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情

合集下载

甘肃及兰州情况简介

甘肃及兰州情况简介

甘肃省情简介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黄河上游,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

甘肃位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 °46′。

东接陕西省,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连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四川省相邻,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全省土地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2600多万人。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55个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下辖14个市、自治州。

省会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至1500米。

地貌基本涵盖了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

全省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个流域。

甘肃气候类型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气候的地域差别较大。

甘肃冬季寒冷,夏季温热,春秋气温多变,年差和日差较大。

河西走廊是甘肃太阳能和风电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风力发电最大基地之一。

兰州市情简介兰州,甘肃省省会,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县,地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回、满、东乡、裕固等51个民族,全市总人口361万人。

市区南北群山对望,东西黄河穿城而过,既体现了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古称“金城”,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享有“黄河明珠、山水名城、丝绸重镇、水车之都”的美誉,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商贸中心和科研教育基地,在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新亚欧大陆桥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甘肃文化资源简介

甘肃文化资源简介

张掖境内长城
2021/3/3
2021/3/3
2021/3/3
2021/3/3
2021/3/3
2021/3/3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
2021/3/3
高台红西路军烈士陵园
2021/3/3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甘肃被誉为“出戏的地方”,创作的优秀 剧目在全国屡屡获奖
舞剧《丝路陇花雨》 国家优陇秀保留剧目 舞

舞剧《大梦剧敦煌》 国家优剧秀保留剧目、国剧家舞台艺术精剧品工程重点资助
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奖
陇剧《官鹅苦情歌》 国家舞官台艺术精品工程大重点资助剧目丝、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 乐



陇剧《苦乐村村官》 国家舞情台艺术精品工程敦重点资助剧目花、国家文化部文 华话奖 官 话 歌 秦 煌 京 雨 话
2021/3/3
2021/3/3
甘肃地域特色最为鲜明的文化资源
• 石窟寺 • 长城 • 古遗址 • 彩陶 • 简牍 • 青铜器 •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 革命历史文化 • 现代文化
2021/3/3
敦煌莫高窟
2021/3/3
2021/3/3
麦积山石窟
2021/3/3
2021/3/3
嘉峪关关城
2021/3/3
话剧剧《兰州人家》 剧中宣部五个一剧工程奖


京 秦剧剧老 杮《《丝百路合花 花雨 开》 》 兰 州中 中宣 宣部 部五五个个一一百合工工程程奖奖
丝 路
兰 州
话剧子《兰州老街》 老国家文化部文花华奖


话剧树《老柿子树》 街国家文化部文开华奖


202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简介)之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字首字而得名,简称“甘”或“陇”。

甘肃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萌芽开始算起,迄今已达两千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置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从元代开始正式设置甘肃省,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甘肃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的大地湾文化,以其历史之久远,内蕴之厚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与中原一带的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商代,甘肃境内有羌,共(今泾川县),密(灵台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现天水市定居下来。

公元前668年,秦国设邽县(今天水市麦积区南),冀州(今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西汉时期又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

甘肃属凉州,共辖10郡,2属国,99县。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州,12郡,77县。

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西晋时期,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郡,72县。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北魏时,甘肃境设置8州,35郡,91县。

北周时,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

隋初,省境设16郡,76县。

唐朝时期,省境设22州,辖67县。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甘州区)。

省辖7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

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设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甘肃省情

甘肃省情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 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 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
森林资源: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林地面积 6385.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9.37%,远 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2%的水平。主要树 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 桦类等。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冷杉 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 其它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5%。
两会
.两个“翻一番”与两个“同步”。报告 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 “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 .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 度”。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 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四、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理论热点
1、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 2、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深化 ?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教育规划纲要对管 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进行了全面部署。
甘肃省情
8、兰州鼓子。内容可分为三种:赞颂祝贺 之词、咏物写景之言、民间传说和历史 故事。 9、庆阳香包刺绣。技艺与技能主要有:细 纸、线盘、立体刺绣、平面刺绣。 10、酒泉夜光杯雕。 11、临夏砖雕。
甘肃省情
12、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最常见的有:什 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 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 最漂亮的:什样锦,最具神话的是:波日 季。 13、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又叫天车、 翻车、灌车、老虎车。 14、太昊伏羲祭奠。天水是人类文明始祖伏 羲诞生地。

甘肃的地理特征

甘肃的地理特征

甘肃的地理特征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它的地理特征独特而多样,包括高山脉、广阔的河谷、沙漠和草原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甘肃的地理特征,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省份。

一、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邻宁夏、陕西,南邻四川、青海,西邻新疆,北濒内蒙古。

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理特征的多样性,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广袤的平原,同时还有沙漠和草原等不同的地貌类型。

二、高山脉甘肃境内分布有众多的高山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祁连山和秦岭。

祁连山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它横贯甘肃西部,被誉为“天然的屏障”。

祁连山脉是亚洲大陆上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大山脉之一,其主峰海拔超过5500米,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秦岭是中国的主要山脉之一,跨越陕甘两省,其北麓即为甘肃的一部分。

秦岭地势险峻,山峰连绵起伏,被誉为“华夏屏障”,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黄土高原甘肃的东南部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黄土高原的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农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植谷物、水果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铝土矿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河谷地带甘肃境内有多条重要的河流经过,包括黄河、长江和黑河等。

其中,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从甘肃的青海境内源头发源,并穿越甘肃的中部地区。

黄河冲积物的淤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同时也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和黑河虽然只是经过甘肃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河谷地带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戈壁荒漠甘肃的西北部地区是戈壁荒漠的分布区域。

戈壁荒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其地表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

由于干旱、缺水和高温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相对贫瘠,人迹罕至。

然而,戈壁荒漠也有其独特之处,其风景壮丽,吸引了许多旅游者前来探索。

总结甘肃的地理特征多样而独特,包括高山脉、广阔的平原、沙漠和草原等。

关于甘肃概况的导游词

关于甘肃概况的导游词

关于甘肃概况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亲爱的家乡甘肃省。

我将为大家介绍甘肃的概况,让大家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有更全面的了解。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的西部陆路桥头堡,被称为“西北屋脊”。

甘肃东西横跨3000多公里,南北纵深800多公里。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枢纽,连接着内地和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它是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首先,甘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里有壮丽的高山,独特的峡谷,壮观的湖泊和温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兰州的黄河风情带。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从这里穿过,形成了美丽的河谷景观。

还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祁连山、张掖丹霞、嘉峪关长城等等,这些都是甘肃独特的自然风光。

其次,甘肃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甘肃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甘肃拥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彩塑等艺术品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

此外,甘肃还有著名的马踏飞燕和酒泉双塔,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

再次,甘肃有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特点。

甘肃是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这里有11个少数民族,包括回、藏、蒙、土家等。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地方和谐共处,自己的语言、服装、风俗等都各有特色,丰富了甘肃的文化。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多彩的民族舞蹈、歌曲和民俗表演,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风情。

最后,甘肃还有丰富的食物和美食。

甘肃的饮食文化受到中原、西北和西南等多个地域的影响,这里有丰富的面食、米饭和糕点等传统食物。

甘肃基本省情

甘肃基本省情

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 (1999年)
地 区 陇南地区 民族地区 陇东地区 陇中地区 河西地区
贫困人口 (万人) 60.97
24.7
17.16 15.06 3.86
占全省贫 困人口百 50.08
分比
20.09
14.09 12.37
3.17
二、甘肃经济增长与来源
甘肃基本上属于 政府投资带动型、 国有经济投资主 体型,
讲座内容
一、甘肃省情和经济发展阶段 二、甘肃经济增长与来源 三、甘肃省已有发展战略评析 四、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五、全面的、积极的、务实的综合发展战略 六、甘肃西部大开发的成就与问题
一、甘肃省情和经济发展阶段
一、甘肃省情和经济发展阶段
1.甘肃省情特征
“省情”是指一个省份的总体情况和基 本特征,以及影响它的长期发展的限制因 素和不利条件。
地形东西长,南北短,成长条状分布。 以乌鞘岭为界,分为内陆河流域和外流河 流域。
甘肃省地图
1。黄河 2。内陆河及 其演变
石羊河、 黑河、
疏勒河 3。白龙江 4。乌鞘岭 5。六盘山 6。三大沙漠
2.经济发展阶段
(1)经济 发展阶段 及甘肃与 全国比较
“一个中国、 四个世 界”,或 “一个中 国,四个 收入组”。
地区 兰州市 嘉峪关市 酒泉市 金昌市 张掖市 白银市 天水市 庆阳市 武威市 平凉市 定西市 陇南市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
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指数 83.32 41.88 37.49 31.76 27.64 23.77 23.54 20.85 19.49 18.38 13.84 12.45 10.94 10.20

对甘肃的介绍

对甘肃的介绍

对甘肃的介绍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首府是兰州市。

甘肃省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行政单位。

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由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陇山山脉组成。

甘肃省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甘肃省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在甘肃省,你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风光。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

鸣沙山是一个沙漠景区,以沙丘、沙漠、湖泊和古建筑群为主要景点,是一个中外游客争相参观的著名景点。

另外,敦煌文化、汉唐文化、藏文化和回族文化等也是甘肃省特有的文化资源。

除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甘肃省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峡谷、山峰、草原、湖泊和沙漠等。

五彩丹霞和七彩丹霞是甘肃省独有的自然风光,是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

祁连山是甘肃省最高峰,海拔达到了5,547米,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另外,黄河石林、月牙泉和峨眉山等也是甘肃省著名的自然景点。

总之,甘肃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省份。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甘肃省,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美景。

- 1 -。

《甘肃概况》课件

《甘肃概况》课件
甘肃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是该省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甘肃省人口与民族
多民族聚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汉族和十多个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包括回族、土族、藏族 等。
人口规模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甘肃省的人口数量超过35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多元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甘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使这里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兰州牛肉拉面
这是甘肃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以其鲜美的牛肉和爽滑的面条 而闻名。
临夏舞蹈
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 这里的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 精湛的技艺而受到广泛赞誉。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1
农业发展
农业是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水果等。
2
工业进步
甘肃省的工业已经向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包括能源、化工、机械等 领域。
3
旅游业兴盛
甘肃省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著名的景点包括敦煌莫高窟、兰州黄河铁桥等。
甘肃省旅游资源与名胜古迹
嘉峪关长城
这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墙 体最完整的长城之一。《甘肃概 Nhomakorabea》PPT课件
甘肃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它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 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
甘肃省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西部与新疆、青海相连,北部与内蒙古、宁夏接 壤,东部与陕西毗邻。是中国合理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地理特点
莫高窟
位于敦煌市附近,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寺庙之一。
张掖丹霞
这个世界级的地质公园以其多彩斑斓的山体景观而 闻名。
嘉峪关
这座古老的关隘位于黄河和河西走廊之间,是古代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甘肃省情

甘肃省情

建国以后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 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 州11个分区,73县,隶属于西北军政 委员会。
• 1985年,全省行政区划 为5个市,2个自治州, 7个地区 • 止2004年,全省的行政 区划为12个地级市, 2 个自治州,87个县(市、 区)
气候特征
1. 2. 3. 4. 5. 光照充足,光能资源十分丰富 气候温凉,热量分布差异大 降水稀少,季节分布不均匀 蒸发量大,分布与降水相反 风能丰富,区域风速差异较大
政治篇
党的组织和党员
五四运动以后,甘肃开始 建党。1925年12月成立了中共 甘肃特别支部,成为党在甘肃 最早的组织。 截止2004年年底,全省共 有党组织64877个,党员从建 国初期的25594人增长到现在 的127.6万名。
第三节
气候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 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 寒区、干旱区的各种 气候类型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省有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 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耕地 面积6991.8万亩,圆地面积302.6万 亩,林地面积 7678.95万亩,牧草地 面积21190.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面积1309.5万亩,交通用地面积 93.8万亩,水域面积42.3万亩.全省 耕地面积人均2.69亩,居全国第6位.
1.东乡族 2.裕固族 3.保安族
第二节 宗教
• 伊斯兰教 • 佛教(汉传、藏传) • 道教 • 天主教 • 基督教
经济发展
新世纪甘肃经济发展的 战略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 2.坚持“高举发展的旗帜、高举 改革的旗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 企业、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

甘肃省简介

甘肃省简介
第二节 甘肃省基本概况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西北的 战略要地。甘肃之名是取甘州(今张掖 )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 ,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简称为 “陇”。省会为兰州市。
【地理环 境】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东接陕西, 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势自西南 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整体呈东西两头粗 ,中间细长的形状,酷似代表吉祥的如意造 型。
【人口民 族】
2016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09.9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166.39万人,占常住人 口的44.69%;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
【宗教信 仰】
甘肃现有5种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佛 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 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
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河西 走廊中西结合部 (中部偏西),始 建于明洪武五年 (1372年),比山 海关早建九年,是 现存长城上的最大 的关隘,也是中国 规模最大的关隘
酒 泉
月牙泉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 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 “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 之一。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 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 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 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 之感。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 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 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

甘肃省情研究报告

甘肃省情研究报告

第六,甘肃历史人口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十分频繁,且规模较大。仅《甘肃通志稿·民族五·移徙》记载的人口迁移,从上古到1933年就有200多 次。至于由战争、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形式的人口流动,更是一种经常现象。大体说来,由东部向甘肃迁入人口,即西向人口迁移和流动,往往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文化,使甘肃人口和经济都得到发展。而东向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即由甘肃向东部各省迁移人口和流动,或对甘肃人口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省内 的迁移和流动,多半与灾害、战争相伴,而又加重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对甘肃人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原始社会末期,武威、民勤盆地自然绿洲中已有人类定居,半农半牧的生产活动也已出现。根据考古发掘,绿洲中分布有沙井子、皇娘娘台、海藏寺、前营、王 景寨、半截墩、墩子滩、小崖子疙瘩、头墩营、瓦罐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斧、刀、镰、铲等生产工具。这些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分布在南部武威、古浪绿 洲之内。这无疑表明了这片绿洲环境的优越。从战国至汉兴,这里是月氏人生活的地区;秦汉之际,匈奴南下击败月氏,这里又为匈奴休屠王所据,成为牧地。
甘肃行政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省情研究报告》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长期是民族大融合的舞台,经历过辉煌的时期,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稳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陇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介绍甘肃省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

介绍甘肃省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

介绍甘肃省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甘肃概况怎么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介绍甘肃省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甘肃省概况导游词1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之西,古代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的设置,故又称陇。

现全省设11市(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1地区(陇南)和两个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

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甘肃省概况导游词2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甘肃省省情[专题]

甘肃省省情[专题]

甘肃省省情[专题]甘肃省省情甘肃省省情.txt甘肃省省情一、概况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人口2600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二、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甘肃省情简介

甘肃省情简介

甘肃省情简介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平面地形酷似一柄精致的“玉如意”,镶嵌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东西最长达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总人口2628万,有55个民族成份,其中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全省有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有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瑰丽奇异的独特地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全省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中,按照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弘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正在满怀豪情地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着力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悠久历史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省情简介

甘肃省情简介

甘肃省情简介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全省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常住人口2557.55万。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全部都有,少数民族人口241万,占全省人口的9.43%。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地形及气候差异较大,多数地方海拔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实现了由解决吃饭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正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

2011年12月,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分析形势任务和省情实际,作出了甘肃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正处在政策叠加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的基本判断。

去年4月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发展思路和举措,提出未来五年要肩负“一项重大使命”,即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坚持“八个发展取向”,即好中求快、“三化”并进、基础优先、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支撑、产业富民等取向;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即联村联户、多极突破、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全民创业、生恋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风暴、和谐构建、先锋引领等行动,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等“六个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甘肃省基本省情

甘肃省基本省情

甘肃基本省情一、甘肃基本省情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大,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的省份。

省情的基本特点是:----幅员较大,自然条件较差。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

全省干旱多灾,年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三分之一,自然环境严酷。

----人口相对较少,民族成份众多。

全省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

总人口2618.78万人,在全国属于中等偏少的省份。

但多民族聚居,省内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8.8%。

回族、藏族人口较多,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历史文化厚重,劳动者素质不高。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取古甘州、肃州首字而得名。

历史上曾有过光辉和繁荣,但随着海路开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甘肃发展明显滞后。

直到现在,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04年,比全国少1年;青壮年文盲率为8.47%,比全国高4.47个百分点。

----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相对滞后。

甘肃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有6种居全国第1位,32种居全国前5位。

能源、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依托资源开发,甘肃的工业起步较早。

“一五”期间国家1 56项重点建设项目,甘肃就摆了16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由发展农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坚持把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 着力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壮大多元投 资主体上。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千方百计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核心是要下 功夫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和培育更多的投资 主体。

第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六个新突破)
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在改善生产 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以交通、水利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努 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在培育 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据调查显示,目前甘肃各级政府用于体育的财 政支出极为有限,大部分县人均体育经费不足 1元,好一些的县也仅在1元左右。 体育设施不仅落后于全国,而且与西部一些省 区的差距日益拉大。尤其是县、乡两级公共 体育设施更是缺少。

二、清醒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的快
这个思路的核心内容是“四抓三支撑”


“四抓”: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 抓党建. “三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 开发。

,“四抓”
强调了工作的总体布局和重点。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是省委十届四次全 会形成的基本思路。基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三抓”的工 作布局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一,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的带动力上。 支撑城乡发展的产业优势还不强,城市对农 村的辐射带动力弱。 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壮 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市的生产要素 聚集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


第二,坚持把统筹区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 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上。 要围绕科学发展,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 的发展路。

由“三抓”到“四抓”,保持了全省总体工作 的连续性,体现了全省工作指导上的与时俱 进
发展为什么要抓项目?
甘肃的工业化、城市化具有“输入型”的特 征; 项目包括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 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重 要载体。

为什么要改革抓创新?
从改革抓企业到改革抓创新,体现了与时俱 进精神; 改革本身就没有前车可鉴;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均水平低: 2006年人均GDP为8749元,刚刚超过1000美元,而全 国已超过2000美元;甘肃省城市化水平为31.09%,与全国 相差12.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半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在除西藏的30个省市区中,绝对数仅高于青海, 居全国第29位,西部居10位;增幅居全国第27位,居西部 第10位。 农民现金收入。上半年,甘肃省农民现金收入在全国及 西部仅高于西藏,列全国倒数第2位;增幅居全国倒数第2位, 居西部末位。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将跨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 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为开创我省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甘肃经济社会发 展的阶段性 特征和总体思路
省委党校 教授 康 民
关于省情的相关概念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制定国家的政策 策略,必须符合国情。 选择一个省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促进经济社 会的健康发展,必须符合省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 的实施,“省情”这一概念人人都似乎耳熟能详。 但“省情”是什么?目前对省情概念的表述和 对省情的认识虽不尽一致,但大体上有这样的 共识:

省情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 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绝对动态与相 对静态的统一;是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统一, 是优势与劣势的统一,是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的统一……正是这些共生共处、相生相克的 诸多因素,构成了省情的基本内容。
所谓“省情”是指一个省份的总体情况和基 本特征,是一个包括历史沿革、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科技教育、人口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在内的综合因素的体现 对省情的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概括,但是 必须是最基本特征的概括。
经济总量小: 国内生产总值。2007上半年,甘肃省生产总 值总量居全国第26位,居西部第9位;增速仅 高于新疆,比最高的内蒙古低7.2个百分点, 在全国和西部均居倒数第2位。

地区生产总产值(2006年)
京: 7720 辽: 9257 苏: 21548 山: 21816 甘: 2275 低于我省的仅四个:海南、青海、宁夏、西 藏,分别为:1052、641、707、290
支撑即明确了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如何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问 题?

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三是如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 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落实的措施

第一、“五个统筹”的着力点: 一是把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优势产 业、提升城市的带动力上; 二是把统筹区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挥优势、走各 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上; 三是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开发人力资 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四是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经 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五是把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着力点放在改善 投资环境、培育壮大多元投资主体上。
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在人力资源 开发上取得新突破; 五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在创新 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六是下大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在招 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
注意几大亮点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提出了“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新观点 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 重要举措 提出了工业强省的目标要求和产业布局 提出了“反弹琵琶”、开发人力资源的新思路 提出了推进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途径

一、如何认识甘肃的基本省情
省情是相对稳定的,又是绝对变化的。因此, 人们对省情的认识是一个动态过程。 深化省情认识是一个不断比较、分析、研究 和提炼的过程。

“陇中苦甲于天下”; “处乱治穷费尽神”; 历史久远、进展缓慢、起伏很大;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比较严酷;

近年来,对省情的基本概括:
贫困比重大: 2006年农村人均年收入685元以下的绝对贫 困人口为139.41万人; 人均年收入956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 316.57万人;

在体育消费方面:

上海有近一半的居民每月的体育消费(包括健 身娱乐、购买服装等支出)达到了100元以上 [1],而甘肃城镇居民每年的体育消费才达百元。
三、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思路
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 证抓党建; 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 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强省战略深入 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奋力开 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 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全面加强教育、 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发育进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努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第四,坚持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着力点放在 加强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要从资源、环境、人口多方面综合考虑,尤其要高 度重视生态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的趋势。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经济 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发 展接续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 出九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基础仍然薄弱; 2、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受特殊区 位条件的限制,瓶颈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消 除; 3、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但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压 力增大;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 新的提高,但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5、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但就业压力加大; 6、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整 个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

7、经济发展同国内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较低,对外来投资的 吸引力比较弱; 8、社会事业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一些矛盾逐步显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省加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总 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 加快发展的阶段 。
自然条件差, 经济总量小, 人均水平低, 贫困比重大, 加快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自然条件差

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地。 例如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占土地面积的85%;大部分地 区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300毫米,而蒸发量在2000多毫 米;甘肃是我国极强生态脆弱省份,在全国居倒数第四位 (依次是青海西藏和宁夏)。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9%、 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59%、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 份。贫困人口比重高,还有17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471 万低收入人口,共计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4。

为什么和谐要抓民生?
和谐与民生的关系: 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有重点,重点就是人民 群众的三个“最”,而甘肃的重点应当是收 入、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利益问题。 具体是百姓吃饭穿衣等。

为什么保证抓党建?

保证思想统一、保证精神状态、保证作风务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