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之铸鼎图]

[《天工开物》之南方挖煤图]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

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

《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来源:插图中国史)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天工开物》图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此书在18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篇由法兰西学院教授儒莲摘译成法文,接着再转译成英文、德文,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英国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此书是我国十七世纪进步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一份宝贵资料。它出版后不久就先后为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翻译和引用,在世界科学史上占。

《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后来《天工开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国。[编辑]. 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巨帙绝迹百年失而稪得的传世奇书

载百工之机巧道万业之由始

全世界最早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世界百科全书之祖

《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是保留我国古代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也是世界第一部百科类图书,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跨越时空见证辉煌

《天工开物》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熬盐、制糖、治陶、冶铸、制造车船、造纸、采矿、兵器、酿酒等数十个行业领域。打开这本书,使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亲身见证我们的祖先如何用他们的聪明头脑和勤劳双手创造出无比辉煌的历史。

千古奇书失而复得

《天工开物》在清康熙年间突然从世间销声匿迹,在此后的百余年间,任凭世人苦苦搜寻亦未得见,直至清朝末年终于在日本再度出现,轰动了全球,一度掀起了“《天工》热”,这部奇书也终重见天日。

中华传统工艺技术的活化石

书中记载数百年前流传的百余种工艺技术,大部分至今仍存在民间,且不乏传统手工艺的绝活,这些工艺是任何现代科技无法替代的,但它们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正濒临失传,亟待抢救,故此本书是一本中华传统工艺技术的活化石。

1.上篇:

1.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2.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及加工方法。

3.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4.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5.作咸:介绍六种食盐的生产方法。

6.甘嗜:种植甘蔗、制糖、养蜂的方法。

2.中篇:

1.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2.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

3.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型式及制作。

4.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5.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术。

6.膏液:十六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7.杀青:造纸的五个程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

3.下篇:

1.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2.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药、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的制造方法。

3.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对油烟、松烟、银朱(硫化汞)有详细的描述。

4.麹蘖:做酒的方法。

5.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如:南海采珠,和阗采玉。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之铸鼎图] [《天工开物》之南方挖煤图]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 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 《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 (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来源:插图中国史)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天工开物》图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此书在18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篇由法兰西学院教授儒莲摘译成法文,接着再转译成英文、德文,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英国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此书是我国十七世纪进步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一份宝贵资料。它出版后不久就先后为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翻译和引用,在世界科学史上占。 《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后来《天工开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国。[编辑]. 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读《天工开物》有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一直都简单以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自宋以后,日渐衰微偏执,没想到,在明代,阳明心学传播之后,能有如此经世致用的著作问世。至今日,我国教育改革已久,科学之意识,已扎根在众人心中。虽腐儒伪理假国学之名屡有泛起,但大势不可违。唯科学之开明,能引领我国之复兴。每每看到《厉害了我的国》,更坚定科学强国的信念。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文化背景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本人的情况。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牌楼宋村。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是嘉靖年间的名臣,曾任山东参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牌楼宋村的“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等牌坊,所旌表之人,从宋应星的曾祖到族叔,都是宋家作为名门望族的历史见证。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荣耀乡里的曾祖,一直是后来宋氏子孙景仰和效仿的楷模。宋应星自幼聪颖,“数岁能韵语”(宋士元《长庚公传》),博学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赴南昌应试,都中举人。当时宋应星29岁,名列第三;其兄38岁,名列第六,时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在自此以后的15年时间里,他们兄弟曾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对宋应星来说,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虽然没有达到科举中第的目的,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无论是田间的农业技术,还是作坊的手工业操作,都引起了宋应星极大的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作《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得宋应星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把有限的精力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家食之问堂”,出自《易经·大蓄》:“不家食,吉,养贤也。”意为给贤者以官禄,不让其在家自食。宋应星引用这个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就是要在家里研究自食其力的学问,而不再以官禄为生。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十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教谕是一个教授县学生员的文职教官,虽然无品无阶,薪俸微薄,却也受人尊敬,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他的很多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著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陶埏

《天工开物》宋应星陶埏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

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天工开物》文章列表: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曲糵(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天工开物》介绍

[键入文字] 《天工开物》介绍 《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初刊于公元1637 年。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 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 1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一)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 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二、单元简介: 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三、《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四、作者简介: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与明代的江西经济发展 摘要:《天工开物》为近代科学的启蒙著作,是总结明末之前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方面技术成就的科学著作。全面而翔实的总结了明代各业生产者的劳动智慧,内容涉及农业和手工业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涵盖了全部生产领域。本文主要是探讨《天工开物》与明朝时期江西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朝江西经济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生活在明末清初(1587—1666)。其家乡江西奉新县北乡(宋埠乡)牌楼村的村民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还从事纺织、铁工、泥工、木工等手工劳动。宋应星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他们生产情形,明确他们的生产方式,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生产经验,这些为他日后从事科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宋应星的生平我们了解到,他五岁时,其父亲宋国霖便将他送到宋家的族学去接受启蒙教育。二十八岁那年(1615)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1616)与兄长宋应异一道进京参加会试落榜,以后连续五次参加会试均告失败。最后一次参加会试时,宋应星已经是四十四岁,当看到结果又是名落孙山时,便对科举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决心从事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研究工作。后来在他任分宜教谕时,便将这一决定付诸实施。 崇祯七年(1634)已经47岁的宋应星才到袁州府分宜县担任县学教谕。四年后(1638)调任福建汀州府任推官,两年后(1640)自动卸任回家。在家隐居三年,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调任安徽毫州知州,次年弃官回家。直至去世,一直呆在奉新县宋埠乡。由此可见,宋应星离开家乡的仕宦生涯不

长,总共不到七年的时间。 《天工开物》的资料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进京参加考试途中的所见所闻;二是工作的地方所收集的资料;三是听来的(多为外国外地其未涉足的);四是居住地(江西奉新)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以上主要是以第四条途径为主,其他三条途径则为补充。因此,可以说《天工开物》所总结的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和成就实际上是江西明代经济的一个缩影。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共18章。上卷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六章。多数是和农业有关的。《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梁、粟、麻、菽(豆类)等粮食及油料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并包括了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在内的有关生产工具,特别详细地介绍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中卷七章,都是手工业技术,其中《陶土延》叙述了建筑房屋用的砖瓦和日常生活用的陶器,瓷器(白瓷、青瓷)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重点是介绍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配制、造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有说解。下卷包括五章,也属于手工业技术。 宋应星留心生产,研究科学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固然他生存的时代,正是近代科学已经萌芽,吸引着人们重视实用之学,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他所生长和居住的地方工农业的发展,赋予他以研究科学技术的便利条件。当时,江西盛产水稻和麦、豆、杂粮,并有茶、桐油,芋麻等特产。矿产方面,萍乡有丰富的煤,广信(今上饶县)有铜,其它金、银、铁、锡等矿,到处都有。至于瓷器制造,景德镇更是全国瓷业中心。另外,造纸工业在江西也很兴盛,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天工开物》的叙述遍及全

《天工开物》上篇·彰施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上篇·彰施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 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诸色质料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 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染房讨便宜者, 先染芦木打脚。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 色即毁。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 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是 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木红色、(用苏木煎水, 入明矾、子。)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赭黄色、(制未详。)鹅黄色、(黄蘖煎水染,靛水盖上。)金黄色、(芦木煎水染, 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矾。)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蛋青色、(黄蘖水染,然后 入靛缸。)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玄色、(靛水染深青, 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矾、子同浸,令布帛易朽。)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 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藕 褐色。(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内容摘要:宋应星用“天工开物”给人工造物的行为命名,看似名与实相背离,学术界因此议论纷纭。本文综合各家观点,从探讨“天工开物”的名实关系为出发点,评析了宋应星的造物思想。宋应星重视人工与天工的平衡;立足于民生日用,大胆肯定了农工的创造力;区分了技术与方术的不同性质;强调了制随时变的造物法则,这些思想生动地折射出晚明实学思潮的价值转向。 关键词:天工开物、自然力、人力、人工造物 一、《天工开物》的内容 明代末叶,时当公元17世纪的初期,我国产生了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的专著,它就是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这著作共3大卷,18子卷,内有插图123幅。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科学技术古籍之一。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日本科学史家蔽内清博士认为《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对农业方面的主粮作物、油料作物、棉、麻、桑、甘蔗以及染料作物的种植,蚕和蜂的饲养;工业方面的矿石、煤炭的开采,缥丝、纺织、染整、粮食加工、毛皮处理、颜料制作、榨油、制糖、产盐、制曲、造纸、陶瓷、冶炼、铸造、锤锻、车船和兵器制造、以及海底采珠等各项工艺都有论述。作者通过实地的观察与研究,对劳动人民的传统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显示出17世纪中期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文献的价值。它对于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使用方法;制成产品所需要的原料的品种、产地、用量和生产加工的操作全过程,都做了细致翔实的纪录。 二、《天工开物》时代背景 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科学文化蓬勃发达的时期,所以他的这一名著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但是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上尖锐矛盾、社会经济方面急剧变革以及文化上有西方近代科学输入的时代。由于交互凌栋的种种原因,其结果是转向负的方面发展。所以这段时期中的科学与文化的发达,不能持续下去使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领域,也不能促使当时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因素迅速成长而结束长期滞留的中国封建社会。这里提供这一时期科学文化成就的一份情况表,以为思考间题之一助,主要也是为了说明宋应星学术活动时期的科学文化繁荣景象。 在明末这样一个世事纷乱的时代里,《天工开物》的问世具有非同寻常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此书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早已确立,不需赘言。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传统手工造物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蕴涵的工艺思想值得当今的人们去重视。从工艺造物角度去认识它在理论上的建树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天工开物》的特点概述 《天工开物》对农工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有记述,但工业方面的比重大;农业生产的篇卷中也兼叙了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农具的制造方法。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19世纪法国的著名汉学家儒莲就是这样称呼它的)。我国封建社会里轻视农工,但农学的著作还是比较多的,这表明了又有“重农”的一面。王微译《远西奇器图说录最》,遭传统守旧观念者的责难,说这不过是“工匠技艺流耳,君子不器飞”所以,把《天工开物》作为一部工学著作看待,更能显示宋应星突出着重工学的意义。 “天工”一词源出于《书经·皋陶谟》中“无旷遮官,天工人其代之”,原意是帝王应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这本书大概都和我一样是从中学的历史课上知道的,这本书记载了很多东西,初读此书只是觉得书里的内容很杂,结合着书里的图片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查阅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天工开物意思是 自然力和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为和人类活 动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 以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科学思想的核 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者是借 助于自然力和人力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 中开发万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 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 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 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 力相配合。《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 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 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 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

《天工开物 曲蘖》

曲蘖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明崇祯十年刊行。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古诗词里关于饮酒的词句数不胜数,古代的酒有那么好喝吗,是怎么做的以及酒的起源与发展都让我感到好奇,于是我选取了《天工开物》中曲蘖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了解一下古时的制酒工艺。 曲蘖是天工开物下篇第拾柒节,主要介绍了酒曲、神曲、红曲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和不同的用途。《尚书〃说命》中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酿酒时必须要用酒曲作为酒引子,制作酒曲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中国酿酒术的发展。 首先是酒曲,曲蘖中曲指发霉谷物,蘖指发芽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醴和酒,蘖作醴、曲酿酒,古时人用蘖做甜酒,曲做黄酒,但由于所酿甜酒味淡,导致酿“甜酒”的技术和制糵的方法都失传了。文章中说到,作酒曲可以因地制宜用麦子、面粉或米粉为原料,做麦曲,大麦、小麦都可以选用。制作酒曲的人,最好选在炎热的夏天,把麦粒带皮都用井水洗净、晒干。把麦粒磨碎,就用淘麦水拌和做成块状,再用楮叶包扎起来,悬挂在通风的地方,或者用稻草覆盖使它变黄,这样经过四十九天之后便可以取用。古时用曲方法有两种,浸曲法和曲末拌饭法,其中古人运用浸曲法会根据不同时节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酿酒,春节温度升高水不干净,

会煮沸后冷却再用。 要想酿出好酒,好酒缸、好酒药、好酒作坊缺一不可。制作酒曲时,很多的细节问题都值得注意。书上说,如果生黄不足,看管不勤,洗抹得不干净,几粒坏的酒曲,就可能轻易地就能败坏人们上百斤的粮食。所以,卖酒曲的人必须要守信用、重名誉,这样才不会对不起酿酒的人。河北、山东一带酿造黄酒用的酒曲,大部分都是在江苏淮安造好后用车船运去贩卖的。南方酿造红酒所用的酒曲跟淮安造的相同,都叫做大曲。但淮安卖的酒曲是打成砖块状,而南方的酒曲则是做成饼团状。制作酒曲,加进辣蓼粉末,使曲饼通风透气,以促进曲种生长。用稻米或麦子作为基本原料,还必须加入已制成酒曲的酒糟作为媒介。 书中还介绍了神曲和丹曲,神曲是为了入药,丹曲,又称为红曲,可以用来保存食物。 天工开物里提到,凡造神曲所以入药,乃医家别于酒母者。制作神曲是专供医药上用的,制作方法开始于唐代,这种曲不能用来酿酒。只用白面制造,每百斤加入青蒿、马蓼和苍耳三种东西的原汁,拌匀制成面饼,再用麻叶或楮叶包藏覆盖着,像制作豆酱黄曲的方法一样,等到曲面颜色变黄就晒干收藏起来。至于要用其他什么药配合,则要按医生的不同经验而加以酌定,很难列举出固定的处方。丹曲,法出近代,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利用空气和白米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只要将红曲薄薄地涂在鱼和肉上,即便是在炎热的暑天,也能保持它原来的样子。看到这里,不光是古人,就连我也觉得很神

天工开物·陶埏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原文 天工开物·陶埏天工开物陶埏 【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②。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③,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④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⑤,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⑥洁而醯醢⑦以荐。商周之际,俎豆⑧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⑨。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⑩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注释】 ①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陶:制瓦器。埏:以水和泥。 ②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③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此变一人为千人,乃不仅言陶事也。大意谓:万户之国,各方面的事务很繁多,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人在忙碌,也仍然不够用。 ④瓴建:《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⑤雉堞(di ):即女儿墙,城墙上远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⑥瓦登:瓦做的登。登:高脚器皿。盛食物做祭祀神鬼时用。 ⑦醯醢(xīhǎi):醯:即醋;醢:肉鱼所做的酱。此泛指祭祀时所用的调料和食物。 ⑧俎(zǔ)豆:盛食物的豆。豆:亦高脚器皿。 ⑨毋亦质重之思耶:莫非是考虑到其质地之重厚。 ⑩素肌、玉骨:此形容瓷器之洁白。 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可掬:多得可以用手来捧。此言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旧的观念岂是可以永远固守的。意指瓷器之代替木器。 【译文】 宋先生说: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防守邦国,就要用砖来建造城墙和护身矮墙,使敌人攻不上来。泥瓮坚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彻;瓦器清洁,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商周时代,礼器是用木制造的,无非是重视质朴庄重的意思罢了。后来,各个地方都发现了不同特点的陶土和瓷土,人工又创造出各种技巧奇艺,制成了优美洁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绢似的白如肌肤,有的质地光滑如玉石。摆设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辉映,所显现的色泽文雅十分美观,让人爱不释手,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坚固耐用吗? 瓦

《天工开物》教案

《天工开物》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文言知识,探究本文行文和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创新: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现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品及背景,分析水稻种植技术所反映的重农思想,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探索古代科技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品中所反映的重农思想,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探索古代科技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研读,学生讲解,小组探究,老师答疑,师生互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卡片(结合导学案) 一、作家作品 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二、文体常识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 三、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2.课文翻译(结合课件) 四、合作探究 1.主旨归纳 《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2.重点突破 一.《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它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

天工开物·谈天原文

天工开物·谈天原文 天工开物·谈天天工开物谈天 谈天序 谓天不可至乎?太史、星官、造历者业已至矣。可至则可谈矣。若夫一天而下,议论纷纭,无当而诞及三十三天者,此其人可恨也。天有显道,成象两仪,唯恐人之不见也。自颠及尾,原始要终,而使人见之审之。显道如是,而三家者犹求光明于地中与四沿,其蒙惑亦甚矣。会合还虚奥妙,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然亦不遑恤也。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 纲目纪六朝事有两日相承东行,与两月见西方,日夜出,高三丈。此或民听之滥,南北两朝秉笔者苦无主见耳。若果有之,则俟颖悟神明,他年再有造就而穷之。阅书君子,其毋以从何师授相诘难,则幸矣哉!崇祯丁丑初秋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分宜学署。 日说一 气从下蒸,光由上灼,千秋未泄之秘,明示朕于泰山,人人得而见之,而释天体者卒不悟也。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以近而见之为昼,远而不见为夜者,其犹面墙也。 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中,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夫阳气从下而升,时至寅卯,薰聚东方,凝而成日。登日观而望之,初岂有日形

哉?黑气蒙中,金丝一抹,赤光荡漾,久而后圆,圆乃日矣。时至申酉,阳气渐微,登亚大腊而望之,白渐红,红渐碧,历乱涣散,光耀万谷。其没也,淹然忽然,如炽炭之熄,岂犹有日形而入于地下,移于远方耶? 或曰:泰山末千仞,东海以东,当泰山之冲者,岂无比肩相并,昂首相过者乎?有之,皆足以蔽初旭,何一登临而显见若是? 呜呼!日出非就地也,天枢下瞰,咸池上有光明之穴焉,当其奋荡成形拂于泰山之表,业已数倍。是故东当泰山之冲,无有能蔽初日之形;西当乌斯藏、亚大腊之冲,无有能障日灭之状也。千载而下,东南西海之间,必有同心焉。 日说二 天形如卵白,上有大圆之郛焉。日月光耀未丽,其郛虚悬半际而行。夏至,太阳盛长,奋翼上腾,其程驭差高,其精光久延而不轻坠谢,以故迟之。迟之而又久者,百刻之中,昼几三分其二也。冬则阳气索藏,不能强睁而上,其程驭差下,其精光低垂而平视,故不能四十刻而为夜,盖捷径倦游之义也。形具右图。千载而下,四海之间,必有同心定论也。 日说三 无息乌乎生,无绝乌乎续,无无乌乎有?日月之贞明也,晡旦朔望之间,从其未始有明而明生,亿万斯年之久,从其明还无明,而明乃无敝于天壤。夫明还无明,则食之谓也。太阳、太阴两精会合,道度同,性情应,而还于虚无,其乐融融,其象默默,其微妙不可得而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的自然之力与人工造物 系院名称: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江泽宇 学生学号:11102100206 专业、班级:10级美术学2班

内容摘要:宋应星用“天工开物”给人工造物的行为命名,看似名与实相背离,学术界因此议论纷纭。宋应星重视人工与天工的平衡;立足于民生日用,大胆肯定了农工的创造力;区分了技术与方术的不同性质;强调了制随时变的造物法则,这些思想生动地折射出晚明实学思潮的价值转向。 关键词:天工开物、自然力、人力、人工造物一、《天工开物》的内容 明代末叶,时当公元17世纪的初期,我国产生了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的专著,它就是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这著作共3大卷,18子卷,内有插图123幅。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科学技术古籍之一。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日本科学史家蔽内清博士认为《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对农业方面的主粮作物、油料作物、棉、麻、桑、甘蔗以及染料作物的种植,蚕和蜂的饲养;工业方面的矿石、煤炭的开采,缥丝、纺织、染整、粮食加工、毛皮处理、颜料制作、榨油、制糖、产盐、制曲、造纸、陶瓷、冶炼、铸造、锤锻、车船和兵器制造、以及海底采珠等各项工艺都有论述。作者通过实地的观察与研究,对劳动人民的传统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显示出17世纪中期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文献的价值。它对于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使用方法;制成产品所需要的原料的品种、产地、用量和生产加工的操作全过程,都做了细致翔实的纪录。 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科学文化蓬勃发达的时期,所以他的这一名著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但是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上尖锐矛盾、社会经济方面急剧变革以及文化上有西方近代科学输入的时代。由于交互凌栋的种种原因,其结果是转向负的方面发展。所以这段时期中的科学与文化的发达,不能持续下去使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领域,也不能促使当时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因素迅速成长而结束长期滞留的中国封建社会。这里提供这一时期科学文化成就的一份情况表,以为思考间题之一助,主要也是为了说明宋应星学术活动时期的科学文化繁荣景象。在明末这样一个世事纷乱的时代里,《天工开物》的问世具有非同寻常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此书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早已确立,不需赘言。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传统手工造物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蕴涵的工艺思想值得当今的人们去重视。从工艺造物角度去认识它在理论上的建树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天工开物》对农工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有记述,但工业方面的比重大;农业生产的篇卷中也兼叙了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农具的制造方法。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工艺技术的百科全书(19世纪法国的著名汉学家儒莲就是这样称呼它的)。我国封建社会里轻视农工,但农学的著作还是比较多的,这表明了又有“重农”的一面。王微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