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论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

论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

论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摘要在“中国风”盛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动画领军者的美国,引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

其中,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推出的《花木兰》系列与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是美国动画电影业运用中国元素的扛鼎之作。

但通过对这两系列影片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在创作动画时融入了本国的价值理念,对中国元素进行二次建构,出现了对中国元素的误读现象。

而误读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受美国自身文化思想的制约,又受到商业模式与市场取向等的影响。

美国动画电影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拓宽了动画发展的道路,传播了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中国元素文化误读Discuss about the Chinese elements of American animated films——Taking “Mulan” and “Kung Fu Panda”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style”, as a global leader in animation, America has introduced muc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created many animations with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The Mulan series launched by 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 and the Kung Fu Panda series produced by DreamWorks Animation SKG,Inc. are the best American animated films that used Chinese ele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series of films, it is found that America has incorporated its own values in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nimation,America made a second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lements, and occurred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elements.The causes of misreading are various.It is not only restricted by American cul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business model and market orientation. American animated films have broadened the path of animation development and have spread their own cultural values in the way of “Bringing Principle”.Key words American animated film Mulan Kung Fu Panda Chinese element cultural misreading目录引言 (1)一、中国元素的表现 (1)(一)题材的选择 (1)(二)形象的塑造 (2)(三)中国传统音乐的汇入 (3)(四)“意”与“象”的运用 (3)(五)道家思想的融入 (4)二、对中国元素的误读 (5)(一)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误读 (5)(二)对中国武侠的误读 (6)(三)对中国礼制的误读 (7)三、产生误读的原因 (8)(一)无意识的误读 (8)(二)有意识的误读 (9)四、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10)(一)立足传统,挖掘民族文化 (10)(二)兼容并蓄,融合世界眼光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备受世界瞩目。

好莱坞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影产业,屡次将中国文化元素植入其作品中,其中《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最为著名的两部影片。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探讨好莱坞在其眼中描绘的中国文化形象。

首先,我们从《花木兰》谈起。

该片取材自中国上古时期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中国女子代父从军、勇敢抵抗外敌的故事。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刻画相对真实,多角度展示了中国人重视家国情怀、坚韧勇敢、尊敬长辈等传统价值观。

在电影中,花木兰以自己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坚韧精神,给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独立、坚毅和勇敢。

这一形象在好莱坞的描绘下,也得到了西方观众的广泛认同。

而《功夫熊猫》则以中国功夫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胖乎乎的熊猫通过自己努力和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这一电影中,好莱坞充分展示了中国功夫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影片中的中国式武术场景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入,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奥秘和独特的智慧。

并且,片中的主人公熊猫抱着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毅力和勇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与价值。

好莱坞对于中国功夫文化的精准描绘,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除了这两部电影,好莱坞近年来呈现的其他中国题材影片,也更多地突破了过去单一的刻板印象。

例如,《长城》以中国古代的长城为背景,融入了中国传奇故事和怪兽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电影制作相结合,成功创造了氛围恢宏、特效震撼的商业大片。

这类电影的成功也反映了好莱坞在中国文化刻画上趋于多样化和真实性。

与此同时,好莱坞在传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在《花木兰》等电影中出现的一些“中国式”符号,有时会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和传统形象的夸大,缺少真实感。

此外,好莱坞在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时,也会遇到一些文化误解的问题。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美国的影视动画中经常会出现与中国有关的元素,不论是中国风的服装、景色,还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传说都在其中。

这些元素不仅使得作品更加多样化,同时也能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下面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花木兰》(Mulan)《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中国女孩为了防止父亲去打仗而冒充男子上战场,最终成功保家卫国的故事。

影片充满中国特色,从服装到音乐,从建筑到食品都力求符合中国文化,同时还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来表现人物和场景,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

2.《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是梦工厂公司于2008年出品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了熊猫波和他成为一名功夫大师的故事。

电影的场景和人物均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熊猫的外貌、武术、配乐等元素,都充斥着中国特色。

同时,影片中还涉及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道、禅等,使得作品更加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功夫熊猫3》作为《功夫熊猫》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依旧延续了以前的风格,但在讲述故事方面更加偏向中国的文化传说。

电影中的主人公波和他的父亲李珂,展现了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重视传承、尊重长辈等道德观念。

影片中的神龙、魔鬼等元素也来自中国文化传说,并被融入到整个故事情节中,使得影片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4.《熊出没》(Boonie Bears)《熊出没》是一部中国出品的动画电影,但由于其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有许多可爱的熊的元素,因此在美国也拥有了不少的粉丝。

故事讲述的是两只熊和一个鹿的生活故事,其中不仅充满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还涉及到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和讽刺,如环保、健康等问题。

以上的例子只是众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影视动画作品之一,它们不仅是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载体,还能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具体的努力。

随着中美两国的进一步互动,相信会有更多的“中美混血儿”问世,将中美两国的文化、艺术创意、商业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动画中中西文化的交汇特性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动画中中西文化的交汇特性

们熟视无 睹的元素 .在经过 中西文化碰撞后得 到了不同角度的 还是处于一知 半解 的状 态 .因而在对剧 中相应剧情进行 阐述 时
演绎 ,令人耳 目一新 。 有了中国式的场景服饰 .有 了招牌 的功夫 ,那么一部片子
都带有西式思维 。 如《 功夫熊猫》中, 学天才太郎悍娇 虎们 数十 年的苦练 武
神 、意 境 的 把 握 和 体 现 上 即使 这 种 体 现 带 有 某 种 西 式 理 解 和
以产生经典桥段 。
模 糊 意 味Ⅲ。
当然 ,在 看待 与己不同的文化时 ,必定也会有不 同的理 解
不可 否认 ,影片中也 有很多合乎东方哲学的镜头。 比如在
和联想 。影片 中 ,我们也 看到很多创新的地方 。如 同样 是中国 乌龟大 师和浣 熊师傅于桃树 下谈论 阿宝时 .乌龟大 师说他无法
起 码 在 形 式 上 看起 来 已 经 有 中 国特 色 了 。 表层 形式 相 对 容 易 学 比不 过 师傅 对 菜 乌 阿宝 短 短 几 天 的指 导 。 宝武 功 的 快 速 提 升 . 阿
习 , 用心 去研 究 一 张 图 片 或 一 段 视 频 .可 以做 到 完 全 模 仿 。但 导 演 或 许 是 想 体 现 东 方式 的 “ 悟 ” 顿 。不错 . 方哲 学里 是 讲 顿 东
清楚 . 就不苛求外 国人 了。 也
让阿宝从天上掉下 阴错 阳差挡住 了。其他人质 疑这结果是否乌
龙造成 .乌龟大 师仍坚持 己见 。导演试图阐释那是大师东方式
二 、东方哲学 :西式 的思维
的 洞 悉 天机 ” .可 影 片 的直 白处 理 却 没 能 给 出 更充 分 的 理 由 ,
为行 伍 出 身 . 该 有 很 多 武 职 可 以封 赏 , 在 封 为 文 职 官 员 . 应 现 也 可 成 长 为 武 功 高 强 的 大 侠 。 相 反 西 方 英 雄 超 能 力 的 获得 是 即 时 显 得 编剧 不 够 严 谨 。 《 夫 熊 猫 》海 报 中 熊 猫 行 礼 用 左 拳 右 在 功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十多年前,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起了一股中国风刮遍了全球,极大的满足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

而去年,同样的一部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功夫熊猫))}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两部影片正好隔了十年,那么这十年美国的电影人在解读中国文化时理解是否更加的到位了呢? 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丈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

相比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3-场在功夫熊猫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人在观赏《花木兰》时往往会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和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不能完全对上号,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表的美国励志片。

的确,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

就拿花家来说吧,偌大的一处宅邸竟然只住了四个人,连一个仆人都没有,扫地做饭洗衣都是亲自动手,这哪是大户人家啊?还有,院子里有凉亭很正常,可是凉亭居然就是花家的祠堂这就过于荒唐了,而且从后面祖宗出来开会可以看出里面供奉的祖宗牌位里有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社会必然是不可想象的。

像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木须龙假扮将军的使者给宰相送信时胯下的坐骑竟然是大熊猫。

众所周知,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跟《花木兰》所描述的地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而影片所表现的精神,则与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辞》有着很大的出入。

《木兰辞》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和凯旋归来两个部分。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表现的是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

而美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花木兰》为例导言:中国文化深厚而复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然而,在西方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往往存在着误读和误解。

本文将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为例,探讨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一、《花木兰》中的人物角色建构存在误读《花木兰》是根据中国古代传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然而,在电影中出现的部分人物角色被西方影片处理成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与中国真实文化背景存在偏差。

例如,《花木兰》中的女性角色多是西方化的,她们展现出追求个人独立、坚强自主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女性崇尚顺从、贞洁的形象相去甚远。

这种人物角色的误设不仅扭曲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也导致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二、《花木兰》中的情节叙述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错误呈现。

电影中描绘的军装、建筑以及战斗场景多与中国的古代文化背景不符。

中国的军装、传统建筑和军旗等与电影中呈现的西方化元素结合,给观众产生了混淆的视觉效果。

这种混淆不仅令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存在障碍,也错过了展示中国独特魅力的机会。

三、《花木兰》中的文化符号的误用与误解电影中使用的一些中国文化符号,往往被西方电影用于附庸风雅的秀丽景象,追求观影感官的享受,而失去了这些符号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被电影修改成了华丽的绘画风格,忽视了水墨画所追求的简洁、含蓄与意境表达。

这种对文化符号的误用和误解,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表达更符合西方审美观,而不是真实的中国文化。

四、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背后的原因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并非无中生有,它背后通常有多种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化差异和信息的有限性,在处理中国文化时往往存在偏见和误解。

其次,商业利益的推动也是造成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误读的原因之一。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华静;顾烨文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9(000)024
【摘要】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相比<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工场在<功夫熊猫>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了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华静;顾烨文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动画中中西文化的交汇特性 [J], 陈恒
2.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J], 移星
3.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J], 移星
4.浅析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和趋同--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J], 毕文佳
5.解读中美“文化交融”电影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和《金陵十三钗》为例 [J], 王欣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洽谈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5篇)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洽谈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5篇)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洽谈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5篇)第一篇: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洽谈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浅谈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摘要:随着中国动漫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走红,作为美国动漫产业巨头的迪斯尼,也把目光投到了中国。

从几年选用中国民间盛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成功的制作了一部浓郁中国元素的动画《花木兰》到去年红遍中国,热达全球的《功夫熊猫》,迪斯尼的几次以中国文化被背景的动漫尝试,几乎都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花木兰,功夫熊猫,迪斯尼,中国元素中国题材,中国故事被外国引用其实并不是迪斯尼的专利,如红极日本一时的《铁臂阿童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迪斯尼绝不会忽略历史永久,颇具深度的中国文化。

于是几年前,他们第一次涉足了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把盛传于中国民间的木兰辞改编成一部兼具中西韵味的动画片《花木兰》,获得了全球3亿美元的票房佳绩。

去年,迪斯尼巧妙构思出一部由几个典型中国动物形象演绎的动漫,更是一举夺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

那么,什么因素使迪斯尼几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都大获成功呢?下面谈论的是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动画来分析迪斯尼运用中国元素的成功因素。

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潜心研究都说导演是整部电影的灵魂,这是因为导演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片场监制,而是涉及到影片从选材,选角色到拍摄后期制作的几乎个个环节。

虽然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片子的导演都是美国人,但相信每个看过这两部动画片的人都会惊讶导演们在这两部“美国人看中国文化”的动画片中对中国元素的较为成功的把握。

功夫熊猫的导演之一,是个十足的中国迷,研究中国文化长达数十年。

除了导演之外,功夫熊猫的成功也与台前幕后众多制作人的密不可分。

功夫熊猫拍摄了两年多,制作周期更是长达5年。

而作为第一部取材自中国民间传说的动画片,迪斯尼公司在开拍花木兰之前就下足了功夫,研究这个形象长达几年之久。

正是因为制作团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我们才能在两部片中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

中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2008亚洲青年动漫大赛高峰论坛上,《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二者都取自中国形象,但《功夫熊猫》似乎更加成功。

美国平和润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裁森德·约翰逊说:“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好莱坞正在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迪斯尼版“花木兰”:黑眼睛的美国女孩一个女孩儿坐在溪边,看着自己的水中倒影。

这个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少女,就是迪斯尼版的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女中豪杰花木兰。

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

然而,在迪斯尼版《花木兰》中,这个中国文化中“勇敢、刚毅”的女子,摇身一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拥有少女敏感的神经,有对爱情的渴望。

“同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相比,迪斯尼版《花木兰》更像一个邻家女孩”,台湾优秀青年动漫制作人邓桥坦言。

但邓桥认为,除了单眼皮、瓜子脸像中国人外,迪斯尼版《花木兰》的内核全是西方精神,或严格地讲,是美国精神。

“这个‘花木兰’有青春期的敏感,面对心仪的将军,会脸红心跳。

得到皇帝嘉奖,会拥抱皇帝。

”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副主任傅铁铮说,“这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木兰,而是一个现代美国女孩。

”正因为如此,《花木兰》当年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约翰逊坦率表示,《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连影片中的山都是哥伦比亚山的样子,而不是中国山的地貌。

”梦工厂“功夫熊猫”:绿眼睛的中国“禅”师今年6月上映的梦工厂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掀起一阵中国热。

穿着短裤的大熊猫,在高山上的庙里学习功夫。

小人物的故事模式,加上中国文化大环境,以及享誉全球的中国功夫元素,这只熊猫帮梦工厂赚得盆钵皆满。

约翰逊对《功夫熊猫》赞不绝口,强调说:“梦工厂从迪斯尼版《花木兰》得到教训,这只熊猫无论外形,还是精神,都大大吸收了中国元素,因此它成功了。

”“熊猫本就是中国的代表,功夫也是美国人非常感兴趣的中国元素,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面条和包子等中国食品,”邓桥说,“各种小细节都充斥着中国色彩。

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飞跃——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

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飞跃——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

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飞跃——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飞跃——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在美国市场。

从迪士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中国的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这些成功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业的巨大成功,也反映了在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

在2000年,迪士尼推出了一部名为《花木兰》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化身男儿身,代表父亲去参加战争的故事。

这部电影成功地传递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毅形象,并为中国文化在美国建立了新的形象。

《花木兰》之后,梦工厂推出了《功夫熊猫》系列电影。

这部系列电影以熊猫为主角,将中国功夫与动画形式相结合,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功夫熊猫》以独特的中国哲学和武术文化为基础,成功地将中国形象赋予主人公——熊猫“熊猫宝宝”,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些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花木兰》保留了中国传统服装、建筑等元素,并通过一位无畏的女主人公来传达中国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功夫熊猫》则通过动画形式将中国功夫文化展现出来,从建筑风格、服装和角色特点等方面还原了真实的中国风。

除了电影作品本身,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才华也是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中飞跃的重要原因。

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以及梦工厂动画的导演们在这些电影中都表现出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们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美国观众喜爱的元素相结合,创造了接地气又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此外,国际化的制作团队也为这些电影的成功贡献巨大。

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创作出了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作品。

这些团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

这些成功的电影作品不仅为中国电影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这些电影作品将中国形象展现在美国观众面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文章标题: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西方人对我国文化的正确解读在当代国际化的视野下,中西文化交融相互影响,我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

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经常为观众呈现在全球范围内。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这两部电影都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元素,作为西方人对我国文化的解读,它们的角度和处理方式如何?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一、《花木兰》中的我国文化元素1. 《花木兰》的故事背景《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和女性地位。

2. 我国文化元素的呈现在《花木兰》中,我国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音乐和风俗等方面。

通过描绘花木兰所在的我国古代社会,观众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女性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家族责任的重要性。

3. 对我国文化的刻板印象然而,《花木兰》也因为对我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受到了一些批评。

其中,对我国社会结构的简化和夸大了观众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导致了对我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二、《功夫熊猫》中的我国文化元素1《功夫熊猫》的故事背景《功夫熊猫》是由梦工厂制作并于2008年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了一只笨拙的大熊猫通过学习功夫成为了一名功夫大师的故事。

电影中的背景是一座虚构的古代我国小镇,充满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对我国文化的细腻呈现《功夫熊猫》中对我国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和细腻。

除了对我国功夫和我国古代建筑的描绘外,电影还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通过主人公烛光熊猫的成长经历,观众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导师制度和师徒情谊的重要性。

3. 受到的认可与赞扬《功夫熊猫》因为对我国文化的细腻呈现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受到了国际观众的一致认可与赞扬。

它被认为是一部成功融合了我国文化和西方审美理念的电影作品。

三、结合《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对我国文化的深刻理解1. 对比两部电影的角度通过对比《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的我国文化元素呈现,可以发现它们在对我国文化的角度和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

侵 略同化还是融合共生从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看中 国文化的跨境传播

侵 略同化还是融合共生从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看中 国文化的跨境传播

侵略同化还是融合共生从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看中国文化的跨境传播《侵略同化还是融合共生——从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看中国文化的跨境传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

动画片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以《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代表的一系列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动画片,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化跨境传播的深入思考:这究竟是一种侵略同化,还是融合共生?《木兰》这部动画片取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

在迪士尼的改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西方视角和价值观的木兰形象。

从人物造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木兰有所不同。

比如,动画片中的木兰更加活泼外向,其行为和思想更贴近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这种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观众产生误解,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

同样,《功夫熊猫》以中国的功夫和熊猫为主要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察觉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子。

比如,主角阿宝的成长历程,更像是西方英雄主义的体现,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最终战胜困难,拯救世界。

那么,这些动画片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侵略同化或者融合共生。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些动画片确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

比如,通过《木兰》,很多外国观众知道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勇敢的女性;《功夫熊猫》则让全世界对中国的功夫和熊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的隔阂,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而且,这些动画片的成功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它们以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将中国文化呈现给世界。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文化传播中,创新和多元化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动画片在改编中国文化元素时,可能会出现误解、扭曲甚至是滥用的情况。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自20世纪90时期中期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之一。

中国市场的兴起也吸引了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注意,许多好莱坞电影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电影中。

在这些电影中,《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这两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功地将中国元素引入全球影迷的视野。

本文将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出发,探谄谀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花木兰》是一部于1998年上映的迪斯尼电影,该电影改编自中国的古代听说。

影片叙述了一个英勇的中国女孩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的故事。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描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的家庭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起首,中国的家庭观念在《花木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家庭是至高无上的,尊重家长、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天职。

而在电影中,花木兰为了救援父亲和家人的荣誉,以自己的方式为父亲顶替兵役。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观览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

其次,在《花木兰》中,好莱坞电影也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中的角色服装、场景设计和音乐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

例如,电影中的花木兰穿着中国传统汉服,以及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传统建筑和音乐。

这些细节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的古老文明,让观众们对中国文化充盈了好奇和爱好。

与《花木兰》不同,《功夫熊猫》是一部通过动画形式来呈现的好莱坞电影。

该电影于2008年上映,主要叙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波伦如何成为武术大师的故事。

《功夫熊猫》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将中国的功夫文化呈现给观众。

起首,《功夫熊猫》将中国的武术元素融入到了电影中。

电影中的主人公波伦从一个被认为是“不行能”的熊猫,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壮丽的武术大师。

通过波伦的努力和奋斗,影片传达了中国传统武术强调的价值观:坚持、毅力和自我超出。

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

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

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误读也随之产生。

这种差异和误读,既可能带来误解和冲突,也可能成为创新和创造的源泉。

本文以中美文化差异和误读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和误读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误读的创造性价值。

动画片作为一种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文化差异和误读的理想载体。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动画片,分别以中国的传统故事和元素为蓝本,经过美国动画公司的再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现象。

这两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既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和误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文化差异和误读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位置和作用。

然后,通过对《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深入分析,揭示中美文化差异和误读在两部动画片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分析其在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提出对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和误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的定义与关系文化差异是指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有时甚至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文化误读则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信息缺失等原因,导致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或误解其真实含义。

文化误读往往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缺乏对对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容易将自身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强加于对方,从而造成误解。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

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

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

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

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

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

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

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

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

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

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

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

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

从《功夫熊猫》中的片段谈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从《功夫熊猫》中的片段谈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从《功夫熊猫》中的片段谈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自从首映以来,这部耗资1.3亿美元拍摄、1.5亿美元宣传的好莱坞商业动画片就成了媒体和大众所关注的焦点。

从片头中一个头戴斗笠的武者行色匆匆,一路蜿蜒而上,最后坐到了月亮上的宛如姜太公钓鱼的经典情节,到故事背景里蜿蜒的山脉、袅袅青烟、青瓦红墙,再到打斗中的黑虎掏心、白鹤亮翅、螳螂捕蝉等“很邵氏”的武术动作,剧情中广大中国影迷们熟悉的“赤脚小子奋斗史”……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好像也都显示出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恰恰显现出了西方导演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我认为,这部梦工厂的大作不过是用典型的美国式故事情节,西方文化硬生生地搭配了中国的故事地点罢了。

导演马克·奥斯本以为中国文化就是那黄山的烟云,那青瓦红墙,就是中国功夫。

但是当你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不是黄山烟云,而是黄山烟云背后淡泊的处事态度;也不是那有点破烂的青瓦红墙,而是朴素的陋室中孔夫子一声“何陋之有”的畅快;更不是五花八门的武术动作,而是以武会友但不置人于死地的侠义精神。

当看到《功夫熊猫》中用来保存武功秘籍的是一条金碧辉煌的赤龙,心理总觉得有些许的别扭...显示全文自从首映以来,这部耗资1.3亿美元拍摄、1.5亿美元宣传的好莱坞商业动画片就成了媒体和大众所关注的焦点。

从片头中一个头戴斗笠的武者行色匆匆,一路蜿蜒而上,最后坐到了月亮上的宛如姜太公钓鱼的经典情节,到故事背景里蜿蜒的山脉、袅袅青烟、青瓦红墙,再到打斗中的黑虎掏心、白鹤亮翅、螳螂捕蝉等“很邵氏”的武术动作,剧情中广大中国影迷们熟悉的“赤脚小子奋斗史”……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好像也都显示出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恰恰显现出了西方导演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我认为,这部梦工厂的大作不过是用典型的美国式故事情节,西方文化硬生生地搭配了中国的故事地点罢了。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参考内容三
从《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看 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频繁出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可 能是《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系列。这两部由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制作的动 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情节,成功地捕捉到了中国文 化的魅力。
《花木兰》是迪斯尼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它以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为蓝本, 描绘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影片中的角色设计、服装、音乐、场景等都充 满了中国元素,如中国传统的红色、旗袍、长衫、山水画等。这些元素的运用 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最后,《花木兰》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动画影片,也表现出了跨 文化传播的普遍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呈现出跨地域、跨 文化的特点。《花木兰》的故事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成为了中 美两种文化相互认知和理解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看到 中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所产生的火花。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花木兰》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原诗中,木兰从军的 原因是因为皇帝征兵,而她父亲年老体弱不能应征。但在影片中,这一情节被 改成了因为一个邪恶的巫师入侵,使得国家陷入危机,皇帝下令所有家庭都必 须有一个男丁应征入伍。这样的设定使得故事更加紧凑,也更符合西方观众对 于英雄主义的期待。
首先,从中国文化角度看,《花木兰》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她代父从军,表现出了勇敢、聪明、善良等品质,是中国传统孝道和忠义精神 的体现。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文学、戏曲、电影等领域都有所体现,更在20世纪 90年代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同名动画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迪士尼的《花木兰》中,尽管有些许改动,但大体上保持了原故事的基本框 架和主题。花木兰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独立、勇敢、有追求的女性,她不仅 有美丽的外表,还有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影片中,她以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赢得了同伴们的尊重和爱戴,并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元素无疑符合 了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动画电影《花木兰》所体 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运用上的演变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运用上的演变

8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3期动画电影《花木兰》海报好莱坞动画片总是那么的富有美式的幽默和许多生活的小乐趣,伴随着众多夸张的表情,美国人总能让看似平淡的事物变得富有生命力、感染力。

随着好莱坞动画电影的飞速发展,他们已经不是想单纯地满足西方观众的口味了,而是把矛头指向了东方,指向了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

看得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刚开始时显得很肤浅、很片面。

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思想的交互碰撞所导致的。

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不是能让现实感超强的美国人所一眼看穿的。

正是因为这份神秘和具有强大诱惑的中国市场,才勾起了他们创作的欲望,所以才会有了这两部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

1998年迪士尼推出的《花木兰》,这部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动画大片,可以说在当时的美国电影市场吹起了一股“中国风”。

但是在不少中国观众眼中,他们也许只是抓住了中国这个躯壳,并没有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10年后,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将这一局面彻底翻转,电影中的中国情结使美国人真正了解了什么才是中国式的幽默和中国的传统思想。

不仅吸引了美国电影市场,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挑剔的中国观众也给予了电影充分的肯定。

一、 由点到面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

每部电影中微小的细节都能让观众直接做出直观的评价。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运用上的演变曾屹君【作者简介】曾屹君,女,河南开封人,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教育研究。

电影理论Film Theory小细节点点滴滴的累积,才能奠定出电影的主要思想。

作为一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方面的处理就显得有点粗糙。

尤其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饰品、小道具全都带着强烈的美国色彩,与中国人心中传统的形象差距很大。

另外,在军营中木须龙居然可以围着围裙在煎荷包蛋做着西式的早餐,这点真的实在是有些无法理解。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中国文化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中国文化10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

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

10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

“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四个模式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 。

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

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

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

”_2]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十多年前,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起了一股中国风刮遍了全球,极大的满足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

而去年,同样的一部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功夫熊猫))}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两部影片正好隔了十年,那么这十年美国的电影人在解读中国文化时理解是否更加的到位了呢? 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丈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

相比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3-场在功夫熊猫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人在观赏《花木兰》时往往会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和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不能完全对上号,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表的美国励志片。

的确,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

就拿花家来说吧,偌大的一处宅邸竟然只住了四个人,连一个仆人都没有,扫地做饭洗衣都是亲自动手,这哪是大户人家啊?还有,院子里有凉亭很正常,可是凉亭居然就是花家的祠堂这就过于荒唐了,而且从后面祖宗出来开会可以看出里面供奉的祖宗牌位里有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社会必然是不可想象的。

像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木须龙假扮将军的使者给宰相送信时胯下的坐骑竟然是大熊猫。

众所周知,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跟《花木兰》所描述的地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而影片所表现的精神,则与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辞》有着很大的出入。

《木兰辞》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和凯旋归来两个部分。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表现的是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

而美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

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则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

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通过木兰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替父出征的一个潜意识,就是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

另外,无论是第一次大战单于,还是将皇上从单于手中救出,花木兰都是整个战争的主角,她个人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而这样的安排恰恰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自由空间。

而英雄主义说来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

只是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好莱坞上。

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美国,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等观念,使平等思想在美国人的头脑之中根深蒂固。

因此,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等级观念非常淡薄,但是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依然存在的。

然而,20世纪6o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这个平等的权利有丁更深刻地体现。

女权主义的思想在影片中也得到了l:变芏清楚地展现。

就如我们刚才所说,乐府诗中的花木兰在参军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但是在影片中为了突出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情节被修改了。

第一次战争中木兰受伤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

这跟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是不符的。

另外,在木兰杀死单于,拯救了皇上和国家后,皇上在全城百姓的面前。

向木兰鞠躬致谢,紧接着朝中大小官员以及全城百姓都给木兰跪下了,这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是不可理喻的。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对立了奇功的大将,他只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赏赐措施,而不可能向一个他鞠躬:在男权社会,那些朝中的官员也不会向一个女子屈膝。

整个这部分的演绎完全当代化了,融会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等级思想相去甚远。

相比十年前的《花木兰》,好莱坞放弃了改编中国传统故事,转而制作了一部全新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讲述了怀揣武侠梦想的贪吃熊猫阿宝的成长故事。

闪亮出场的侠客熊猫阿宝,不仅戴斗笠、挂披风,拿着筷子吃包子,更有一句经典的中国侠客台词“侠骨柔情无需回报”,塑造了经典的中国侠客形象:功夫熊猫》讲述的故事不像我国武侠小说那样以男主角跌落山谷,偶遇神功,练就神功,终成高手,为民除害的五部曲作为模板了,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思路。

故事是以阿宝做的传统武侠梦开始的,然后编剧并没有让熊猫经历正统的中国侠客磨练而变成一个真正的“功夫熊猫”,反派豹子太郎的迅速到来催熟了熊猫阿宝,虽然熊猫对师父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接受正统的训练,但剧情逻辑让这种意义上的“训练”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中国功夫在电影中虽然显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但五大高手都被太郎打败,说明用美轮美奂的“功夫”来对抗邪恶已是不可能的,熊猫必须运用另一套更有效的方式来拯救大家。

此时传统的中国功夫神话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式平民英雄的成长神话,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主导文化模式个人主义对中国侠客的重新解构。

“神龙宝典”是一卷无字经,但是在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一个宝藏或神功秘笈类的东西让人们去抢夺,这传说中的“香饽饽”可能确有其物,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问题在于在我们的武侠中,秘笈或宝藏被证明为“无”的时候,大侠已经功成名就,秘笈是否有效已经不重要了。

这里梦工厂稳准狠地抓住了中国武侠神话的“命门”,将“师父”与“秘笈”成功地搞笑了一番,因为当阿宝打开宝典大叫“没有字”的时候,不但师父傻了眼,我们也傻了眼,“神龙宝典”也不灵光传统功夫片里十拿九稳的保障全不管用,这下子怎么办?故事在美国人的文化主导式下再次峰回路转,阿宝通过“宝典”的反射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次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打败了太郎。

在这里,阿宝的成长是对美国文化、美国精神的一种折射,它体现了美国人祟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不过片中有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浣熊师傅和乌龟大师在桃树下谈论关于阿宝是否能成为神龙大侠拯救大家的对话中处处透露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乌龟大师说到的自己不能控制桃树的开花结果这恰恰体现了道家老子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但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这就是“无为”。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不为,而是有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功”。

也即是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不妄作为只有遵循自然的原则,才能把握“道”。

在电影里,乌龟大师就说过,我不能影响桃树的开花结果,尽管我能将桃核种人土里,但桃核只会长成结桃子的桃树而不是苹果树橘子树,这一点我无能为力。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惊叹从《花木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

影片场景的设定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

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神龙侠来为他们维护和平。

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敬仰乌龟大师。

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

而故事的高潮暗含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

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

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

最终阿宝取得胜利彰显了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

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教,终是强求。

另外影片设计成功夫片,其中的武打场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片中许多建筑的设计都严格遵循中国武侠片中的样本,比如在红瓦屋顶上奔跑飞翔,备司其职的虎、猴、鹤、蛇和螳螂五侠代表标志性的中国功夫,而师傅和阿宝抢食的场面很有成龙嬉笑武侠之风,到了反派大龙与阿宝决斗的地方,其上天落地夸张的天马行空又应该是以周星驰的《功夫》为范本,其他如不倒翁沙袋、掌劲灭烛、夜幕飞檐这些情节也都是来自香港动作片。

这些对我们看惯功夫片的中国人来说十分亲切。

影片运用的也十分到位,不花木兰》照搬的很生硬,使人觉得别扭。

两部电影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性标志。

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

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

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而《功夫熊猫》在表现传统文化方面下的功夫比《花木兰》要多得多,许多人评论后者只是披上了中国传统故事,骨子里表现的净是美国的东西,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误导了其他国家对古代中国的看法。

而前者就好很多,具有相当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哲学在全世界都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也逐渐被人所认识、接受,影片中表现的也十分到位。

可以这样说,迪斯尼动画片从1998年的《花木兰J2008年的《功夫熊猫》,在两部电影中,给观众们展现的文化背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在这十年的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已经有所增加,特别是中国式物质特色吸引了很多西方学者的潜心研究(如中医学)以及普通外国友人的兴趣爱好(中国的美食、工艺品等等),在国外很多大城市都有中华城,当然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已经走向了世界。

西方已不再把所有的东方主义色彩(如日本特色)误认为中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或文化。

但是这些都是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应该说中国受西方的影响更多。

虽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到受外国列强入侵的灰暗历史,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口号,从来都是集体为先,个人为后,以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贯彻精神文明,但是在现今的和平社会,经济发展是关键,人民安居乐业,西方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已经逐渐渗入到我们群体中。

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的位置放在了前面,更加尊重人的价值,个人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熊猫阿宝能够被中国人所喜爱的原因,表面谦和软弱的熊猫,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子承父业的传统已经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