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土木工程20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土木工程(代码:0814 )
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代码: 081401 )
二级学科名称:结构工程(代码: 081402 )
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代码: 081405 )
二级学科名称:桥梁与隧道工程(代码: 081406 )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周福霖院士,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单位成员代表、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 成员、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领导职务。

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多项,先后出版专著、编制规程、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百多篇(部、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南粤创新奖、省优秀教师等多个奖励和荣誉。

曾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木工程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院士1人、正高职称34人、副高职称44人、博士57人。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依托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综合实力雄厚、部分学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为华南地区乃至我国土木工程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土木工程学科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工程建设发展实际,在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抗爆研究、桥梁结构抗震/减振/性能评估/健康诊断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灾害诊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塔大亚湾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土木工程学科近5年来主持承担97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及科研项目220余项,科研经费逾15,000万元,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3项。

三、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原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

具有科学的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祖国服务。

2. 掌握坚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系统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空间结构、高层结构、岩土工程、桥梁工程等结构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必要的试验设计能力,对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较深入的了解,且具有新的见解,具有初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具有独立解决本学科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具体负责指导。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指导教师应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健康成长;研究生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填写《广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2.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开拓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实践能力等。

3. 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研究生既要较为深入地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初步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因跨学科、专业或是同等学力者,必须补修3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4. 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本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论文选题要注重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工程性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1.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应修滿36学分课程。

其中学位課不得少于19学分;其余学
分由非学位课获得。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要求不少于五次,记2学分。

教学实践要求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经考核合格计1学分。

2. 研究生在授予学位前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3.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
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两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另附。

八、实践学习规划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实践环节包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三部分,分述如下:
1. 社会实践,可开展科技服务、工程设计或技术分析,或者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
告。

2. 教学实践,针对本科教学,可辅助导师进行以下工作:讲授部分课程、辅导实验、指
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组织课堂讨论、课后答疑、批改作业等。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应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3. 科研实践,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工程需要进
行。

研究生的实践活动通常应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

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和部门领导批准之后,自行联系实践单位。

研究生必须填写《广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经学院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九、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广州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硕士学位论
文要求有新的见解,注重应用与开发,课题可与来自于工程实际部门的问题相结合。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从第三学期起开始论文选题。

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论文书写必须符合《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论文的英语摘要、目录等须符合英文语法、通顺和惯用的表达形式。

对英文摘要表达差的学位论文,建议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不予申报学位。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以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但必须附加汉语摘要。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双盲抽查,并且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

研究生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应按《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公开发表至少1篇论文,且署名单位为广州大学。

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广州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广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学术指导,督促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

做好从答辩资格审查到学位授予审核各环节的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术规范审查。

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答辩申请,以便及时送审论文,保证评阅专家有足够的评阅时间。

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申请论文答辩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到研究生处办理推迟答辩手续。

在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时,必须经过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含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主要书目:
1.《高等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江见鲸、李杰,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1
2. 《钢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
材),陈绍蕃著,科学出版社,2010
3. 《大跨度空间结构/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张毅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结构动力学》R.W. 克拉夫、J. 彭津著,王光远等译,科学出版社,1983
5.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周福霖著,地震出版社,1997年
6.《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江见鲸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姚谦峰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高等土力学》. 李广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基础工程学》. 陈仲颐,叶书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0.《防灾减灾工程学》,周云,李伍平,浣石,尚云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 《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项海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2.《风对结构的作用――风工程导论(第二版)》,埃米尔•布缪,罗伯特•H•斯坎伦著,刘
尚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13.《Advanced analysis of steel frames》,W F Chen,Toma S,CRC. Press,1994
14.《Stability Design of Steel Frames》,Chen, W. F., and Lui, E. M.,CRC. Press,1991
15.《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Park R,Paulay T,John Wiley & Sons,1975
16.《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engineering materials》,W F Chen,Saleeb K H,Elsevier
Press,1994
17.《Wind Effects on Structures: An Introduction to Wind Engineering》,R.H. Scanlan,E.
Simiu,John Wiley & Sons,1996
18.《Wind Loading of Structures》,J. D-Holmes,Spon Press,2001
19.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第2版,
Anil K. Chopra著,谢礼立,吕大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主要学术期刊:
1.《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
2.《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
3.《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建筑学会主办
4.《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主办
5.《爆炸与冲击》,中国力学学会主办
6.《Engineering Structures》,Elsevier SCI LTD
7.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Research》,Elsevier LTD
8.《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
9.《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
10.《Shock and Vibration》,IOS Press
11.《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SME-AMER SOC Mechanical ENG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John Wiley & Sons LTD
13.《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John Wiley & Sons LTD
14.《ACI Structural Journal》,ACI
1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16.《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Academic Press LTD和Elsevier Science LTD
注:要求每门课程填写相应的英文名称
二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5年7月
一级学科负责人确认(签字): 2015年7月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该培养方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2015年7月
(单位公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