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3844d1276c66137ee061991.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d224031711cc7930b7163b.png)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基础,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3b96296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7.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1431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d.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以及其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并致力于了解这些过程的起源、发展和个体差异。
2. 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和感知的主观体验。
它包括对自身思维、感觉、情绪、记忆和意图等方面的有意识的认知。
3. 潜意识(Subconscious):潜意识是一种个体不容易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它存储了个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经验和信念,对行为和决策起着潜在的影响。
4.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知觉、思维、记忆、学习、理解、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5. 情绪(Emotion):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的主观情感体验,如愉快、不愉快、恐惧、愤怒和悲伤等。
情绪通常伴随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6. 学习(Learning):学习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教育、训练和经验等方式进行。
7. 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获取、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8.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或信念。
9. 焦虑(Anxiety):焦虑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感,常常伴随着紧张、恐惧和身体反应。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状。
10. 非常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非常规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程中与日常的清醒意识状态不同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fe31a80b9d528ea81c779a8.png)
1.实验法: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两种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P14-152.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P16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测验的量表必须标准化,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P16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P1314.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P1245.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P1306.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统。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来说明的。
P89小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的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受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P89 8.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
9.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示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可塑性。
P375 10.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具有弥散性。
P2521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使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P2541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P17813.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P187 1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39d49123192e45361066f5f0.png)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fbbda77f242336c1eb95e92.png)
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
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知觉整体性:指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够对刺激保持完备的认识。
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本身是零散的,而由于经验,知觉的效果仍然是整体的。
知觉选择性: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理解性: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
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错觉: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朝向反射: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6307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5.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300题1.心理学: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科学2.认知: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3.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4.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思维:人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6.语言活动:人利用语言把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7.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9.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10.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11.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12.人的意识:有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13.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14.无意识现象: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5.社会心理: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16.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17.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18.效度: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19.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0.自变量或独立变量:在心理学实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21.因变量或依从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22.精神分析: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102f21dd36a32d737581b5.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现场实验法(自然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相近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天赋观念(唯理论):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白板说(经验主义):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7a2f1dfaa00b52acfc7ca83.png)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3自上而下加工:个体在自觉一个客体是,如果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自觉到它的整体或一般属性,然后知觉到它的细节特征,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个体在知觉一个客体时,如果是先知觉到它的个别特征,然后才知觉到它的整体,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林赛和诺曼)4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5组块和组块化:组块是记忆单位,组块化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6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初看起来,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左:语言功能(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7意识:意识的概念很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9(7和8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10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11前提气氛效应:指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的结论;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结论;(2)在全称前提(所有A是B)和特称前提(一些A是B)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特称前提和一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理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e476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4.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打算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实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打算地严厉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bd2876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4.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普通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调整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过程。
这种调节可以通过认知或行为方式进行,以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总结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特质、能力、身份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3.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是指解释和描述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种观点,试图解释学习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4. 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是指个体对信息、经验和现象的深入把握和认知。
它涉及到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释,并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
5.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意图、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情境的解读。
6. 非意识(Unconscious):非意识是指个体的活动和心理过程在意识之外进行的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处理、动机驱动和决策等过程。
7.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经过感觉加工和整合,形成对外界物体、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8.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地位感到不足和贬低的情绪和信念。
自卑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9.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和集中心理资源在某个目标或刺激上的过程。
它在思维、感知和行为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10.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b80f1d4ce2f0066f533228a.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3.依恋:是指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感情关系。
(备注:一般被定义为幼儿与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之间的情感纽带)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映。
6.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它是用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纯度。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意识:通常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认识的,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
(备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
1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的化过程。
1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13.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醒悟,这个过程不是条件反射,不是联结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志层面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出现。
14.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5.存储:就是将经过编码加工的信息保持在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16.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7.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想象:世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9.概念: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
20.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
「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
![「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e56f97caaedd3382c4d35c.png)
附录: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附录:名词解释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附录名词解释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cf68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d.png)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一些普通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
1.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刺激时,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认知资源的能力。
注意力分为内向注意力(指个体对自身的内部想法、感觉或经验的关注)和外向注意力(指个体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观察和关注)。
2. 记忆(Memory)记忆是指个体获取、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和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暂时储存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较为持久的储存和保留信息的能力。
3. 学习(Learning)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新知识、经验或技能,增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阅读、观察、实践和反馈来实现。
4. 情绪(Emotion)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事件或想法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体验,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
5.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系统处理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
人们的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觉、经验、社会环境等。
6. 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稳定性、外向性、责任感等。
7. 异常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是指研究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心理上的异常表现,旨在理解和治疗心理问题。
8.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
9.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或不一致的认知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
个案研究法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页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人说话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以致丧失说话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后方。
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当其受伤后,病人虽然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
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称为视觉性失语症。
失写症: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它是管理上肢特别是手的运动区。
该区受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优规律的应答。
反射弧:是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人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获得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一)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内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为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后人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反映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人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自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属于外受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
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均属于内受感觉。
本受感觉: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感受野: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同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
据此,可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所以亦称为特征侦察器。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空间知觉:是个体讨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形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感受性: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阂限。
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另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阂限。
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记忆第五章.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人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凡进人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贮,这种存贮形式叫做感觉登记。
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务可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