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三、自主预习1、了解文学常识①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②《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3、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一、当堂测试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 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重难点:重点实、虚词的理解和识记;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国公,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作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及文言现象:(一)词类活用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有泉侧出。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文言固定句式其孰能讥之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四)重点翻译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始舍.于其址()庐冢.()仆.道()有穴.()窈.然()好.游者()怠.而欲出者()咎.其欲出者()夫.夷以近()瑰.怪()无物以相.之()胜.道()王回深父.()【情境导入】补全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⑴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其文漫灭..⑷独其为文犹可识.⑸其下平旷..⑹有穴窈然..⑺则或咎.其欲出者⑻夫夷.以近⑼无物以相.之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一词多义⑴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道.芷阳间行④传道.授业解惑⑤于是废先王之道.⑥策之不以其道.⑵文:①其文.漫灭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③文.过饰非⑶得:①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③往往有得.④未得.与项羽相见⑷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②非常之观.⑸胜:①何可胜.道也哉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3、词类活用⑴始舍.於其址⑵名.之曰“褒禅”。
⑶有泉侧.出⑷问其深.⑸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⑹而其见.愈奇⑺则其至.又加少矣⑻火尚足以明.也⑼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⑽常在於险远..⑾后世之谬.其传4、解释下列加点虚词⑴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质于齐,兵乃.出⑵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⑶其:①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既其.出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而余亦悔其.随之⑷相:①无物以相.之②悔相.道之不察也③儿已薄禄相.④及时相.遣归⑸而: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古今异义⑴非常之观古义:;今义:副词,十分,很..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另提一事⑵至于..古义:;今义:基数词,国庆节⑶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就⑷于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一、生字词:⑴庐冢.(zhǒng)青冢⑵谬.(mi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谬种流传⑶窈.然(yǎo)窈窕(yǎo tiǎo)⑷咎.(jiù)既往不咎咎由自取⑸瑰.怪(guī)二、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甫三、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动筑屋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名→动命名3.有泉侧.出侧:名→状从侧面4.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动向上走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名深度穷:形→动走到尽头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名见到的景象7.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动照明9.往往有得.得:动→名心得,收获10.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艰险偏远的地方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形→动用尽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使动使……错,弄错传: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名→动指识其本名四、古今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字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寻常,不平凡今:程度副词,很,十分3.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顺承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的原因学者古:研究学问的人今:因果连词,表结果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⑵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⑷此余之所得也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省略句:⑴有碑仆(于)道⑵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⑶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⑷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六、一词多义:1.其:⑴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指示代词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⑵语气副词:①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②反诘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③婉商语气还是如:吾其.还也④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助词:无意义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2.胜:⑴shēng ①尽如:何可胜.道也哉/刑人如恐不胜.②禁得住,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⑵shèng ①胜利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道:⑴道路如:有碑仆道.⑶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⑷说、讲如:何可胜道.也哉⑸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堂探究案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记洞。
山游褒禅4教学目标:、背景资料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1054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4 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之胜”教学重点:“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辨证地提出了“物”、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志”1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教学难点: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1 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研读课文研读第一段课时安排:1课时5 、朗读第一段,识记重点字词,并进行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什么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
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苏教版选修《游褒禅山记》word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王雪飞【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⑴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说出名称。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由山以上五六里不能: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于是:于是予有叹焉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编辑:任敏 审核:高一B 段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的翻译。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学习法〖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记。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 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严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背诵课文第三段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纯熟,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老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1、诵读课文: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讨论文章思想内容〔1〕第3段:学生考虑、答复: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络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
为什么会“往往有得”?【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明确】“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外表说的是观察事物、欣赏风景,〔联络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松柏《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志无悔”的思想;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预习检测:(一)读音褒禅()庐冢()漫天()谬误()窈然()咎()相之()(二)解释加点字意思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4.其文漫灭5.盖音谬也,6.有泉侧出7.不出,火且尽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9.火尚足以明也。
10.则或咎其欲出者11.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1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5.其孰能讥之乎?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完成课后第一题表格。
二、文本探究1.想一想,作者在第1自然段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作用有二:①说明②为后文“”提供事实根据。
2.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前洞和后洞,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比的?这样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景观\项目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后洞为后文的议论张本最后得出观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用第3段原话回答)3.作者在第3自然段是怎样阐述“尽吾志”的?作者游华山洞后深有感触,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焉”,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来了三个“不能至”来阐述自己的“尽吾志”:(用文中原话回答)(1)----突出“志”的重要性(2)----说明“力”的重要性(3)----说明“物”的重要性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地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清楚、完备、透彻。
由于“志”是最根本的,所以文章又对“志”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和申述: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又体现了他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这既是作者的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4.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的结论。
三、达标检测一次多义有碑仆道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句子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四、拓展练习1.积累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仿写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同时又对我们走向成功之路有什么启发呢?下面我们通过仿写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以“成功”和“失败”为中心写一段排比句虚心的人往往成功,骄傲的人常常失败;,;,。
3.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下面的诗句就是借助生活中的小事,小的细节阐发深邃的哲理。
同学们仔细阅读并思考,看看小事背后分别阐发了什么生活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宋]苏轼)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不同,就会得到的不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熹)哲理: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想有渊博的学识,必须不断地知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哲理:精辟地道出了唯有,才能;唯有拼搏,才能进步。
(答案:立场或角度,结论;积累;登高,望远;)(五)课堂小结一个道理:要有志,尽志无悔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结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
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写一篇《游褒禅山记》的读后感。
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二、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比如“也”(举例略)。
三、代入检验法。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
如“而”“且”(举例略)。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比如“也”,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
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
如“之”(举例略)。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等。
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无以……”、“何……为?”、“如……何?”,“若……何?”,“奈……何?”“所以……”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
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有志者事竟成”。
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
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
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
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
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
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答案:一、预习检测(略)二、1.文本探究①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险亦远至者少其见愈奇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深思慎取四、仿写(参考答案:勤奋的人往往成功,懒惰的人常常失败;自信的人往往成功,自卑的人常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