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章政治生活2.1 公民与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2.2 国家与国家性质- 国家与国家性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性质的体现: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2.3 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2.4 国际社会与国际社会成员- 国际社会的构成-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准则-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节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了解: 了解 (1)“物质世界的构成 物质世界的构成’’ (1)“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 识记: 2.识记: (1)“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 (1)“物质的概念” (2)“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概念” (3)“宗教观念的本质 宗教观念的本质” (3)“宗教观念的本质” 3.理解 理解: 3.理解: (1)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1)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 (3)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幽默版及其本质是什么? 1.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内容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内容是什么? 3.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3.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A.无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 客观 A.无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 地存在着 B.生物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 B.生物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 着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 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 存在着
A.人利用自然必须依靠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A.人利用自然必须依靠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B.人改造自然界必须依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B.人改造自然界必须依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马原理重点章节
马原理重点章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的过程中,有几个重点章节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
这些章节是学习马原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点章节,并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第一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这一章是马原的开篇章,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方法论基础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
第三章: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建设道路问题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建设道路问题的论述。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消灭剥削的社会形态。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发展规律。
第五章: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这一章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的论述。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来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内容、任务和原则。
第六章:论党的建设问题这一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述。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也是保证党正确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关键。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学习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了解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领导制度,以及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论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这一章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论述。
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革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需要学习中国革命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建设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哲学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与实际紧密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 它指导我们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是德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带有德 国的民族性。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 来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一种世 界哲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 上升为系统理论,形成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 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以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 形态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是学关是于系世界统观化的、学问理论化 的是世系界统观化、和理方论法化的论世界观
三、哲学认中为的精神基是本世派别 界及的历本史原形,坚态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独立于人和
自然界之外的某种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游丝
局限性
形
盲人摸象
而
上
学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局限性不Fra bibliotek自然观
彻 底 性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社会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认为物质和 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天行有 常,不为 尧存,不 为桀亡”
“天下唯 器”,“无 其器则无其 道”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
特点: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 局限:机械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到当代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性质和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 哲学的新贡献:重新确立实践观点的核心 地位,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两点论和系统集结的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以人民利益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 容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近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哲学意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性起源。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然科学 的工艺学的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早期成就与变革意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近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传 统观念的斗争及其意义;这种世界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 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前提。
近代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起源泉:启蒙运动、社会生活的变 革与政治解放。近代社会科学作为“市民社会的科学”及 其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的历 史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成果和意义 以及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科学前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早期传播与列宁的理论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客观根据。列 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捍卫与阐述(批判马赫 主义;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初步哲学总结)。列宁 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与深化:辩证法的规律、核 心、要素等等。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 胜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革命学说。 列宁在历史新暑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丰 富和发展。斯大林哲学思想及其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哲学与时代任务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人 格和目标(与时代任务相表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 哲学背景:“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 哲学探索:《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新世界 观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唯物史观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人类思想史上的 划时代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06年大纲修订说明与命题线索图大纲修订说明:1.本章修改了四个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原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原表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原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原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本章删除了一个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线索图:略。
历年命题规律透视及对策一、1995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略。
二、本章命题特点及规律1.本章除1998年文科出过一道辨析题外,均以单选题、多选题的形式命题,且分值小。
2.本章共三节,很明显,历年命题的重点在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由于本章包含的是非常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命题者最常见的命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观点(或是哲学名言)让应试者判断其属于什么哲学派别的观点,如2001年理科第3题。
另一种题干以“下列命题中,属于……的是”的形式命制,如1993年理科第19题,文科第2题;1997年文科第11题等等。
4.由于本章内容少,故出现过1992年理科第6题与1995年理科第2题试题重复的现象。
估计以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形。
三、核心预测及复习建议1.由于本章的历年命题重点在第一节,故建议应试者应侧重理解第一节的相关重要知识点,如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展开详细阐述。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重要概念,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与解放等。
这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第一章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第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一章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的学科。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此外,第一章还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知识链接】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发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时政追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九大报告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 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名人名言】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习近平(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表现。
【易混淆知识点】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至上政治立场无产阶级立场侧重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立场;人民至上政治立场则侧重于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是为了谁、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其本质是一致的,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表现。
同时,“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表述,也体现着在新时代下对“无产阶级立场”表述的发展和继承。
(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时政追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绪论一、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现象分析】向发动机撒币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在 2017 年 6 月 27 日曾发生过:南航 CZ380 由浦东打算飞往广州的航班,在登机过程中,一名老太太向发动机扔了一把硬币,导致航班延误了 5 个多小时,而老人给出的投硬币理由是“祈福”。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 区别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名人名言】“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名人名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知识链接】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
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可区分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①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③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易混考点】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1. 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
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2. 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
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 16—18 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 19 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
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3. 庸俗唯物主义指 19 世纪中叶产生、流行于德国,将唯物主义简单化粗俗化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一些自然科学家。
庸俗唯物主义在当时所以能流行,因它主张无神论,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