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影评

合集下载

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

影评《三峡好人》之美学特征分析《三峡好人》这部影片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全片分为“烟、酒、茶、糖”四个部分讲述了两个来自山西的韩三明、沈红来奉节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故事,以及当时正在迁移的三峡人民的生活,体现三峡移民的真实景象。

现就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影片以边缘的视角关注普通人,对生命本身体验的还原。

韩三明千里迢迢的来寻找自己曾经的另一半以及自己的女儿,最终可以再一次在一起;沈红千辛万苦的寻找已两年没联系的丈夫,但最后却分道扬镳;两个充满苦涩的生命原态的诉说穿插在故事之中。

影片以3分25秒得长镜头作为开篇。

“横幅式”的移动镜头拍摄,展现三峡底层民众的魄落生活,给观众以浏览。

长镜头得得叙述完整与生活中的真实同步,刻画出三峡民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连贯、自然、流畅,加强生活氛围的渲染,最后将镜头落脚于主人公韩三明的身上,以开始影片的讲述。

影片运用的事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如影片中一个个拆房子的工人,他们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显得更为真实。

在化妆上影片也不多增添色彩,不追求华丽。

拆迁工人手臂上的肌肉,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晒得油亮的黑黝的皮肤都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任何的化妆;每个演员的服装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穿着。

影片的运动多以平移和摇镜头为主,很少有纵深上的变化,例如影片中对三峡移民工程的横移镜头,镜头随着船移动的拍摄,都给观众以展示而非调度,再配合俯拍的三峡工程的大远景,更能将这样记录式的拍摄展现在观众眼前。

其次,影片在光效上多采用自然光,实景拍摄,其色调都比较暗,就好像片中韩三明在租的房子里,外面射进的太阳光在房间强弱、明暗分布不均,也让观众感到更真实具有极强的自然感染力,我想这也符合奉节天时常都是阴天的客观事实。

音乐可谓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影片在音乐方面导演多使用自然音响。

如片中拆迁房子的敲打声,船鸣声多次响起,摩托的特别鸣声等等,这一系列的声音还原,给观众一种逼真的感觉,好像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就是自己认识的人所发生的,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活感。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导读: 三峡好人影评(一)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

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

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

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

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

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和命运沉浮。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的主角是韩三明和沈红,他们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自己的亲人。

韩三明是为了寻找多年未见的妻子麻幺妹,沈红则是为寻找两年未归家的丈夫郭斌。

他们的寻亲之旅,也是对生活的追寻和对自我的找寻。

韩三明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木讷、老实。

他操着一口山西话,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当他终于见到麻幺妹时,两人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对视,眼神中却包含了多年的思念、无奈和沧桑。

韩三明看到妻子如今的生活状况,决定留在三峡打工赚钱,只为了能让妻子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最朴实的爱情和责任。

沈红则是一个更加现代、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面对丈夫的冷漠和疏离,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

沈红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的迷茫与抉择。

影片中的三峡,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拆迁的废墟、忙碌的工地、迁移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充满动荡和不安的画面。

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房屋,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和情感。

而新的生活还未完全展开,人们在这过渡的阶段,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韩三明、沈红,还是那些在三峡工地上打工的工人、茶馆里的老板、拆迁户等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努力地寻找着生活的希望。

比如那个在废墟中坚持开茶馆的老人,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尽管周围已经一片荒芜,但他的茶馆依然是人们相聚、交流的场所。

还有那个在工地上受伤的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带着伤痛继续工作。

《三峡好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在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分离和重新组合,是无数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题材及选题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奇的手法,再现两个简单的百姓故事。 《三峡好人》在故事的叙述上是一个三段嵌入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首先是韩三明寻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寻找的叙事中来。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寻回爱情。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与麻幺妹的非法爱情故事。另一条是舍弃正当的婚姻。山西太原的护士沈红到奉节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见面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决定离婚。这和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 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这样诡异的辨证法,是贾导演常用的杀手锏。 唯一让两个故事有关联的是中间出现一个陌生的男孩唱网络歌曲,一首是《老鼠爱大米》唱给韩三明;一首是《两只蝴蝶》唱给沈红。 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特写很少,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静物

三峡好人电影鉴赏

三峡好人电影鉴赏

电影《三峡好人》赏析影片《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拍摄的著名的影片之一。

该片主要以长镜头为主,这都是跟贾樟柯导演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的。

下面,我将对这该影片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导演的个人风格的表达,还有时代背景对该片的影响作出赏析。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缓慢的移动,刚进入眼前的是模糊的一片,逐渐的变得清晰,这样能够让观众慢慢的接受。

长镜头的缓慢移动就好像导演在控制观众张望的速度,扫视了一下船里的人,再慢慢的让男主角慢慢的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我想,可以说《三峡好人》这部影片都是用长镜头拍摄出来的,也正正是长镜头才能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

该片中也有很多远景,空镜头,在朦胧的山水间又有一种苍茫的感觉,就好像把人逼近长江与消失的城镇之中,让观众好像要置身于其中。

在这,其实这影片的镜头的转接显得有点粗糙,都是慢慢的进入模糊,然后就接入下一个镜头,或许真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贾樟柯导演一贯的风格,就是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正如他所说的,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这影片几乎没有用到什么蒙太奇手法,却突显出画面的朴实无华,富有生活得气息,没有过多的造型装饰,但故事镜头的背后却发人深思。

《三峡好人》运用的叙事结构是顺序,里面的两个故事似乎没关联却能发现一点点的交集,最后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则是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但在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有一交代与处理,在不为因果的情况下按照人物故事的时间顺序自然而然地安排在一起。

这两个故事的第一次交集就在,韩三明向远处眺望时目光追随这空中的一个亮点,然后镜头随着光点的移动与沈红的目光重合,这样的转接虽有一点直白却还是能让观众接受的。

该影片也没有少用时空的压缩,多用的都是一种错觉的镜头,让画面模糊化,或者进入黑暗,慢慢的转接到另一个场景。

[观后感]三峡好人影评(精选6篇)

[观后感]三峡好人影评(精选6篇)
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一): 他不是一个三峡好人在战斗——电影《三峡好人》 一个移长镜头扫过一片朴实的面孔和散发着原始气息的胴体,这个牛逼的长镜头足以让电影院里那白恍恍的馒头和金灿灿的鳞甲暗淡无光。最草根才是最生活,而导演贾樟柯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一种不就应被忽视的生活,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参与的生活。 电影叫做三峡好人,这显然是一个符号,它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主角韩三明能够是你,是我,是另外一个面孔,整个故事能够在城市,能够在农村,也能够在三峡。我们都是草根,都在生活,所以导演命名我们作三峡好人。 故事是开始于开篇提到的那个长镜头,镜头的终点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整船人有兴奋,有平静,有迷茫,最质朴的将情绪写在了脸上,惟独主角韩三明是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不到波澜,看不到喜悦或者悲伤。 他来自于山西,来到三峡是为了寻找当年买来却又跑掉的媳妇麻幺妹。透过他的眼睛和骑摩托小伙的对白,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工程的一斑。当他寻到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时,几句简单的台词和质朴的动作给了他老实淳厚的性格以真实的特写。他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说: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带着一点点的委屈,带着一点点的乞求。然后他拿出两瓶家乡的酒,定格在那里,依然没有放下期望。导演用他的性格夸张表现了这个社会中人们最原始的善良和老实。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导演是坚信人性本善的。 韩三明决定在三峡干活拆楼继续寻找。这时电影镜头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近景。她是护士沈红,一个来三峡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的女人。她的寻找经历了已经破产的工厂,那里一个工伤中失去一条胳膊的工人与厂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经历了拆迁指挥部的园子,那里有一个被砍伤的小伙计,他们的老大就是沈红的男人郭斌。显然拆迁遇到的麻烦需要必须特殊的手段来解决,而郭斌正是操纵手段的人。工伤工人的妹妹争执中提到了法律,而政府性质的拆迁工作却要依靠黑社会的手段。导演前后给出的比较对于所谓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三峡好人》的故事十分地简单,讲述了一个男人寻妻与一个女人寻夫的过程,但放到三峡工程这个大背景中,两个故事便有了新的意义。

从时间角度来看,女人寻夫一节放到了男人寻妻的中间,即男人等妻的两个月中,这个结构是很合理的,但也仅从时间角度而言,可从故事上说,这样的安排令观众看起来多少有些突兀之感,毕竟两件事在故事层面上的联系只有郭斌这个人物而已,显得并不是那么紧密。

当然,抛开了故事层面,两个寻找的过程却互为补充,十分有看头的。

寻找一直是某些艺术电影着力要表现的主题,许多有名的影片都通过寻找,无论是故事层面还是内心层面来表现了一种人文的色彩,个人成长以及对岁月的人世的怀念等等。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部影片中两个寻找在故事层面上的结构安排是不可取的,联系不密切,跳动的太大。

但向下挖掘,这两个寻找起到了相当的对比作用。

首先,两个主人公便可以说是两种社会人士,矿工与护士,虽然都属于低层人,但从知性上还是有着极大差别的,其次,所寻找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成功的投机商人与一个船运女子,一个是外来者,一个是本地人,都是从山西来到这里,每一个人的情况却绝然不同。

投机商人抛家成就了一番事业,无论其手段是如何的,但正是三峡工程给他带来了机遇,而船运女子虽然由于被卖到山西然后解救回了自己的家乡,但由于哥哥的欠债,她成了船头的女人,这几乎同样是被变卖的命运。

一个人因为三峡而改变了命运,一个人因为三峡而轮回了命运,这种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处对比是寻找的过程。

从韩三明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穷苦人的生活原态,抡大锤,骗钱的,打杀的,卖身的等等,这一切都是极度的现实也是极度地低层社会原貌,而从女护士寻找的经历中,我们却看到了几乎所有这低层人生活形成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一个通过寻找见证了苦难,一个通过寻找表现了苦难形成的原因。

在这里,寻找成了一种因果关系的对比。

不知道看客们注意到没有,当护士提出离婚离开了奉节的时候,影片的色调突然间变得极其温暖,女护士坐在船上,前面是碧绿的江水,一切都是以暖色调出现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都是好人,和三峡有了牵连,与20世纪末世纪最大水利工程有了某种联系,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幕幕“小人物、大背景”的凄凉故事。

(一)两个人的故事韩三明,一个山西挖煤的民工,十六年前花三千元钱从四川奉节青石镇5号“娶”了个幺妹回家,生了一个女儿后,其妻子被“公安”当作拐卖人口解救回了四川,那时幺妹年轻,心里还存在很多爱情、生活的美好梦想,毅然抛弃了与韩三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十六年后,韩三明为了见自己女儿一面,在三峡建设高潮时期、在移民拆迁高潮时期坐船到奉节寻找奉节青石镇5号的“麻幺妹”和“女儿”。

知道幺妹随着货船到宜昌运货,要很久才能回来,便加入了拆迁民工的队伍,在奉节住了下来。

当见到麻幺妹,一对曾经的苦命夫妻在破旧的帐篷前简短的沟通了十六年来的生活,“你过的好吗”,“不好”,十六岁的女儿到比四川还南方的广东东莞打工去了。

韩三明决定带麻幺妹回山西,但是得知麻幺妹替哥哥还三万元债务把自己“送给”了船主,于是带着拆迁民工兄弟一起回山西挖煤挣钱回来赎幺妹。

沈红,另一个从山西来到奉节的女护士,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来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没有丈夫的电话号码,只有去丈夫已经离开的原工厂查找,最后在丈夫的战友带领下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两人在江边蹩脚的跳了段舞,沈红提出自己喜欢了别人,提出离婚,然后在丈夫的默许下离开了奉节。

(二)三大背景背景之一: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四川很多地方都处于新形成的库区之中,最后海拔185高程以下的居民都必须搬迁或者移民,2006年蓄水156米高程,三峡移民构成了中国世纪之交的最大风景。

电影中用如下几个镜头表述了这样的场景:坐船到崇明岛的移民;到移民办质问移民款发放的居民;丈夫残废的妻子最后被迫选择去广东;被水淹没的青石镇5号和小马哥的家;在船上度日的麻家弟兄……,不管如何,背井离乡终归是与高兴难以挂钩的,最近曝光的移民资金被挪用的案子更是加深了三峡移民的悲怆。

背景之二:拆迁与建设老奉节城将被水淹没,拆迁成了三峡工程库区范围内很多地方的显著风景,轰然倒下的墙体,满目皆是的废墟。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寻找真正的美好——简评电影《三峡好人》电影《三峡好人》讲述了两段寻找爱人的艰难旅程。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韩三明16年前买回来一个四川媳妇麻幺妹。

但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家去了。

16年过去了,韩三明去三峡地区寻找自己的女儿,但是因工程问题而找不到以前妻子所住的县城。

前妻的家人并不希望他找到妻子和孩子,几经波折,他终于见到了麻幺妹,他们再次重逢,彼此挂念,决定复婚。

另一段故事是悲剧性的,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两年未归的丈夫。

虽然两个人能够再次相见,却早已没有了感情,过去的美好如同被淹没的县城,新的住所还在建设,旧的美好已然结束。

影片借助三峡工程这一时事,以客观真实的赶热闹情怀,反映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中国当下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与感情经历,揭示了许多普通百姓生活中的辛酸与艰辛。

通过一个女孩子要求当保姆等情节,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困难,和努力找工作求生的现象;又通过沈红对离婚的决定和韩三明最终的复婚,歌颂人们对个人尊严和理想的追求;同时通过小马哥等年轻人的命运,反映了在管理不完善的地区社会的混乱。

真实的表现了小人物们为了三峡工程这一庞大的奇迹所付出的牺牲与代价,体现了一种淡淡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反思。

影片的画面一直处于阴暗的场景中,色彩黯淡,天和江水以及房屋大多为灰色,尤其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被人物提到“天阴阴的”,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同时,通过人们泼凉水、吹电扇,反映出天气的闷热,给人一种窒息之感,让人难以喘息,使人感到处境艰苦,难以透气。

影片中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

如移民纪念馆的飞走,运用对比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表现了纪念馆的美与周围破烂不堪的环境不协调,使它飞走,突出反映了该地的狼籍,同时象征沈红已下定决心与郭斌离婚后心中如大石飞走一般轻松许多。

此外,影片中沈红与韩三明两人的不同做法,一个与要找的人离婚,一个与要找的人复婚,等情节都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展现了人们对自我尊严和理想的追求。

还有,影片还多次使用重复蒙太奇,如多次拍摄到标有“水位:156.5米”的物体,介绍了人们迁往外地的背景,即奉节县届时将被淹没,面对这个不久即将到来的“末日”,没有人慌恐,没有人嚎啕。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三峡大好人影评(一)影片《三峡大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发甲士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真性的影戏,原片对峙了他存眷大人物的一向道路。

影片以韩三亮战沈红二条感情线贯通影片初末,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父客人私正在三峡库区正在寻觅爱人之路上的所睹所闻,经由过程男父客人私寻觅爱人的历程,展示了糊口正在三峡库区社会边沿人物的寡熟相。

导演以其共同的望角背不雅寡展示了躲藏正在社会表像高的社会弊端。

影片道事看似章法混乱倒是井井有条,细节圆里的使用则是原片的一年夜明点,给人印象深入。

尾先不能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端的少达三分多钟的少镜头。

此处少镜头的使用犹如一副翻卷谢的绘轴,将此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出现没去。

影片一开端显示没之前声绘串前,随同着汽船声少叫,江火滚滚,喧闹音响,舟上的人群挨牌吸烟、看脚机、看脚相、谈天、扳脚劲的场景被展示没去,俨然一副寡熟相。

舟中光景奇丽的三峡景色,对舟内是人去说只是粉饰,他们或文娱,或正在考虑,取他们彷佛相隔甚近。

空气外洋溢的是噪纯的声音战淡淡的烟雾,即便舟中的光景再标致也不克不及呼惹人们的眼光,一根又一根的焚烟彷佛永近不克不及驱逐人们口底的压制,那一段很孬的将逸感人平易近麻痹的心思战艰苦的糊口以及空虚的精力世界描写没去了。

影片外,导演正在不少细节使用显喻受太偶使失导演的用意正在被荫蔽的异时失到了降华。

韩三亮战其余人一同议论钱时,背面的配景由黄河壶心瀑布酿成显喻了社会的宏大变迁,对付韩三亮去说寄托的则是对野城的怀念取独正在同城寻觅爱人的艰苦。

片外小男孩正在韩三亮身旁唱《嫩鼠爱年夜米》的歌时,镜头转背在吃里的韩三亮,他谦露密意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分开,此处则是对韩三亮战麻幺妹情感的显喻,像嫩鼠爱着年夜米同样,情感浓重,时少却永没有会扭转。

而当小男孩呈现正在沈红的舟上时,《二只胡蝶》响起,特写镜头出现的是沈红得落战无法的心情,此处导演意正在抒发沈红战郭斌恋爱的惨剧性的显喻,像二只胡蝶同样彼此追赶,最初却各自飞走。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影评这部影片是一部批评现实的文章,奉节县的拆迁办就设在黑社会的巢穴.这样拆迁是比较快,但是谁都有怨言,就像黑摩的司机所说,"奉节现在哪还有好人?"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互相残食.唯一的好人是两个从山西来的女人和男人,这一女一男(子)姑且组成了汉字"好",算是对三狭好人的电影名字的解释吧.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希望。

无路的人。

看到哪里都是绝望,麻木如每个人----想赎回妻子的丈夫,丧失理想却天真善良的少年流氓,寻找负心汉的女子,黑道老大负心汉,被逼到桥洞底下的1.2元/夜的旅店老板,破产的厂长,想当小保姆的女孩,执拗而认真的小歌手,比如每个奉节县城的人,比如城区的废墟,比如废弃的工厂,比如肮脏的街道,比如黧黑的躯体,比如迷湿的雾,比如那几首泛着民工体味的口水歌,比如女主人公那个用了好多天的矿泉水瓶......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十六年前被公安解救的幺妹,现在却沦落回到了更大的囹囫之中,以致于想回到原来的状态都变成了奢求。

最后的一幕,主人公的一群工友在喝过散伙酒之后,却又跟着主人工为了生活,去山西小煤井去挖煤,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更大的绝望之中。

当然,那里一天能挣两百块钱。

你能相信他们挣到几万块钱之后,生活就变的有希望了吗?大家都在绝望的活着。

在影片里,每一个人都是游魂,没有家乡,没有希望。

只有离别,和暂时的坐下,喝几杯劣酒,然后继续游荡下去,从来不知道回一下头,哪怕问自己一句:图啥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

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

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且触动心灵的电影。

这部影片以其真实而质朴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三峡工程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这个特殊的时期和地点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独特的舞台。

随着工程的推进,整个县城面临着拆迁和重建,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片的两位主人公韩三明和沈红从山西来到这里,各自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好人”。

韩三明,一个朴实憨厚的山西矿工,为了寻找多年未见的妻子麻幺妹来到奉节。

他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坚韧和执着。

他话不多,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妻子的牵挂。

当他终于见到妻子时,那份深沉的情感在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

他面对生活的困境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并努力去改变。

韩三明代表了无数在社会底层默默打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

沈红则是一位较为现代的女性,她为了挽回与丈夫的感情来到三峡。

与韩三明不同,沈红显得更加独立和果断。

当她发现丈夫已经变心,她没有过多的纠缠,而是选择了勇敢地离开。

沈红的经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情感困惑和抉择。

电影中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破旧的房屋、杂乱的街道、忙碌的拆迁场景,以及人们迷茫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都构成了一幅极具现实感的画卷。

导演通过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革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影响。

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家园,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而新的生活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十分真实和动人。

韩三明与工友们之间的友情,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

他们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沈红与丈夫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受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而韩三明与妻子麻幺妹之间那份历经岁月考验的感情,则让人相信真爱的存在。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尽管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善良和互助的品质。

三峡好人影评3篇

三峡好人影评3篇

三峡好人影评3篇三峡好人影评(一):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的是三峡地区移民搬迁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以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前往三峡库区寻找自我的妻子和护士沈红前往三峡库区寻找与自我多年不联系的丈夫为主线,以冷静沉稳的风格从两个向度展开了对社会人生的批判:一是借助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状况的描述,揭示出当今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情感隔膜,表现了现代底层人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坚韧的抗争;二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所奴役而丧失了自由,在复杂的社会境遇中迷失了自我,人们在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是美满感情的追寻过程中陷入困境,追寻的道路艰难漫长,结果难以预测?一、家园的失落与生存之路的艰难追寻《三峡好人》影片的英文名字StillLife本身就是静物的意思,静物隐喻着三峡地区人们物质的匮乏、生活节奏的迟缓。

在影片中,三峡地区屋里陈设的物品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人物就在简陋的环境中生存,生活节奏也几乎停滞。

沈红在县城的大桥上走着,其身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边响着的《两只蝴蝶》流行歌曲,使人感受到了现代礼貌的气息,然而这个镜头很快被连绵的群山和工人们正在拆除的残破的楼房所代替,底层的人每一天就在和瓦砾打交道,在阴暗潮湿的简单古旧的房屋里平静度日。

在那里,那些整天光着臂膀轮着铁锹铁锤的老鬼们好像和整个现代礼貌断裂了,他们在以自我的强悍的身体与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抗争,但他们的精神只能在《酒干倘卖无》这首80年代走红的歌曲中得到亢奋和宣泄,他们的处境和现代都市的富丽繁华构成起强烈的反差。

在漂泊中追寻,可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底层人们无法躲避的宿命,《三峡好人》就表现出异常鲜明追寻意识。

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升高,本身就生活艰难的三峡居民面临着自谋出路的选取。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三峡水位线能够看作时代潮流的一种隐喻,历史已经走向了快车道,社会的潮水是那样的澎湃,个体只能在潮水中被动得随着水流,人自身安守家园的持续生活现状是不可能了,应对着旧的正在消失新的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三峡人被命运的潮流驱使着前行,经历着丧失家园重新寻找生存之路的煎熬。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电影镜头分析(第一段落)传媒学院08新闻班贺琰 084030308《三峡好人》是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影像和节奏上延续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从容而抒情。

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2007年外国电影年度十大榜首。

以下将对影片的第一叙事段落——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然后寻找前妻,直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进行镜头分析。

影片开始有几秒钟的黑场镜头,除了出现有关工作人员名单的字幕之外,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江水浪涛声和依稀的众人讲话的声音,显出苍凉,比喻历史的进程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渺小,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约到01:50时,开始出现画面,背景音乐为川剧《林冲夜奔》,并且是经过处理的音乐效果,将音乐的节奏拖慢,并通过交响乐配乐造成宏伟但是却空旷的、遥远的音乐效果。

通过这些效果的叠加,加强了一种遥远的、苍凉的历史感。

同时“林冲夜奔”本身讲的是林冲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故事,暗示导演对于后来故事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即对于三峡移民工程的怀疑和对三峡移民的悲悯。

可以说,背景音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于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

01:50——03:44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表现在一艘长江上的轮船上的乘客的情况。

,就在这一个镜头中,出现了对几十个人的描绘和表现。

镜头一开始是虚焦镜头,慢慢转为清晰,至02:50又出现一次虚焦,又转为清晰镜头。

镜头不断从左至右平行移动,是一个不断匀速移动的长镜头,除了韩三明出现的时候稍稍上仰,没有出现任何俯仰的运动。

并且这个镜头为中景镜头,可以看到轮船上的人的大致的样貌和动作。

这个镜头用一种画卷式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的状况,是一种对“众生相”的生动描绘。

其中的两次虚焦,有点类似于省略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这幅“众生相”的画卷很长,人生的百态,一方面也用虚化的描绘,暗示每个人都是这众生中的一个,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评电影《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这部作品是导演贾樟柯第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也是我认识到贾樟柯的第一部电影。

贾樟柯的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曾经让我们这些艺考中的学生抓狂不已,但也让我意识到那时候我们学习状态的浮躁,而欣赏电影绝不应该是这个态度,这部电影的影评我写过不止一遍,电影也看了N多遍了。

如今,我想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去写,不再拘于特定的模板,只是发表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真实看法以及现在的我对它新的理解。

贾樟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在他的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商业化的浮夸和做作,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尤其是当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从之前的故乡三部曲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到最近上映的《山河故人》,我看到的是一个导演的成熟与进步,以及他对个人情怀的一种坚持。

我一直在想贾樟柯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吸引我,在今天下着小雨的午后我又再次看《三峡好人》的时候,我有了一个答案,是真实。

这也是贾樟柯对自己电影的一种坚持,他在《三峡好人》和之后的几部作品采用的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多用长镜头,电影的剧本大都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注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展现小人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

影评最明显的主题是寻找,寻找的主题在最近几年的电影作品中屡见不鲜,对象不限,由寻找而生的迷失也是一大看点;大背景,剧变中混乱的中国,即使一再有人要说服我这不是真的,可我依然相信周围的混乱;小人物刻画,这些是贾樟柯最擅长的了,里头以小马哥为代表的同样不需要多说;还有就是三峡本身,从历史到风光到工程,三峡是一个时代缩影的代表地点之一。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这便是真实性的一种体现。

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影片中,贾樟柯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电影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

我要单独提出自己记忆最深的一幕来细讲:拆房工人的头问韩三明:你经过三峡,看到夔门没得?韩三明说没看到。

工人遂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展平了说:你看,就是这个夔门。

韩三明接过来,我们才发现那是一张10元的人民币,韩三明说:我的家乡也在钱上呢。

掏出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说,你们看,这是黄河壶口瀑布。

在昏黄的灯光下,几个工人凑过去细看,小声评论,工头说:“你的家乡还可以哦。


我们多少人是第一次注意到10元人民币背面画的是夔门?那一刻,我突然鼻子一酸,我想这一幕场景,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也许以后每次看到50元人民币,就会想起在家乡,在这个淹没在水下的小县城,2006年有一个夜晚,亮着昏黄的灯光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我认为好的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在多年后重复观看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并能给人带来新的意义和感受。

而《三峡好人》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标题之所以取歌曲《上海滩》中的一句歌词是因为,在片中出现了这首歌曲,我觉得这是导演贾樟柯对主题的一种隐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三峡长江的浪潮中,这些为经济建设牺牲了家园的人们,分不清是好是坏,是喜是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