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NEAU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四种蔬菜的促生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生物链霉菌的生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物链霉菌的生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物链霉菌的生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链霉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产生土壤杀菌物质的细菌,它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

生物链霉菌的生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链霉菌的生产1、链霉菌的分离与鉴定生物链霉菌的生产需要首先从土壤中将其分离与培养,经过鉴定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

在分离链霉菌时需要注意避免细菌的污染,同时要选择培养基、温度、pH值等等因素。

2、链霉菌的培养与发酵种植链霉菌需要进行发酵操作,选定培养基成分和浓度后,进行发酵操作,通常需要进行氧气调节、加入生长因子等等,使得链霉菌的生长繁殖达到最佳。

3、链霉菌代谢产物的提取和纯化链霉菌的代谢物质是其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产物提取时需要注意避免对链霉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使用特定的提取剂来进行萃取,并进行纯化处理。

二、链霉菌在农业上的应用1、农药链霉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杀菌物质,这些杀菌物质对土壤中的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可以用于制备农药。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使用链霉菌制备的农药具有无毒、可降解、对人体和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可以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安全、高效的杀菌作用。

2、生物肥料链霉菌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应用于生物肥料的制备中。

链霉菌发酵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生长因子,可以在植物生长时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生物调节剂链霉菌中还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这些激素可以促进植物在晚期生长时的代谢和发育,可以应用于生物调节剂的制备中。

4、减少化肥使用量链霉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使得土壤中氮的含量增多,从而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

同时在使用化肥时,也可以考虑使用链霉菌作为化肥的引子。

总之,生物链霉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链霉菌可以应用于农药制备、生物肥料、生物调节剂等多个领域,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链霉菌B221与地衣芽孢杆菌NJU-1411-1固体混合发酵工艺的优化

链霉菌B221与地衣芽孢杆菌NJU-1411-1固体混合发酵工艺的优化

本研究利用 笔者所在实验室筛选获得 的高效羽毛角蛋白
降解菌链霉菌 B 2 2 1 与 地衣芽孢 杆菌 N J U一1 4 1 1—1相似 的 生长环境及各 自的降解机 制特点 , 筛选并确定 2菌 固体混合
发酵 的优化条件 , 旨在为采用 生物技术方法 开发利用羽 毛角 蛋 白资源奠定基础。
链霉菌 B 2 2 1 、 地衣芽孢杆 菌 N J U一1 4 1 1—1菌种均来 自
畜禽场长年堆积羽毛废弃物 的土壤 , 经 富集培养与分离 筛选
获得 。
基础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 按文献[ 8 ] 所述方法配制。
1 . 2 试 验 方 法
性强 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 已报道 , 有3 0多种
1 材 料 与 方法降解羽 毛角 蛋 白方法有 物理 法 及化学法 , 但 普遍存在 能耗高 、 污染严重 、 副产物多及对 氨基 酸破坏严重、 生产 的羽毛粉消化率低等问题 “ J 。近年来 , 利
用生物技术法降解羽毛角蛋 白由于其工艺简单 、 效 能高 、 特异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1 期
一 3 1 3一
尹浩力, 许泽安, 崔丹丹, 等. 链霉菌 B 2 2 1 与地衣芽孢杆菌 N J U一 1 4 1 1 — 1固体混合发酵工艺的优化[ J ]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1 ) : 3 1 3 — 3 1 6
获得为羽毛角蛋 白资源生物技术利用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羽毛角蛋 白; 链霉菌 ; 地衣芽孢杆菌 ; 混合发酵 ; 角蛋 白酶
中图分类号 : Q 9 3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0 l 一0 0 3 1 3一 O 3

发酵条件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资料合集目录一、一株高产乙偶姻芽孢杆菌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二、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发酵条件优化及色素性质的研究三、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四、绿色木霉的筛选与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五、埃博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六、树莓果酒酵母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一株高产乙偶姻芽孢杆菌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在生物技术领域,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是提高微生物产物的关键步骤。

乙偶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行业。

因此,筛选高产乙偶姻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筛选高产乙偶姻的菌株是研究的第一步。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单菌落分离、平板梯度稀释法和基因工程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产物产量和其他特性进行筛选。

在筛选过程中,需要设置对照组,以便比较和评估各菌株的性能。

一旦获得高产乙偶姻的菌株,就需要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这包括培养基成分、温度、pH值、溶氧浓度和发酵时间等参数的调整。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可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组合。

还可以使用响应面分析法、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高级方法来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

优化后的菌株和发酵条件可以提高乙偶姻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新的用途和应用领域,推动乙偶姻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乙偶姻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乙偶姻产量的关键步骤。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性能优越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为乙偶姻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发酵条件优化及色素性质的研究粘质沙雷氏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具有产生多种代谢产物的特性。

其中,灵菌红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红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为了提高灵菌红素的产量,优化其发酵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粘质沙雷氏菌发酵产灵菌红素的优化条件,并对其色素性质进行分析。

液固两相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发酵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液固两相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发酵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液固两相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发酵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链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被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中。

其中,高密度链霉菌是指链霉菌在发酵过程中通过适当处理,获得较高的菌体密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技术。

高密度链霉菌可用于制备许多重要的生物制品,如抗生素、酶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高密度链霉菌的制备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菌株稳定性、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发酵工艺参数的合理调整等。

因此,针对链霉菌菌剂的培养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对于提高其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液固两相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发酵条件,并为其制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及方案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液固两相发酵过程中的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

2. 研究内容(1)筛选琼脂含量、甜菜碱含量、乳糖含量对S506菌的影响,优选适宜的培养基。

(2)探究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等因素对S506菌的菌体生长和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

(3)优化发酵工艺参数,获得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分析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特性。

3. 研究方案(1)细菌菌株的预处理选用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预处理,包括细胞极化和活化过程。

(2)培养基配方的选择和优化筛选琼脂含量、甜菜碱含量、乳糖含量对S506菌的影响,优选适宜的培养基。

(3)发酵条件优化探究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等因素对S506菌的菌体生长和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

(4)制剂分析优化发酵工艺参数,获得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分析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特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筛选适宜的培养基,探究发酵条件对S506菌生长的影响,为高密度链霉菌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2)优化发酵工艺,制备出高密度链霉菌S506菌剂制剂,并对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特性进行分析。

(3)为高密度链霉菌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链霉菌JD211发酵条件优化

链霉菌JD211发酵条件优化

链霉菌JD211发酵条件优化作者:黄国强李红吴姚平李庆蒙韩顺魏赛金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10期摘要:以戊二酰亚胺类抗生素菌株链霉菌(Streptomyces)JD21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得出最佳培养基组成是甘油30 g/L、酵母膏10 g/L、硫酸铵5 g/L、NaCl 5 g/L、CaCO3 3.5 g/L。

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装液量50 mL/250 mL,初始pH 7.0,接种量7.5%,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为144 h。

培养基优化后菌丝体干重较优化前提高了166.61%,抑菌圈提高了30.77%。

关键词:链霉菌(Streptomyces)JD211;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中图分类号:S47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0-2470-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0.044链霉菌(Streptomyces)JD211菌株是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从江西庐山珙桐树中分离筛选得到。

研究发现,该菌株的粗提代谢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多種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1]。

其次生代谢物主要为戊二酰亚胺类抗生素,具有研发成新型友好生物农药的潜力和价值。

本研究对链霉菌JD211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以此了解该菌适宜的发酵环境,提高抑菌活性物质的产量。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链霉菌JD211、意大利青霉由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实训基地提供。

蔗糖马铃薯培养基(PDA):蔗糖20 g,去皮马铃薯200 g,琼脂20.0 g,去离子水1 000 mL,pH 7.0。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0.0 g,甘油20.0 g,酵母膏10.0 g,碳酸钙5.0 g,硫酸铵5.0 g,去离子水1 000 mL,pH 7.0~7.2。

PDB培养基:去皮土豆200 g,蔗糖20 g,去离子水1 000 mL,pH自然。

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㊀2021ꎬ44(2):208-216http://nauxb.njau.edu.cn㊀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DOI:10.7685/jnau.202010034收稿日期:2020-10-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0027ꎬ32000101ꎬ31700054)ꎻ江苏省现代农业面上项目(BE2020340)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1513)作者简介:李周坤ꎬ副研究员ꎬE ̄mail:zkl@njau.edu.cnꎮ∗通信作者:崔中利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学ꎬE ̄mail:czl@njau.edu.cnꎮ李周坤ꎬ叶现丰ꎬ杨帆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2021ꎬ44(2):208-216.LIZhoukunꎬYEXianfengꎬYANGFanꎬetal.Thepredationbiologyofmyxobacteriaand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alfield[J].JournalofNanjingAgri ̄culturalUniversityꎬ2021ꎬ44(2):208-216.特约综述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李周坤1ꎬ叶现丰1ꎬ杨帆1ꎬ黄彦1ꎬ范加勤2ꎬ王辉4ꎬ崔中利1ꎬ3∗(1.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ꎻ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95ꎻ3.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ꎻ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黏细菌(myxobacteria)是一类具有多细胞群体行为特征的捕食性微生物类群ꎬ能够以活的微生物细胞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作为食物获取营养ꎬ同时能够形成抗逆性强的子实体和黏孢子ꎬ从而使黏细菌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ꎮ黏细菌对于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捕食特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ꎬ被视为是新的生防微生物类型ꎮ本文综述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机制以及捕食行为的生态学功能ꎬ概述捕食性黏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生防微生物在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ꎮ在此基础上ꎬ也讨论目前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ꎬ旨在为黏细菌捕食作用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ꎮ关键词:黏细菌ꎻ捕食性微生物ꎻ生防微生物ꎻ植物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Q939.96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2030(2021)02-0208-09Thepredationbiologyofmyxobacteriaand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alfieldLIZhoukun1ꎬYEXianfeng1ꎬYANGFan1ꎬHUANGYan1ꎬFANJiaqin2ꎬWANGHui4ꎬCUIZhongli1ꎬ3∗(1.CollegeofLifeScience/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2.CollegeofPlantProtection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3.KeyLaboratoryofPlantImmunity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4.KeyLaboratoryofSoilEnvironmentandPollutionRemediationꎬInstituteofSoilScience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Nanjing210008ꎬChina)Abstract:MyxobacteriaareGram ̄negativebacteriaubiquitousdetectedinsoilenvironment.Theyarehighlysocialmicrobeswithacomplexmulticellularpopulationbehaviorwhichareassociatedwithfeedingonabroadrangeofsoilbacteriaandfungitoachievenutri ̄tion.Theformationoffruitingbodyandmyxosporesfromvegetativecellsdifferentiationthatrespondstostarvationmaymakemyxobac ̄teriaexcellentadaptationinnaturalenvironment.Myxobacteriaareversatilepredatorsthatpreyonmicrobesasexcellentcandidatesforbiologicalcontrolagents(BCAs).Hereꎬwediscussedthemechanismsandecologicalfunctionsoftheubiquitousandaccomplishedgeneralistpredatorꎬandthebiocontrolpotentialofplantdiseaseusingmyxobacteriawasalsosummarized.Onthisbasisꎬthefuturechal ̄lengesfortheinvestigationofpredatorymyxobacteriaincontrollingplantpathogenswereprovidedꎬwhichmightprovideinsightsfor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myxobacteriainagriculturalfield.Keywords:myxobacteriaꎻpredatorymicrobesꎻbiologicalcontrolagentsꎻbiocontrolofplantdisease植物病害是制约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ꎬ据统计全球主要农作物的病害损失约占作物总产量的20%~40%ꎬ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2]ꎬ其中70%~80%的病害是病原真菌所致[3-4]ꎮ至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ꎬ令人担忧的是自2000年以来ꎬ新的真菌类型或者真菌类植物病原菌(fungal ̄likeplantpathogen)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ꎬ粮食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ꎬ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6]ꎮ90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目前ꎬ农业生产上的植物病害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ꎬ而过度依赖和滥用化学农药产生了有害生物抗药性㊁农药残留超标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ꎬ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7]ꎮ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农业病害防治现状ꎬ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的抗菌㊁植物免疫调节以及根际或叶际微生物组调控作用ꎬ阻止病原菌入侵植物已成为有效策略[8-10]ꎮ生防微生物的抗菌方式具有多样性ꎬ目前ꎬ受到关注比较多的生防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㊁芽胞杆菌(Bacillus)㊁伯克氏菌(Burkholderia)㊁溶杆菌(Lysobacter)㊁木霉(Trichoderma)和腐霉(Pythium)等属[11-12]ꎬ其中以枯草芽胞杆菌㊁哈茨木霉和寡雄腐霉等为代表的生防菌已被开发成商业化微生物菌剂ꎬ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病害控制ꎬ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拮抗作用㊁竞争作用㊁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等ꎬ且孢子形成特性使其在菌剂长效保存和土壤生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ꎮ生防微生物进入环境中受到环境因子的多变性[13]㊁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免疫识别[14]以及植物根际调控[15]等因素的影响ꎬ生防微生物在开放环境中难以定殖且防治效果不稳定ꎬ导致生物菌剂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ꎬ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生物体ꎬ这些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养分和空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结构ꎮ捕食是生物体之间广泛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模式ꎬ是构建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过程[16]ꎮ目前ꎬ捕食性微生物包括吸血球菌(Vampirococcus)㊁蛭弧菌(Bdellovibrio)㊁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㊁Micavibrio㊁Daptobacter㊁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黏细菌(myxobacteria)等[17-18]ꎮ其中ꎬ蛭弧菌能够直接入侵细胞周质空间实现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捕食ꎬ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产业中改善水质和治疗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等方面[19]ꎮ此外ꎬ研究人员发现Micavibrioaeruginosavorus可通过黏附到细菌的细胞壁上ꎬ掠夺它们的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ꎬ研究成果为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依据ꎬ从而减缓了微生物耐药性问题[20]ꎮ利用微生物的捕食作用能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ꎬ为农业病害防治提供策略ꎮ黏细菌是一类具有多细胞群体行为特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ꎬ可以捕食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ꎬ存在于土壤㊁树皮㊁朽木㊁动物粪便㊁地衣和昆虫等不同类型的环境中[21]ꎮ黏细菌具有超大的基因组(大约10Mb)ꎬ能形成类似真菌的不同形态的子实体结构ꎬ被称为 高等原核生物 ꎮ该类群大多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生长代谢调控过程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22]ꎮ然而ꎬ黏细菌作为一类具有捕食特性的新型生防微生物ꎬ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ꎮ本文综述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策略㊁抗菌机制㊁捕食的生态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ꎬ评估捕食性黏细菌在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ꎮ同时ꎬ讨论目前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ꎬ为黏细菌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病害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ꎮ1㊀黏细菌是一类通才型(generalistpredator)的微生物捕食者捕食性微生物分布广泛ꎬ在5个门(Proteobacteria㊁Chloroflexi㊁Cytophagaceae㊁Actinobacteria和Nanoar ̄chaeota)中的15个科均发现了捕食性细菌ꎬ包括寄生于硬蜱属的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等[23]ꎮ除细菌外ꎬ真菌中也存在具有捕食能力的类群ꎬ如Arthrobotrys等可以捕食线虫和一些微生物[24]ꎮ微生物的捕食作用可能是通才型的(generalistpredator)ꎬ如黏细菌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捕食作用[25-26]ꎻ也可能是专性的(obligatepredator)ꎬ如蛭弧菌ꎬ通过侵入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周质空间进而实现对猎物细胞的分解[27]ꎮ然而ꎬ黏细菌和蛭弧菌都可以在固体界面上滑行运动实现捕食ꎬ但是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是相互独立的[28]ꎮ对于黏细菌的捕食研究开展的较早[29]ꎬ其捕食作用与已报道的几种捕食性微生物的作用方式不同ꎮ相对于以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discoideum)为代表的细胞吞噬作用㊁蛭弧菌(Bdellovibriobac ̄teriovorus)为代表的胞质入侵作用㊁溶杆菌(Lysobacter)为代表的分泌扩散性抗菌物质以及腐生螺旋体属(Saprospira)为代表的通过黏性物质捕捉猎物(Ixotrophy)等方式[30]ꎬ黏细菌利用一种特殊的胞外猎杀机制入侵猎物菌落ꎮ黏细菌的捕食策略类型分为:1)直接攻击模式(frontalattack)ꎮ黏细菌细胞间相互合作形成直接攻击模式ꎬ如黏细菌Myxococcussp.BS对软腐果胶杆菌等病原细菌的捕食作用[26]ꎮ2)狼群围捕攻击模式(wolfpackattack)ꎮ黄色黏球菌(Myxococcusxanthus)DZ2对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medicae)AK21的捕食过程中ꎬ由于菌株AK21产生大量的胞外半乳葡聚糖抵御捕食ꎬ因此黏细菌DZ2采取一种先围捕后猎杀的方式实现对猎物的捕食[31]ꎮ3)孤立捕食模式(solitarypredation)ꎮ通常认为黏细菌通过类似群体狩猎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的策略捕食猎物[30]ꎬ然而研究者也发现黏细菌单个细胞的孤立捕食也能实现对猎物细胞的猎杀[32-34]ꎮ基于自然环境中可获取资源的局限性ꎬ多样化的捕食策略有助于黏细菌类群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ꎮ2㊀捕食性黏细菌(predator)与猎物(prey)之间的多重博弈关系目前ꎬ关于黏细菌捕食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捕食方面ꎬ包括黏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㊁裂解酶㊁外膜囊泡(OMVs)等[30ꎬ35-36]ꎬ其中次级代谢物的抗菌活性被认为在黏细菌捕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7-38]ꎬ而外膜囊泡被认为是黏细菌攻击猎物的短距离 运输机 [39]ꎮ此外ꎬ黏细菌分泌的蛋白酶或肽酶㊁溶菌酶等裂解酶可能参与黏细菌的捕食作用[30ꎬ40]ꎬ但到目前为止并无直接的证据ꎮ在黏细菌捕食大肠杆菌的研究中ꎬ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上千个基因响应捕食过程ꎬ同时推测猎物细胞壁和蛋白质是黏细菌攻击的首要目标[41]ꎮ与对细菌的捕食研究相比ꎬ黏细菌对真菌的捕食研究较少ꎬ仅涉及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几丁质酶㊁β-1ꎬ3-葡聚糖酶等细胞壁裂解酶[42-44]以及抗真菌活性的次级代谢物[45]等ꎮ在细菌与真菌互作关系研究中ꎬ伯克霍尔德菌和沙雷氏菌分别进化出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ꎬ将毒性蛋白直接注入真菌细胞内实现对真菌的猎杀[46-47]ꎮ与之不同的是ꎬ黏细菌通过分泌一种新型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酶分解真菌细胞壁中的β-1ꎬ6-葡聚糖组分ꎬ进而实现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捕食(图1)[48]ꎮ目前具有酶活性的外膜蛋白主要包括膜结合蛋白酶或酯酶等[49-50]ꎬ黏细菌来源的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酶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具有糖苷水解酶活性的外膜蛋白ꎬ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ꎬ是黏细菌捕食真菌的关键因子[48]ꎮ图1㊀黏细菌与猎物细胞之间的捕食与防御策略Fig 1㊀Theattack ̄defensemodelbetweenpredatorymyxobacteriaandprey捕食性黏细菌通过多种模式攻击猎物以获取营养并建立竞争优势ꎬ而猎物群体面对捕食者的攻击进化出相应的防御策略抵御微生物的捕食ꎬ从而实现种群的自我保护(图1)ꎮ猎物抵御黏细菌捕食的防御策略类型主要分为:1)产生抑菌物质ꎮ黏细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杀死猎物ꎬ而猎物也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黏细菌的生长ꎮ在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与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coelicolor)M45的互作研究中ꎬ链霉菌M45通过气生菌丝和抗菌物质抵御黏细菌的捕食[18]ꎬ在黏细菌与芽胞杆菌的互作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抑制作用报道[51]ꎮ此外ꎬ真菌也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ꎬ如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52]ꎬ具有抑制黏细菌生长的可能ꎮ2)形成外围屏障ꎮ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0121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subtilis)NCIB3610和大肠杆菌与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的互作研究中ꎬ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作为猎物类群通过产生胞外基质和生物膜抵御黏细菌的入侵[53-54]ꎻ根瘤菌利用分泌的胞外半乳葡聚糖保护细胞免受黏细菌的攻击[31]ꎮ3)修饰捕食因子结构ꎮ黏细菌捕食细菌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抗生素myxovirescin(TA)ꎬ地衣芽胞杆菌通过分泌糖基转移酶(YjiC)对黏细菌分泌的抗生素TA进行葡萄糖糖基化修饰ꎬ减弱其对自身细胞的毒性ꎬ进而逃脱黏细菌的捕食[55](图1)ꎮ4)共进化ꎮ地衣芽胞杆菌在黏细菌的捕食压力下进化出对抗生素TA的修饰能力[55]ꎻ在黏细菌与大肠杆菌共进化研究中发现ꎬ大肠杆菌通过增加黏液量降低黏细菌的运动速度ꎬ同时通过突变自身的毒力蛋白-外膜蛋白酶(OmpT)以适应捕食的压力ꎬ而黏细菌则通过突变1个未知的eatB基因从而增强对细菌捕食的适应性[56]ꎮ5)改变细胞壁结构组成ꎮ黏细菌通过分泌抗菌蛋白β-1ꎬ6-葡聚糖酶实现对真菌的猎杀ꎬ然而粗糙脉孢菌等微生物细胞壁不含β-1ꎬ6-葡聚糖ꎬ进而避免了黏细菌的捕食[48ꎬ57]ꎮ6)其他类型ꎮ改变猎物细胞表面成分与细胞形态(如丝状细胞)和增加游动速度等也能够保护猎物逃避捕食[58]ꎮ3㊀黏细菌捕食行为在土壤菌群生态调控中的功能微生物群落中的捕食涉及原生生物㊁噬菌体以及具有捕食能力的细菌和真菌等[59]ꎮ黏细菌作为微生物食物网结构中的捕食者ꎬ在土壤微生物食物网中代谢活跃ꎬ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60]ꎮ土壤中黏细菌占总细菌群落的比例为0.4%~4.5%ꎬ几乎包含了所有黏细菌科或属ꎬ因此ꎬ黏细菌被认为是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61]ꎮ此外ꎬ黏细菌在农田土壤环境中与捕食性细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ꎬ推测其在农田土壤细菌群落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62]ꎮ尽管黏细菌广泛分布ꎬ并且在微生物生态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ꎬ但对具体的影响或控制机制的研究并不统一ꎮ研究者在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研究中发现ꎬ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能够对植物根际分泌物中麦芽糖和麦芽糖醇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ꎬ使黏细菌向根部定向迁移并定殖ꎮ由于黏细菌EGB对包括尖孢镰刀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均表现良好的捕食作用[25ꎬ48]ꎬ在向根部迁移的过程中ꎬ黏细菌通过捕食作用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ꎮ其中ꎬBacillus和Pseudomonas等潜在的病害生防菌以及植物促生菌(PGPR)等丰度上升ꎬ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xysporumf.sp.cucumerinumꎬFOC)数量明显下降ꎬ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63]ꎮ研究结果为利用捕食性黏细菌调控土壤微生物菌落进而实现植物病害的控制提供了新思路ꎬ同时也暗示着捕食性微生物作为土壤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64]ꎬ在微生物生态系统动态过程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ꎮ4㊀捕食性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潜力研究发现来源于不同种属的黏细菌菌株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菌均表现良好的抗菌活性[38ꎬ65-66]ꎬ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ꎮ盆栽试验中ꎬ黏细菌对病原细菌㊁真菌和卵菌等造成的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ꎬ表现出较好的土壤定殖能力ꎬ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25ꎬ63ꎬ67-68]ꎮ此外ꎬ在水果采后病害控制方面ꎬ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产生的多种挥发性抗真菌次级代谢物(VOC)ꎬ能够有效抑制青霉菌对橘子的侵染[69]ꎬ延长水果采后货架期(图2)ꎮ基于黏细菌潜在的生防效果ꎬ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试验ꎮ黏细菌SorangiumcellulosumKYC3262在辣椒炭疽病的防控试验中连续3年表现出稳定的生防效果ꎬ防控效率与化学杀菌剂相当[70]ꎮ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在连续2年的黄瓜和香蕉枯萎病田间防控试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生防效果ꎬ并优于化学药剂处理ꎬ显著提高作物产量[63] (图2)ꎮ与目前已报道的生防微生物相比ꎬ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1)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运动ꎮ黏细菌利用2种不同类型的运动系统(A运动:AdventurousmotilityꎻS运动:Socialmotility)实现在固体界面的滑行运动[71]ꎬ降低微生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72]ꎬ而土壤水分含量是生防微生物在土壤中运动的限制因素之一[13]ꎮ2)产生丰富的抗菌物质ꎮ从黏细菌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和酶类[43ꎬ73-74]ꎬ是原核生物中仅次于放线菌的第二大次级代谢物来源菌ꎮ3)发育形成抗性黏孢子ꎮ黏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ꎬ但可以分化或诱导分化形成具有抗逆性的孢子[75]ꎬ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研发和保存ꎮ4)环境适应性强ꎮ黏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㊁水体㊁腐败的树木枯枝落叶㊁草食类动物的粪便等不同的环境ꎬ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76-77]ꎮ5)能通过多样化的策略捕食真菌和细菌[30ꎬ78]ꎮ黏细菌通才型的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图2㊀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在植物真菌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性评估Fig 2㊀ApplicationevaluationofofCorallococcussp.EGBinthebiocontrolofplantfungaldisease㊀㊀a.黏细菌利用挥发性抗菌物质(VOC)抑制气传性植物病原菌的生长[69](VOC:抑制灰霉病菌对橘子的侵染)ꎻb.黏细菌通过捕食和土壤微生物调控作用控制土传枯萎病害的发生[63](捕食与调控: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对黄瓜的侵染)ꎮa.Biocidaleffects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producedbythemyxobacteriaagainstfungalphytopathogens[69]ꎻb.Predationandmicrobialcommunityregulationofmyxobacteriaareinvolvedinthecontrolofsoil ̄borneFusariumwilt[63].捕食特性㊁良好的环境适应性㊁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能力ꎬ使其被视为是一类新型的生防微生物ꎬ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的生防控制ꎮ除了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ꎬ黏细菌在动物病害控制方面也表现一定的应用潜力ꎮ研究人员发现包含不同种属的113株黏细菌对多种动物致病菌均具有高效的捕食作用ꎬ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㊁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㊁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㊁肠球菌(Enterococcus)㊁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79]ꎮ此外ꎬ黏细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在保护动物健康方面也具有应用潜力ꎬ如S.cellulosum来源的Ambruticin等可以有效抑制多种动物致病菌的生长ꎻ来源于Myxococcusstipitatus的Rhizopodin㊁S cellulosum的Epothilone被认为在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5ꎬ80]ꎮ黏细菌通过捕食作用和次级代谢物的抗菌作用使其在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病害控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ꎮ然而ꎬ目前黏细菌在病害防控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ꎮ5㊀捕食性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目前ꎬ捕食性黏细菌通过多种模式对植物病原菌进行捕食或者抑制ꎬ在病害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ꎬ然而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瓶颈直接制约黏细菌的实际应用ꎮ例如:1)黏细菌捕食行为的复杂性ꎮ目前对于黏细菌的捕食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行为特征的描述等方面ꎬ已确定的黏细菌捕食因子只有抗生素TA和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水解酶等ꎬ而黏细菌在捕食过程中降解酶与代谢调控㊁互作关键因子㊁感知与猎物响应㊁细胞依赖㊁群体捕食效率等方面的机制未知ꎬ限制了研究者对黏细菌捕食行为的深入了解ꎮ2)黏细菌生长与营养需求的特殊性ꎮ黏细菌特殊的生长发育方式导致黏细菌的分离周期长ꎬ且可培养性黏细菌资源有限ꎬ我国只有山东大学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㊁内蒙古大学㊁河北大学等在黏细菌菌种资源收集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ꎮ同时ꎬ黏细菌生长聚集成团和丰富的胞外多糖等特性使野生型黏细菌的遗传操作难以建立ꎬ具有优良特性的野生型黏细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存在瓶颈ꎮ此外ꎬ黏细菌生长过程中的自溶特性也导致扩大培养黏细菌受限ꎬ直接限制了黏细菌的实际应用和菌剂的规模化制备ꎮ3)研究材料的单一性ꎮ目前对于黏细菌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以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为材料ꎬ然而黏细菌与植物㊁微生物共进化过程中ꎬ不同种属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ꎬ如黄色黏球菌DK1622分泌的次级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ꎬ而黏细菌EGB主要是通过分泌真菌细胞壁裂解酶实现对真菌的抗性作2123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用ꎬ研究材料的单一性直接导致黏细菌捕食研究的进展较为缓慢ꎮ6 研究展望目前ꎬ黏细菌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以黏细菌为模式生物ꎬ开展发育生物学㊁种群识别㊁进化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研究ꎬ包括黏细菌子实体的形成㊁运动性ꎬ多糖的生物合成ꎬ多形态细胞表面受体蛋白TraA(poly ̄morphiccellsurfacereceptor)及其互作蛋白TraB(cohortprotein)依赖的外膜融合参与黏细菌细胞识别的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81-82]ꎮ此外ꎬ以黏细菌为种质资源库ꎬ分离筛选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ꎬ黏细菌已成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菌[83]ꎮ黏细菌早在1941年就被报道具有捕食细菌的能力ꎬ然而黏细菌是如何完成对细菌和真菌的捕食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至今未知ꎮ因此ꎬ解析黏细菌的捕食机制是未来黏细菌研究的重要方向ꎮ黏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ꎬ具有较高的丰度ꎬ然而已分离培养的黏细菌资源依然较少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病原菌作为被捕食菌构建了直接面向生物防治用途的黏细菌筛选模型[38]ꎬ为未来黏细菌分离方法的优化提供了方向ꎮ同时ꎬ2010年启动的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arthMicrobiomeProject)ꎬ也为获取不同黏细菌的基因组信息ꎬ构建基因资源库提供了可能ꎮ此外ꎬ野生型黏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对于黏细菌研究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ꎮ研究者前期发现黏细菌细胞分散性㊁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ꎬEPS)㊁限制-修饰系统(restriction ̄modificationsystemꎬR ̄Msystem)以及分泌系统等在黏细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4]ꎮ突破黏细菌胞外多糖的物理屏障ꎬ强化黏细菌生长过程细胞分散性ꎬ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深入了解黏细菌的抗菌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ꎮ因此ꎬ为了促进捕食性黏细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ꎬ需要深入了解黏细菌捕食的作用机制和生态学功能ꎬ通过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等方法获取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优良菌株ꎻ利用代谢组学㊁蛋白和转录组学等鉴定参与黏细菌捕食行为的关键因子ꎬ系统解析黏细菌的捕食和代谢调控机制ꎻ结合微生物学㊁生态学㊁植物保护等多学科交叉阐明捕食性黏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学功能以及与植物㊁土壤微生物菌群之间的互作关系ꎻ同时ꎬ建立和优化黏细菌规模化培养工艺ꎬ为黏细菌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SavarySꎬWillocquetLꎬPethybridgeSJꎬetal.Theglobalburdenofpathogensandpestsonmajorfoodcrops[J].NatureEcology&Evolutionꎬ2019ꎬ3(3):430-439.[2]SavarySꎬFickeAꎬAubertotJNꎬetal.Croplossesduetodiseas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globalfoodproductionlossesandfoodsecurity[J].FoodSecurityꎬ2012ꎬ4(4):519-537.[3]康振生.我国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ꎬ2010ꎬ36(3):9-12.KangZS.CurrentstatusanddevelopmentstrategyforresearchonplantfungaldiseasesinChina[J].PlantProtectionꎬ2010ꎬ36(3):9-12(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4]CasadevallA.Fungaldiseasesinthe21stcentury:thenearandfarhorizons[J].Pathogens&Immunityꎬ2018ꎬ3(2):183-196. [5]FisherMCꎬHenkDAꎬBriggsCJꎬetal.Emergingfungalthreatstoanimalꎬplantandecosystemhealth[J].Natureꎬ2012ꎬ484(7393):186-194.[6]KeinanAꎬClarkAG.Recentexplosivehumanpopulationgrowthhasresultedinanexcessofraregeneticvariants[J].Scienceꎬ2012ꎬ336(6082):740-743.[7]王桂荣ꎬ王源超ꎬ杨光富ꎬ等.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的前沿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ꎬ2020ꎬ34(4):374-380.WangGRꎬWangYCꎬYangGFꎬetal.Frontiersinscientificissuesofcontrollingagriculturalpestsanddiseasesbyenvironmental ̄friendlymethods[J].Bulletinof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ꎬ2020ꎬ34(4):374-380(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8]ChenTꎬNomuraKꎬWangXLꎬetal.Aplantgeneticnetworkforpreventingdysbiosisinthephyllosphere[J].Natureꎬ2020ꎬ580(7805):653-657.[9]WeiZꎬGuYAꎬFrimanVPꎬetal.Initialsoilmicrobiomecompositionandfunctioningpredeterminefutureplanthealth[J].ScienceAdvancesꎬ2019ꎬ5(9):eaaw0759.[10]TringeSG.Alayereddefenseagainstplantpathogens[J].Scienceꎬ2019ꎬ366(6465):568-569.[11]LegeinMꎬSmetsWꎬVandenheuvelDꎬetal.Modesofactionofmicrobialbiocontrolinthephyllosphere[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20ꎬ11:1619.[12]RahmanSFSAꎬSinghEꎬPieterseCMJꎬetal.Emergingmicrobialbiocontrolstrategiesforplantpathogens[J].PlantScienceꎬ2018ꎬ267:102-111.[13]BabalolaOO.Beneficialbacteriaofagriculturalimportance[J].BiotechnologyLettersꎬ2010ꎬ32(11):1559-1570.412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14]Trd LꎬBoutrotFꎬClaverieJꎬetal.Perceptionofpathogenicorbeneficialbacteriaandtheirevasionofhostimmunity: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inthefrontline[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5ꎬ6:219.[15]ZhalninaKꎬLouieKBꎬHaoZꎬetal.Dynamicrootexudatechemistryandmicrobialsubstratepreferencesdrivepatternsinrhizospheremicrobialcommunityassembly[J].NatureMicrobiologyꎬ2018ꎬ3(4):470-480.[16]ErkenMꎬLutzCꎬMcDougaldD.Theriseofpathogens:predationasafactordrivingtheevolutionofhumanpathogensintheenvironment[J].MicrobialEcologyꎬ2013ꎬ65(4):860-868.[17]GuerreroRꎬPedros ̄AlioCꎬEsteveIꎬetal.Predatoryprokaryotes:predationandprimaryconsumptionevolvedinbacteria[J].ProcNatlAcadSciUSAꎬ1986ꎬ83(7):2138-2142.[18]PérezJꎬMoraleda ̄MuñozAꎬMarcos ̄TorresFJꎬetal.Bacterialpredation:75yearsandcounting![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6ꎬ18(3):766-779.[19]陈康勇ꎬ钟为铭ꎬ高志鹏.蛭弧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ꎬ2018ꎬ37(2):283-288.ChenKYꎬZhongWMꎬGaoZP.ResearchprogressonutilizationofBdellovibrioinaquaculture[J].FisheriesScienceꎬ2018ꎬ37(2):283-288(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0]WangZꎬKadouriDEꎬWuM.Genomicinsightsintoanobligateepibioticbacterialpredator:MicavibrioaeruginosavorusARL ̄13[J].BMCGenomicsꎬ2011ꎬ12:453.[21]李曙光.黏细菌的环境分布㊁季节演替及其相互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ꎬ2014.LiSG.Distributionꎬseasonalsuccessionandintraspeciesinteractionsofmyxobacteria[D].Jinan:ShandongUniversityꎬ201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2]王春玲ꎬ冯广达ꎬ姚青ꎬ等.黏细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ꎬ2019ꎬ46(9):2394-2403.WangCLꎬFengGDꎬYaoQꎬetal.Researchprogressingenomicsof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Chinaꎬ2019ꎬ46(9):2394-2403(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3]JurkevitchE.Predatorybehaviorsinbacteria:diversityandtransitions[J].MicrobeMagazineꎬ2007ꎬ2(2):67-73.[24]BarronGL.Predatoryfungiꎬwooddecayꎬandthecarboncycle[J].Biodiversityꎬ2003ꎬ4(1):3-9.[25]LiZKꎬYeXFꎬChenPLꎬetal.AntifungalpotentialofCorallococcussp.strainEGBagainstplantpathogenicfungi[J].BiologicalControlꎬ2017ꎬ110:10-17.[26]LiZKꎬWangTꎬLuoXꎬetal.BiocontrolpotentialofMyxococcussp.strainBSagainstbacterialsoftrotofCallalilycausedbyPectobacteriumcarotovorum[J].BiologicalControlꎬ2018ꎬ126:36-44.[27]DavidovYꎬHuchonDꎬKovalSFꎬetal.Anewalpha ̄proteobacterialcladeofBdellovibrio ̄likepredators:implicationsforthemitochondrialendo ̄symbiotictheory[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6ꎬ8(12):2179-2188.[28]ZhangYꎬGuzzoMꎬDucretAꎬetal.AdynamicresponseregulatorproteinmodulatesG ̄protein ̄dependentpolarityinthebacteriumMyxococcusxanthus[J].PLoSGeneticsꎬ2012ꎬ8(8):e1002872.[29]BeebeJM.Studiesonthemyxobacteria:ⅠꎬdistributioninIowasoilsanddescriptionofanewspeciesꎻⅡꎬMyxobacteriaasbacterialparasitesꎻⅢꎬthemorphologyandcytologyofMyxococcusxanthus[D].Iowa:IowaStateUniversityꎬ1941.[30]BerlemanJEꎬKirbyJR.Decipheringthehuntingstrategyofabacterialwolfpack[J].FEMSMicrobiologyReviewsꎬ2009ꎬ33(5):942-957. [31]PérezJꎬJiménez ̄ZurdoJIꎬMartínez ̄AbarcaFꎬetal.RhizobialgalactoglucandeterminesthepredatorypatternofMyxococcusxanthusandprotectsSinorhizobiummelilotifrompredation[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16(7):2341-2350.[32]ZhangWCꎬWangYꎬLuHNꎬetal.Dynamicsofsolitary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onEscherichiacoliobservedatthesingle ̄celllevel[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9ꎬ86(3):e02286-19.[33]McBrideMJꎬZusmanDR.BehavioralanalysisofsinglecellsofMyxococcusxanthusinresponsetopreycellsofEscherichiacoli[J].FEMSMicrobiologyLettersꎬ1996ꎬ137(2/3):227-231.[34]ShiloM.Lysisofblue ̄greenalgaebymyxobacter[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1970ꎬ104(1):453-461.[35]KaurRꎬKumariAꎬKaurRꎬetal.Myxobacteria:producersofenormousbioactivesecondarymetabolit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PharmaceuticalSciencesꎬ2018ꎬ9(1):309-313.[36]EvansAGLꎬDaveyHMꎬCooksonAꎬetal.PredatoryactivityofMyxococcusxanthusouter ̄membranevesiclesandpropertiesoftheirhydrolasecargo[J].Microbiologyꎬ2012ꎬ158(11):2742-2752.[37]XiaoYꎬWeiXMꎬEbrightRꎬetal.Antibioticproductionbymyxobacteriaplaysaroleinpredation[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2011ꎬ193(18):4626-4633.[38]代京莎ꎬ李安章ꎬ朱红惠.黏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进展ꎬ2016ꎬ6(4):229-234.DaiJSꎬLiAZꎬZhuHH.Thefunctionofmyxobacteriainbiologicalcontrolofplantdisease[J].CurrentBiotechnologyꎬ2016ꎬ6(4):229-23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39]KeaneRꎬBerlemanJ.ThepredatorylifecycleofMyxococcusxanthus[J].Microbiologyꎬ2016ꎬ162(1):1-11.[40]EnsignJꎬWolfeR.Characterizationofasmallproteolyticenzymewhichlysesbacterialcellwalls[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1966ꎬ91(2):524-534.[41]LivingstonePGꎬMillardADꎬSwainMTꎬetal.TranscriptionalchangeswhenMyxococcusxanthuspreysonEscherichiacolisuggestmyxobacterialpredatorsareconstitutivelytoxicbutregulatetheirfeeding[J].MicrobialGenomicsꎬ2018ꎬ4(2):e000152.5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42]HockingDꎬCookFD.Myxobacteriaexertpartialcontrolofdamping ̄offandrootdiseaseincontainer ̄growntreeseedlings[J].CanadianJournalofMicrobiologyꎬ1972ꎬ18(10):1557-1560.[43]LiZKꎬXiaCYꎬWangYXꎬetal.Identificationofanendo ̄chitinasefromCorallococcussp.EGBandevaluationofitsantifungalproper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ꎬ2019ꎬ132:1235-1243.[44]ZhouJꎬChenJHꎬLiZKꎬetal.Enzymaticpropertiesofamulti ̄specificβ ̄(1ꎬ3) ̄glucanasefromCorallococcussp.EGBanditspotentialantifungalapplications[J].ProteinExpressionandPurificationꎬ2019ꎬ164:105481.[45]KunzeBꎬSteinmetzHꎬHöfleGꎬetal.Cruentarenꎬanewantifungalsalicylate ̄typemacrolidefromByssovoraxcruenta(Myxobacteria)withinhibitoryeffectonmitochondrialATPaseactivity[J].TheJournalofAntibioticsꎬ2006ꎬ59(10):664-668.[46]SwainDMꎬYadavSKꎬTyagiIꎬetal.Aprophagetail ̄likeproteinisdeployedbyBurkholderiabacteriatofeedonfungi[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7ꎬ8(1):1-9.[47]TrunkKꎬPeltierJꎬLiuYCꎬetal.ThetypeⅥsecretionsystemdeploysantifungaleffectorsagainstmicrobialcompetitors[J].NatureMicrobiologyꎬ2018ꎬ3(8):920-931.[48]LiZKꎬYeXFꎬLiuMXꎬetal.Anoveloutermembraneβ ̄1ꎬ6 ̄glucanaseisdeployedinthepredationoffungibymyxobacteria[J].TheISMEJournalꎬ2019ꎬ13(9):2223-2235.[49]RuttenLꎬMannieJPBAꎬSteadCMꎬetal.Active ̄sitearchitectureandcatalyticmechanismofthelipidAdeacylaseLpxRofSalmonellatyphimurium[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9ꎬ106(6):1960-196.[50]FairmanJWꎬNoinajNꎬBuchananSK.Thestructuralbiologyofβ ̄barrelmembraneproteins:asummaryofrecentreports[J].CurrentOpinioninStructuralBiologyꎬ2011ꎬ21(4):523-531.[51]MüllerSꎬStrackSNꎬHoeflerBCꎬetal.BacillaeneandsporulationprotectBacillussubtilisfrom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80(18):5603-5610.[52]BillsGFꎬGloerJB.Biologicallyactivesecondarymetabolitesfromthefungi[J].MicrobiologySpectrumꎬ2016ꎬ4(6):1-32.[53]MüllerSꎬStrackSNꎬRyanSEꎬetal.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inducesBacillussubtilistoformspore ̄filledmegastructure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5ꎬ81(1):203-210.[54]DepasWHꎬSyedAKꎬSifuentesMꎬetal.BiofilmformationprotectsEscherichiacoliagainstkillingbyCaenorhabditiselegansandMyxococcusxanthu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80(22):7079-7087.[55]WangCꎬLiuXꎬZhangPꎬetal.BacilluslicheniformisescapesfromMyxococcusxanthuspredationbydeactivatingmyxovirescinAthroughenzymaticglucosylation[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9ꎬ21(12):4755-4772.[56]NairRRꎬVasseMꎬWielgossSꎬetal.Bacterialpredator ̄preycoevolutionacceleratesgenomeevolutionandselectsonvirulence ̄associatedpreydefences[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9ꎬ10(1):1-10.[57]MaddiAꎬDettmanAꎬFuCꎬetal.WSC ̄1andHAM ̄7areMAK ̄1MAPkinasepathwaysensorsrequiredforcellwallintegrityandhyphalfusioninNeurosporacrassa[J].PLoSOneꎬ2012ꎬ7(8):e42374.[58]JoussetA.Ecologicalandevolutiveimplicationsofbacterialdefencesagainstpredators[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2ꎬ14(8):1830-1843. [59]ThakurMPꎬGeisenS.Trophicregulationsofthesoilmicrobiome[J].TrendsinMicrobiologyꎬ2019ꎬ27(9):771-780.[60]LuedersTꎬKindlerRꎬMiltnerAꎬetal.Identificationofbacterialmicropredatorsdistinctivelyactiveinasoilmicrobialfoodweb[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6ꎬ72(8):5342-5348.[61]ZhouXWꎬLiSGꎬLiWꎬetal.Myxobacterialcommunityisapredominantandhighlydiversebacterialgroupinsoilniches[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Reportsꎬ2014ꎬ6(1):45-56.[62]WangWHꎬLuoXꎬYeXFꎬetal.PredatoryMyxococcalesarewidelydistributedinandcloselycorrelatedwiththebacterialcommunitystructureofagriculturalland[J].AppliedSoilEcologyꎬ2020ꎬ146:103365.[63]YeXFꎬLiZKꎬLuoXꎬetal.ApredatorymyxobacteriumcontrolscucumberFusariumwiltbyregulatingthesoilmicrobialcommunity[J].Microbiomeꎬ2020ꎬ8(1):49.[64]Mendes ̄SoaresHꎬVelicerGJ.Decomposingpredation:testingforparametersthatcorrelatewithpredatoryperformancebyasocialbacterium[J].MicrobialEcologyꎬ2013ꎬ65(2):415-423.[65]任兴波ꎬ张子良ꎬ赵璞钰ꎬ等.马铃薯晚疫病菌拮抗黏细菌YR ̄35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稳定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16ꎬ32(3):379-387.RenXBꎬZhangZLꎬZhaoPYꎬetal.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strainYR ̄35resistanttophytophthorainfestansanditsmetabolites[J].ChineseJournalofBiologicalControlꎬ2016ꎬ32(3):379-387(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66]李百元ꎬ谢小林ꎬ张鲜娇ꎬ等.不同被捕食细菌对新疆盐碱地黏细菌分离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ꎬ2013ꎬ53(4):379-389.LiBYꎬXieXLꎬZhangXJꎬetal.Influenceofdifferentpreystrainsonisolationofmyxobacteriainsaline ̄alkalinesoilsofXinjiang[J].ActaMicrobiologicaSinicaꎬ2013ꎬ53(4):379-38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67]KimSTꎬYunSC.BiocontrolwithMyxococcussp.KYC1126againstanthracnoseinhotpepper[J].ThePlantPathologyJournalꎬ2011ꎬ27(2):156-163.[68]DahmMꎬBrzezińskaAJꎬWrótniak ̄DrzewieckaWꎬetal.Myxobacteriaasapotentialbiocontrolagenteffectiveagainstpathogenicfungiofeconomicallyimportantforesttrees[J].Dendrobiologyꎬ2015ꎬ74:13-24.[69]YeXFꎬChenYꎬMaSYꎬetal.Biocidaleffects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producedbythemyxobacteriumCorrallococcussp.EGBagainst612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fungalphytopathogens[J].FoodMicrobiologyꎬ2020ꎬ91:103502.[70]YunSC.Selectionanda3 ̄yearfieldtrialofSorangiumcellulosumKYC3262againstanthracnoseinhotpepper[J].ThePlantPathologyJournalꎬ2014ꎬ30(3):279-287.[71]NanBꎬZusmanDR.Uncoveringthemysteryofglidingmotilityinthemyxobacteria[J].AnnualReviewofGeneticsꎬ2011ꎬ45:21-39. [72]SpormannAM.Glidingmotilityinbacteria:insightsfromstudiesofMyxococcusxanthus[J].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ꎬ1999ꎬ63(3):621-641.[73]刘新利ꎬ李越中.黏细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ꎬ2007ꎬ9(3):44-51.LiuXLꎬLiYZ.Myxobacterialsecondarymetabolitesandtheirpotentialapplicationsinagriculture[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07ꎬ9(3):44-5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74]KaurRꎬSinghSꎬKaurRꎬetal.Myxococcusxanthus:asourceofantimicrobialsandnaturalbio ̄controlagent[J].ThePharmaInnovationJour ̄nalꎬ2017ꎬ6(11):260-262.[75]DworkinM.Recentadvancesinthesocialanddevelopmentalbiologyofthe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Reviewꎬ1996ꎬ60(1):70-102. [76]DawidW.Biologyandglobaldistributionofmyxobacteriainsoils[J].FEMSMicrobiologyReviewsꎬ2000ꎬ24(4):403-427.[77]李曙光ꎬ周秀文ꎬ吴志红ꎬ等.黏细菌的种群生态及其生存策略[J].微生物学通报ꎬ2013ꎬ40(1):172-179.LiSGꎬZhouXWꎬWuZHꎬetal.Populationecologyandsurvivalstrategyof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Chinaꎬ2013ꎬ40(1):172-17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78]Muñoz ̄DoradoJꎬMarcos ̄TorresFꎬGarcia ̄BravoEꎬetal.Myxobacteria:movingꎬkillingꎬfeedingꎬandsurvivingtogether[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6:781.[79]LivingstonePGꎬMorphewRMꎬWhitworthDE.Myxobacteriaareabletopreybroadlyuponclinically ̄relevantpathogensꎬexhibitingapreyrangewhichcannotbeexplainedbyphylogeny[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7ꎬ8:1593.[80]刘新利ꎬ李越中.黏细菌资源与埃博霉素研发[J].生物产业技术ꎬ2011(2):26-32.LiuXLꎬLiYZ.Myxobacteriaresourcesanddevelopmentofepothilone[J].Biotechnology&Businessꎬ2011(2):26-32(inChinese). [81]CaoPꎬWallD.Directvisualizationofamolecularhandshakethatgovernskinrecognitionandtissueformationinmyxobacteria[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9ꎬ10(1):3073.[82]YuYTNꎬYuanXꎬVelicerGJ.AdaptiveevolutionofansRNAthatcontrolsMyxococcusdevelopment[J].Scienceꎬ2010ꎬ328(5981):993. [83]ReichenbachH.Myxobacteriaꎬproducersofnovelbioactivesubstances[J].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ꎬ2001ꎬ27(3):149-156.[84]WangJꎬHuWꎬLuxRꎬetal.NaturaltransformationofMyxococcusxanthus[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2011ꎬ193(9):2122-2132.责任编辑:刘怡辰。

链霉菌发酵产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链霉菌发酵产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9, 8(3), 167-171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ijehttps:///10.12677/ije.2019.83022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Streptomyces sp. FermentingProductsJuan Hu*, Li Zhao, Yongjun Kan, Chang JiangFuji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Received: Jul. 12th, 2019; accepted: Jul. 31st, 2019; published: Aug. 7th, 2019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treptomyces sp. fermenting products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was studied. The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and the crosshair line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ameter of colony expansion and to observe Streptomyces fermentingbroth effect on the activ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rmoascus aurantiacus and Fusariumequiseti. When Streptomyces fermenting broth was co-cultured with pathogenic bacteria for 72 hours, the average inhibition rates were 30.64% (P < 0.01), 51.37% (P < 0.01) and 12.29 (P < 0.05)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usarium equiseti and Thermoascus aurantiacus, respectively. Strep-tomyces fermenting broth has 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effect on Fusarium equiseti, and its principle is related to blocking the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nucleic acid. Streptomyces fermenting broth had the weakest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rmoascus aurantiacus 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nucleic acid cont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Thermoascus aurantiacus. Streptomyces fermenting broth showed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three kind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us.KeywordsStreptomyces Fermenting Broth,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Plant Pathogenic Fungus,Inhibitory Action链霉菌发酵产物抗菌活性的研究胡娟*,赵立,阚永军,蒋畅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收稿日期:2019年7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7日*通讯作者。

灰色链霉菌产链霉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灰色链霉菌产链霉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c c I 培养至孢子成熟( 一般 7~ 1 0 d ) 。
1 . 3 . 2 种 子培 养
将培 养 的试 管斜 面菌 种 用无 菌水 洗 下 , 倒 入无
2 7期
李海燕 , 等: 灰色链霉 菌产链霉 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8 2 0 3
菌 的 玻 璃珠 的大 试 管 中 , 然 后 放 在 微 型漩 涡 混合 仪上振 荡 1 5 mi n , 脱 脂 棉 过 滤 后 即得 单 孢 子 悬 液 。 用无 菌水 稀释 , 使孢 子悬 液 在分 光光 度计 下 =
酵培养基 中4种主要组分 , 即玉米淀粉 、 黄 豆饼粉 、 硫 酸铵 、 磷 酸氢二钾 的用量 配比进行优 化筛选。结果 表 明, 发酵培养 基 中 碳、 氮源及主要无机盐的用量对发 酵液 中链霉素 的产量均有显著 影响。4种 因素 中对产量 影响最大 的是 玉米淀粉 浓度 , 其次 是K : H P O 浓度 , 再 次是 氮源 即黄豆饼粉和硫酸铵的浓度。优化得到的最佳发 酵培养基组成为 : 黄 豆饼粉 5 %、 玉米淀粉 4 %、
近年来 , 由于 化 学 农 药 严 重 污 染 , 国 内外 对 分
灰色 链霉 菌 (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g r i s e u s ) 购 于 中 国工 业 1 . 2 培 养基
菌株 编号 为 C I C C 1 1 0 0 2 。 家, 研究授入较大, 生产水平提高较快。然而 , 9 0 年 微 生物 菌种保 藏管 理 中心 , 产孢培 养基 : 葡萄糖 1 %、 蛋 白胨 0 . 2 %, 豌 豆浸

链霉素( S t r e p t o m y c i n ) 是 1 9 4 4年 由美 国瓦 克斯 曼( Wa k s ma n S . A . ) 首 次在 灰 色 链 霉菌 属 中发 现 的

细黄链霉菌(AMCC 400001)对油菜促生作用研究

细黄链霉菌(AMCC 400001)对油菜促生作用研究

Se l e c t i o n a nd I no c u l a t i v e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o f To ma t o S t o c k Cul t i v a r s wi t h Ba c t e r i a l Wi l t Re s i s t an c e
中 图分 类 号 : S 1 4 4: ¥ 6 3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3 5 4 7 ( 2 0 1 3 ) 2 4 i c a n a p u s ) 又名 油 白菜 等 , 是 我 国种
细黄链霉菌( A MC C 4 0 0 0 0 1 ) 对油菜促生作用研究
郭 建 军 , 张 永 江 , 丁方 军 。 , 陈 士更 。 , 张 铭 铄 , 周 波
( 1 . 山东省德 州 市农业 科 学研 究 院 , 2 5 3 0 1 5 ; 2 . 嘉 兴 浙华农 业 技术 开发 有 限公 司 ; 3 . 山东农 大肥业 科 技有 限公 司 ; 4 . 土肥 资源 高效利 用 国家 工程 实验 室 , 山东农 业 大学 生命科 学学 院 )
主要 生 产 菌 ,在 微生 物 产 生 的 2 0 0 0 0多种 活 性 物
质中, 链霉 菌 占到 6 0 %以上 , 是一 类 作物 有益 菌 。 细黄链霉菌 ( S t r e p t o my c e s mi c r o l f a v u s ) 作 为 链 霉 菌
属(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 内的一个种类 , 在 自然 栽 培 条 件
植 面积 最 大 的茎 叶用 蔬菜 作 物之 一 。 其产 量 占世界 的3 0 %左 右 。我 国冬油 菜产 区集 中在 长江 流域 , 春 油 菜产 区集 中在 东北 和 西北 地 区l l j 。随 着 我 国农业 产 业政 策 的调 整及 油 菜作 物产 区的市 场 发展 , 油菜

产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发酵的代谢调控、条件优化及软测量建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发酵的代谢调控、条件优化及软测量建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发酵的代谢调控、条件优化
及软测量建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本课题旨在研究产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的代谢调控、条件优化及软
测量建模,探究其发酵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优化策略,以提高产普
那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我们将对产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的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探究不同营养物质对其代谢通路的影响,并通过代谢产物的分析和酶活
性测定等方法,建立代谢通路的数学模型,为后续的代谢调控和条件优
化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我们将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探究不同生长因子、培养基
成分、发酵温度、pH值等因素对产普那霉素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通
过响应面法等方法得到优化的发酵条件,以提高产普那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我们将建立基于软测量的模型预测系统,通过对反应物浓度、酵母菌密度、溶氧量、pH值等多个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立产
普那霉素始旋链霉菌发酵过程的软测量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参数
优化和验证,实现对产普那霉素发酵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
为实现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希望此研究能够为产普那霉素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并对微生物
发酵过程的深入理解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株产蓝色素链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1株产蓝色素链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1株产蓝色素链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左勇;江鹏;叶碧霞;王小龙;傅彬;杨小龙;张晶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44)010
【摘要】研究了1株产蓝色素的链霉菌D2013的发酵条件。

在单因素试验(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起始pH值、装液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结果表明,链霉菌D2013产蓝色素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8 d、发酵温度30℃、接种量8%、装液量100 mL/250 mL、起始 pH 值为7.6,在此条件下,蓝色素的产量可达74.8 U/mL。

【总页数】4页(P455-457,458)
【作者】左勇;江鹏;叶碧霞;王小龙;傅彬;杨小龙;张晶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生物
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
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生物
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0.1
【相关文献】
1.产蓝色素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天蓝色链霉菌产蓝色素的摇瓶发酵优化
3.淀粉酶产色链霉菌1628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4.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HY6-S36产星孢菌素的发酵条件
5.一株产红色素的壮观链霉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杨立军;李少刚;曹倩;黄豫皖;陈琼;汪金萍【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2)9【摘要】植物内生菌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并对其生长起促进作用的一种重要微生物资源,在农药、医药、食品、园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植物内生菌,本文从内生菌促生机制、种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在植物内生菌的促生机制方面,内生菌可通过以下4个方面达到促生效果:(1)通过自身作用,诱导植物产生植物激素,使体内的激素大量分泌,本文主要综述了内生菌对于IAA、CTK、GAs共3种植物激素的影响;(2)通过溶磷、解钾、产生铁载体、固氮等方面来达到植物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利用;(3)对于一些如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脯氨酸含量等植物生理活性指标的提高;(4)提高宿主细胞的抗逆性,如吸引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结构、抑制病原菌、缓解非生物的胁迫等。

对于具有促生作用的植物内生菌种类,主要有真菌和细菌两大类,并且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促生能力的内生菌也被人们大量发现。

植物内生促生菌将在农业上应用广泛,将其与生物有机肥、化学肥料、微生物农药等其他农业生产材料混合使用,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植物内生菌促生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35-41)【作者】杨立军;李少刚;曹倩;黄豫皖;陈琼;汪金萍【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78;S182【相关文献】1.植物内生放线菌促生作用研究进展2.耐铅植物内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机制研究3.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及其病害生防机制研究进展4.药用植物内生菌促药效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5.药用植物内生菌促生与生防作用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

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

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不同地域发酵蔬菜制品的加工技术,传统加工存在的诸如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种类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和加工安全等问题;以及近年来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包括发酵剂和风味形成两方面。

以期为国内发酵蔬菜的深加工及推动发酵蔬菜食品迈向更先进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酵蔬菜;加工;乳酸菌我国是全球蔬菜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超过2100万hm2,总产量已达到了7.69亿t,但在蔬菜加工方面远不如发达国家,主要以鲜食为主,若新鲜蔬菜不能及时地消费,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为解决我国新鲜蔬菜浪费严重的问题,急需加快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发酵蔬菜制品的研制与开发。

对比日本和韩国,虽然我国发酵蔬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并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为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发酵蔬菜制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微生物、新产品开发和安全性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发酵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发酵蔬菜的概念发酵蔬菜是指新鲜蔬菜在封闭的坛中经复杂的微生物体系(由原材料携带进入)发酵而成的蔬菜制品。

在我国,发酵蔬菜不仅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且覆盖范围广阔,在公元前300年就已有发酵蔬菜的生产历史记录。

各种新鲜蔬菜包括紫甘蓝、大白菜、卷心菜、胡萝卜、甜菜、黄瓜、芹菜、辣椒、青豆、菜豆等,都可用于发酵蔬菜的生产。

迄今为止发酵蔬菜口味众多,主要有酸味、酸甜味、酸辣味、麻辣味等风味产品。

2发酵蔬菜的种类发酵蔬菜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渍酸菜类、酱腌菜类、泡菜类、蔬菜汁类等,此外还出现了新的产品,即蔬菜汁与牛乳相混发酵的饮品。

市面上比较常见和大众比较熟悉的有榨菜、东北酸菜、泡菜、酸豆角等。

如四川榨菜,它是中国特产,也是我国三大名腌菜之一,具有鲜、香、嫩、脆等显著特点;东北酸菜是我国东北地区特色产品之一,主要以白菜为发酵原料,东北酸菜发酵周期比较长,大约需要1个月才能发酵完成;泡菜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泡菜中尤以四川泡菜最为有名,并且种类繁多、数量较大。

链霉菌挥发性化合物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的研究进展

链霉菌挥发性化合物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的研究进展

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会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为一种生防剂,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关注的热点。

链霉菌是PGPR 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等生态系统中,大多具有抗菌活性和能产生天然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

链霉菌不但可以通过溶磷、固氮、产铁和调节植物激素等方式[1,2]促进植物生长,而且其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也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各种植物病害具有防治作用。

对链霉菌VOCs 的分类、VOCs 常用分离鉴定技术、VOCs 对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进行总结,旨为链霉菌VOCs 的深入研究和产品定向开发提供参考。

1微生物的VOCsVOCs 是一类小分子、易挥发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烯烃、烷烃、醇、酮、萜类、苯类、醛、吡嗪、酸、酯和含硫化合物[3]。

VOCs 检测在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

微生物产生的VOCs 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刺激植物产生激素、诱导植物系统免疫抗性等功能。

VOCs 通过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4],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侵染的过程。

合理利用微生物产生的VOCs ,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不同细菌的代谢途径不完全一摘要:研究微生物代谢相关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研究者们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更多新的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多种重要作用。

在众多微生物中,链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最多、功能最复杂。

以链霉菌为例,综述了其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VOCs )的类型、VOCs 常用分离鉴定方法、VOCs 对几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旨为链霉菌VOCs 的深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链霉菌;挥发性化合物;植物病害;ISR 中图分类号:Q9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2)03-0053-06收稿日期:2022-03-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901004-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创新工程专项(2022KJCXZX-ZHS-3);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222902D )作者简介:郭纹余(1996-),女,壮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产恩拉霉素链霉菌的诱变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产恩拉霉素链霉菌的诱变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产恩拉霉素链霉菌的诱变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丁志雯;胡永红;杨文革;吴刚;顾鹏飞;王春晓【摘要】为满足恩拉霉素工业化生产对高产菌株的需求,采用N+注入技术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对产恩拉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JWGY3665进行诱变,并对目的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随N+注入剂量的增加,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在最佳注射剂量120×1013 ions/cm2条件下筛选到1株具有遗传稳定性的高产链霉菌突变菌株LD1;该菌株发酵最适培养基条件为蔗糖50 g/L,酵母粉20 g/L,NaC1 1.5 g/L,FeSO40.5 g/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190 r/min,温度28℃,pH 7,接种量8%.在此条件下,发酵液恩拉霉素浓度达11 860μg/mL.【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7【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链霉菌;N+诱变;恩拉霉素;发酵条件优化【作者】丁志雯;胡永红;杨文革;吴刚;顾鹏飞;王春晓【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9;Q935恩拉霉素(Enramycin)又名恩来霉素、安来霉素、持久霉素,商品名为恩拉鼎,是广谱、高效、安全的多肽类抗生素。

作为饲料添加剂,恩拉霉素具有稳定性好、杀菌作用强、无交叉耐药性和不会引起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等优点[1-6]。

20世纪60年代恩拉霉素在日本首次发现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菌活性、分析检测和药理等已进行了研究,同时,人们还就恩拉霉素产生菌以及不同C、N源对其产生菌的影响进行探索[7-9]。

生防链霉菌NH14菌株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研究

生防链霉菌NH14菌株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研究

生防链霉菌NH14菌株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研究
王兰英;徐林波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应用生防链霉菌HN14菌株在SNB培养液中发酵培养的产物,以黄瓜为供试作物,通过种子萌发、盆栽试验对该菌的促生作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HN14发酵液能够明显增加黄瓜幼苗鲜重与植株干重,该处理液对黄瓜的胚芽、胚轴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黄瓜植株的根系活力、株高、根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王兰英;徐林波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1株生防芽孢杆菌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促生作用及其鉴定 [J], 邢芳芳;高明夫;胡兆平;范玲超
2.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J], 黄世文;余柳青
3.短密木霉新菌株BF06对黄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与促生作用 [J], 李进一;卢彩鸽;刘霆;刘伟成;苏海佳
4.短密木霉新菌株BF06对黄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与促生作用 [J], 李进一;卢彩
鸽;刘霆;刘伟成;苏海佳;;;;;
5.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 [J], 谢玉琴;马丹丹;杨树;李培;徐秉良;薛应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响应面法优化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发酵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发酵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new Streptomyces producing secondary m etabolites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s a m ain m ethod to develop new antim icrobial agents.M ethods The tilter paper m 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a n 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Streptomyces violaceus fermentation broth and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employed to optim ize the fermentation protess of liquid ferm entation.Results The Streptomyces violaceus fer m entation broth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中 国 抗 生 素 杂 志 201 8年 2月第 43卷第 2期
169 应面法优化紫色链霉菌发酵液 的发酵工 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孙建瑞1,2 赵君峰1,2 古绍彬1,2 张君利 ,2 王大红·,z,
(1河南科技大学食 品与生物工程学 院,洛 阳 471023:2河 南科技大学微 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重 点实验室,洛阳 471023)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lbus and Pastevula mulfocida,weak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almonella typhimurium,Escherichia coli and Rhizopus chinensis,and no antibacterial activit y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spergillus niger.The optimum ferm entation process was obtained as follows:glucose+ soluble 20.23g/L,peptone 2.54g/L,N aC1 0.76g/L,and K ̄HPO4 0.99g/L.Conclusion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the inhibit0ry zone diam eter of Streptomyces violaceus ferm entation broth was 1 9.63mm .The results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Streptomyces violaceus fer m entation broth had strong inhibitory efects against bacteria.but wea k inhibitory efects against fungi.

两种微生物菌种处理对盆栽辣椒的促生作用研究

两种微生物菌种处理对盆栽辣椒的促生作用研究

两种微生物菌种处理对盆栽辣椒的促生作用研究
柳慧静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22(16)3
【摘要】用室内盆栽方式种植辣椒,以自来水处理为对照,初步分析胶冻样芽孢杆菌(GT-BM002)和解淀粉芽孢杆菌(GT-BA003)的发酵液、上清液处理对辣椒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微生物菌种处理均有促进辣椒生长、增加辣椒产量并改善辣椒品质的效果。

综合生长、生产和品质各项指标来看,胶冻样芽孢杆菌(GT-BM002)发酵液促生效果最明显,与其他处理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表明胶冻样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含有生长素、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类物质,能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并且发酵液中的大量菌体可以促进土壤中难溶解的钾、磷的释放,从而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解淀粉芽孢杆菌(GT-BA003)也具有促生效果。

将胶冻样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配合使用,作为微生物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将有助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页数】4页(P48-50)
【作者】柳慧静
【作者单位】河北昱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保定)农用微生物菌种产业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2
【相关文献】
1.15%蔬菜种衣剂处理对辣椒的促生作用研究
2.微生物菌剂蔬得康对温室番茄和辣椒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3.微生物促生剂对造纸废水生化处理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4.花脸蘑蛋白粗提液控制辣椒病毒病及促生作用研究
5.花脸蘑蛋白粗提液控制辣椒病毒病及促生作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霉菌NEAU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四种蔬菜的促生作用研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引发严重的农业生态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以益生菌为核心的微生物肥料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而且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相比于传统液体发酵工艺,固体发酵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污染少等优点,适于在农业领域应用。

因此,通过固体发酵技术研发适用于农业生产的生物菌肥将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新机遇。

本研究以具有促生作用的链霉菌NEAU6为研究对象,通过固体发酵方式进行培养,对其发酵基质进行筛选,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固体发酵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利用平板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探究链霉菌NEAU6对生菜生长的促进效果,通过田间蔬菜种植实验,进一步探究了链霉菌NEAU6的最佳施用浓度,及其对蔬菜品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了菌株在生菜根际的定殖能力,旨在为链霉菌NEAU6生物菌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探究了链霉菌NEAU6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筛选出两株放线菌新种,并进行了多相分类学鉴定。

本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固体发酵基质筛选,确定链霉菌NEAU6的最佳固体发酵基质为蚯蚓粪和麦麸,比例为3: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链霉菌NEAU6的固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含水量70%,温度27°C,发酵7天时,链霉菌NEAU6的孢子量达到最大,为6.05×10<sup>11</sup> CFU·g<sup>-1</sup>。

(2)生菜种子平板发芽实验表明,链霉菌NEAU6能够显著提高生菜种子的芽
长和根长,当孢子浓度为5.2×10<sup>6</sup> CFU·mL<sup>-1</sup>时,芽长提高了27.78%,根长提高了14.71%。

(3)生菜盆栽实验表明,当链霉菌NEAU6孢子量为6×10<sup>7</sup> CFU·g<sup>-1</sup>时,生菜单株产量提高了26.00%,株高提高了12.35%,叶长和叶宽分别提高了8.00%和15.60%。

(4)田间试验表明,当链霉菌NEAU6孢子量为6×10<sup>7</sup> CFU·g<sup>-1</sup>时,显著的促进了生菜和小白菜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48.00%和37.06%。

当链霉菌NEAU6孢子量为6×10<sup>6</sup> CFU·g<sup>-1</sup>时,对茼蒿和香菜的促生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40.84%和20.69%。

(5)链霉菌NEAU6能够在生菜根际定殖,28天后在生菜根际土壤中数量为7.13×10<sup>5</sup>CFU·g<sup>-1</sup>,根组织中数量为2.73×
10<sup>3</sup> CFU·g<sup>-1</sup>。

(6)蔬菜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当链霉菌NEAU6孢子量为6×10<sup>7</sup> CFU·g<sup>-1</sup>时,生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7.00%和20.53%;当链霉菌NEAU6孢子量为6×10<sup>6</sup> CFU·g<sup>-1</sup>时,茼蒿、小白菜和香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79.65%、36.32%和46.45%。

蔬菜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链霉菌NEAU6对四种蔬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生菜、茼蒿、小白菜和香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51.89%、33.64%、52.14%和38.51%。

(7)链霉菌NEAU6对蔬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链霉菌NEAU6处理后,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41.30%,放线菌数量增加了37.32%,真菌数量减少了24.64%。

(8)通过对两株放线菌NEAU-85<sup>T</sup>和NEAU-YG30<sup>T</sup>
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确定NEAU-85<sup>T</sup>属于喜冷杆菌属,NEAU-YG30<sup>T</sup>属于野野村氏菌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