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与艺术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艺术”界定何以问题重重?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艺术本质所做的主要的哲学讨论。
1柏拉图:艺术即模仿2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3大卫·休谟:艺术即品味的对象4伊曼努尔·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5亚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6G·w·F·黑格尔:艺术即理想7弗里德里希·尼采:艺术即救赎8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艺术即情感交流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10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11R·G·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现12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13马丁·海德格尔:艺术即真理14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晕15西奥多·阿多诺:艺术即自由16莫里斯·魏兹:艺术即无定义17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即范例18阿瑟·丹托:艺术即理论
----------《什么是艺术》作者(美国)沃特伯格(Thomas E.Wartenberg)“艺术”概念
艺术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在西方,艺术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技艺。
比如,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由奴隶和下层人的手工劳作,例如: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概念变成了“自由的艺术”(liberal arts),其中“自由的”是指“自由的人”,而“艺术”仍指“技艺”,但此时艺术这个概念相比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概念”它被提升和拔高了,“自由的艺术与贵族关系比较密切,例如:文法,修辞,和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都是贵族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提升人的心智的门径。
18世纪中叶,法国美学家巴托第一次提出“美的艺术”的概念,巴托认为美的艺术主要有五种:绘画,音乐,诗歌,雕塑和舞蹈。
此时,艺术从传统的技艺中分离出来,获得了自身的独立和自身存在的合法化,艺术的概念便进一步和诸如“天才”,“才能”,“创造”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西方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时期,“美的艺术”进一步演变为单数的艺术概念,例如:亚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现;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等。
——参考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一书。
艺术本质论
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现,
从总体上看,表现主义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表现。
在坚持这一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克罗齐、科林伍德、鲍桑葵等表现主义美学家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总结出了表现主义艺术本质论的三个重要观点:一是艺术即直觉即表现,二是艺术即创造性想象,三是艺术即形象情感的审美表现。
表现主义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而直觉是一种不涉及概念的认识,就心灵赋予物质以形式而言,直觉即表现。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味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的活动,不是概念的知识。
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想象活动,而想象是实现情感表现的过程,艺术即创造想象性经验以表现情感。
表现情感不是唤起情感,不是描述情感,不是选择情感,不是暴露情感。
表现是情感的表现,想象是直觉的对象,情感在表现时转化为形象,形象在直觉时凝聚着情感,美就是使情感变成有形,也就是说,艺术即“形象一情感”的审美表现。
“艺术再现”
“再现”这个概念的英文是representation,《牛津最新英语词典》对它的界定是:再现什么就是描绘或刻画什么,借助描绘或刻画或想象在心中唤起该物;就是将某物的相似性呈现在我们心中或感官里。
其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再现,他认为一幅画就是一种再现,因为画重现了一个对象形象的外观。
“艺术再现”理论最初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当时普遍流行的观念是艺术摹仿自然。
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摹仿。
德莫克利特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之后,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为基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摹仿说”认为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因而成为“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建立了早期体系化的“艺术摹仿论”,以摹仿论为核心,对艺术创作、艺术种类、艺术起源、悲喜剧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达芬奇、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比喻为一面镜子,认为艺术就应该像镜子一样映照再现现实世界。
达芬奇说:“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
”塞万提斯十分重视艺术对自然的摹仿,要求艺术反映生活,忠实于现实。
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也坚持艺术反映自然的原则,他在《哈姆雷特》中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来本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的演变发展的模型。
”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欧洲各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
这一运动使艺术的再现性功能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得以极大的发挥,尤其是在绘画、雕塑、小说等再现型艺术门类中,注重现实再现的创作方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情,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糅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
”在俄国,现实主义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创作方面产生了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批评家和美学家。
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从美学的角
度对艺术再现问题进行了理论的阐说,较为系统地建立了再现理论的美学体系。
别林斯基在文艺批评中十分重视艺术的客观性,强调客观世界的权威性。
他认为诗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出的镜子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反映出来。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他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再现生活”,艺术的最高目的是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他认为艺术的特点“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勃兴,注重表现主观内心世界的审美观念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再现论美学思想仍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伴随着现实主义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艺术创作中的再现观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艺术表现”
“表现”的词源学含义:
“表现”一词,在英语中是expression,源自拉丁语 expressus。
其原意是“挤压,挤压出来的东西”,后来引申为“通过语言、行动和艺术活动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
艺术表现的观点早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就有萌芽,但是相对于“艺术模仿自然”的占主流地位的模仿理论而言,这种观点并不被人重视,甚至与古代和中世纪的主流艺术概念是相对的。
当时的美学思想主要是从艺术所追求的目的而非艺术的根源方面来规定艺术的,只有音乐由于其特殊性才被认为是唯一与表现感情有关的艺术。
接着,18世纪的浪漫主义和20世纪表现主义带来了表现说的发展盛期。
18世纪的浪漫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持有这么一个观点:“艺术所表现的乃是情感,或是人类的精神,或是心灵与想象力的热情奔放的状态。
”卢梭以探索语言和诗歌的起源支持“艺术表现说”他这样写到:“人类最初的生活不是推理而是感受,所以最原始的语词是情感逼压出来的叫喊。
这种歌声一般,充满激情形象的语言就是原始的诗人的语言”;康德进而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艺术天才论:“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
”不仅肯定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还把艺术划归少数天才所有,艺术表现天才的心灵,以自由为灵魂,这套理论成为20世纪众多现代艺术流派的理论源头;即使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晚年也反复证明艺术是人们“传达感情”和“相互交际”的手段。
20世纪初,克罗齐对艺术表现论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提出“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艺术家写诗、作画、唱歌都是在表现自己,艺术创作是一个从直觉到表现的过程,此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统一,美的事实仅仅是形式而已,20世纪表现主义按这一思维迅速成长,马蒂斯的话具有代表性:“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想,”梵高作品里如火如荼的风景,毕加索笔下抽象立体的简易几何图形,纯粹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和心灵独语。
除此之外,“表现主义”艺术哲学代表人物还有:科林伍德、鲍桑葵、卡里特、理德等。
直至现代,科技越来越把艺术挤向心灵本身,艺术表现说有着重要地位。
关于“艺术表现情感”的思想,西方很多哲学家们对此有过讨论。
其中,最
先明确地直接揭示“表现”概念具有“表现情感”的美学意义的美学家是法国美学家欧盖尼弗尔龙(EugeneVeron,1825 — 1889)。
他在《美学》一书中写道:“所谓艺术,就是感情的表现,表现即意味着使情感在外部事物中获得解释,有时通过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形式和色彩排列,有时通过具有特殊节拍或节奏和姿势、声音或语言文字。
”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表现”术语,并且赋予了其美学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他在谈到表现时明确指出:“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会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体验到这些情感。
”他不仅注意到了艺术能够表现情感,还意识到了艺术表现的情感还具有可交流性,即具有共鸣或同情的性质。
“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区别
对于“艺术表现”与“艺术再现”的区别,我们可以用十九世纪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的一段话来开始讨论它们之间的不同,他说:“我们有三种人:第一种人见识真确,因为他不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只是十足的樱草花,因为他不爱它。
第二种人见识错误,因为他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就不是樱草花而是一颗星,一个太阳,一个仙人的护身盾,或是一位被遗弃的少女。
第三种人见识真确,虽然他也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永远是它本身那么一件东西,一枝花……。
第一种人完全不是诗人,第二种人是第二流的诗人,第三种人是第一流的诗人。
”(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2 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第 60 页.)从罗斯金的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第二种人就是采取表现的方式表达情感的,主体情感具有强烈的外露性;而第三种人是用的是再现的表达方式,“虽然他也生情感”但艺术家的主体情感具有隐蔽性,如盐之溶于水,性存而体匿。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表现与艺术再现的根本的不同是:一个忠实于主体的情感,一个忠实于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