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局,只能同法庭的一些仆役、下级法官或一些外 围相关人士打交道。 最后他在 31 岁生日前夕被人
[ 3] “像一条狗似的 ” 处死了。 对 K 居然一直没有开 庭审判,这使他至死也未能搞清自己的罪状 。
在小说 《城堡 》 ( 1922 年开始写作 ) 中, 主 人公 K 是一个土地测量员, 他受城堡之聘, 长途 跋涉来到城堡所辖村庄工作,但在村子里过夜居然 还要得到城堡的许可。 此后 K 为取得在村子的居 留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城堡 里有数不尽的部门和官吏,而他只能接触到城堡里 当差的小人物, 始终见不到城堡的主人。 对 K 来 说,他最基本的生存、工作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了。 在小说 《美国 》 ( 1912 年开始写作 ) 中, 卡 尔·罗斯曼十分同情司炉工, 虽然知道他蒙受冤 屈,却也不能为他讨回公道。其原因是: 在高高在 上的权力和法律面前,普通人是无能为力的。 可见,在一个 异 化 的 社 会 中, 制 度 上 的 不 合 理、不公平,机构的腐败及官僚主义作风,统治者 的绝对权威等,使得普通人物只能成为社会的牺牲 品。
[ 2]
家的希望。 可见,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观念的 淡漠,正是道德伦理观念的缺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 异化的关系。
( 三) 社会的异化
社会的异化,表现在社会制度、法律、国家机 器等方面的非人性化,成为制约人、迫害人的异己 力量。 ,1914 年开 在小说 《诉讼》 ( 也译做 《审判》 始写作) 中, 主人公约瑟夫 · K 是一家银行的襄 理,在他 30 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 但他却不知道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lienation in Kafka’ s Works
SULeabharlann Baidu Jun,CHENG Xiao - fen
( Nantong Agricultural College,Nantong 226007 ,Jiangsu,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which is commonly found in Franz Kafka’ s works. It argues that though some scholars hold negative views toward the description of alienation,this characterization does have its significance in both history and today’ s society,and the creation technique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also ha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20th century modernist literature. For this reason,Kafka is honored the forerunner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e west. Key words: Kafka; alienation; modernist literature 弗兰茨 · 卡夫卡 ( Franz Kafka,1883 - 1924 ) 是奥地利作家,他在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中,创作了 三部未完的长篇小说和七十多部中短篇小说 。这三 、 《诉讼 》 和 《美 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是 《城堡》 ,中短篇小说有 《变形记》 、 《地洞》 、 《乡村 国》 医生》 等。 卡夫卡在他的不少作品中, 以一种夸 张、怪诞、离奇的手法描写了人的恐惧、焦虑、孤 独、绝望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 、社 会机构腐败、 效率低下等异化现象。 本文从 “异 化” 一词的含义入手, 分析了卡夫卡作品中异化 现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现象所具有的社会历 史和现实意义以及它对 20 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1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1 ,Jan. 2010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孙
峻,成小芬
(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
历史和现实意义。他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写照。 从 19 世纪后 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本身的一些痼疾 也逐渐暴露出来,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创造了大量 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 人从 “上 , 个人就好 帝的奴隶” 变为 “机器和技术的奴隶 ” 比是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台机器上的零部件而丧 失了自由。生活的压力、工业生产及残酷的战争对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使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感、绝望感。 道 德、 良 知 的 缺 失, 法 律 制 度 的 无 用,社会机构官僚主义作风的盛行等等 ,都是卡夫 卡生活时代的痼疾。尤其不可否认的是,卡夫卡作 品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屡见不鲜 。 [ 6] 谢莹莹在 《不灭之光的诱惑 》 中写道, 二战 , 《诉 后,当纳粹的罪行公之于众时, 人们发现 讼》 中所描写的现象与纳粹极权统治机制及这种 机制下人的悲惨命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于是卡夫 , 《诉讼 》 卡被认为是预言的天才; 20 世纪 60 年代 在前苏联秘密流传时,人们以为这是一位苏联作家 描写当时苏联社会现实的作品; 80 年代初, 中国 读者在读到 《诉讼 》 时, 立刻联想到 “文革 ” 时 期的荒谬和残酷。由此我们可看出,卡夫卡作品包 含着某种现实主义的成分。 所以,将这些异化描写全部归结为卡夫卡个人 的心理体验或自传是不恰当的。可以说,卡夫卡的 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定时期的社会 弊端和不良现象。
摘要: 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中广泛存在着异化现象 ,尽管有学者对这一现象持否定看法 ,但卡 夫卡对异化现象的刻画却不可否认地有着社会历史和现实意义 ,而与这种异化现象描写相关的创 作手法对 20 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 卡夫卡因此而被尊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 鼻祖。 关键词: 卡夫卡; 异化; 现代派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9779 ( 2010 ) 01 - 0056 - 04
[ 2] 有人帮忙。医生大呼 “上当了, 上当了 ” 。 他骑 着马儿在茫茫雪地里慢慢漂泊,似乎再也没有回到
二、 异化现象在卡夫卡作品中的 表现
( 一) 人的自我异化
人的自我异化主要是指人变成 “非人 ” 的现 象,描写人在一种异己力量的重压下所产生的灾难 感、恐怖感和绝望感。 人们常常担心灾难突然降 临,但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任命运的摆 布而遭受灾难的折磨。 在卡夫卡的 《变形记 》 ( 1912 年 ) 中, 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 。生 活的重负、现实的束缚,使主人公不堪忍受。一天 早晨,他醒来后想起床上班, 却发现自己 “变成 ” , “他那许多与身躯比起来细弱 一只硕大的虫子
58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0 年第 11 卷
自己的罪状,幸好他还被给予行动自由的权利 。他 为了搞清自己的案情真相四处奔走, 却毫无结果。 他遇到一个谷物商人,商人告诉 K,他为了自己的 案子折腾了 20 年,请了几个律师,几乎倾家荡产,
[ 3] 结果送上去的抗辩书 “全部成了无用的废纸 ” 。 K 的命运则更为悲惨,他始终没能找到最高的决定
[ 2] 得可怜的腿正在他眼前无助地颤动着 ” 。 从此,
他就在家 人 的 嫌 弃 中 过 着 甲 虫 一 样 肮 脏 的 生 活,
[ 2] “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 …… 我不是冥顽 [ 2] 不化,我是很愿意工作的 ” 。 可见, 他既想摆脱
日复一日奔波的旅行之苦, 又想恢复正常人的生 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最后他还是在孤立 无助中饥饿而死。 在小说 《地洞》 ( 1923 年 ) 中, 主人公 “我 ” 是一个不知名的动物,实际上是人的化身。他为了 保存自己得来的食物而挖了一个巨大的地洞 ,但由 于时刻莫名其妙地担心来自外界的袭击而惶惶不可 终日。 在小说 《绝食表演者 》 ( 1922 年 ) ( 也译做 《饥饿的艺术家》 ) 中,表演者说 : “因为我没有发 ” 因此, 他坚持进行绝食 现符合我胃口的食物。 , “表演 ” 只是一个好 表演,直至饥饿而死。显然 听的借口,其实是表演者在社会上已找不到立足之 地而被迫走上一条绝路。然而,无论是演出团的经 理,还是台下的观众,都不能理解表演者进行绝食 表演的真正原因。 诸如此类,描写的都是当时社会普通人所处的
收稿日期: 2009 - 10 - 14 作者简介: 孙峻 ( 1970 - ) ,男,江苏如皋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文学研究。 E - mail: ntsunjun@ 163. com
第1 期
孙
峻,等: 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57
盾十分尖锐,帝国大厦摇摇欲坠。卡夫卡生活上的 压力、婚姻上的不幸以及性格上的孤僻 ,使得他的 一生短暂而奇特。他以一种冷静、内省的心态思考 着人生的价值,对当时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造成的人的异化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腐败和黑暗 现象有着深刻而独到的体验,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他 的作品中。
一种孤独、恐惧、无助、绝望的生存状态,是人的 自我异化。
( 二)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是一 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极端的冷漠、无情和道德伦 理观念的缺失是其特点, 甚至连亲人之间也是如 此。人一旦由于生病、 衰老等原因失去挣钱的能 力,他的生存状态就会急转直下。 在 《变形记 》 中, 主人公格雷戈尔 · 萨姆沙 变形后,父亲对他是恼怒和厌恶,用脚踢他,用苹 果掷他; 母亲对他是悲伤和畏惧; 公司来的全权代 理对 他 是 冷 漠 和 无 奈; 连 家 中 的 女 仆 也 称 他 是 “老蜣螂” 。妹妹起初同情他, 照料他的饮食, 但 时间一长也变了,把他视为负担。格雷戈尔·萨姆 沙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连尸体的处理也无心过 问,还是女仆把 “那东西 ” 搬走扔掉的。 女仆做 [ 2] , “今晚就辞掉她 ” 。 完事后,也被主人一脚踢开 处理完尸体后,他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在小说 《回家 》 ( 1920 年 ) 中, 主人漫步已 到了家门口,却不敢进家,因为家对他似乎已经陌 [ 2] 生,他不知道 “是否有在自己家里的感觉” 。 在小说 《乡村医生 》 ( 1917 年 ) 中发生的故 事虽然显得荒诞不经,但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异 常关系。一位医生半夜里要去给远方的一个病人看 病,却没有马拉车; 马夫帮忙提供了马,却乘人之 危非礼医生家的女仆罗莎。而医生没治好病却被病 人家属脱光衣服放到病人床上,认为这样才能治好 病人的病,治不好就把他杀掉。虽然医生最后侥幸 逃出并跳上马车,但是在马车上够不着衣服,却没
一、“ 异化” 一词的含义
“异化” 最初是一个普通词, 根据 《辞海 》 释 ,词 义 , “异化 ” 一词译自德语 “Entfremdung ” 义含有 “转让、 疏远、 脱离 ” 等意思。 德国古典
[ 1]
哲学把它当做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 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 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 并没有直接出现 “异化 ” 这 个词,但是他的作品所描写的不少现象却可以用异 化一词来概括。卡夫卡所生活的时代是奥匈帝国的 末期,他所在的布拉格,当时的民族矛盾、政治矛
三、 卡夫卡作品中异化现象描写 的意义
对于卡夫卡作品中大量的异化现象 ,评论家的 看法是不一样的。叶朗研究认为: 卡夫卡深受存在 主义 先 驱 人 物 克 尔 凯 郭 尔 ( Kierkegard, 1813 — 1855 年) 的影响, 他作品中的异化现象是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