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DNA的三级结构
所谓DNA的三级结构,是指在一二结构基础上 的多聚核苷酸链上的卷曲。在一定意义上,是 指双螺旋基础上的卷曲。
三级结构包括链的扭结和超螺旋或者是单链形 成的环或是环状DNA中的连环体
超螺旋(Supercoied)
松驰型DNA (relax form)。 超螺旋(Supercoied) DNA, 负超螺旋 正超螺旋 检测DNA三级结构的方法:
(二)生物学意义
(1) 可能提供某些调节蛋白的识别。啮齿类动物病毒的复制 起始部位有d(GC)有交替顺序的存在。 (2) 在SV40的增强子中有三段8bp的Z-DNA存在。 (3) 原生动物纤毛虫,它有大、小两个核,大核有转录活性, 小核和繁殖有关。 Z-DNA 抗体以萤光标记后,显示仅和 大核DNA 结合,而不和小核的 DNA 结合,说明大核 DNA 有 Z-DNA的存在,可能和转录有关。
A ) 距(
2.56 3.38 3.32 3.71

直径 ( nm )
存在的条件


相 对 湿度 2.3 1.9 1.9 1.8 75% 92% 66% 43%
盐的种类
大沟
小沟
11 10 9.33 12
34.7° (右 旋 ) 34.0° (右 旋 ) 38.6° (右 旋 ) -30° (左 旋 )




内部条件
GC含量及分子类型 当GC的含量上升1%,则Tm上升0.4℃ 马默多蒂(Marmur-Doty)关系式:

1952年,Hershey 和 Chase 完成噬菌体感染实验
35
S
32
P
二. Hershey-Chase 的噬菌体实验 Waring
10’ blender 离心
离心
图 9-
Hershey
Leabharlann Baidu和 Chase 的 T2 渗震实验
二、RNA也是遗传物质
1956年A.Gierer和G.Schraman发现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其遗传物质是RNA。 1957年美国的Heinz Fraenkel-Conrat和 B.Singre用重建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双螺旋结构的构象变异
DNA的构象现已知有: A,B,C,D,E,T,Z 7种。 引起DNA双链构象改变有以下因素: (1)核苷酸顺序; (2)碱基组成; (3)盐的种类; (4)相对湿度。
双 螺 旋 类 型 A B C Z
每 旋 碱 对
螺 内 基 数
每 对 碱 基 的 转 角
每 碱 基 对 的 间
Na+,K+, Cs+ Na+低盐 Li+ Na+, Mg++高 盐
窄深 宽中等 深 宽中等 深 平 浅
宽深 窄中 等深 窄中 等深 窄深
Z-DNA的发现: 1972年 Pohl et al 发现 poly(dG-dC)在高盐 下旋光性发生改变; 1979年 Wang A.H-J(王惠君), A.Rich对 d(CGCGCG)单晶作X衍射分析提 出Z-DNA模型
密度梯度离心 凝胶电泳 电镜观察
DNA的超螺旋结构

原核生物 DNA 的三 级结构: 绝大多数原核生 物的 DNA 都是共价 封闭的环状双螺 旋。如果再进一 步盘绕则形成麻 花状的超螺旋三 级结构。
类 型 Ⅰ Ⅰ° Ⅱ Ⅲ
表 9-2 不同类型 DNA 的三级结构及性质 形态 拓扑结构 沉 淀 系 电泳迁移率 数 闭合环 超螺旋 1.41 最快 闭合环 松弛形 1.41 最慢 开环 松弛形 1.14 同Ⅰ°型 线形 松弛形 1.00 中等速度

双 链 DNA 的 A260=1.00 ( 浓 度 为 50μg/ml 时 , 对 波 长 260nm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单链DNA的A260=1.37; 游离碱基或核苷酸的A260=1.60。 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或熔点,Tm是 A260的升高达到极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即是变性温度范 围的中点。 影响变性的因素: 外部条件如温度和正离子的浓度。 浓度低于0.4mol/L,单价阳离子增高10倍, Tm增加16.6°
三 、左旋DNA
(一)Z-DNA的结构特点: (1)糖磷骨架呈“之”字形(Zigzag)走向。 (2)左旋。 (3) G的糖苷键呈顺式,使G残基位 于分子表面。 (4)分子外形呈波形。 (5) 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 (6) 每个螺旋有12bp。

目前已知DNA双 螺旋结构可分 为A、B、C、D 及Z型等数种, 除Z型为左手双 螺旋外,其余 均为右手双螺 旋。
RⅡ
RⅡ
RⅡ
RⅡ +SⅢ
RⅡ
图 9-2 O.Avery 等的体外转化实验
人们仍不相信DNA是遗传物质, 这是由于:
(1)因认为蛋白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二十种氨基 酸的排列组合将是个天文数字,可作为一种遗传 信息。而DNA分子量小,只含4种不同的碱基, 人们一度认为不同种的有机体的核酸只有微小的 差异。 (2)认为转化实验中DNA并未能提得很纯,还附 有其它物质。 (3)即使转化因子确实是DNA,但也可能DNA只 是对荚膜形成起着直接的化学效应,而不是充当 遗传信息的载体。
1869年,F.Miescher 从脓细胞中提取到 一种富含磷元素的 酸性化合物。

1885—1900年间, Kossel、Johnew、 Levene
证实核酸由不同的碱基 组成。其最简单的单体 结构是碱基-核糖-磷酸 构成的核苷酸。1929年 又确定了核酸有两种, 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另一种是核糖 核酸(RNA)。
Z-DNA
B-DNA
Z-DNA存在的条件:
(1) 高盐:NaCl>2Mol/L, MgCl2>0.7 Mol/L (2) Pu,Py相间排列: (3)在活细胞中如果m5C,则无需嘌呤-嘧啶相间排 列,在生理盐水的浓度下可产生Z型。 (4)在体内多胺化合物,如精胺和亚胺及亚精胺和阳离 子一样, 可和磷酸基因结合,使B-DNA转变成 Z-DNA。 (5)某些蛋白质如Z-DNA结合蛋白带有正电荷,可使DNA周围形 成局部的高盐浓度和微环境。 (6)负超螺旋的存在

一、 遗传物质的发现

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 转化实验

1944年,Avery在离 体条件下完成转化。
SⅢ 杀死细菌 分离提取
多糖
脂类
RNA
蛋白质
DNA
DNA+DNase
RⅡ
RⅡ
RⅡ
RⅡ
RⅡ
RⅡ
不杀死 小鼠
不杀死 小鼠
不杀死 小鼠
不杀死 小鼠
可杀死 小鼠
不杀死 小鼠
RⅡ

1952年, Wilkins和 Franklin用高度定向 的DNA纤维作出高质 量的X-光衍射照片

1953年,Watson和Crick 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
1962年, Wilkins、 Watson和Crick 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三 、双螺旋模型 (double helix model)
J. watson , 1987 USA
绪论
一、分子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分子遗传学: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分子机理的科学 蛋白质 研究对象:生物信息大分子 DNA 核酸 RNA * 建立在经典遗传规律基础上,了解生物信息大分子在遗传 和变异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
aa
排列千变万化 碱基
第二节 DNA和RNA的化学 组成及双螺旋模型
一、DNA和RNA的化学组成 四核苷酸假说:不同 DNA 的成分都是相同的。 1950[英]Chargaff,发现DNA的“ 当量规 律 ”。 Alfred Mirsky, Hars Ris$R.Vendrely,A.Boivin 两组学者分别发现不同的生物体细胞中DNA 的含量都是其配子中的两倍。
双螺旋模型有以下特点: (1) 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形成 右手双螺旋。 (3) 两条链反向平行,即两条链的方向相反; (4) 糖一磷酸键是在双螺旋的外侧,碱基对与轴线垂直。 (5) 糖与附着在糖上的碱基近于垂直。 (6) 碱基配对时,必须一个是嘌呤,另一个是嘧啶。 (7) DNA 双螺旋有大沟( major or wide groove )和小沟 (minor or narrow groove)的存在。


四、研究内容
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 遗传物质的复制 遗传物质的翻译与表达 遗传物质的变异 遗传物质的调控 实际应用(生物技术)
围绕中心法则
第一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868年 J.T.Miescher 发现核素(muclein)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 1)在体细胞中含量稳定; 2) 在生殖细胞中含量减半; 3) 能携带遗传信息; 4) 能精确地自我复制; 5) 能发生变异;
二、DNA双螺旋模型的诞生
Watson & Crick建立双螺旋模型主要是受到 4个方面的影响: (1)1938年W.T.Astbury & Bell用x衍射技术研 究DNA。1947年拍摄了第一张DNA的衍射 照片,并推断DNA分子的结构是: ① 柱状; ② 多核苷酸是一叠扁平的核苷酸; ③ 核酸残基取向和分子长轴垂直,间距为3.4nm。
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教学参考书: 分子遗传学 孙乃恩 1990 南京大学出版社 分子遗传学 盛祖嘉 1998 复旦大学出版社 分子遗传学 张玉静 2000 科学出版社 分子遗传学 李振明 2001 科学出版社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起始:本世纪40~50年代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基础: (1) 1944,转化试验(Avery)研究核酸的结构; (2)DNA双螺旋结构,1953(Watson Crick); (3)遗传密码的破译,60年代,操纵子; (4)基因的分离,应用。
三、研究方向(侧重面不同,产生不同学派)

生化学派:基因到蛋白质功能如何实现 核酸、酶蛋白的结构研究,酶参与的生化过程 信息学派:信息分子的储存、编码、复制、传递和表达 生命的本质、起源,基因芯片技术 结构学派: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1951年Pauling和Corey运用化学的 定律来推理,而不做具体的实验, 建立了蛋白质的α-螺旋模型;
(3)晶体学者[美]J. Donoh & Chargaff 的指点。 (4)R.Franklin & Wilkins在1952年底拍 得了DNA结晶X衍射照片。
1951年, Pauling提 出了蛋白质 的α-螺旋结 构。

信息流向
中心法则:
transcription translation
DNA
replica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
RNA
Protein
信息模板
信息源
信息流向
产物(功能、性状、结构)
二、分子遗传学的由来和发展

产生基础:遗传学 1990年后建立 遗传学的基础是1864年孟得尔遗传规律
B型双螺旋DNA的结构特征
B型DNA仅仅是众多 DNA双螺旋构象中的 一种。在外界条件的 改变下,双螺旋的构 象也会改变。
模型中的碱基配对有何重要性?
①A-T,G-C配对可形成很好的线性氢键;
②A-T对和G-C对的几何形状一样,使双链距离相近, 使双螺旋保持均一; ③碱基对处在同一平面内。不论核苷酸的顺序如何, 都不影响双螺旋的结构; ④为DNA半保留复制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DNA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denaturation)或解链(melting〕 复性(renaturation)或退火(annealing)
DNA的复性对片段有两个要求: (1) 互补顺序的碰撞和排列; (2) 碱基的正确配对和氢键的形成。
下列因素可导致DNA变性: 高温、 酸、 碱、 尿素、 甲酰胺 DNA变性后物理性质发生的变化: (1)流体力学的性质发生改变:粘度下 降,而沉降速度增加; (2)提高了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此称为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第三节 DNA的结构和性质




一.DNA二级结构的稳定因素 (1)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2)碱基的堆集力。 它包括: ① 疏水作用; ② 范德华力; ③ 磷酸基的负电荷斥力;
碱 基 配 对 及 氢 键 形 成
水解 核酸 单核苷酸
磷酸基团 戊核糖 核苷 碱基
脱氧核糖(DNA 中) 核糖 (RNA 中) T A DNA 中 G C RNA 中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