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年前,那部美国版的迪士尼影片《花木兰》,吸走了中国3亿多人民币。10年后的今天,好莱坞又推出了成本约1.3亿美元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作为梦工厂2008年攻坚暑期档的重磅动画片,该片借着《功夫之王》再度兴起的武打热,加上东方文化背景的全面设定、无限可爱化的熊猫形象以及全新电脑动画特技与武术动作的结合,使它一举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诚然,看着高兴自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深究其电影内涵,不难发现,《功夫熊猫》不过是用形式化的东方外衣包裹了一个西方文化的内核。对于海外观众而言,该片只是近年来动物题材动画影片的延续,换了场景换了主角,继续的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主题。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熊猫是“国宝”,功夫是“传家宝”。它不仅被赋予了美国式的奋斗精神,还精准地点到了国人的“笑穴”。因此,该片吸引国人的眼球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这不仅为中国动画人上了一次课,而且为每一位国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

众所周知,通过电影进军中国,是好莱坞常打的一出牌。一贯以宏大惊悚,魔幻灾难走俏的好莱坞电影未免早使人审美疲劳,而穿越文化壁垒,通过“文化殖民”,就地掠夺文化原料,并对原料加工出售,以亲切的方式占领外国观众,这显然成了好莱坞电影题材和市场的新开垦方式。他们以这种方式卷走大量的中国观众和资金,这不免让人想到,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并用中国的低价原料,创造了高贵的商品再卖给国人,赚取的大量利润被他们带回了国内,却把严重的污染留在中国。这种“经济殖民”不但对中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中国人民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显然,好莱坞的“文化殖民”与跨国公司的“经济殖民” 是何其相似!可以说,好莱坞通过“文化殖民”整合全球文化资源,然后又推销其包装的文化产品,旨在构筑它的文化帝国主义梦。

为了解构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梦,我们不得不弄清两个问题,其一是何谓文化帝国主义;其二是好莱坞电影是否是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并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它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侵略,抨击西方大国通过文化输出谋求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导致了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兴趣不同,对其理解也就莫衷一是。代表流派有H·席勒的媒介帝国主义和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69年,美国学者H·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明确地阐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他把文化帝国主义界定为“一个综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一个社会带入现代世界体系。这个过程具有一种社会机制,即通过吸引、压迫、强制,有时是贿赂手段使该社会主导的社会阶层形成符合现有世界体系统治中心的价值观,增强现有世界体系统治的结构”。[1]p100而英国学者汤林森认为把“文化”和“帝国主义”本身就难以界定的两个“母词”放在一起,就更加“抽象”、“繁复”了,所以,“从一开始就‘定义’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即便只是粗略地提出现成而可供运作化的定义”。[2]p14虽如此,他还是比较全面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化帝国主义展开了讨论:一、是不平衡的信息流,即媒介帝国主义;二、(美国文化)对民族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威胁;三、消费文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2]p41-57其中不平衡的信息流指的是第一世界流到第三世界的信息,明显超过第三世界流到第一世界的信息。所以影视等信息的流向,跟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构成正比。H·席勒、汤林森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致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其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大众传媒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治,发展中国家受众和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消费和接受美国产品和生活方式。由此,世界文化“同质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帝国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形态。

“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是西方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最先于197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的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

例的相对影响力”。[3]p40鲍依巴瑞指出,“媒介帝国主义是权力来源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他还概括了媒介帝国主义的四种形式:“一是传播工具的形式,二为整套工具的安排,三为理想实行的价值观,四是特殊的媒介内容”。[3]p202-203 美国学者H·席勒认为,西方的媒介文本展示了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及“美国方式”具有百般的吸引力,这些传播效果虽然不能直接加以量化,但却能产生并累积出整体的作用,即西方的跨国媒介在第三世界推销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2]p76 1991 年H·席勒在《后帝国主义时代还未到来》一文中指出,当前超越国界的文化与政治关系发展的真正动力,并非什么全球主义,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跨国扩张主义。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也认为,西方大众媒介的着重点在于捕获大众。大众媒介,如广播、电影、广告、流行音乐、通俗文化、电视等侵入家庭,深入于无意识之中。它们形成全球规模,对第三世界的影响极大,以“四海为家”的神话的欺骗形式出现。

[2]p6

笔者认为,当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指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即美国的媒介帝国主义。显然,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很难找到第二个了。受“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中心论”的意志支配,美国学者和官员均相信,二战后西方国家内部的和平稳定得益于民主制度。在他们看来,西方民主制度普及之时就是世界和平之时。因此,美国对外文化工作的目标就是引导世界朝“民主”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的永恒主题。[4]p161 1944年,美国《财富》杂志上一份报告说道,美国是否将成为“一个世界思想与贸易的中心”,取决于美国拥有的国际通讯、电报、无线电、电话设施以及电影与出版物的效率。[5]p301 美国传播政治文化的主要手段是新闻媒体、好莱坞电影、教育文化交流、跨国公司和总统的出访等。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目的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让被扩张者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而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宣传美国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自由的价值观念,以便在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中培养一种“媚外”的“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