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摘要:伴随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空巢老人在老人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空巢老人问题备受关注,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心理问题的危害、产生原因,并尝试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一、问题的提出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 占总人口的7.1%,同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9.1万人,占总人口的0.96%;据预计, 如果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 到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亿占总人口的8.1%,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也在增多,其增长速度每年5.4%, 其数量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 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一亿六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2% ,也就是说全国人口将近八分之一是老年人,而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

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一种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种是形式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者子女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种是“无形”的空巢,尽管与儿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或者与其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由于社会上第二种“形式上的空巢”占大多数,本文笔者将以此为着重点进行分析。

心理问题在空巢老人中普遍存在,如孤独、寂寞、焦虑;无成就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不再被需要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老年人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方面。空巢老人缺乏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寂寞感长期存在,容易导致老年抑郁症的产生,而精神状态的低迷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2. 认知方面。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自己子女的关心,会觉得自己在与子女的沟通交往中是失败的,从而觉得自己不可能获得别的方面的生活和情感支持,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了自我认识。

3. 行为方面。在心理问题产生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治疗,常常会使一些

老年人产生轻生的念头。在一些新闻中我们也会看到此方面的报道。

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救困难的手段,它以受助人的需要为

中心,运用科学的助人技巧,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群体,解决问题,获得自身的

健康发展。对于处于困境中的空巢老人,他们理应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本文将尝试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原因分析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

(一)主观因素

1. 性格因素。空巢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使得老人们得不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但是,老人仍可通过加强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来排解寂寞和孤独。而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其他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法倾诉,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且有些人在气质上是抑郁质的,神经系统不够活跃和协调,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认知因素。空巢家庭中老人和子女的长期分离,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会使老人从自身去寻找子女不能陪伴左右的原因,会责备自己在某些地方没尽到责任,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敢去尝试与他人交往,自我认识出现了

扭曲。

3. 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不足。有充分的沟通技巧以及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老人,往往都可以与子女或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庭互动良好,能够充分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心理发展健全。相反,有些老人不具备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条件,从而使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也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加快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

1. 家庭因素。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老人在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的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

2. 社区因素。在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在生活以及情感上遇到问题时,儿女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社区机构也不能给予老人一些生活帮助及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失落和孤独感会更加严重,这也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文化方面: 中国素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十分注重“孝道”,而“共享天伦之乐”、“膝下承欢”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会使老人因身边没有子女的情况下产生深深的失落感;新闻传播方面: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空巢老人悲惨状况的报道,如在家庭去世后无人发现、自杀等,会在老人的心中留下阴影。而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对空巢的悲哀感和恐惧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笔者将尝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主观方面的对策

1. 社会工作者给予老人支持和鼓励。工作者通过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表达自己的同感如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痛楚的体会等方式来建立与老人的信任关系;给予老人改变人际交往状况的保证,使老人有足够的信心去与他人交往;还可以给予老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帮助或实物支持,使老人感觉到工作者对他的关心,增强老人改变的要求。

2. 运用认知重构法。让老人举出令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事物。如: ①不敢与他人交流, ②怕他人会拒绝自己, ③遭到群体的排斥。将这些问题由强到弱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②③。工作者再运用认知重构法解决以上问题。工作者:“子女离开父母在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父母,如果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而离开,那么,在与子女的沟通中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必因为与子女沟通的减少,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应该敢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况且与他人正常友好的交流不会遭到他人的拒绝。在一个群体中被排斥的往往是那些在行为和道德上失范的人,而你只是想找到一个聊天或倾诉对象,增强双方互动,是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是应该受到鼓励的,所以不要有压力,要有信心去与他人交往,将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排解。”

3. 加强老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老人的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