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773ed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b.png)
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知识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目标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明确论题首先看一下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如果改成《苦与乐》好吗?为什么?提示: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
改成《苦与乐》不好,因为改后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并不是泛泛而谈。
(明确:文章论题不是论点)三、作者简介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四、阅读课文,理解字词阅读前教师对较难字词的音义加以指导:①注音: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最苦与最乐》导思议展评检练衡水模式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思议展评检练衡水模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c328af78a6529647d53dd.png)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课题:最苦与最乐设计人: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展】(7分钟)
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契约 赔理 死而后己
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
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
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
【议】(7分钟)
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分钟到底什么叫责任
分校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设计第周第1/3课时姓名
上课时间:2020年02月24日星期:一备课组长签字:班主任签字:
【导】(3分钟)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7475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d.png)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ec3bb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f.png)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的特点。
(2)深刻理解责任的含义,增强责任意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五、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六、合作探究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3、作者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七、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你的感受。
2、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在新冠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https://img.taocdn.com/s3/m/708b48a701f69e3142329466.png)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780b1f964bcf84b9d57b38.png)
探究案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练习案
1.本文作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如释负重()
3、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负重:。
任重道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结合经验谈认识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编号:16编制人:魏晓琴授课人:授课时间:审核:
学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关键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3、理解梁启超提出的苦乐观,学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预习案
1、掌握什么是议论文握。
2、整理生字词,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指导案
教后反思及作业问题探究: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f0c55652ea551811a68742.png)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2e4a07f33d4b14e8424681c.png)
课时计划授课口期年月R 总笫15课时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教沖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文章流畅而乂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丿J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新授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吋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述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冇关报道:冇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 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家主人,曾参与“戊戍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1注音:契约(qi)揽(lan)悲天悯人(min)%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H得、悲天悯人%1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徳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课前布置学牛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冇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2、师牛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是人牛•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牛当,而不能O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笫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6d01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a.png)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4.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6.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83533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0.png)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学案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9d65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2.png)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解决字词契约揽悲天悯人任重道远仁人志士朗读课文并填空。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_____________ ,而不能 __________。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理清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拓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讹诈()斟酌()弄巧成拙()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47d9c02b160b4e767fcfa3.png)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难点)【学习指导】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
你们觉得世上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章中的精品,相信大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3.释解释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知识板块三阅读感知4.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5.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赏析语言6.品析本文庄重、灵动、流畅、简洁的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体现“庄重”风格的句子,加以体会,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黄冈赛”一等奖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黄冈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6045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9.png)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温故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契.约()监督.()卸.却()纵.然()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有《》。
【设问导读】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2)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
请找出作者所举的事例。
3)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句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
请找出相关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把苦乐观与人生的责任相联系。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应该尽到什么责任?请真诚的说出你的想法。
【自学检测】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C.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E.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拓展延伸】1.收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和谚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温故互查】1. 略2. 略3. 梁启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全集》【设问导读】1. 略2. 1)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39e8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4.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3a7c4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1.png)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学习如何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策略1.阅读《最苦与最乐》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思考作者的用意。
3.讨论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导学步骤阅读导学文本《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梁启超,字梦谷,号苹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在文学、教育、新文化运动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立宪宪政之先锋”。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他的《青鸟杂志》上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享受快乐。
思考问题与讨论1. 梁启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事是什么?你认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2. 文章中提到“忍辱乐,将何所逃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梁启超认为人生的最乐是什么?你觉得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4. 你是否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你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苦难的呢?实践运用根据《最苦与最乐》的主旨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1.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你会选择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快乐?2. 你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追求和享受这种快乐的?3. 生活中存在很多选择,但有些选择却是“最苦”之选。
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做出这些选择?总结反思通过阅读和讨论《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你是否对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能否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享受快乐呢?扩展阅读如果你对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不妨继续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青鸟杂志》中的其他文章,或者《论人生》、《民主与科学》等著作。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或许能让你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173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1.png)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 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 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 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91be5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0.png)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1、理清文章整体结构2、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链接】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
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
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
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1、(1)、《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解析:(1)《梁启超全集》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2)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作者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痛苦。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指不如意,不得志;意见冲突,不和睦。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语出《礼记》)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泛指畅通,心胸开阔,见解通达。
契约: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
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3)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也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析:(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举例论证(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道理论证(提示:该题的句子还可进行标点符号的复习)【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解析: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6、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解析: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7、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8、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
课文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解析:论述的问题是人生最苦和最累的是什么;中心论点是“负责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课文标题是论题,因为它只提出了课文讨论的对象,没有标明对讨论问题的看法。
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课文论点的用拟分论点的方式,归纳出每一方面的内容。
解析:三个方面:第一方面(1、2自然段)的观点是“背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方面(3自然段)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方面(4、5自然段)的观点是“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
(如果学生只归纳出两个方面,只要理由充分,也应该肯定,就是一二自然段论述“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如果能分析出每一个自然段的论述角度更好,这更有利于读懂课文,领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安排技巧。
)10、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结合具体内容领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析:比如:(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倒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对比论证,把成人之后的情况和三两岁时对比,有力地告诉我们,人长大就会有责任压力,这个压力是没法逃避的。
)(2)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道理论证,引述孔子名言,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通过尽责任获得快乐是我们能做到的观点。
)言之有理则可。
1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解析: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2、“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对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13、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解析: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知识迁移】希望在你们身上季羡林①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②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
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
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
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
老年人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
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
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
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③这一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
④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
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
你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
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
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
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
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
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⑤那么,我作为一个老人,要对你们说些什么座右铭呢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什么经验呢我没有什么哲理,我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
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
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
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⑥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
比如你们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
这对于你们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二是要惜寸阴。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句意义深刻的话。
⑦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你们的肺腑之谈。
⑧青年们,好自为之。
世界是你们的。
(选自《我的人生感悟》)1、本文第④段中,作者认为“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解析:决定人类的前途,创造祖国的前途。
2、引用手法在本文中的使用,好处是什么解析: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其文采飞扬,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3、文中第④段赞美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这使人联想起“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请你仿照后一种形象的语言,再写一句表达对青年人的赞美的话。
解析:青年人是初春舒枝展叶的白杨。
4、文章结尾,长者嘱托“青年们,好自为之”,那么,青年人应该怎么做结合本文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青年人要加强学习。
“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青年人要珍惜时间。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