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高考例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历史高考复习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13卷.doc

2019历史高考复习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13卷.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

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

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

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

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摘编自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2)影响:打击了腐朽势力,有利于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

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

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

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知,其主要内容为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第(2)问,根据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措施可以推测出,积极影响为打击了腐朽势力,有利于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消极影响为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高考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旁边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夫担当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番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

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依据边防须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夫担当卫士的府兵制演化为朝廷供应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依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缘由和内容。

(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5分)【答案】(1)缘由: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依据材料?)。

(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3分)(2)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气增加——分封制的类似影响)。

(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

“缘由”可以依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渐渐破坏,农夫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夫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终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应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一)1. (2022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p 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p 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p 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 (2022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中的必修,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一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唐代币制改革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经典例题分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经典例题分析

一.通过王安石变法理解“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例1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的主要目的是A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的关系B 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C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和庶族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分析】教材强调了理财措施重在“富国”而非“富民”。

两者既没有必然的正相关,也不是绝对对立。

本质上来说,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为什么要自救?因为“冗官”“冗兵”“冗费”及其导致的“积贫”“积弱”。

如何解决积贫?增加财政收入!怎么增加?社会财富的蛋糕就那么大,国家、大官僚大地主、下层人民各占有一定份额。

从谁身上抽一点,给国家?可以是农民吗?本来已经够痛苦了,再抽一点?所以,只能从大官僚大地主身上抽。

纵观王安石变法各种措施,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For example 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稳定了小农阶层(因为青苗法的借贷可以解农民的燃眉之急,所以因还不起高利贷破产的农民就少了,土地兼并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利于官府征收田亩税;况且20%的青苗利息本来就是一笔客观收入。

同时,这些措施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

For example 市易法其实是早期的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抑制了大商人操纵市场;青苗法由国家放贷给农民供农业生产,利息较当时的高利贷低,高利贷者就失去了盈利的市场。

所以,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就是剥夺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重新分配,国家拿大头,人民拿小头。

【答案】D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你对材料三四中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高考二轮: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课件(含答案)

高考二轮: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课件(含答案)

4.(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 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 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 系的变化。
——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 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 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解析 第(1)问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一中去归纳概括,可从遵循的原则和礼制等方 面去概括。第(2)问,庙号改革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要将其 放到孝文帝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从全面融入中原、减少改革阻力、表明改革决心等方面作 答。

误区警示 第(1)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的含义, 没有从参政、议政等提高政治地位的举措方面回答,只是答出了教材中梭伦改革的一般措施, 有的考生甚至将克利斯提尼改革与梭伦改革的措施混淆。第(2)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 确掌握相关的概念及其含义。第(3)问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解设问的要求,不能从两个 角度分析。

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全国卷高考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考解题

全国卷高考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考解题
考全国三套卷分别涉
唐代的币制改革
彭 信 威 《 中 国 货 币 内容类、作用(意 及商鞅变法、清末戊
史》
义)类
戌变法与新政、日本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 黄 惠 贤 等 《 中 国 俸 原因类、作用(影 明治维新等。
禄制度史》
响)类
【考纲解读】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二、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的特点
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
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 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五等爵”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制反映了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 儒家思想。
考向二 多角度考查改革的分析比较
【典例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15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 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 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 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 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 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 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 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考点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优秀经典高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考点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优秀经典高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7·全国丙卷·T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通过隋代法制改革,培养法律意识,加强依法治国观念。

【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对比隋代和北周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注意从关键句子“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中归纳出特点,注意语言的精炼。

第(2)题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等;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賦(以田出賦),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汝)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 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仲尼对季康子的主张的态度如何?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

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押全国卷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解析版)(全国卷)

押全国卷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解析版)(全国卷)

押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年份全国卷Ⅰ(乙卷) 全国卷Ⅱ(甲卷) 全国卷Ⅲ考点分布2021清末新政——“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改革—2020清末新政振兴商务的措施及影响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的背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的对外贸易2019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命题规律(1)考情盘点: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

(2)考查方式:设问提示语常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

(3)考向预测:一般会选取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题材,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1.关于改革背景的考查维度及改革原因归纳的一般方法(1)改革背景的考查维度直接考查改革的时代背景这类题型一般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主要回答改革的必要性问题考查改革的主观意图这类题型需要考虑改革者的阶级属性、自身利益、能力水平等方面,实际上是回答改革可能性问题(2)2.对改革特点与作用的考查维度3.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从改革的阻力和动力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1.(2021·全国甲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

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

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 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 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1.(xx年上海历史,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2.(xx年福建文综,41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3.(xx年山东文综,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4.(xx年浙江自选模块,0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要点: (10分) (1) 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 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 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2) 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 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 创造条件。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 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 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3) 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 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 据材料一, 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 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秦人在文化上 之历史, 较之东方诸国, 亦远为落后, 故转得为种 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 在东方 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 气, 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 上, 新制度之创建, 惟秦为最有功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 较之东方诸国, 亦远为落后, 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 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 使西方人迎头赶上 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 新制度之创建, 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2) 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 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 话等) 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 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 关系, 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 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 还是捐弃旧俗, 接受先进 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 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3) 据材料三, 与商鞅变法相比, 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 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 本因素。 (3分) 答案: 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013江苏单科, 24A, 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 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言, 语言消灭, 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其改革之心, 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 其
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 还是捐弃旧俗, 接受先进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 北魏的统 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2) 据材料二, 归纳孝文帝“迁都” 对改革的作 用。 从材料看, 孝文帝“改革之心” 坚定的 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 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 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 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 未 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其改革之心, 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秦
人在文化上之历史, 较之东方诸国, 亦远为落后, 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 要内容, 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 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 新制度之创建, 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 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 莫如语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13江苏单科, 24A, 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 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秦
人在文化上之历史, 较之东方诸国, 亦远为落后, 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 要内容, 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 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 新制度之创建, 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 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 莫如语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据材料一, 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 特点? (4分) (2) 据材料二, 归纳孝文帝“迁都” 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 孝文帝“改 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 据材料三, 与商鞅变法相比, 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 述材料, 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
——马非百《秦集史》 (1) 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落后的新制度; 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 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 行。 ……民族根柢, 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 未有不同化于他 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 之, 其改革之心, 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言, 语言消灭, 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其改革之心, 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 其
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 还是捐弃旧俗, 接受先进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 北魏的统 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