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注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及其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8) [而]连词表转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要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厘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助之君,所以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5)[部]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池]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全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课下解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课下解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出自《左传》,原文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原文的意思为,处于正途上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偏离正途的人则会少得到帮助。
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真理和规律。
在文中我们要明确得道和失道的概念。
得道,指的是遵循正道,处于合乎道德规范或人生准则的状态下;而失道,则指的是偏离正道,违背道德规范或人生准则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遵循道德准则、诚实守信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则会鲜少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接下来,在文章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深入解析。
在职场中,一个遵循职业道德,努力工作,诚实守信的员工往往会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偷懒怠工,虚报成绩,缺乏诚信的员工则会失去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典故和案例,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可以提到《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一些关于诚信与诚实的案例,以此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谛。
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所讨论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回顾,概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对这一道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也可以结合个人的观点和理解,阐述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认识和体会,从而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深度。
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需要全面评估所讨论的主题,以深度和广度为重点,通过举例、典故、案例等方式来展开论述,最终得出结论并表达个人观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真理和规律。
它不仅在个人行为中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之:代这座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和赏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原文和翻译
孟子原文和翻译孟子二则原文和翻译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则的原文和翻译,想了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者助文言文翻译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众多人的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整个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如果决定战斗,那么战斗必然胜利。
解读: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关于政治哲学的重要论述。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解读: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是整段文字的核心,强调了一个国家或个人要想得到成功,必须遵循正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正义和合理的原则。
当一个人或国家坚持正道,秉持正义,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的“畔”是背叛的意思。
这句话说明,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义,背离正道,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连最亲近的亲戚都会背叛他。
这反映了人性的自私和现实的社会关系。
3.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得道多助”的观点。
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包括国内外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或个人就会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4.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这句话提出了一个策略,即利用整个世界的支持去对付那些连亲戚都背叛的人。
这里的“攻”指的是攻击或对抗。
这表明,当一个人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时,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去对抗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5.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整段文字的结论。
孟子认为,君子如果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战争,那么就不应当发动战争;但如果必须战斗,那么凭借正义和众人的支持,战斗必然能够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得到人民支持对于国家或个人成功的关键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坚守正道,赢得人心,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获得成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德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译文
德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如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及注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及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秦诗人《孟子》的著作。
全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如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如下:①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指得人心、内部团结。
④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指的是内城的墙。
“三里”“七里”都是虚指。
⑤郭:外城的墙。
⑥环:围。
⑦环而攻之:四面合围攻打它。
环:围。
⑧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简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编辑本段解析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
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
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
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
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