借款
虚假出资,注册顺德格林柯尔, 打造购并平台
收购科龙第一大股东 容声20%股份
科龙董事长
2001年
造假做亏
精选ppt
股价上涨
2002年 造假做盈
以低于每股净资产 的价格收购科龙
46

讨论案例l__财务管理目标案例

讨论案例l__财务管理目标案例

讨论案例l 财务管理目标案例——格林柯尔系神话破灭的财务管理目标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利用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实际问题,分析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在不同理财环境下设置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案例介绍①(一)顾氏高层管理者的“资本神话”天才的发明家顾雏军,l959年生于江苏泰县。

l975~1977年上山下乡,l981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l988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以“顾氏循环理论”为基础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这是他此后涉足商海的最大资本,也是他提出整合我国制冷行业的根基。

但是,这个可能改写工程热力学理论的“顾氏循环理论”,受到业内广泛的质疑。

顾雏军的导师吕灿仁等3人联名发表文章,认为“顾氏循环”在理论上不能成立;清除伪劣科技“顾氏理论”座谈会使顾雏军与学术界的关系彻底僵化。

1989年顾雏军下海经商,1990年在英国注册了格林柯尔制冷剂生产公司,随后又在北美和东南亚广设分公司;5年后,无氟制冷剂的重要生产基地——天津格林柯尔成立;事业上一帆风顺的顾雏军在1998年成立了北京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进入了资本市场——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共募集资金5.4亿元港币。

有人预计,顾雏军在下海的10年间身价已经超过20亿元。

至此,格林柯尔神话开始上演,随后高潮迭起。

不可否认,顾雏军有着过人的天赋,他发明的格林柯尔制冷剂成本低,节能效果也很明显。

在商场上,他也是眼光独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但是,让人们刮目相看的是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同样显得游刃有余,甚至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而最让业界注目的就是顾雏军曾成功入主危机重重的科龙电器。

当时,同在香港主板和深圳A股市场两地上市的科龙电器,在业界曾是制冷行业和家电生产行业的巨头。

l996年和l999年,科龙电器先后在中国香港和深圳成功上市。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4.我国有关信息披露规定的发展不完善 • 5. 政府高度介入。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
• 6. 公司治理问题 • 股东利益受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股
权结构不合理,目前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 仍由政府持有,许多上市公司仍由政府绝 对控股,而且第二大股东的持股量与第一 大股东相差悬殊,造成“一股独大”。大 股东往往会通过牺牲或剥削中小股东获取 自身利益,中小股东很难对董事会的管理 层形成股东方面的压力。
2020/3/1
根治对策
• (三)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 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师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 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 度较重,事务所的聘任、续聘、解聘一般是由经理人员决 定,使得外部审计师缺乏独立性。
❖ 对科龙电器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收益, 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其利润获取现金能力, 关联交易进行调查。
❖ 9月科龙公布重大事项公告,科龙前董事 长顾雏军、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 理人员姜源等被执行逮捕,科龙就此面临 重组或破产选择。
❖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 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 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20/3/1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1、虚构交易事项 ❖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造假方式,包
括虚构交易事实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 ❖ 虚构交易事实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

最新-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精品

最新-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精品

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篇一: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2019118108王乐羽2019年对于科龙电器来说,可谓多事之秋。

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独立董事辞职、股权被冻结、公司被收购??科龙电器事件集中暴露了其潜藏已久的问题。

2019年以来,顾雏军等人通过虚增收入、少计费用以虚增利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编制虚假银行票证,抽逃关联企业注册资金等转移科龙资金的手段涉嫌侵占、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累计达到3485亿元。

顾雏军,这位2019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精于运作的资本玩家,2019年被中国证监会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其麾下盛极一时的格林柯尔系也正式分崩离析。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格林柯尔事件实训报告

格林柯尔事件实训报告

一、引言格林柯尔事件是我国近年来影响深远的经济事件之一,涉及企业并购、财务造假、资金链断裂等多个方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事件,提高自身对经济犯罪的认识和防范能力,本次实训选取了格林柯尔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事件背景、过程、影响及防范措施进行深入剖析。

二、事件背景1. 企业背景:格林柯尔集团成立于1999年,由顾雏军创立,主要从事制冷设备、空调、冰箱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短短几年内,格林柯尔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制冷行业的领军企业。

2. 并购风波:2000年至2004年间,格林柯尔集团通过一系列并购,迅速扩张规模,涉及多个行业,包括家电、手机、汽车零部件等。

3. 财务造假: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格林柯尔集团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为掩盖资金链断裂,顾雏军等人涉嫌财务造假。

三、事件过程1. 财务造假:顾雏军等人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使格林柯尔集团的财务报表失真,误导投资者。

2. 资金链断裂:随着财务造假的暴露,格林柯尔集团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巨额债务。

3. 企业并购重组:2005年,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因格林柯尔事件陷入困境,被美的集团收购。

4. 法律追究:顾雏军等人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逮捕,后经审判,顾雏军被判处有期徒刑。

四、事件影响1. 企业声誉受损:格林柯尔事件导致格林柯尔集团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2. 行业信心受挫: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造假、盲目扩张等问题,引发行业对并购重组的担忧。

3. 投资者信心受损:格林柯尔事件使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信心受损,对并购重组投资持谨慎态度。

4. 法律法规完善:事件发生后,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力度。

五、防范措施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格林柯尔集团财务舞弊分析

格林柯尔集团财务舞弊分析
会计ppt在分析格林柯尔屡次成功收购整合冰箱产业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现象一面是顾雏军在收购过程中的屡战屡胜一面是顾雏军入主收购公司之后上市公司在与原来控股的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这些关联交易的数额动辄数以亿计交易内容多为对原控股公司欠上市公司的债务的安排公司的商标土地使用权等往往作为抵偿债务或者交换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的条件
林柯尔没有侵占科龙的资金,并否认虚报注册资本罪等所 有罪名,同时,举报了现任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等四名官
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 Capi 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 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 。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 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 有限公司; 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 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 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收购屡次成功的秘密
类似的操作在格林柯尔收购美菱电器的过程中又有发
生。 以上关联交易按照某种时间顺序进行,如果我们作出 一点假设,一切便符合逻辑:每次成功收购的背后,总隐 含着某些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的默契,那就是柯林克尔 通过作出某种承诺获得购买原来控股大股东所持法人股的 优先权利,甚至获得对格林柯尔较为有利的交易条件,在 顾雏军入主上市公司后,通过和原来的控股大股东进行债 务豁免或者其他关联交易获得好处。如此礼尚往来,投桃 报李,如果真是这样,受到损失的仅是中小股东。
收购完成后洗大澡
通观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共性:业绩连 年下滑,有的甚至被特别处理或濒临退市,基本上已失 去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

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负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中,有0.5亿的坏账准备转回
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 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
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 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 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 理了。
• 2。以科龙为起点,顾雏军建造格林柯尔 系
科龙电器(000921)
二.案例分析
操纵手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操纵手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1时42分20.12.2501:42December 25,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25日星 期五1时 42分57秒01:42:5725 Dec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时42分 57秒上 午1时42分01:42:5720.12.25
4.38 -8.52 3.05 1.58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8.77 16.57
1 -2.66
计提坏账准备时:
转回时:
借: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贷: 坏账准备
借: 坏账准备 贷: 资产减值损失
利润表
编制单位:
项目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

科龙电器造假案一、案例描述1.背景从2001年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2004年的郎顾之争;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商业传奇。

科龙的故事,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难忘的教训。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

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8月1日,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6年4月,海信6.8亿入主科龙。

一时间,这个曾占据中国白电产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就这样结束了辉煌。

谈到科龙,就要从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开始。

1997年顾雏军创办格林柯尔公司,随后几年公司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公司宣传资料语)”;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纯利在2001年中期已达1.5亿港币。

2001年底,格林柯尔击败通用电器、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以3.48亿元购得科龙20.6%的股权实现入主控制。

2002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公司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

2003年,科龙冰箱销量重回国内第一,空调销量稳居三甲,年出口量翻番增长。

此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又收购丁美菱电器等一系列的白电制造商,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思、美菱),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己近百亿元。

2.处理结果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科龙进行处罚,认定科龙从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认定科龙从2002年至2004年,编造虚假财务报告、虚增利润等,科龙公司财务造假,3年虚增利润3.87亿元,欺骗股民,给股民的正常投资造成了巨大损失。

2020年(财务内部审计)格林柯尔事件与审计

2020年(财务内部审计)格林柯尔事件与审计

(财务内部审计)格林柯尔事件与审计事件进程(自新浪财经):科龙之变:2005.03.31:联交所谴责科龙7位董事格林柯尔系成监控对象2005.04.25:科龙电器遭四省证监局巡检称结果应该是没问题2005.04.28:科龙业绩离奇大幅变脸科龙变脸印证郎咸平观点2005.04.30:科龙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巨额计提可能另有玄机2005.05.10:科龙身处风口浪尖面临证监会立案稽查结果考验2005.05.13:德勤拒绝续任科龙审计指出其销售收入多个可疑2005.05.12:科龙13亿应收帐款疑被挪用格林柯尔系面临崩溃2005.06.17:科龙电器已开始减产裁员部分贷款银行展开谈判2005.06.29:顾雏军失约股东大会科龙空调生产厂部分停产2005.07.08:科龙天价独董危急时刻忙撤退是否尽责值得商榷2005.07.14:科龙业绩再坐过山车2005年中报预计大幅亏损2005.07.19:科龙电器屋漏偏逢连夜雨资产冻结而且工厂停产2005.07.22:证监会调查组撤出科龙最终结果有望八月初公布2005.07.26:美菱力图摆脱顾雏军控制格林柯尔系逐渐瓦解2005.07.30:顾雏军拟售格林柯尔45%股权挽救目前科龙危机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美菱电器:美菱又欲脱离格林柯尔系格林柯尔系濒于全面崩溃华意压缩:格林柯尔系内讧开始子公司华意压缩已起诉科龙襄阳轴承:证监会尚未给出无异议回复顾雏军搁浅襄阳轴承亚星客车:顾雏军一年扭亏神话被破亚星客车面临退市格林柯尔系:格林柯尔系股票市值蒸发147亿投资者倍受煎熬各方观点:郎咸平这人一得意就可能忘形,一忘形就可能惹祸。

2004年的顾雏军可谓风光无限,连续的收购不但让其身价倍增,更让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名扬四海,往日的种种质疑也变得遥不可及,似乎只是格林科尔帝国创建中的小插曲。

顾雏军在踌躇满志之际,言必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不知顾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盖茨和巴菲特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
摘要:本文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为研究案例,揭示了格林柯尔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方法。

在总结格林柯尔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施有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政策建议
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
(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

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64%)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

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

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

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

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月底被捕。

(二)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
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负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这个数字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媒体质疑。

格林柯尔科技招股书中关于收费模式的计算公式是,客户系统的动力乘以当地电费,乘以估计每月运作小时,乘以收取费用的月数再乘以10%。

从财务上看来,这是一个格林柯尔和顾客双赢的收费模式,格林柯尔在这里面的利润是很惊人的,而客户并没
有损失什么,反而节省了更多的电费。

再就是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采购、消耗及库存情况。

根据年报披露,1998-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从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2002年以后再没有购进。

2004年底库存货值仍达1.18亿元。

购进的制冷剂只有两种用途:分销及用于替换工程。

理论上说下面的等式应当成立:
本期用于替换工程的量=期初存货量一期末存货量+本年购入量一本期分销量
用这个公式推出2001、2003、2004年3个年度替换工程消耗的制冷剂金额刚好等于当年替换工程收入的12.5%,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巧合!格林柯尔一直宣称制冷剂替换工程收费是根据客户用电数据推算出来的,涉及的参数有客户制冷设备功率、当地电价、设备每月工作时数等。

在格林柯尔这里两者居然连年精准地维持8:1的比例,所以两组数据中至少有一组是人为编造的,这也许是格林柯尔业绩神话的最大秘密!
二、从格林柯尔案看财务舞弊
(一)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
1、运用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端倪。

格林柯尔报表的确有些蹊跷,资产结构:账上现金非常巨大,占总资产的64%,占净资产比例更是高达74%,从关联公司购入制冷剂形成的存货也相当可观,至2004年底存货价值高达1.18亿元。

另外,账上虽然有超过10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格林柯尔却把一部分存款抵押在银行以取得年息约5%的短期贷款。

我们都知道把存单抵押在银行可以得到的贷款比率是相当高的(接近100%),格林柯尔贷到的金额却不到抵押存款金额的60%,银行如此小心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2、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及母子公司报表找出猫腻。

仅从科龙的合并报表以及母公司报表可以看出,科龙有大额的资金被母公司(格林柯尔)侵占。

2003年,科龙母公司报表中其他应收款达16亿元之巨,而合并报表中该项目仅为1.3亿元;2004年科龙母公司报表中其他应收款为17亿元,而合并报表中该项目仅为1.2亿元。

如果投资者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些奇怪的现象,就可以推断出格林柯尔严重侵占科龙资金的现象。

根据毕马威的报告,科龙部分所属公司的资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的资金均是在无任何业务支持的情况下从帐内或帐外银行账户被直接划拨的,现金流入流出总金额达75亿元之多。

3、纵向比较近年年报不难发现数字游戏。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时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自2000年上市以后,格林柯尔的业绩一路高歌猛进,2001年度达到了巅峰。

2000年、2001年的营业额分别达到3.64亿元和5.16亿元;纯利润分别为2.69亿元和3.39亿元,毛利润率竟达到了80%,让行业内外都很是吃惊!格林柯尔于1999-2001年连续3年赢利,纯利累计超过6亿元,外界看来完全符合香港主板上市的硬性条件(连续3年赢利且3年的赢利累计超过5,000万港元)。

事后,科龙电器原财务部副部长在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供词:2002-2004年间,顾雏军都会下达财务指标,商业承兑汇票的交易量就是根据指标套算出来的。

科龙电器在收到客户的商业承兑汇票后,就相应地封存了大量库存产品,但是这些商业票据到期都会原样退还给原客户,根本没有现金收入。

销售发生在年底,虚增收入的目的是显然奏效的。

这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系列有趣数字的产生。

4、会计师事务所屡玩“谦让”须提高警惕。

格林柯尔上市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安达信,2001年安达信因丑闻“告退”,其在香港的业务转给了普华永道。

科龙与格林柯尔的审计机构都应当是普华永道。

但是普华永道却将二者拱手相让与德勤。

在格林柯尔入主美菱之后,普华永道也辞去了美菱的审计工作。

直到2005年,德勤为科龙出具2004年的“保留意见”后,德勤也推掉了科龙的审计业务。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来看,其中必有问题。

事务所了解比投资者多得多的信息,他们的行为正好解释了格林柯尔可能存在问题。

我国审计市场一直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经济上严重依赖于少数客户。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国际所审计质量与其实力也名不符实。

联合国在有关报告中指出,国际“五大”(安达信当时未退出)在
对亚洲公司进行审计时,采用较低的审计标准,而同时又以其令人尊敬的会计事务所签署审计报告,实际并未提供与其收费相符的服务品质。

长此以往,这将是整个审计行业的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