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产品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经济

112经济理论民俗旅游产品与可持续发展

高玉玲孙静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就有可能出现违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俗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指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可持续原理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各民族特有的建筑、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将强有力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因此,民俗旅游起步虽晚,但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新兴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民俗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虽然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目前仍以观光产品为主,并呈现以下主要几种类型:

1.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我国在1981年对69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50.9%的人是希望实地踏访中国,以增加对中国人的古代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知识和切身感受。旅游者很欣赏的民俗是原汁原味民俗,而不是赝品或假古董。1987年贵州省在距凯里市27公里的苗民小寨)郎德,建立了民族村博物馆,这里全国第一座,也是贵州省首批建立的露天博物馆之一。这个村寨,以其苗民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远近的旅游者。象这类天然的民俗村或家庭访问等都成为备受欢迎的民俗旅游产品。所以,/民俗风情旅游的挖掘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契机。0

2.民俗节庆旅游产品。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享受。我国民俗节庆,多姿多彩,为民俗节庆产品提供了大量的潜在资源。

3.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主题公园这一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迅速在世界范围兴起,其中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譬如北京中华民族园、深圳锦绣中华和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等等。这类文化公园、文化村是供游客集中观赏各类民俗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这是开发民俗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的重要驱动力。

4.收藏、展示民俗文化的观展旅游产品。博物馆、民俗展览馆以收藏、展示、研究、和宣传各类文物为主,采用综合手段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社会特征。国际上类似博物馆的民俗观展产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国内也有近20年的开发实践。我国很成功的例子有丁村民俗博物馆、深圳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绍兴民俗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5.专项旅游产品。专项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方式,多以一项旅游项目为主体完成旅游活动。由于与旅游者个人兴趣结合紧密,所以一经问世即受到广泛欢迎。许多游览景区之所以往返率低,主要的因素是旅游项目仅能让人一饱眼福,而少有参与的机会。增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是当今国内外游客的普遍要求,也是提高旅游往返率的重要措施。

6.宗教旅游产品。宗教信仰习俗,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在来看,在各国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围绕宗教活动所出现的寺庙宫观,参拜仪式、碑刻、壁画等构成了具有了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信仰文化。该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民族信仰的旅游产品。

二、民俗旅游中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民俗旅游的发展使民族地区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旅游收益为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复苏,但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出现了一些有碍于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严重破坏。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的原则,是不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2.盲目编造民俗风情歌舞,使民俗旅游产品变得混乱。有些经营者对本地民族风俗一无所知,为了迎合游客口味,就凭想象编排民族婚嫁娱乐项目,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的景点歌舞表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就餐,而不是真正使游客获得更多更好的精神享受,因此根本不注重表演质量。

3.为了经济利益,导致民俗旅游产品庸俗化。民俗旅游是不能忽略科学性的,但有些景点打着民俗的旗号却污染民间文化。譬如,有些民俗景观立若干根/图腾柱0,/图腾柱0

旅游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13

是把西南民族的傩面具移来,从柱顶到柱根,一个挨一个地雕着傩面具,乍看起来高大、神秘,仔细想来,存在不少漏洞。此举不仅与图腾柱的内涵离题万里,而且引起混乱。

人为景点是可以建设的,原则是必须尊重原来民俗的基本习惯,民俗旅游和获得旅游经历的动机是追求民俗的本真性,如果再现民俗而不按民俗办事,就造成文化失真,从而失去了民俗旅游的意义。

三、民俗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业是一项资源密集型产业,一项主要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保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能超过该资源自身承载力的阈值;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应尽量减少甚至停止耗用。

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忽略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受利益动机驱使,将旅游业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结果造成许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故此,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0的原则。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发展是可以持续进行的,而文化的消亡将无法弥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果。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以保护第一的思想开发和规划,避免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受劫难。

2.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民俗性和真实性。民俗是民间生活的体现,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承传的文化形态,因此,民俗旅游取材于民间风俗,它注重文化内容的质朴性和真实性。民俗的特色在于其本色,所以保持其原始、古朴正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民族民俗风情就是民族民俗旅游,由于游客求新求异旅游动机的驱使,抱着探索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渴望了解那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如果开发的产品是千篇一律大众化的东西,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而且长期下去也会失去经济效应。

3.杜绝/庸俗化0,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游人,而是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展现纯洁的、文明的和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逐渐消除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可见,开发高品位民俗产品是举棋之关键。要正确定位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示

出来。

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是民俗旅游市场重要的一环。民俗旅游,本质上是满足游人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活动。由于旅游者对异域风土人情的渴求,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动力。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正可以制造出形式繁多的民风民俗旅游项目,使之富裕多样化;而每一具体的民俗事象,如内涵丰富,层次性强,就可以发展出有特色的专项民俗旅游,令参加者心驰神往。如今,国际旅游业出现了兼顾自然风景,而以体验异域文化为主的旅游趋势,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风光旅游的传统。这就是一种创新。瑞士的旅行社,安排出新颖的旅游项目)))/马车旅游0,这是一种摹仿吉普赛人生活的旅游。游人乘坐吉普赛人的有蓬马车,行进在风景秀美的瑞士乡间小路上,体会狂放不羁的吉普赛人流浪生活的风习。推出类似这样的民俗旅游项目,富有独创性,招徕了大批游客。西方人这种成功的创新思路,值得借鉴。4.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收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互促进的,其一,对于旅游地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应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部分,使本民族文化获得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二,对于民族文化本身应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因为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对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文化事务要保护和弘扬,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存了人类文明的结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的精华发展经济。

民俗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旅游的需求日益繁多,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审视旅游市场的出现的多样化、专题化的趋势,以适应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变化,满足各种层次的旅行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突出地域民俗旅游产品的新奇性,为民俗旅游市场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参考文献:

[1]仲富兰著.现代民俗流变.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0.[2]刘丽川编著.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著.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11高玉玲,厦门大学博士,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21孙静,中国海洋大学硕士,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