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12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L12.3韦勒克——其它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L12.3韦勒克——其它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3·3韦勒克==================================================================其他文献引述:一、韦勒克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蜜缺的组成局部。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管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

年顺序进行的。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那么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么是“文学史“。

当然,“文学批评“这个术语在应用的时侯,经常是将文学理论包括在内的。

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它们之间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怎能有文学史。

〞我多少有些天真地作出了结论,以为。

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得到了广泛接受。

〔【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丁泓、余征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01月第1版,第8-9页〕二、杨冬谈韦勒克的文学外部研究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指的是从文学的背景、环境或外因来解释作品的批评方法,包括“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等问题。

而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包含着韦勒克的一个根本理论立场,即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质疑与批判。

早在((当前欧洲文学研究中对实证主义的反叛?(The Revolt against Positivism in Recent European Literary Scholarship,1946)一文中,韦勒克便指出,所谓“实证主义〞,并不意味着老一代学者都信奉孔德和斯宾塞的学说,而是指那样一种错误观念,即“文学应当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因果关系,通过诸如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这一著名口号所规定的那些外在的决定性因素来予以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性类比”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西方文学艺术理论

西方文学艺术理论

西方文论史线索整理一、古代文论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是整个西方文论的源头。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论述中涉及到了文艺问题,但并未形成思想体系。

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提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他认为“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宇宙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苏格拉底认为宇宙自然是由神创造的,神学目的论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

他还探讨了美和善的关系,得出了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理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提出“理式”论的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模仿的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应该直接来源于神的灵感。

亚里士多德则否定了柏拉图的理论,提出文学艺术模仿人的活动的理论,肯定了模仿显示的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

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是向古希腊文学艺术理论学习的古典主义观念,它是对古希腊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贺拉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出“合式”的原则。

朗加纳斯在柏拉图的思想启发下,发表了《论崇高》,提出“崇高”的来源、创作等,推崇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对罗马的现实给以批判。

而普罗提诺则是从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过渡到中世纪文论的桥梁。

他的文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对中世纪的文艺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由此而生,奥古斯丁继承普罗提诺的思想,宣称世俗的文学艺术是信仰的的人,否定了世俗的文艺。

阿奎那承认了模仿现实的文艺的合法性,但他将一切归于上帝。

如果说奥古斯丁的文论是否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那么阿奎那就是肯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

由于基督教神学的兴盛,压制了“人性”,提倡“复古”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围绕着文艺复兴。

它反对基督教文学的文艺理论,为世俗的文学艺术争取合法地位,发展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

代表人物有但丁,他提出了“四义说”,但他的思想还带有中世纪的神秘气息。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2-从邓恩的诗看退特的张力说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2-从邓恩的诗看退特的张力说

文本分析库
从邓恩的诗看退特的张力说
1.知识点:张力
2.知识点讲解:
退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在退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意象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张力说强调的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诗要倚重内涵,也要倚重外延。

诗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概念的明晰性,能把感觉与思想结合起来。

3.实体内容: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然而不能忍受
破裂,只能延展。

就像黄金被锤打成薄片。

这是一段充满张力的诗。

诗的意象凝聚在一个含蓄的命题下:一对情人的灵魂的统一是一个非空间的实体,因而是分不开的。

诗的特点是将整体的、非空间的灵魂容纳在一个空间形象的逻辑矛盾:有延展性的黄金是一个平面,它的外表可以无限地按照二分之一的数学方程式延展下去;灵魂就是这种无限性。

诗意充分蕴含在“黄金〞这个形象中,黄金的有限形象,在外延上是和这个形象所表示的内涵意义(无限性)在逻辑上相互矛盾的,但这种矛盾并不会使这种内涵意义失去作用,黄金所表示的内涵意义“珍贵〞、“坚韧〞和“永恒〞与黄金这个形象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这对情人之间的情感意蕴,构成了诗歌的张力。

选自邱运华主编,?大学创新课程教材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1布瓦洛——书目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1布瓦洛——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杨冬编选:?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序言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柏拉图第二节亚理斯多德第三节贺拉斯与朗吉弩斯第四节从普罗提诺到但丁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二节从布瓦洛到伏尔泰第三节卢梭与狄德罗第四节从德莱顿到约翰逊第五节莱辛第六节歌德与席勒第三章 19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史雷格尔兄弟第二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第三节赫士列特、济慈和雪菜第四节斯达尔夫人第五节司汤达与雨果第六节黑格尔第七节爱伦坡与爱默生第八节别林斯基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圣勃夫第二节泰纳第三节波德莱尔第四节阿诺德第五节佩特与王尔德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尼采第八节勃兰兑斯第五章 20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托斯艾略特第二节艾阿理查兹第三节弗雷利维斯第四节欧文白璧德第五节美国新批评派第六节克罗齐第七节弗洛伊德第八节卡尔荣格第九节普鲁斯特与瓦莱里第十节萨特第十一节俄国形式主义第十二节卢卡契第六章 20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雷纳韦勒克第二节诺思罗普弗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自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传统。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被人们称为“批评的时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纷至沓来,异彩纷呈。

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视角出发,系统描述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轨迹,深入辨析各种理论问题。

在勾勒其开展脉络的同时,尤为注重对那些伟大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根底上。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导论——研究西方文论与编写?西方文论史?的思考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3.灵感说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2.悲剧理论结语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1.古典主义原那么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那么4.诗的社会作用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结语第三章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结语第四章的小说理论2.维加的戏剧理论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结语第五章新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2.蒲柏的?论批评?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2.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结语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导言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引言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1.伏尔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2.卢梭的“回到自然〞理论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1.人类历史开展与文学艺术的开展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结语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2.文学艺术理论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2.感伤的诗的类型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第三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2.文艺与时代:古典的与浪漫的3.文学的开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1.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2.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3.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4.艺术开展的三种类型5.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结语第八章浪漫主义引言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第九章现实主义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第十一章唯美主义第十二章直觉主义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第二十章解构主义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十二章阐释一接受理论、读者反响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及性别批评理论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批评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批评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后记第二次修订后记内容提要: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2-从莎士比亚的歌词看反讽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2.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2-从莎士比亚的歌词看反讽理论

文本分析库从莎士比亚的歌词看反讽理论1.知识点:反讽2.知识点讲解:“反讽〞是一个西方文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其含义非常复杂。

新批评派认为,反讽是指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对立,反没有说出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次互相对立,反讽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如悲剧性反讽、自我反讽以及嬉弄的、极端的、挖苦的、温和的反讽等。

3.实体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歌词:希维亚是什么,她是谁,我们的年青人啧啧赞美?她圣洁、美丽又聪明,老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好叫人人夸她美。

她脸儿又美,心又好?美貌和好心总是住一道。

爱情直往她两眼跑,帮爱神把盲目病治疗好,一治好,他就住定了。

让火家为希维亚歌唱,希维亚真是美无双;无精打采的地球上,哪一个也比她不上;把花环给她戴头上。

在一个平面上说,这首歌要想答复“希维亚是谁?"这个问题,答案把她说成有点象天使和女神了。

无精宇丁采的地球上,哪一个也比她不上〞。

希维亚本人当然也是住在这无精扫采的地球上,的,虽然可能是她本人的光荣使地球显得无精打采了。

(譬如说,这无精打采的地球还是产生了年青人给她带去的花环的。

)为什么。

哪一个也比她不上呢?因为她有美德(“她圣洁、美丽又聪明〞),、而这些又是神均赐予。

她是老天爷的宠儿(“老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

我想,“优美〞是指动作的优美,有些读者会坚持说那样解释就得了。

但望希维亚的其它美德既然包含圣洁和聪明,她的优美既系上天所赐,我认为我们不能把神学的隐含的意义置之不顾。

莎士比亚时代的听众更会觉得难于这样做了。

无论如何,注意想到这些隐含意义所引起的变化是有趣狗事情。

我们获得令人喜悦的丰富意义,我们也获得十分接近反讽的东西。

12.《西方文学理论》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35

12.《西方文学理论》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35



第一节 什克洛夫斯基

(2)、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以《未来派在语言史上的 地位》为基础整理出版了《词的复活》,拉开了俄国形 式主义文论的序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以往象征主义对形象的关注是不能 令人满意的,未来主义诗歌带给了我们一种更新的揭示 ,诗歌的要义不在于形象,而在于语言,哪怕形象本身 也是由语言塑造的,因此只有更新我们的语言,才能更 新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关系。

第一节 什克洛夫斯基

4、【陌生化与突出思想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后来影响到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 形成了更系统化的突出理论。

5、【陌生化与突出的实质】 其实质是一种静态式、经验型面对文学艺术的方式。
第一节 什克洛夫斯基

6、【陌生化与突出的局限性】 它们的局限性在于,将文学活动与生活现实、历史意识 相割裂,把文学仅仅视为一种自足的心理经验(陌生感 受)、一种表面的形式突变(突出原则)。一旦我们引 入人类生活的整体视野,就会发现,文学即是感性形式 的,更是社会实践的,它的感性形式是伴随着社会实践 的发展而逐渐生成、成熟、老化乃至被取代的。只有在 艺术形式的探究中注入现实意识和历史意识,才能从根 本生揭示出艺术感受和艺术技巧的“前世今生”。


由此,对诗本身的探讨落脚到了诗歌语言上。
第一节 什克洛夫斯基

(3)、 什克洛夫斯基明确诗歌语言为探讨路径,试图 替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寻找到坚实的科学基础,并把这一 努力体现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

首先,在影响文学的外部因素与内部规则之间,什克洛 夫斯基倾向于文学内部的要素,对于语言比较看重。

第二节 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他即是语言学家,又 是诗歌批评家。他较早运用索绪尔语言学进行诗学研究 ,在布拉格时期又推算出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并建立 了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他还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 构主义两大文学思潮传承过渡的核心人物。代表论著: 《现代俄罗斯诗歌》《论艺术的现实主义等》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1.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3韦勒克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1.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3韦勒克

韦勒克韦勒克〔Wellek,1903—1992〕著名文学理论家,祖籍捷克。

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1930年重返布拉格,参与“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

1939年正式移居美国,1946年担任耶鲁大学比拟文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批评的诸种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区分了文学研究的两种根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前者是对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心理、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韦勒克认为,外部研究有以下四种最根本的研究策略:一、把作品看作作者个人的独创,从作者的生平和心理入手进行文学研究。

二、探索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与影响作用。

三、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一般特性出发来探索文学艺术的起因。

四、以时代精神来阐释文学。

在揭示了外部研究的根本策略后,韦勒克指出了外部研究的重大缺陷:只满足于对于文学艺术的外部因素与外部决定机制的探索,对文学艺术自身特性的解释不够;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机制,而不能有效说明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究竟来自何处。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文学活动具有专属于自己、的为人类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特性;文学作品与人类一般产品有相似性,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本质。

简言之,外部研究的致命缺陷是不能对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给予令人满意的答复。

文学艺术拥有专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类其他精神产品所具备的本质属性,韦勒克将这种本质属性称作“文学性〞。

“文学性〞是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志,是一部作品之为文学作品的充分的和必要的条件。

“文学性〞的探讨在文学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正视文学性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

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也即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独特的形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0、导论两大文艺主潮: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两次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其中最重要的是波德莱尔,主要作品《应和》,该诗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就文学而言,剧作家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尤金·奥尼尔,以及小说家卡夫卡。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理论家为克罗齐。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的主要理论为直觉与表现。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名词解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区别: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那么文学语言就只有能指功能。

4、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的,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1-含混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1-含混

术语解释库
第十二章英美新批评
==================================================================
含混
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1930〕一书中分析了200多部作品或片段,划分并分析了“含混〞(又译为朦胧、复义、歧义等)的多种类型,有力地支持并落实了新批评的细读法。

燕卜荪所谓的含混,指的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而且通常是机智的或骗人的语言现象〞。

含混是诗歌强有力的一种表现手段,对含混的利用是“诗歌的根基之一〞。

他将含混分为了七大类型,如暗喻引起的含混、词义和句法结构带来的句义含混、双关和讽喻引起的含混、意图含混、矛盾式含混、对立含混等。

1。

西方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层次和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的性质:《西方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西方文学史》和《文学概论》或者《美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后开设。

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也不同于文学批评史。

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歌德、席勒、黑格尔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他们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文学理论观点,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不同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论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绪论( 3学时)一西方文论的概念界定二西方文论的概述三学习西方文论的态度与方法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 1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西方文论的起源2、教学重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3、教学难点:对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掌握4、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主要知识点:生平与著作、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文艺思想的影响第二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思想主要知识点:生平与著作、文艺的本质、悲剧的含义、悲剧的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效果、文艺的心理和社会效果、文艺思想的影响第三节贺拉斯主要知识点:生平与著作、借鉴原则、理性原则、合式原则、古典主义原则、“寓教于乐”说、文艺思想的影响第五节朗吉努斯主要知识点:《论崇高》及作者、《论崇高》的方法论、崇高的本质、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对天才的论述第二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文学理论(3学时)1、教学要求:本部分只要求一般了解。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1.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1瑞恰兹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1.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2.1瑞恰兹

瑞恰兹瑞恰兹〔Richards,1893—1980〕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

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26年晋升研究员。

1939年来到中国清华大学短期授课。

1939年起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瑞恰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学根底?、?意义的意义?、?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实用批评?、?柯勒律治论想象?、?修辞哲学?等。

由于长期在剑桥学习和工作,瑞恰兹深受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领衔的剑桥语言分析学派的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语言分析尤其是语义分析方法的重视。

瑞恰兹的文学批评被称作语义学批评,语义分析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而这也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带有了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

在?意义的意义?中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靠文学语言来表现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批评,就必须首先探究文学语言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瑞恰兹通过将文学/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相对照,来揭示文学/诗歌语言的特性。

瑞恰兹认为,人类语言有两大功能——陈述事实和唤起情感,科学语言集中表达了第一种功能,而诗歌语言那么集中表达了第二种功能。

科学语言中,每个词都对应一个相应的客体对象,词与词的结合即命题那么对应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并不对应一个明确的指称物,词与词的结合即句子也并不指向客观事实而是唤起一种感情或态度。

诗歌语言一方面表现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试图唤醒读者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诗歌语言意义指向的核心。

科学语言是可以用事实来加以验证的,其标准是真;诗歌语言那么无所谓真假,因为它所陈述的并非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情绪,情感与情绪的传达只能用有效性,而不能用真假性来衡量。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特点,构成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本质差异。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除了在意义发生模式上不同——前者激发情感而后者陈述事实——之外,还存在意义数量结构上的不同:在科学语言中,每个词对应一个相对确定的意义,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却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可能兼具多个不同的意义。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
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但丁认为,《圣经》中的这句诗是多义的,除了字面意 义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意义,即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 神秘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归并为一种,统一命名为讽 喻意义或寓言意义。
在但丁之前,象征寓意理论早已流行,并主要用来解释 《圣经》。如阿奎那就曾指出,《圣经》具有字面义、 寓言义、道德义和神秘义四种意义。
各种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 亡,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学术资料逃到意大利,15、 16世纪在罗马废墟上又发掘出许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 术珍品,这些与中世纪神学迥然有异的古代学术著作和 艺术品“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 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
但丁继承了上述观点,但又力图摆脱神学的烦琐,将诗 的意义简化归并为两种,即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对《神曲》寓意的解释
在中世纪,神学家或《圣经》的阐释者通常认 为,只有《圣经》或基督教文学才具有多义性 和寓言性,一般的世俗文学则只具有字面意义。
但丁则明确指出,自己以意大利俗语创作的 《神曲》同样是多义的,同样具有寓言性。
文学的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各国 文学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普遍关注世俗生活, 生机勃勃的人取代了神和教士成为文学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觉 醒意识与民族独立要求,绝大多数人文主义作家自觉以 本国、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奠定了欧洲各主要国家民 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基础。
一、对《诗学》的阐释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卡斯特尔维屈罗 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评述。他的 评述既是对亚里士多德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包含着他自 己的独创性见解。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L1.2亚里士多德——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L1.2亚里士多德——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亚里士多德=================================================== 其他文献引述:1,亚里士多德对诗与历史的比拟从上述分析中亦可看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那么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希罗多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会改变这一点),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那么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虽然其中的人物都有名字。

所谓“具体事件〞指阿尔基比阿得斯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在喜剧里,这一点已清晰可见:诗人先按可然的原那么编制情节,然后任意给人物起些名字,而不再像挖苦诗人那样写具体的个人。

在悲剧里,诗人仍在沿用历史人名,理由是:可能发生之事是可信的;我们不相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是可能的,但已经发生之事那么显然是可能的,否那么它们就不会发生。

然而,即使在悲剧里,有的作品除了使用一两个大家熟悉的人名外,其余的都取自虚构,有的甚至连一个这样的人名都没有,如阿伽松的?安修斯?。

该剧的事件和人名都出自虚构,但仍然使人喜爱。

因此,没有必要只从那些通常为悲剧提供情节的传统故事中寻找题材。

说实在的,这么做还真荒唐,因为即便是有名的事件,熟悉它们的也只是少数人——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能给大家带来愉悦。

以上所述说明,用摹仿造就了诗人,而诗人的摹仿对象是行动的观点来衡量,与其说诗人应是格律文的制作者,倒不如说应是情节的编制者。

即使偶然写了过去发生的事,他仍然是位诗人,因为没有理由否认,在过去的往事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符合可然性[和可能发生]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是这些事件的编制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德里达所致力的,乃在于对于一些意义等 级的质疑与批判 • 力图揭示出这样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根基 •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形而上学的 污染与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保持一种警 觉的资态 • “首先是行使记忆的权力,去了解我们所 生活于其间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传统是 从哪里来的,权威与公认的习俗是从哪里 来的。 • 即便记忆内容各有不同,但每一次都必须 为在今日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东西作谱系 学研究。
•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 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意味 着有主从、本末、内外等二元论存在; • 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外、中心决定非 中心; • 也意味着人的认识总是要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 心。 • 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 中心和本原。
•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 • 传统哲学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去追寻事物的 “始基”即世界的终极基础,就是还原式 寻找事物的终极本质。 • 后现代主义认为“始基”、“终极本质” 就是 “逻各斯”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摧 毁和解构这种思想和信念。
•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整体, • 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 以碎片、相对性。 • 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 系也是偶然的,比如,每一部著作都仅仅 是一个文本,没有作者,没有中心思想, 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 一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 性和整体性。
• 那些如今起规范作用的、具有协调性、支 配性的因素都有其来历。 • 而解构的责任首先正是尽可能地去重建这 种霸权的谱系:它从哪儿来的,而为什么 是它获得பைடு நூலகம்今日的霸权地位?” • 解构锋刃因此可以成为极具政治性的解放 策略。这一点,深刻启发了女性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
• 女性主义借助解构,展开了对男性/女性二元对立 等级的拆解 • 在父权社会中,菲勒斯(phallus)(指的是阴茎 的图像,它是男性权力的象征)是这个性别等级 制的第一原则与先验能指 • 菲勒斯中心主义塑造出一系列的男/女二元对立项, 阳/阴,理性/疯狂,坚强/软弱,有序/无序等 • 这一系列二元对立项无不以男性为第一性,女性 作为它的对立面而存在,由此,菲勒斯以绝对的 差别构造出自身的权威地位 • 任何一项总是内在地包含着另一项,男性之为男 性必须借助女性这个“他者”来说明
•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 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 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 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 • 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 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 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 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 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目的并不是简单 互换西方与东方的等级位置,重弹东方文 化优越论的老调, • 而是要防止落入种族中心论、民族本质论 的窠臼, • 将西方/东方此类概念、二元对立项的出现 置诸于过去三百年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 去发现、揭露此类知识生产背后的权力与 利益关系。
• • • •
解构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姿态 它是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 也是去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 从这个角度来讲,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 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 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 感觉丰富性的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 的批判与解构 •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 等的批判与解构; • 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 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 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
• 德里达解构了这一语音/文字的二元对立式:说话完 全可以被认为是对写作的模仿,正如写作被称作是 对说话的模仿一样。不存在所谓本原意义上的语言 底本 • 任何试图创造这样一种“在场”:终极意义、本质、 真实,作为人类的第一原则、标准、目的的努力— —都可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 “逻各斯”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指谓言说、真理、 理性,它相信有一个超级能指,这个超级能指(在 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它有各式的代理人——上 帝、理念、自我、主体等等)作为事物的基础、本 质,不会受到语言游戏的污染,它超然于语言游戏 之外,成为其他词语、概念围绕的中心。
• 但是,既然没有一个“词”能够逃脱出语 言之网,这样一个最初或最终的词就必然 是一个虚构 • 其中值得考究的问题是:哪些历史时段, 哪些词被赋予了至高无 上的意义,获得了 神圣、不容置疑的权威?是什么使得某些 概念、知识成为了一个时代主导的核心?
• 这也就是晚近“反本质主义”思潮的滥觞: 没有一个所谓的“天然”的本质高悬在意 义的上端 • 人们总是可以证明,它同样是特定意义体 系、社会意识形态、权力关系 的产物 • 这一意义体系倚赖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项 来运作,通过众多围绕先验能指的正项对 负项的排斥与贬抑,这个先验能指获得了 至高无上的权威。
•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分析文本中的二 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 异性恋) • 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 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 来的类别。(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 通常结论就是,某些范畴实际上不是以任 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比如安 得生对于民族的解构)
• 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阅读成单 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 • 应该被阅读成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 冲突的体现。 •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 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 • 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 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 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 科技造福,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 然而,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 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 • 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 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 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 存状态更加恶化: • 随着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 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 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 一个部件 • 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 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 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 (马尔库塞语)
•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 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 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 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 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 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 解构主义首先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 出了挑战。 •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 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同一性破裂 • 能指与所指永难弥合。
• 在这个对立中,女性是异已的,外在的, 然而没有它,男性又无从定义其自身 • 解构主义揭示了绝对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 质并不存在,女性是男性的组成部分,是 男性需要贬抑、排斥的 • 这恰恰证明男性和女性的对立组完全是父 权意识形态的运作,是维护菲勒斯霸权之 需。
• 后殖民主义则立足于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 判 • 力图揭示出西方/东方这样的二元对立等级 是怎样被构建起来的 • 揭示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中“东 方”怎样被定义,发明,怎样被西方他者 化,成为说明、验证西方进步、优越的一 个负项,从而构筑起西方与东方的等级秩 序与权力。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 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 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 出现于二、三十年代 • 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 蒙时代范畴。
•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 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 • 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 关系; •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 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 答,
• 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 现代性、科学理性破除了奴役、压抑的 根源 • 却又设置了又一新的奴役和压抑,设置了 新的“权威”、“本质”、“中心”。 • 应拒斥一切现代性的理论,解构和摧毁现 代性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
• 消解主体性 • 现代主义虽然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 •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 主性,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力而焦虑、苦 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无所适从; • 主体意味着主客二分,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 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的缺陷; • 其实主体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杜撰,根本不存在。 主体客体的关系。
• 现代主义之后: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 • 非现代主义: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亦 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 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 其道而行之。 • 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 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 的现代化。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 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 • • • •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 反中心(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人类学) 反权威 (反男性中心主义) 反二元对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 模糊的
• 德里达由此展开了他对语音中心主义、逻 各斯中心主义以及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 • 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看 法:面对面的对话能够直接呈现“我”自 身一旦诉诸文字,意义就可能开始被扭曲、 异化 • 文字是对“活的语言”的不自然的模仿, 声音则是对意义的直接呈现。 • 在这种语音/文字的二元对立背后,隐藏着 这样的观念:相信语言是透明的,人们可 以充分地占有语言,反映现实和表现思想 感情。
解构主义
• 60年代缘起于法国 • 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 •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 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 构主义的确立 • 解构主义以德里达、罗兰· 巴尔特、福科、 保尔· 曼等理论家为核心。 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