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个案(3篇)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个案(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5岁,已婚,某市居民。

因反复出现幻听、妄想等症状,被家人送至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张某某在患病期间曾多次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对张某某进行了法律精神医学鉴定。

二、诊断过程1. 初诊张某某首次就诊时,表现为幻听、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精神检查发现,患者对幻听内容有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

此外,患者还伴有明显的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2. 鉴定过程(1)询问病史:详细了解患者患病以来的症状、病程、治疗经过等。

(2)精神检查: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3)躯体检查: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

(4)实验室检查:进行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5)心理测量:进行量表评估,如SANS、SAS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三、法律精神医学鉴定1. 鉴定目的评估张某某的精神状态,判断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 鉴定过程(1)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患病以来的症状、病程、治疗经过等。

(2)精神检查: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3)评估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断患者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鉴定结论为:张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目前处于急性期,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四、案例分析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社会功能受损等特点。

张某某在患病期间,因精神症状的影响,多次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2. 在此案例中,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张某某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确定了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从而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 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 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一、引言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涉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可能需要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以确定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及其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在民事行为能力判定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概念与意义(一)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定义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是指运用精神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法律问题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等进行鉴定的活动。

(二)在民事行为能力判定中的意义1、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法官了解当事人的精神状况,为判断其民事行为能力提供客观、专业的依据。

2、保障公平公正确保在涉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中,决策基于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避免主观臆断。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_____,男,45 岁,因在签订一份重要合同时的行为能力受到质疑而接受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经鉴定,其患有中度抑郁症,在签订合同时处于病情发作期,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明显影响,最终被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案例二_____,女,68 岁,在处理房产继承问题时,其子女对其民事行为能力提出异议。

鉴定结果显示,老人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但在处理房产继承相关事务时,仍具有基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被认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案例三_____,32 岁,因在进行一项重大投资决策时的表现异常,被合作方要求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经检查,其被诊断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投资决策时处于躁狂发作期,情绪高涨、冲动决策,被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程序与方法(一)鉴定程序1、委托申请由法院或相关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

2、资料收集包括当事人的病历、诊断证明、生活经历等。

3、精神检查通过面谈、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状况评估。

4、综合分析鉴定人结合检查结果和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鉴定意见。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3篇)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3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受害人李某在街头行走时,被嫌疑人王某(男,25岁)持刀刺伤,导致重伤。

经调查,王某曾于2016年因精神分裂症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但未接受正规治疗。

案发时,王某处于发病期,情绪激动,行为失控。

二、法律精神医学评估1. 评估目的为了确定王某在案发时的刑事责任能力,法院委托某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法律精神医学评估。

2. 评估方法(1)病史采集:通过询问王某的家属、朋友及同事,了解其病史、治疗经过及日常生活状况。

(2)临床检查:对王某进行体格检查、精神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评估其精神状态。

(3)评估量表:运用精神疾病评定量表(如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对王某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

3. 评估结果(1)病史:王某于2016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曾接受药物治疗,但未坚持治疗。

案发前,王某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情绪不稳定。

(2)临床检查:王某体格检查无异常,精神检查发现其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情绪不稳定,行为失控。

(3)评估量表:王某阳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低,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显示其认知功能受损。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评估组认为王某在案发时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其认知功能受损,行为失控,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三、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结合王某的评估结果,法院认为其在案发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但鉴于其精神障碍,依法对其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估对于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案中,通过对王某进行法律精神医学评估,既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2. 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检查和评估量表等多种因素。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司法实践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等问题日益凸显。

法律精神医学应运而生,旨在为司法机关提供专业的精神病学鉴定意见,为案件的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例,分析法律精神医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25岁,无业。

2019年4月,李某因感情纠纷与被害人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精神病学鉴定,鉴定意见为:李某无精神疾病,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三、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李某进行了法律精神医学鉴定。

鉴定机构选择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医精神病学专家,对李某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理测评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鉴定过程中的主要情况:1. 病史询问:鉴定专家详细询问了李某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了解到李某在案发前有抑郁情绪,但未接受过系统治疗。

2. 体格检查: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3. 心理测评: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李某在案发前存在抑郁情绪,但未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4. 实验室检查: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鉴定专家得出结论:李某无精神疾病,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律精神医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本案中法律精神医学的几个关键点:1. 鉴定程序的合法性: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鉴定过程的公正、公平。

本案中,鉴定机构选择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医精神病学专家,确保了鉴定意见的客观性。

2. 鉴定方法的科学性: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鉴定意见的准确性。

本案中,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理测评和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了李某的精神状态。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意见书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意见书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意见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由于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其他原因,无法辨认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导致其无法承担民事责任。

司法鉴定是指法院或相关机构委托专业机构或专家对案件相关的某些专门问题进行科学鉴定和意见书写的过程。

对于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通常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证据:法院依法收集相关证据,例如精神病历、医学诊断书等。

2.委托鉴定:法院委托专业鉴定机构或专家对被申请人进行鉴定,评估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3.鉴定过程:鉴定机构或专家会进行各种测试、评估和观察,并对被申请人的精神状态、智力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

4.鉴定结果:鉴定机构或专家根据鉴定结果,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将其提交给法院。

5.法院判决: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将考虑司法鉴定结果,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鉴定只是提供意见,最终决定权在法院,
法院将根据鉴定意见、其他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做出最终的判决。

精神科法律案例报告范文(3篇)

精神科法律案例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男,32岁,汉族,已婚,某市居民。

因“情绪低落、失眠、焦虑2年,反复自杀未遂1个月”入院。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症状,曾自行服用抗焦虑药物,症状略有缓解,但未规律治疗。

1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自杀念头,曾尝试吞服大量药物,被家人发现送至医院急诊科抢救。

(二)诊断与治疗患者入院后,经精神科医生诊断,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入院后,给予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自杀念头减少。

二、法律问题分析(一)患者权利保护问题1. 患者知情同意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在本案中,患者入院后,医生已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了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取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

2. 患者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本案中,医院对患者的病情、治疗等信息进行了严格保密,未发生泄露患者隐私的情况。

3. 患者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患者有权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

在本案中,患者及其家属有权选择医院和医生,并有权要求更换医生。

(二)医疗机构责任问题1. 医疗机构诊疗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本案中,医院对患者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医疗机构告知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在本案中,医院已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了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取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

3. 医疗机构保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本案中,医院对患者的病情、治疗等信息进行了严格保密,未发生泄露患者隐私的情况。

三、案例分析(一)患者权利保护在本案中,患者权利得到了充分保护。

59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59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h oigCt T i epe opa o G agog rv c , undn 20 , h a Z aqn i hr Pol ̄H sil f undn oi e G agog56 ̄ C i ) y d t P n n
【 bt c】 O j t eT i usdn fao fh a c rtsno nipyh t pcy o c icnutMe - A s at r be i :o s s i t ctnot c r t sc i fes s iro c ai r il odc cv d c e i i e h a e i r c c ay f a tf v i i . t h
( ) 4 4— 1 . 9 : 1 4 5
血方 法 、 部位 及深 度和操 作 人员 培训 程 度 , 等 。不 等 论 临床 检验 人 员 或 是 科 室 检测 护 士 , 要 进 行 科 学 均
遗嘱能力鉴定成 为 目前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 , 精神检查是判定其相应 民事行 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结论 : 民事行为 能力的认定 应 重视全 面的精神检 查 , 不能机械套用智力测量结果判断精神障碍患者 的相应 民事行 为能力 。
【 关键词 】 司法鉴定; 精神医学; 事行为能力 民
的改变 , 致血 糖 波 动较 大 , 测 结 果 更 难 把 握 , 导 检 更 对 自己病 情有 正 确 的判 断 , 而能 正 确 的指 导 治 疗 , 从 要 注意 上 述相 关情 况 的处 理 , 力争 和 平 时检 测 条 件 、 心情 、 环境 接 近一 致 时进 行 , 免 误 读 误 判 , 起 不 避 引
d i 1 .9 9 ji n 17 0 6 .0 2 1. 3 o: 0 3 6 /. s.6 2— 3 9 2 1 . 10 3 s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案例中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特点。

方法对88例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的相关鉴定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案件类型、申请鉴定原因、鉴定结果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占总司法鉴定案例的%。

88例鉴定案例中离婚纠纷62例。

民事行为能力评定:完全责任能力占%,限制责任能力占%,无责任能力占%。

结论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偏少,但涉及的问题较复杂。

【关键词】司法鉴定;精神医学;民事行为能力The analyses of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data for civil competence【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the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for civil competence. Methods Data about civil capability such asgeneral data, case‘s type, causes of expertise and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88 cases with expertise of civil capability. Results The expertise of civil capability made up % of the total cases of forensic expertise. Of 88 cases, 62 (%) were about divorce‘s dissension. Assessment of civil capability: % was complete, % restricted capability and % incapability. The more severe were mental diseases, the more marked the injury of civil capability. Conclusion The cases of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for civil capability were fewer, but complex.【Keywords】 Forensic expertise; psychiatry; civil competence;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以自己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取得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作者:杨建章郭振宇朱玉星郭华【关键词】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民事案件;刑事案件【摘要】目的探讨新时期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中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特征。

方法将100例鉴定资料按案件性质分为刑事案件组与民事案件组,从人口学特征,案发至鉴定时间,案由,鉴定结论,病种分布,鉴定目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刑案组以男性农民多见,民案组以中年女性农民多见。

案发至鉴定时间刑案组较民案组及时。

病种分布:刑案组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占62%;民案组心因性精神障碍和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占65.5%。

刑案组以杀人、强奸为主(70.42%);民案组以交通事故、打架、索赔为主(75.82%)。

结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是刑事案件最常见的鉴定对象;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是心因性精神障碍。

应进一步完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标准,加强法律意识和精神病知识的普与宣传教。

【关键词】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民事案件;刑事案件Control analyses of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 with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 with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entering a new stage. Methods 100 cases with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were divided into criminal(Ⅰ) and civil group(Ⅱ) according to the cases' nature,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from general demographic features, time from cases' development to expertise, formations of cases' causes, distributions of diseases' categories of expertise conclusions, formation of expertise purpose and so on. Results Male peasants were main in the group Ⅰand middleaged female ones in the groupⅡ. Expertise of the group Ⅰ was more welltimed. Distributions of diseases' categories of expertise conclusions: schizophrenia and mental retardation(62%) were main in the group Ⅰ, psychogenic mental disorders and mental disorders due to brain trauma(65.5%) in the group Ⅱ. Formations of cases' causes: the group Ⅰ mainly consisted of homicide and rape(70.42%) and group Ⅱof traffic accident, fight and demanding compensation(75.82%). Conclusion Schizophrenia and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still the most common expertise subjects; psychogenic mental disorders were the most common in civil cases; middleaged female peasants were a population who easily developed mental disorders by dispute. Criteria of mental injuredegree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education of related law and psychosis knowledge be popularized.【Keywords】 Judicature; psychiatric expertise; civil case; criminal case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

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案例中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特点。

方法对民事行为能力鉴定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离婚、房产和遗嘱鉴定成为目前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精神检查是判定其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结论精神病患者常处于弱势地位,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应重视全面的精神检查,鉴定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状况,注意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司法鉴定;精神医学;民事行为能力为探讨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10日~2014年12月18日在我院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108例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对入组的108例案例的一般资料、案件类型、鉴定诊断、民事行为能力评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2.1一般资料108例中,男性82例,女性26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52.9岁;70岁以上9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6例(51.9%),初中35例(32.4%),高中15例(13.9%),大学2例(1.8%);无业38例(35.2%),农民23例(21.3%),家务18例(16.7%),工人12例(11.1%),外来务工12例(11.1%),其他5例(4.6%);居于城镇30例(27.8%),农村78例(72.2%)。

2.2案件类型案件性质:离婚占32.4%,房产占22.2%,遗嘱占16.7%,盗窃占8.3%,伤害占5.6%,强奸占4.6%,交通占2.8%,劳动争议占1.9%,其他占5.6%,见表1。

2.3鉴定诊断鉴定诊断与民事行为能力评定,见表2。

精神分裂障碍22例(20.4%),器质性精神障碍19例(17.6%),精神发育迟滞12例(11.1%),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14.8%),狂躁症9例(8.3%),癫痫8例(7.4%),人格障碍8例(7.4%),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2.8%),精神正常11例(10.2%)。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08例处理结果调查分析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08例处理结果调查分析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08例处理结果调查分析
宋振杰;杨军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卷),期】1994(020)001
【摘要】为总结司法鉴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调查了108例司法鉴定案例的处理结果,分析总结出它的特点,以便今后改进。

方法与资料方法 1.直接调查法。

2.
填表函调。

对远的地方,把印好的统一调查表寄到提出鉴定的单位。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宋振杰;杨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9.4
【相关文献】
1.精神疾病司法鉴定226例处理结果分析 [J], 宫玉祥;王金祥;王年生
2.广东、四川两地鉴定机构2 916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对照分析 [J], 林勇;胡泽卿;曹莉萍;陈瑞珍;章雪利;张旭;章皎洁
3.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08例处理结果调查 [J], 宋振杰;杨军
4.1369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中有无精神障碍者鉴定前诊疗情况比较 [J], 高滢; 董雪冰; 翟爱玲; 张增; 苗庆山; 李宝花; 张金响; 苏中华
5.凶杀案司法精神病鉴定34例处理结果调查 [J], 梁郁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医学判定_0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医学判定_0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医学判定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事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和增强,司法鉴定中民事行为能力的鉴定逐年增加[1]。

而我院司法鉴定所的民事行为能力鉴定业务数量也有明显增加,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有59例,我们对这些案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所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59例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对入组的59例案例的一般资料、案件类型、鉴定诊断、民事行为能力评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2.1一般资料59例中男29例,女30例,年龄15~93岁,平均72.9岁;70岁以上有49例;已婚42例(71.2%),未婚8例(13.5%),其他9例(15.3%);2008年8例,2009年12例,2010年39例,分别占年总鉴定数的4%、6.5%、18%。

2.2案件类型遗嘱能力52例(88.1%),其中包括进行土地转让6例,房产转让27例,股权转让5例,土地、房产或股权均有转让9例,其他财产转让5例;离婚2例(3.4%),间接赔偿2例(3.4%),直接赔偿1例(1.7%),其它2例(3.4%)。

2.3鉴定诊断精神分裂症5例(8.5%),抑郁症1例(1.7%),精神发育迟滞2例(3.4%),老年痴呆2例(3.4%),梅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1.7%),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2例(3.4%),无精神病46例(78.0%)。

2.4行为能力评定完全47例(79.7%);限制0例(0%);无12例(20.3%)。

2.5韦氏智力测试结果鉴定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47例案件,有33例进行了成人韦氏智力测试,智商数最高分为103,最低分为47,平均分为74.4,其中69分及以下11例(33.3%),70~84分16例(48.5%),85分及以上6例(18.2%),测试结果智商数为边缘智力以下的共27例,为81.8%。

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意见书

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意见书

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意见书关于对被鉴定人精神状况的医学司法鉴定意见被鉴定人:XXX 鉴定案号:XXX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精神医学专家,经过对被鉴定人的调查和评估,结合相关资料和现场观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法》的规定,就被鉴定人的精神状况作出如下鉴定意见:一、基本情况综述被鉴定人XXX,女,XX岁,目前为在押人员。

鉴定前获悉被鉴定人因涉嫌犯罪行为被拘留,根据法律程序进行精神鉴定。

本次鉴定采用了结构化临床面试和病史采集的方式,同时参考了相关案件的资料和现场观察。

二、鉴定目的与方法本次鉴定的目的是评估被鉴定人的精神状况,特别是关注其智力和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鉴定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化的方法,包括面对面的访谈、病史采集、现场观察和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

三、鉴定过程和评估结果根据病史采集和面试评估,被鉴定人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和冲动控制困难的症状。

她经常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怒、过度反应等问题。

在面对质询时,她对自己的行为和状况表现出缺乏自知力的状态。

在智力测试中,被鉴定人的总体智力水平为智力低下。

她在语言、记忆和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

她的智商测试得分低于正常范围,并且她的合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低。

此外,在现场观察中,被鉴定人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点。

她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低下,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她的行为表现也缺乏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的行为准则。

四、鉴定意见基于以上评估结果,我认为被鉴定人存在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她的情绪不稳定、冲动和智力低下的表现,都与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相吻合。

然而,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检查和测试,我们不能对具体的诊断进行详细的评估。

因此,我们建议被鉴定人继续接受精神科专家的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同时,根据我对被鉴定人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准则的观察,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

因此,我建议被鉴定人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形式的综合治疗,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调节能力。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

被害人王某(男,28岁)在某小区门口被不明身份人员持刀杀害。

经过侦查,警方迅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张某(男,30岁)。

经鉴定,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二、案件经过张某与王某并无仇怨,但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常出现幻觉和妄想。

案发当天,张某在街头行走时,突然看到王某在其面前突然出现,张某误以为王某要伤害他,便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将王某刺伤。

王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三、法律精神医学鉴定案件发生后,警方委托某精神卫生中心对张某进行法律精神医学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具体表现为:1. 患者存在幻觉和妄想,认为有人要加害于他;2. 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判断能力减弱;3. 患者存在自伤和伤人的行为。

四、刑事责任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结合本案,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受损。

因此,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具体分析如下:1. 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根据《刑法》规定,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有所减弱,但并非完全丧失。

在本案中,张某在作案过程中,虽然存在幻觉和妄想,但其仍然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 张某的犯罪行为与精神障碍有关。

张某作案时,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影响,产生了幻觉和妄想,误认为王某要伤害他,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表明,张某的犯罪行为与其精神障碍有关,但并非完全由精神障碍所导致。

3. 张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虽然张某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但其故意杀人行为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 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 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在法律领域中,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

当涉及到相关争议和纠纷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往往成为关键的证据之一。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作用至关重要。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_____是一位年近四十的成年人,在一次商业交易中,其行为引发了争议。

对方认为_____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存在认知障碍,无法清晰理解合同条款和自己的行为后果,主张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同无效。

为了明确_____的民事行为能力状况,法院委托了专业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过程通常包括对被鉴定人的详细访谈、心理测试、身体检查以及对其过往病史和生活经历的调查。

在这个案例中,鉴定人员首先与_____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其对交易过程的记忆、理解和想法。

同时,还运用了一系列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评估其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

此外,对_____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排除了可能影响精神状态的生理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鉴定人员发现_____在交易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其长期患有轻度的精神疾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理,但在面对复杂的商业交易时,难以准确理解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和潜在风险。

最终,鉴定结果认定_____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个案例反映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在民事行为能力判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鉴定结果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判决结果,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鉴定过程需要严谨、科学,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81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81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81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邢学毅;马长锁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16)5
【摘要】目的:分析民事行为能力精神医学鉴定的现状. 方法:对民事行为能力鉴定8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诉讼能力鉴定成为目前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判定其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结论:诉讼能力的判定可依据一些具体原则,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应针对具体民事事务,不能机械套用诊断或症状程度来判断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三分法缺乏实用性.
【总页数】2页(P278-279)
【作者】邢学毅;马长锁
【作者单位】100040,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100040,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95
【相关文献】
1.59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J], 谢志强;谭常赞;李炬英;邓勤香;邓怀健
2.197例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分析 [J], 曹威;魏海燕;刘仲伟;刘小林
3.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J], 张晓莉;夏海森
4.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的特征分析 [J], 李方敏
5.甘肃省293例肇事肇祸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J], 焦歆益;李玉英;封俊;杨小龙;郭康林;吕红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事案例分析:因患精神病将其砍伤的离婚赔偿案例

民事案例分析:因患精神病将其砍伤的离婚赔偿案例

[案情介绍]原告:石X,男,62岁。

被告:邓XX,女,49岁。

1993年10月11日,原告石X与被告邓XX自愿登记结婚。

在婚后共同生活期间,邓XX因精神受到刺激而患精神病。

1997年5月26日凌晨,邓XX在家中持菜刀将熟睡的石X砍伤多处。

石X受伤后,当即被送入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于1997年6月11日出院,共花去医疗费9265.28元,其中的6700元已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支付。

案发后,经海口市公安局法医学检验鉴定,石X左脸所受损伤系重伤;左颈部、左前臂系轻伤;左肩部、左上肢系轻微伤。

经海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鉴定,邓XX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对本次作案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在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邓XX除对夫妻共同财产享有平等处理X外,没有个人财产。

1997年6月17日,石X向海口市振东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邓XX离婚,该院于1997年8月13日判决双方离婚,该判决于1997年9月23日发生法律效力。

1997年9月,原告石X以邓XX为被告向海口市振东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被告持刀在我头部、面部、颈部、肩部砍,致使我身体十三处受伤,经法医鉴定其中一处为重伤,其余分别为轻伤及轻微伤。

受伤后我被送入医院治疗,花费医疗费用2万余元,且将进行左臂二次手术需费用约1万元。

特诉请判令被告赔偿其医疗费用人民币4万元,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

被告邓XX答辩称:因我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发将原告砍伤,是在不能辩论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所为的。

同时,发生此事件时,我与原告系夫妻关系,原告受伤后治疗期间,所花费医疗费用均已从家庭共同财产中支付。

因此,原告现要求我赔偿损失及精神损失是无事实依据的,请求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情分析]本案是一起加害方与受害方为夫妻关系的人身侵X赔偿纠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民事责任问题。

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鉴定,被告邓XX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属无行为能力人,砍伤原告石X是在不能辩认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所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情况分析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情况分析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1.09.010·论著·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情况分析姚绍敏 张振兰 王小敏 王学义 王岚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编号:20190439)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司法鉴定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通讯作者:王岚,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司法鉴定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E mail:45062735@qq.com 【摘要】 目的 调查20年间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1至2020年在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的人口学资料、案件类型、医学诊断及法律能力评定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年间鉴定案例8302例,鉴定有效案例为8228例(有效率99.1%),刑事案件4596例(55.9%),民事案件1700例(20.7%),被害和性防卫能力案件1054例(12.8%),服刑能力780例(9.5%)。

其中刑事案件中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案件居前三位;民事案件中以民事行为能力及交通事故案例位居前列,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以近5年明显增加。

医学诊断的排序为:无精神病(28.2%),精神分裂症(19.2%),器质性精神障碍(16.2%),精神发育迟滞(15.6%),双相情感障碍(6.0%),抑郁障碍(5.7%)。

在评定法律能力的案例中:刑事责任能力(62.3%)、性自我防卫能力(14.0%)、民事行为能力(12.1%)位于前三位。

无刑事责任能力中,精神分裂症居首位(66.7%),无行为能力中器质性精神障碍最多(74.6%),无性自我防卫能力中精神发育迟滞占71.0%,无服刑能力中精神分裂症居多(62.3%)。

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7.462,P<0.001)、农民(OR=1.321,P=0.001)、个体(OR=1.873,P=0.018)、31~40岁(OR=1.281,P=0.016)、双相情感障碍(OR=1.580,P=0.005)是刑事鉴定案件的危险因素。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报告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报告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报告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按照法律关系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具有法律关系上的发生、变更、终止的能力或资格,具有辨认本人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以及理智、审慎地处理本人事务的能力。

那么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标准是怎样的?以下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内容。

一、民事行为能力等级有哪些本技术规范将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等级。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进行民事活动时,能良好地辨认有关事务的权利和义务,也能完整、正确地做出意思表示,并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标准是怎样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进行民事活动时,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不能做出完整、正确的意思表示,或者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进行民事活动时,不能辨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不能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或者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民事行为能力怎么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评定有两个要件:医学要件和法学要件。

医学要件为存在某种精神障碍;法学要件为该精神障碍是否影响其对民事行为的辨认能力及影响程度。

三、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标准是怎样的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以下情况应评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精神状态正常;或虽然能建立明确的精神障碍诊断,但并不影响其对所进行民事活动的辨认能力,即对该民事行为的辨认能力完好;(2)参考标准:标准化评定工具检验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内。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符合以下情况应评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能建立明确的精神障碍诊断;(2)对所进行民事活动的辨认能力削弱,但尚未到达丧失或不能的程度;(3)辨认能力削弱由精神障碍所致;(4)参考标准:标准化评定工具检验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内。

3、无民事行为能力符合以下情况应评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1)能建立明确的精神障碍诊断;(2)对所进行民事活动的辨认能力丧失;(3)辨认能力的丧失由精神障碍所致;(4)参考标准:标准化评定工具检验在无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案例中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特点。

方法对民事行为能力鉴定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离婚、房产和遗嘱鉴定成为目前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主要组成部分,精神检查是判定其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结论精神病患者常处于弱势地位,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应重视全面的精神检查,鉴定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状况,注意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司法鉴定;精神医学;民事行为能力
为探讨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108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10日~2014年12月18日在我院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108例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对入组的108例案例的一般资料、案件类型、鉴定诊断、民事行为能力评定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108例中,男性82例,女性26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52.9岁;70岁以上9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6例(51.9%),初中35例(32.4%),高中15例(1
3.9%),大学2例(1.8%);无业38例(35.2%),农民23例(21.3%),家务18例(16.7%),工人12例(11.1%),外来务工12例(11.1%),其他5例(
4.6%);居于城镇30例(27.8%),农村78例(72.2%)。

2.2案件类型案件性质:离婚占32.4%,房产占22.2%,遗嘱占16.7%,盗窃占8.3%,伤害占5.6%,强奸占4.6%,交通占2.8%,劳动争议占1.9%,其他占5.6%,见表1。

2.3鉴定诊断鉴定诊断与民事行为能力评定,见表2。

精神分裂障碍22例(20.4%),器质性精神障碍19例(17.6%),精神发育迟滞12例(11.1%),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14.8%),狂躁症9例(8.3%),癫痫8例(7.4%),人格障碍8例(7.4%),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2.8%),精神正常11例(10.2%)。

2.4行为能力评定完全16例(14.8%);限制30例(27.8%);无62例(57.4%)。

3讨论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的健全与完善,政府部门和普法人员通过法律援助下基层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和增强,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性;相应地,要求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司法
鉴定业务也逐渐增多。

在我院2012~2014年进行的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案例中选取了108例,发现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明显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多数为发生在农村低文化家庭的民事案件,这表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做好该工作不仅能够维护人民群众正当利益,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精神疾病而司法鉴定离婚的案例不断增多。

本次研究选取的108例中,离婚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民事能力35例(占到近1/3),这一结果与李方敏[1]研究结果一致。

其中,28例为配偶提出离婚,主要原因在于被鉴定人具有躁狂、猜疑、偏执、冷漠、喜怒无常等精神疾病症状,双方感情逐步走向破裂。

此外,因精神病受到的偏见和歧视,为配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配偶要求精神患者做司法精神医学鉴定;7例被鉴定方提出离婚,因为精神病患者因病受到配偶歧视、虐待而不愿再继续维持这种不幸福的婚姻。

其次,房产和遗嘱也是民事行为能力司法鉴定精神医学中占据比例较大的类型。

随着私有财富的逐渐增长,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更多倾向于通过法定程序来处理自己的合法财产。

特别是房产纠纷和遗产处理问题,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

而在司法程序过程中,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程序,这一结果与谢志强等[2]研究结果较一致,表明房产和遗
嘱能力鉴定案例增多是我国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业务发展的
一个新趋向。

再次,108例案件类型中,除婚姻、房产和遗嘱外,31例涉及盗窃、伤害、强奸、交通、劳动争议和其他方方面面,虽然例数不多,但情况相当复杂,这需要作者进一步在后续中对这些个案进行研究。

在鉴定诊断中,排序前五位依次为:精神分裂障碍(20.4%)、器质性精神障碍(17.6%)、情感性精神障碍(14.8%)、精神发育迟滞(11.1%)和无精神病(10.2%)。

这与李吉祝[3]、高树贵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民法通则》第十三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在本案例中,民事行为能力评定以无最为常见,占57.4%,其次为限制行为能力,占27.8%。

在这些案件中,绝大部分被鉴定者因有精神疾病而使其社会生存能力较弱,这部分人群处于社会低层,为弱势群体。

出于对这类人群合法权力和利益的保护而判定为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让被鉴定者的法定代理人参与进来,重新达成协议。

民事案件案性复杂,且鉴定大多为既往民事行为到鉴
定,从发生民事行为到鉴定间隔时间较长,委托单位提供的客观旁证材料欠详实,委托单位提供此类材料的难度很大,故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应尽量收集客观资料,以确保鉴定案例的客观、公正、准确。

参考文献:
[1]李方敏.民事行为能力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的特征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2):112-113.
[2]谢志强,谭常赞,李炬英,等. 59例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56-1358.
[3]李吉祝,张永东,王冠军.2002年~2006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622例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50-52.
[4]高树贵,马宁祥,胡珍玉.司法精神医学鉴定337例案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5):309-310.编辑/肖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