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_0834文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及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及子》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及宽广。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 不顾别人的劝阻, 历尽艰辛, 挖了38小时, 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父及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先是故事导入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接着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学习生字, 指导重点段落的朗读, 在此期间重点指导易错字。
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 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只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 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原因?让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及子”品读全文, 及其它重点句, 如“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 行动, 外貌的句子, 想象画面、创设情境指导读, 体会, 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完本篇课文后, 又出示了同类文章《拐弯处的回头》,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明白父母的爱有时候是藏在微小的细节处。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写写父母的爱。
这节课后, 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 认为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是: 能根据海量阅读“删繁就简”的要求, 只抓住一个中心问题理解课文, 并且能拓展同主题文章, 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流程清晰。
但这节课, 我也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1、课堂上忽视学生及文本的交流。
虽然本节课我做了许多准备, 自己对文本研究较为具体深入, 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
当我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及子?”时, 学生当时有很多答案, 有认为“了不起”的, 有认为“坚强勇敢的”等等, 而我因为预设, 想把学生引导到下面一个问题, 所以只简单地把答案归结为“了不起”。
父与子教学反思欣赏优秀24篇
父与子教学反思欣赏优秀2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读。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
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
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
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篇一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一叁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
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四: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1mi]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
如何分层落实呢?一。
感知背景,进行铺垫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
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
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
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
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直面父亲,浓墨重彩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
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
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
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
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
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
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
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
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
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激情导入: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__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
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
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__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这篇语文教学反思将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以下是反思内容:一、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前,需要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地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重要性;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技巧;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导入与热身:在教学开始时,需要设计一个导入的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文章主题产生关联。
针对这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选择如下导入方式:1、播放与地震相关的视频素材,如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2、通过提问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和体验,如是否经历过地震、地震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等,让学生回忆和分享;3、讲述一些地震的真实故事,如地震中的英雄事迹或人们团结一心抗击地震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
三、文章分析与解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
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先给学生简单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出发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技巧,如采用倒叙叙事、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并解释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细节和情感,如父子之间的温情和互相扶持;4、在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美在哪里,如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四、情感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中思考与感受。
以下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与讨论: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扶持的重要性,然后选择代表发言;2、写作分享: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的经历或故事,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并在课堂上分享;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父子之间的情感表达的角色扮演,展示出父子之间的温情互动。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学校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1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同学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独特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育,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
”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同学的距离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同学的现实生活、学问面较远,因此我在教学时留意媒体的运用。
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老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同学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改变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父亲的情感改变:焦急、担忧——悲哀——坚决——兴奋——美好。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的角色消失,通过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采纳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同学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朗读使同学与仆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剧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敬重同学的感受,表达人文性在思索“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得?”这个很有重量的问题时,我让同学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巡回点拨。
然后沟通学习成果。
阅读是独特化的行为,每个同学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同学主动探究,在互相合作中同学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沟通商量,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最终,我让同学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相互爱惜、信任的故事。
有个同学讲的故事特别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当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
此时此刻,同学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同学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四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为什么说是对了不起的父子了”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他们想象.体验当时的情景,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如:他挖了___小时,___小时,___小时,___小时.......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引导想象在此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困难,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寻找儿子过程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
在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他们读出坚定的语气。
我很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及时地让他们在课堂上练笔。
只把此项任务安排了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二)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
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
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
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
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
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讲述地震中发生的一幕感人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灾难时刻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情。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前的教材选择上,我选择了这篇短文,因为它涉及到地震和亲情这些现实主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地震带来的危害和防范措施了解甚少。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前需要更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前进行相关知识预热,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发生的故事。
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着重介绍了地震中的父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但是没有充分发挥这篇短文的综合性。
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篇短文,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其他问题,比如地震中的社会救助、应对灾难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他们思维综合能力。
第三,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讲解的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的恐怖和灾难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最后,在评价和反思方面,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我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主要涉及到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评价和反思等方面。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教授这篇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深沉情感。
并且,通过这个故事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它不仅讲述了亲情的力量,也展示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成长。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导至关重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通过讲述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依赖和信任。
这种情感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其次,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地震中的父与子虽然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它也提供了一个讨论和思考的契机。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地震发生时,父亲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他的行为是否合理?儿子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他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者,我认为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了解它的成因、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结合了地震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感受故事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实用的知识。
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此外,我还反思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以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我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传递了亲情、勇气和坚持等积极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故事中的父亲和儿子一样,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感情真挚。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着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章情感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学生从电视上也了解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孩子们缺少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的体验,理解起文本还是比较难的。
所以为了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多媒体的运用。
一上课我便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
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当孩子们看完录像时,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正是这灾难的背景才更衬托出了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二、抓住文眼,感悟品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由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
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令人感动:第一个是他看到儿子的教室已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
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第三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通过分析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
同时,抓住这一文眼,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父亲这个形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推荐篇一这一次参加与xxx小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前期备课准备的环节我就得到了同组的张志刚老师、张彤老师、王艳的老师的指导。
在多次试讲期间,付主任和xxx小学的于主任及老师们都给予了我许多意见,及时的'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我也集各方建议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此对各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同时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名同学。
本组课文以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为情感主线,以让学生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为学习方法。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围绕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
利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方法学。
布置的小练笔任务也是紧紧围绕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展开的。
课后区教研员张老师做出了点评,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譬如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还应多钻研,多求教,多探索。
给学生把“读”和“悟”紧密地联系起来。
再比如:树立课堂教学中的语用意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应当大胆尝试将语用的练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这一次活动我收获满满,今后若有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
学无止境,作为青年教师决不能放过任何一次的锤炼自己的机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
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
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
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
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
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
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
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
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教学重点定位为: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遵循如下几条:1、抓住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2、潜心会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语文;3、听说读写,水乳交融,扎扎实实教语文。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1994年1月一qi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请看一段录象。
”2、师点击CAI,播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能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吗?”4、生:“我觉得地震真恐怖!”生:“我觉得洛杉矶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难!”5、师:“确实,这次灾难惊心动魄,至今忆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让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十万人无家可归。
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建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无数的人葬身其中。
但在这次灾难中,也上演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6、师板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
用美国灾难大片及教师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又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1、生齐读课题。
2、师:“你们能从课题读懂些什么?”生:“我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师:“你们可真会审题!”(在课题“父”“子”下打上着重号。
)3、师:“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前预习,关于课文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4、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执着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废墟中挖了39个小时,终于将儿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师:“预习得不错,你精练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
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
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
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
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
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
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
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篇1他是个十分热心的小男孩。
有一次,我们小组在做值日生,王鑫是负责扫地和擦黑板的,当他完成任务后,看见我还在劳动,就小声对我说:"我来帮你擦饮水机吧。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一把夺过抹布,在水中绞了一下,就麻利地擦了起来。
他擦得可仔细啦,饮水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没有一处被遗忘,有些小缝隙很难清除,他用手指包着抹布伸进窄小的缝隙用力地抠,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灰头灰脸的饮水机变得像洗过脸一样亮堂堂的,我看着这一切心里很是感动。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他的儿子被压在了废墟里面,他父亲很难过,但他一下子想起常和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父亲坚定的一个人挖了38小时,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而且知道儿子那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那是因为儿子一直对大家说:“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我爸爸只要活着一定会救我,也能救大家。
”于是,儿子得救了。
这篇文章写的很让人感动,因为只是平常说的一句话,竟让儿子活了下来,大地震发生后,父亲在坚定的去救儿子,儿子也告诉他的同学们,要等待他的爸爸来救他们。
这一对父子真是了不起!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要向这对父子学习他们沉着冷静的举动。
只有沉着冷静,才能在以后的灾难中化险为夷。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反思篇2当我翻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里面的内容一下把我吸引住了。
那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他的伙伴。
我被这位父亲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父亲用自己的两只手,不断地挖啊,挖啊……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他满脸尘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小学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_0834文档
EDUCATION WORD
小学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_0834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下面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
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
了不起。
“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
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
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
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
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
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
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
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
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
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
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
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
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
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
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
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
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
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
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
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
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
“谁愿意帮
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
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
真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