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案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线段的比较概念,包括长短、相等和直接比较。
2.能够画出给定的线段,并正确使用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模型或图片。
2.学生: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0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
2.和学生一起观察这些线段,问学生怎样判断这些线段的长短。
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线段的比较方法,例如:将线段摆放在一起比较,使用尺子测量等。
二、学习线段的比较(15分钟)1.通过举例方式,向学生介绍线段的比较概念。
a.举例一:A线段比B线段长。
b.举例二:A线段和B线段长度相等。
c.举例三:A线段比B线段短。
2.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线段的比较结果。
3.发放给学生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并进行判断。
4.师生共同讨论答案,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画线段并进行比较(25分钟)1.要求学生使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随机选择几名学生上黑板画出他们所画的线段,并用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写出线段的名称和比较结果。
3.辅导学生在画线段时注意以下几点:线段必须直线,线段的两端必须是端点,线段的长度要和题目中给出的要求相符。
4.让学生交换线段让其他同学来比较画出的线段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
2.课堂辅导:在学生开始做题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纠正错误。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a.如果A线段比B线段长,B线段又比C线段长,那么A线段和C线段的比较结果是什么?b.增加一个D线段,使得D线段比A线段短,比C线段长。
2.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绘图解决这些问题。
六、总结课程内容(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比较概念和画线段的方法。
2.鼓励学生回顾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复习练习题的答案。
初中数学【线段的比较和作法】教案
年级七 科目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能用刻度尺度量的方法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 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4. 理解掌握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
教学重点1.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
2.会用刻度尺或尺规画出线段的和、差、倍、分。
教学难点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熟练准确的驾驭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课前准备导学案 PPT 课件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由主备教师撰写)批 注 (由使用教师补充) 一、新课导入请你利用8分钟,自学课本第18页到第21页的内容,完成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下列问题,交流讨论后小组找出疑难问题。
1.线段AB 和CD 之间有哪几种数量关系?用符号怎样表示?2.实际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请操作体验一下。
3、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______最短,简单地说“两点之间,_______最短。
”4、两点之间线段的____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5、如图,如果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______与______,那么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这时AM =______=21________。
二、合作交流1.线段AB 上有一点C ,那么BCAB ;AB BC+AC ;AB+BCAC .(填“>”、“=”或“<”) 2.比较图中线段AB ,BC 和CA 的长短。
CB A三、当堂检测1.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已知:线段a,b.(a<b)求作:线段AB,使AB=b-a2.如图,如果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那么AB =2________=2_______。
C B A四、自我检测1、如图,从公园甲到公园乙的三条路线中,最短的是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4.2《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
1.4.2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线段的和、差;2.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意义,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感受符号语言在描述图形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
难点: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师: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你能把它平均分成相等的两段吗?如何操作?如果我们将这根绳子看成一条线段,把折痕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就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学习本节后我们就知道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点.)课内助学任务一: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及线段的和、差(学习目标1)活动一:讲解例2,规范尺规作图步骤,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活动二:学生自学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和或差。
跟踪练习根据图形填空:1、AC= _ _ _ _ + _ _ _ _2、AB= _ _ _ _— _ _ _ _评价要点:通过倾听学生的语言叙述,观察跟踪练习的情况,判断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全部学生达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任务二:线段的中点(学习目标2)活动三: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学案上根据要求填空,独立完成后,思考交流.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中点的图形线段中点的符号学生活动:画图,交流,学会三种几何语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三种几何语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几何证明或者求值问题的规范语言.)归纳总结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的线段的作法:(1)(2)2.如果点M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______与______,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______=21________或=2 =2 。
数学教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数学教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线段的比较与画法,学生可以了解线段的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案将围绕线段的比较与画法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线段的概念和操作技巧。
一、线段的比较1. 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一条直线的部分,端点分别为起点和终点。
线段可以用两个字母表示,如AB表示线段的名称,A点为起点,B点为终点,记作AB。
2. 线段的比较方法在比较线段的长度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 使用尺规进行测量,将线段与一个已知长度相比较,通过测量得出结果; - 使用比例进行比较,将两个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求出它们的比值,比较这两个比值的大小,即可判断线段的长度大小关系。
3. 线段比较的性质•若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相等,可以表示为AB=CD;•若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的长度,可以表示为AB>CD;•若线段AB的长度小于线段CD的长度,可以表示为AB<CD。
二、线段的画法1. 用尺规画线段使用尺规画线段的步骤如下: 1. 使用直尺将起点和终点连线,得到一条直线;2. 使用尺规从直尺上取下一个长度,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直线段;3. 在新的直线段上标记起点和终点。
2. 使用比例画线段使用比例画线段的步骤如下: 1. 已知一个线段的长度和比例关系,可以标记出起点和终点; 2. 利用比例关系,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插入线段。
3. 线段的画法注意事项•在画线段时要准确标记起点和终点,避免出现偏移;•在画线段时要使用直尺来保证线段的直线性;•在使用尺规进行测量时要准确读取尺规的刻度,避免出现误差。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两个关于线段比较和画法的案例分析,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案例1:线段比较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3cm,线段CD的长度为5cm,请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作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的?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2.6cm,BC=2.4cm,CA=2.2cm.所以CA<BC<AB.让学生初步认识游标卡尺,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完成课本的练习,同学进行交流,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习书上例2,会作线段.四、实验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实验与探究”,理解“中点”的概念.初步了解“等分点”,如: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怎样作线段?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如何比较线段以及作线段的方法.。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线段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长度、找出线段中点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使用直尺在纸上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并尝试找出线段的中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在未来的活动中,我需要提供更明确的讨论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在讨论过程中,我尝试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答案,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2.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及其平分线段的作用。
-线段性质的推理:对于线段上任意一点将线段等分的性质,学生可能难以自行推导和理解。
-生活实例的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将具体的生活情境抽象成线段的问题,如从桌子的边缘识别出线段。
举例解释:针对线段中点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直观的教学活动,如用纸条代表线段,折叠找出中点,并通过折叠后的纸条展示中点平分线段的性质。对于线段性质的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在一条线段上任意放置两个点,测量并比较两段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线段等分的规律。至于生活实例的抽象,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识别并描绘出其中的线段,帮助他们建立起线段与实际物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线段的核心知识。
数学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学设计
数学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cm,CD=××cm,所以AB=CD(或AB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四、作业p.18,1.2题.p21,2.3.4题.板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3.拓展提高题:
a.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的两倍,如何求出这两条线段的中点?
b.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出两个点的坐标,求这两个点所连线段的长度。
4.思考题:
a.除了本节课学到的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请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b.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线段比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地图,上面标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直线,另一条是曲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选择其中一条路线走到目的地,你会选择哪一条?为什么?
2.学生回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直观判断选择直线路线,因为直线更短,省时省力。
3.教师引导:是的,直线确实是最短的路线。那么,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线段的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人性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线段的比较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线段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几道关于线段比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年级数学《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七年级数学《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重点: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尺规作图。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第2节线段、射线、直线。
2.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2、运用线段公理说明实际生活问题。
3、学会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和、差,并初步学会用几何术语表述作图方法。
二、学生自学前的指导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手指投影屏幕)自学。
自学指导自学P119-P121练习以上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1.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一条什么基本事实?3.什么叫做两点间的距离?4.什么是尺规作图?5.什么是一条线段的中点?6.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紧张看书。
四、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根据自学指导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五、引导更正,指导运用1.学生训练。
(1)布置任务:看完了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好!下面请XX做P121的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把数学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同一题下)。
观察板演,找错误。
请大家看黑板,找错误。
找到的请举手。
2.学生更正。
3.学生讨论,评判。
(1)先看第一位同学做的(再看第二位同学做的……)[若对,则师:认为对的举手,师判“√”][若有错,则引导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更正的道理][估计出现的错误](2)第1题中,不知道该如何截取。
(3)第2题中,不会灵活运用中点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错因,并更正。
六、当堂训练:作业:p122 A组3、4课堂评价:。
数学教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数学教课方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课方案示例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观点的基础上认识线段的长度能够用正数来表示因此线段能够胸怀、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必定的认识从而初步认识数形联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经过本课的教课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着手能力、察看能力.教课要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要点也是难点.教课过程设计一、复习线段的观点引出线段的长度的胸怀和表示1.学生着手画出 (1) 直线 AB.(2) 射线 OA.(3) 线段 CD.2.提出问题:可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 假如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观点.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联合.4.线段的两种胸怀方法: (1) 直接用刻度尺. (2) 圆规和刻度尺联合使用. (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找寻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 AB=7cm.二、经过实例指引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达成.1.如何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何要站在一同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如何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需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指引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 AB的端点 A 与线段 CD的端点 C重合.(2)线段 AB沿着线段 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 B与端点 D重合则获得线段 AB等于线段 CD能够记AB=CD.若端点 B落在 D上则获得线段 AB小于线段 CD能够记作 AB <CD.若端点 B落在 D外则获得线段 AB大于线段 CD能够记作 AB>CD.如图 16.教师讲解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 AB和线段 CD这样能够更为直观和形象.也能够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目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 AB和线段 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能够用推理的写法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以下:由于量得 AB=×× cmCD=××cm因此 AB=CD(或 AB<CD或 AB>CD).总结:此刻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能够比较数的大小从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 数轴 ) 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指引学生获得: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1.如图 17 量出以下列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随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能够得出什么结论2.如图 18 依据图形填空.3.如图 19 已知线段 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平分点、四平分点.4.如图 110 依据图形填空 (1)AB=++.(2)ABa=+.四、小结1.教师发问:如何表示线段的长度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经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2.依据学生回答的状况教师要点总结数与形的联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五、作业p .181.2 题. p212.3.4 题.板书设计讲堂教课方案说明1.本课的教课时间为 1 课时 45 分钟.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联合的思想浸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开端课它为学生的思想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课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必定的高度不过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联合的高度去认识.实质上这节课大有可讲能够发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略在平时的教课中要不时注意.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胸怀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经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4.在讲堂练习中安排了胸怀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经过分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边的教课做一个铺垫.5.为防止本节课的乏味能够用发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发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能够比较大小” 等.这样就会调换学生的学习的踊跃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踊跃思想使讲堂的氛围更为活跃.6.假如感觉讲堂密度小还能够增添一些培育着手能力的题.如:(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而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相同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能否相等. ( 为相像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 ( 获得角相等的图形边不必定成比率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一样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而后比较大小想想这两棵树一棵高 ( 对相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必定的感性认识 ) 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为生动丰富讲堂氛围更为活跃.数学教课方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数学教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数学教案: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两个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2.能够使用尺子正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内容1.线段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2.线段比较的方式。
3.尺子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知识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并问学生哪一个更长。
老师的提示:请学生观察两个线段,比较它们的长度大小。
2.学生回答后,老师介绍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大小。
老师的提示:要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大小,需要把它们的一个端点对齐,然后比较它们的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第二步:线段比较的实践1.带领学生进行线段比较的练习。
老师的提示:现在请你们拿起尺子,画出两个长度不同的线段,并将它们的一个端点对齐,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讨论几个问题:•两个线段都可以被一个线段和一条线段组成,两个组合的线段中,哪个更长呢?•如果两个线段不能被组成,我们需要使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长度大小呢?第三步:尺子使用方法介绍1.介绍尺子的基本用途和读数方法。
老师的提示:在使用尺子时,需要将尺子的一端与线段的一端对齐,并读出与另一端尺子的刻度值来确定线段的长度。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老师的提示:现在请你们使用尺子,画出一条长度为5厘米的线段。
3.及时纠正学生的绘图错误,引导他们注意使用尺子的细节。
第四步:线段比较的进一步实践1.让学生尝试使用尺子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
老师的提示:现在,请你们使用尺子测量和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
2.引导学生讨论几个问题:•如果两个线段长度相同,它们是否可以重叠呢?•如果两个线段长度不同,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两个线段的长度关系来进行绘制呢?教学反思线段的比较和画法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线段比较的方法和尺子的使用技巧,同时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考虑到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同,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PPT教案
学习目标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3、会作线段的和与差。 4、掌握线段公理。
第1页/共27页
试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图形
a
AB
表示 端点 法 个数 0个 直线a
或直线AB
射线a
或射线AB 1个
线段a
或线段AB 2个
延伸 能否 情况 延长
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对 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 以用推理的写法,写法如下: 因为 量得AB=××cm,CD=××cm, 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第4页/共27页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 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C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C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CD。
解: 设M是AC中点, N是BD中点
∵AB=26cm,CD=10cm
∴AC+BD=AB-CD=26-10=16(cm)
∵M是AC中点,N是BD中点
\ MC 1 AC , ND 1 BD
2
2
\ MN
1 2
( AC
BD )
CD
1 2
16
10
18 (cm)
第25页/共27页
4. (如图)画线段AB=8cm,CD=6cm,使AB、CD互 相平分于点O,连结AC、BD,用圆规比较线段 AC和BD的大小,说出你所得的结论.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线段的比较与作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作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的?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2.6cm,BC=2.4cm,CA=2.2cm.所以CA<BC<AB.让学生初步认识游标卡尺,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完成课本的练习,同学进行交流,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学习书上例2,会作线段.四、实验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实验与探究”,理解“中点”的概念.初步了解“等分点”,如: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怎样作线段?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如何比较线段以及作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精选6篇)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精选6篇)线段的比较与画法篇1示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 <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 >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四、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五、作业p.18,1.2题.p21,2.3.4题.板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线段的比较与画法篇2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 比较线段 教案
初中数学比较线段教案1. 使学生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掌握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每人一根毛线、一张白纸、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的基本概念,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毛线和直尺,我们一起来探索。
2. 新课导入(1)初步感知让学生用直尺和毛线试着画出两条线段,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度。
(2)比较线段长度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线段,尝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度可以通过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目测三种方法。
(3)总结比较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① 直接测量:用直尺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 间接测量:利用已知长度的线段,与待比较的线段进行比较。
③ 目测:通过观察线段的形状、位置等特征,估算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种方法比较线段长度,并记录比较结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尝试用所学方法比较它们的长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掌握了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和毛线,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利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并会用符号“>”“<”“=”表示2.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性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3.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线段的和、差,会用刻度尺画出一条线段的中点,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感受符号语言在描述图形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难点:线段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及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理解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并会用刻度尺和圆规画出线段的和、差、倍、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引入】1.同学们,仔细观看图,你是怎样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发现,从而学习到并引出新学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新知】想一想刚才同学们已经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较了两只铅笔的长短,类似地,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要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长短,可以把其中的一条线段AB移到另一条线段CD上,使点A和点C重合,如果点B落在C、D中间(图1),那么就说线段AB小于线段CD,记作AB<CD;如果点B和点D重合(图2),那么就说线段AB等于线段CD,记作AB=CD;如果点B落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图3),那么就说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CD.图1 图2图3议一议同学们,你认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呢?实际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长短,还可以借助圆规来进行,如图1-26,1-27所示,你能说明这种方法和它的道理吗?做一做如图所示,从王庄到李村有三条路.小明,小亮和大刚分别骑自行车从王庄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去李村,谁走的路近?答案:由生活经验可以知道,小亮走的路近.如果把图1-28中的各条道路拉直,并把它们都看成是线段,然后比较这些线段的大小,可以知道小亮走的直路确实最短.这就是说,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以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总结:现实生活中,测量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工具(如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等)进行度量,或利用某些仪器(如红外线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水平仪、经纬仪、天文望远镜、雷达等)进行测量.试一试用直尺和圆规做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AB=a作法:(1)用直尺做射线AC.(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与线段a相等的线段.线段的和与差如图1-33,已知线段a,b(a>b).用圆规在射线AE上截取线段AB=a,再在AB的延长线上截取线段BC=b,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的和,记作AC=a+b.如果在线段AB上截取线段BD=b,那么线段AD就是线段a与b的差,记作AD=a-b.设计意图:通过裁剪菱形以及折纸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线段的比较与做法.学生进行猜想探究和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如图1,要把一根条形木料锯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应该从何处锯断?线段的中点如图2,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AB,或AB=2BM=2AM.的中点,这时AM=BM=12类似地,将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AM,MN,NB,得到三等分点M,N.还可以得到四等分点等.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新知】典例精析例题:如图,比较点A、B和C两两之间距离的大小.解析:连接AB、BC、CA,用刻度尺量得线段AB=2.6cm,线段BC=2.4cm,线段CA=2.2cm, ∵2.2cm<2.4cm<2.6cm∴CA<BC<AB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如图所示,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A.AC>BD B.AC<BD C.AC=BD D.无法确定2.已知线段AB=7厘米,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1厘米,那么线段AC=________.3.如图3所示,C和D是线段的三等分点,M是AC的中点,那么CD=______BC,AB=______MC.4.如果点B在线段AC上,那么下列表达式中:①AB= 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能表示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多条道路,一般地,人们会走中间的直路,而不会走其他的曲折的路线,这是因为().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垂线段最短答案:1.C2.8厘米或6厘米(点拨:分两种情况:①C在线段AB内,②C在线段AB延长线上)3.0.5 64.C5.A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1.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要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长短,可以把其中的一条线段AB 移到另一条线段CD上,使点A和点C重合,如果点B落在C、D中间,那么就说线段AB 小于线段CD,记作AB<CD;如果点B和点D重合,那么就说线段AB等于线段CD,记作AB=CD;如果点B落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那么就说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 >CD.2.线段的中点: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1/2AB,或AB=2BM=2AM.3.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设计1.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AB<CD;AB=CD;AB>CD.2.线段的中点:如果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那么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1/2AB,或AB=2BM=2AM.3.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的大小顺序;
2.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对线段进行比较;
3.掌握正确的画线段的方法,能够使用直尺和圆规画线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线段之间的比较;
2.线段的正确画法。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线段的比较(20分钟)
1.1 学生先来完成以下习题:
•用数轴的形式比较1和2,小于、大于、等于哪个;
•用数轴的形式比较−2和−4,小于、大于、等于哪个;
•用数轴和线段比较1/2和1/3,哪个更长;
•用数轴和线段比较3/8和1/2,哪个更长。
1.2 教师要点:
1.数轴和线段表示数的大小顺序,数大的在数轴上的位置较右边;
2.如果线段相等,大小关系就相等,如果不等,就通过比较它们的长度。
2. 线段的画法(40分钟)
2.1 授课要点:
1.画线段的工具:直尺、圆规;
2.画线段的步骤:通过圆规画圆弧,再使用直尺连接线段两端。
2.2 学生练习:
1.再按照教师要点尝试画线段;
2.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直尺测量确定是否准确。
3. 教学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主要是教授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2.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相应练习题。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思考并回答:如何使用线段和数轴比较有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学设计
(2)、D点落在线段AB上,则AB>CD,
(3)、D点落在线段AB外,则AB<CD
这种比较的方法叫做叠合法。
在用这种方法比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上述两个活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线段的比较,叠合法侧重从形的方面比较大小,而度量法则从数的角度来比较线段的长短,试图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画一画--尺规作图
回过头研究黑板上的两条线段,他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你准备怎么比?动手试一试
1、有同学用到了今天带来的圆规,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如何比较线段a.b的长度?
用圆规两脚量出线段a的长度,
再与线段b作比较。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的目的旨在通过线段的比较引出尺规作图,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过渡。
2min
思
考
讨论,
探
究
新
知
思
考
讨论,
探
究
新
知
巩
固
练
习
应
用
新
知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比较,在数学中也有好多的比较,如果我们把2个人抽象为2个线段的话,比身高就转化为线段长度的比较。
活动一:量一量
画在黑板上的两条线段AB、CD,应该如何比较,2人小组讨论。
A B C D
1、 用手量,估测,误差有点大
附《线段的比较与画法》学案
活动一:量一量
A B C D
活动二:比一比
活动三:画一画ab
(1)比较线段a、b的长短
(2)已知线段a,画出线段AB= a
(3)已知线段a、b,画出线段a、b的和与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
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cm,CD=cm,
所以 AB=CD(或AB
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
(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8,1.2题.p21,2.3.4题.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