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的结构ppt课件
![群落的结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f327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d.png)
练习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 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
蛾与丝兰的关系( )A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
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
上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C )
4、3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2、研究的问题:
(1)
(2)
(3)
(4)
(5)
二.(6群) 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概念: 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少, 2、丰富度 规律: 随海拔高度增加:
随水深增加:
三.种间关系
关系名称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捕食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概念:
2、原因:
3、类型 概念:
(1)初生演替 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举例:
(2)次生演体:
概念:
过程:(以弃耕的农田为例)
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层
森林
举例: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活动方式:不合理方式;
实例 羊与草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水稻和稗草
蛔虫和人
地衣、豆科 植物与根瘤
菌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e9ad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2.png)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社会单位。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学中常见的群落知识点。
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分布关系。
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
主要种群是指在群落中数量较多的种群,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次要种群则数量较少,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影响较小。
群落的结构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即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2.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是指从无机物(如裸岩)建立起来的群落,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群落基础上重新建立的群落。
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群落的顶极群落。
3.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
竞争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同种群之间争夺资源的现象。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益关系的现象。
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是指寄生虫或寄生植物对宿主的危害或依赖的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4. 群落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功能。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生态位可以细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受到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位的差异是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物种竞争的基础。
5.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稳定性以及环境稳定性等。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732ce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1.png)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 盖度。
3 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 各个种的分盖度相加是不是等于整个群落的总盖度? ○ 为什么不写成总盖度??
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 草原群落,以离地面2.54cm断面面积计算 – 森林群落,以离地面1.3m断面面积计算
• 重量s(腰高断面积);h(树干高);
– f(是用形来衡数量种)群形生物数量或是现树存量干多少体的指积标与。在等草原高
同植研底究的中,圆这一柱指体标特积别重之要。比.
•
体积
–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在森林植被研究
以获得木材生产量(称为材积)。
2、综合数量指标
02
不同学者主张用不同的方 法来计算优势度:多度、 体积、盖度、密度or重量?
01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 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草原群落,相对优势度等于相对盖度。
重要值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是简单、明
确。 计算公式: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2、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在 植物体的结构中不仅数量大,而且对环 境的适应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多样,在 群落结构和外貌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全非单 复叶•缘全叶叶叶子:缘::的的叶:质特一 一缘叶地征个 个平 缘:表叶 叶反整 有现柄 柄映的 锯生为上 上,齿境五只 着无、中个生生锯有光方12齿波、张~面温形叶多:、或片数水分的分等裂因,离子如的的棉叶综、 片合油 ,作菜 如用的 蚕。划叶 豆分为:
02
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 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 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 中的残遗种。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bac1f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2.png)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9
(2)盖度
• 盖度就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 积得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盖度就是群落结构得一个 重要指标,因为她不仅反映了植物所占有得水平空间得 大小,而且还反映了植物之间得相互关系。通常以百分 比来表示盖度,而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得盖度。
• 稀有种(rare species):稀有种(或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 得频率低,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偶尔侵入所调查得群落 中。
2、种类组成得数量特征 (1)多度与密度: • 多度就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
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得野外调查中。目前国内外尚无 统一得标淮,我国多采用Drude得七级制多度。 • 密度就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得一个实测数据。相 对密度就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得个体数占全部植物 种个体数得百分比。某一物种得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 高得物种密度得百分比被称为密度比。
优势种:就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得种类,其数量 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她们对维持群落得 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Paine在一个海湾得岩石潮间带研究表明:赭色海 星取食石鳖、帽贝、藤壶和龟足,在有海星存在得区 域,有30个物种共存,而除去海星得试验区,藤壶很快 成为优势种,一年后藤壶又被贻贝和龟足排挤,三年后 群落得物种从30个减到8个。
多种植物在竞争少数共同需要得资源中就是能够共存得。
4、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得影响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群落空间 环境中各个部分性质不同得程度。
•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P、Odum于1957年在她得 《生态学基础》一书中,除种类组成与外貌一致外,还 “具有一定得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她就是一个 结构单元”,“就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得部分”。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a0091aadd88d0d232d46a2f.png)
苇莺
丘鹬
榛鸡
水生植物群落的成层性
主要与光照、 温度、食物和 溶氧量有关
– 挺水草本层、 飘浮草本层、 水面高草层、 沉水漂草层、 沉水矮草层、 水底层
漂浮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附底动物、 底内动物
60
三、 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中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 配置,使群落表现出斑块相间的外形。
D=1-ΣPi2
– Shannon-Weiner指数
H =-ΣPilnPi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 Hmax为群落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LnS
39
0(0.00) 50(0.50) 1(0.01)
100(1.00) 50(0.50) 99(0.99)
多样性指数计算 ln2=0.69 ln0.01=-4.605
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 指示种、特征种
26
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 优势种:红松、紫椴 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 伴生种:槭、云冷杉 偶见种:落叶松、山杨
群落成员型的确定--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多度 (abundance):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 • 密度 (density):物种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D(61-80%)
E(81-100%)
•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盖度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 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 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和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e226864d4d8d15abf234e01.png)
森林群落常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频度(frequency)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 体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 / 样方总数 × 100%
通常将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级——频度为1%~20%;B级——频度为21~40%; C级——频度为41%~60%;D级——频度为61%——80%;E级——频度为81%~ 100%。 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解:
•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是在研究潮间带群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
(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3) 群落交错区
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 力地区。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地带为森林线; 还有乔木线,单株树木都不能生存的地带。
中度干扰假说 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4.1 生物因素
1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于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因此,竞争在生物群落结构
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
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课件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720ab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6.png)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生物学》教材中关于群落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具体为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详细内容包括群落的定义、群落组成的基本要素、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以及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以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教学重点:群落的定义、组成要素以及群落结构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群落结构示意图、生态因子影响群落结构示意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生态群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群落组成与结构的思考。
2. 群落的定义与组成要素:(1)教师讲解群落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 群落的结构:(1)教师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群落时间结构的特征。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教师讲解生态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展示生态因子影响群落结构的示意图。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教师给出群落结构的相关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群落的定义2. 群落的组成要素3. 群落的空间结构4. 群落的时间结构5.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群落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2)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3)分析生态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 答案:(1)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
组成要素:生物种群、生态位、生物量、生产力等。
群落的结构总结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f80a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5.png)
群落的结构总结知识点一、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作用。
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越稳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物种组成还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在陆地群落中,垂直结构通常分为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层。
树冠层通常是由高大乔木组成的,灌木层通常由较低矮的灌木植物构成,而草本层和地面层则主要是由一些低矮的植物、藤本植物和地表生物组成。
这些不同高度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垂直结构。
在水域群落中,垂直结构通常分为表层、中层和底层。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生长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并通过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相互作用。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同一垂直层次上,生物之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水平结构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陆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态位,即它们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地位。
比如在森林群落中,不同种类的树木可能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的在树冠层,有的在灌木层,有的在草本层。
这些不同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方式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稳定性。
在水域群落中,水平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在水域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络,通过捕食和被捕食关系相互联系。
四、群落的时间动态群落的时间动态是指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群落的时间动态受到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群落具有季节性的变化,比如在温带森林中,随着四季的变化,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动物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在水域群落中,水位的变化、水温的变化等也会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人类活动也对群落的时间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76fd4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d.png)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单位。
群落包括各种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主要由物种组成、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物种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决定。
群落的组成:群落由多种不同的物种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是群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不同植物的存在产生了不同的植物群落,比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动物是群落中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摄取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动物的存在可以反映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生态位等。
微生物是群落中微小但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参与物质循环、分解有机物,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反映了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数量的分布。
群落的结构包括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比例、密度和分布等特征。
物种数量的分布通常遵循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即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物种的种类数量,物种均匀度指的是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均匀程度。
群落结构还与物种之间的空间竞争、资源利用、共生关系等因素相关。
群落的相互关系:群落中的生物种类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其中包括竞争、共生、捕食、掠食等。
竞争是物种之间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包括光、水、营养物质、空间等。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植物的根部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的共生关系。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捕食另一个物种以获取能量和养分,如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
掠食是指强者捕食弱者的关系,如食物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主要由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互关系等因素决定。
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因为物种多样性可以减少一些物种灭绝对整个群落的影响。
群落知识点总结笔记
![群落知识点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e4696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1.png)
群落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 群落的概念:群落是由一组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
2. 群落的特征:群落内的物种相互依存,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明显的特征。
3. 群落的形成和演替:群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原生生态系统的建立、自然演替和干扰的影响等。
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 生物多样性:群落内的物种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群落的竞争与共生:群落内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正向的共生关系,如共生、互利共生等。
3.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度、分布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三、群落的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1. 群落的生态功能: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群落通过养分循环、生态位分布等方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2. 生态系统服务:群落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食物供应、水资源保护、气候调节、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维持等,都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群落的保护和管理1.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的核心特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群落的保护至关重要。
2. 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和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同样至关重要。
3. 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是维护群落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
五、群落修复和重建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利用,促进群落的修复和重建。
2. 人工介入的手段:在一些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来进行重建和修复。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e56d8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相互关联的各种生物个体群体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功能、稳定性和物质能量流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首先,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成。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特定生境中的角色、地位和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它们通过对不同资源的利用来减少互相竞争,实现共存。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例如,在一个水体生态系统中,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其次,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等。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不同。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气候潮湿温暖,植物繁盛,动物种类多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而在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此外,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互作用包括捕食与被捕食、竞争、共生、拮抗等。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个体数量,维持群落的稳定性。
竞争可以限制物种数量,避免物种过度繁殖。
共生关系有助于物种之间的互助互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拮抗关系则通过互相抑制的方式控制物种数量。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此外,生物群落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的是各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
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等。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和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增强,影响群落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f672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6.png)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和组成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特定地点内共同生活和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总称。
它是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所包含的各个物种的总体。
同时,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生物群落内共同的生活环境下,具有稳定生活地区的一些种群和个体的集合体。
2. 群落的组成一个群落内通常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共生等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在一个群落中,通常可以分为优势种、伴生种和桌面种三类。
其中,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种类,而伴生种和桌面种则是相对数量较少的种类。
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种群组成、数量比例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关系。
群落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
2. 群落的功能群落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等。
此外,群落还能对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转化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作用。
三、群落的演替和变化1.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创期到稳定期的演变过程。
它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指在裸岩、砾石等非生物因素所影响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成成熟群落的过程;而次级演替则是指在充分自然的环境中,由于外力或内力的干扰,使得原有生物群落经历较大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通常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自然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改变,而人为变化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如开垦、砍伐等)导致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四、群落的稳定性和恢复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稳定的群落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以及较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群落的恢复群落的恢复是指一个受到外界扰动或破坏的群落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讲解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e9bb6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a.png)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讲解群落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物种组成和群体结构。
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集中表现,研究群落能够揭示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详细讲解。
一、群落的组成1.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较高的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存在更多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和生态位等。
高物种丰富度能够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2.物种均匀度物种均匀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丰度是否均衡。
在均匀度较高的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资源分配相对平均,物种间的竞争较小。
物种均匀度的高低会影响群落的竞争关系和物种多样性。
3.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程度的综合指标。
物种多样性既包括的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也包括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分布(物种均匀度)。
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能够更好地响应环境变化。
二、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指的是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网络。
群落的结构包括生物量结构、种间关系、物种组合和空间格局等。
1.生物量结构生物量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数量和体积的相对大小。
在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物量通常呈指数分布,少数物种占据大部分的生物量。
这些物种被称为优势种,它们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常见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关系、捕食-被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种间关系决定了群落内物种的分布和相对丰度,进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3.物种组合物种组合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协同或排斥关系,常常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稳定性。
合适的物种组合能够提高群落的生态位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的空间分布形式。
常见的空间格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等。
动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动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67b704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2.png)
昼夜节律:动物 在昼夜之间的活 动规律
潮汐节律:沿海 动物随潮汐变化 而活动的规律
生物钟:动物体 内生物节律的调 节机制
动物群落的组成
优势种是指在动物群落中占优势地位的物种,通常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显 著影响
优势种通常是竞争能力强的物种,能够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
优势种的存在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会产生显著影响,是维持群落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优势种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优势种的研究对于了解不同地区的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亚优势种是指在一个动物群落中数量上仅次于优势种的一类动物 特征:亚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对维持群落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亚优势种:在草原动物群落中,常见的亚优势种包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 作用:亚优势种可以控制优势种和其他种群的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原因:主要 包括环境因素
(如光照、湿度、 土壤等)和生物 因素(如竞争、 捕食、共生等)。
意义:水平结构 对于维持群落的 稳定和生态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提 高群落的多样性
和适应性。
实例:森林中的 乔木、灌木、草 本植物等不同层 次的生物,形成 了明显的水平结
构。
季节性迁移:动 物随季节变化而 移动的现象
常见种:在动物群落中数量较多、分布广泛的物种 稀有种:在动物群落中数量较少、分布较窄的物种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群落稳定性: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动物群落的特征Biblioteka 动物群落中物种数 量和种类的丰富程 度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作用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群落的结构和类型
![群落的结构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126c3a4d4d8d15abe234e4d.png)
以森林 为例
植物 的垂 直结 构
下木层(矮树) 灌木层(灌木) 草本层(草本植物) 地表层(苔藓、地衣)
以森林 为例
树冠层:杜鹃等
动物 的垂 直结 构
中层:啄木鸟等
下层:画眉等
植物垂直分层原因:
乔木层
光照
决 定
动物垂直分层原因:
灌木层
食物和栖息 空间
草本植物层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的 垂直分布决定
旅鼠
雪兔
驯鹿
北极狐
贼鸥
雪鹀
池塘的生物群落
群落的概念
1.含义: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3.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 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
捕食
竞争 互利 共生 寄生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垂直、水平、时间
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 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或层次性。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 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
2.水平结构
群落中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 均匀的,一般在营养、水分、风和火、土壤、地形、鸟兽等的影响 下,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
3.时间结构
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昼夜变化 白天:蝶类、蜂类 晚上:蛾类
类型
季节变化 候鸟迁徙、 动物冬眠
意义:显著降低生存压力
群落的类型
形成原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
陆地主要的四种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1.森林群落
特点:湿度大、物种复杂、分层现象明显 常见类型:随纬度增加,依次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生活型谱
统计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 生活型谱。 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定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的关系。
制定生活型谱的方法: 首先是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
确定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然后把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到一起。按下列 公式求算: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19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是J.T. Curtis和R.P. McIntosh (1951年)在研究森林群落时,首次提出的。它是某个种在群落 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上式用于灌木或草地群落时,其重要值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26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H.A. Gleason,他认为:将群落与有机体相比拟是欠 妥的。 原因: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 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 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 的一个概念。
时间的成层性在不同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表现。温带阔叶林 的时间层片表现最为明显,群落结构的周期性特点也最为突 出。
群落中时间性层片的形成,应该看作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 在生境的利用方面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达到了对于时间因 素的充分利用。
38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ecotone):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4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 ,他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 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 认为: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 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分类(Raunkiaer系统) ➢高位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上25cm以上的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
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地上芽植物:新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很接近地表处,一般不高出土表20-
30cm。受土表物或积雪保护。
➢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存活。 ➢地下芽植物: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 ➢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的植物,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该地区全部植 物的种数×100
30
在热带地区,植物的主要生活型是高位芽植物,以乔木和灌木占极大多数;在干燥炎 热的沙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以一年生植物最多;在温带和北极地区,以地面芽植物占 多数。
31
层片(synusia)
H. Gams (1918) 提出: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 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functional community)。
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 的改变而侵入群,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17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多度(abundance):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全部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的数目及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
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较高 抗干扰能力弱,一旦遭到破坏,生态恢复原状的可能 性较小 生态环境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恢复困难
39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15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最小面积: 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 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 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最小面积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400 m2, 落叶阔叶林为100 m2,草原灌丛为25~100m,草原为1~4 m2。
16
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落成 员型。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
23
物种多样性类型
α-多样性 :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测度群落内的 物种多样性。
β -多样性 :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 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 -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 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24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A
+
-
+ 种B
a
_
c
b
a+b
d
c+d
a+c
b+d
n
关联系数:V= (ad-b c) / [(a + b) (c + d) (a + c)( b + d) ]1/2
27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生活型(life form):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植物而言,
其生活型是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 因主要有阳光、 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33
栎林中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
种名
林鸽 茶腹 青山雀 长尾山雀 旋木雀 煤山雀 沼泽山雀 大山雀 载菊 乌鸫 红胸句鸟 鹪鹩
林冠层 高于11.6米
乔木层
5——11.6 米
333 34 150 122 32 45 15 25 2 2 —— ——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片;由于一 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因此,层片 的范围比层的窄。
32
群落的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 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丰富度指数 ➢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类型 物种多样性梯度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21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假设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 体的联合概率就为Pi2。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 到辛普森指数,即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 从热带到两级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 趋势
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 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25
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热带与温带、极地 生态时间学说—物种分布区扩大需要一定时间 空间异质性学说—高纬度到低纬度空间异质性程度增加,提供的
一般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
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 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40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竞争 → 生态位分化 → 性 状替代、特化 → 共存 竞争 →排斥
同资源种团(集团)(guild): 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 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即占据 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上的作用 可通过在自然群落中进行引种 或去除试验,观察其它物种的 反应。
•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18
• 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 的百分比。
Raunkiaer频度定律(law of frequency),这个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 数目多的事实。 Raunkiaer频度定律基本上适合于任何稳定性较高而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 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E级愈高,群落的均匀性愈大。如若B、C、D级的比 例增高时,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通常暗示着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