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的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学年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秉持“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环境意识。

下面我将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设计一份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一、课程背景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成、地表形态、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等自然现象,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资源、人口、环境等人文现象。

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1. 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或案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资源利用等,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地球整体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存,达到人地协调的目的。

2.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地考察、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具体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影响;通过讨论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理现象的真实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呈现更直观、生动的地理信息。

3. 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个人作业、实地报告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课本中的核心概念和地理现象;–了解我国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熟悉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升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章节:第一章地球与地图2.教学内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3.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2.参考书:相关地理学科的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地理景观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图等。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提问回答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是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期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1【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以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访问,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换感想。

课标分析: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

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照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进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

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进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

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

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常常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授及分组讨论等情势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干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点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

主要以讲授+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知道城市化的影响进程与方法:1、展现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现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四条: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它们分别从课程价值、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表述,每一条理念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体现了地理课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的思路。

第一条理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它体现了地理课程的价值所在。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在这条统领性的理念中,或显或隐地关照着这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明示了人地协调观索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暗示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品格”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地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具备这些素养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即有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这一条理念落脚到“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关键词上,并结合地理课程内容,进一步将“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作为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内涵,体现了地理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性。

第二条理念:“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志榕2019年6⽉27⽇⾼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录CATALOGUE地理课程框架设计1地理课程模块设计2对地理教师的⼏点建议3⽬录Contents⼀、地理课程框架设计(⼀)依据课程⽅案的要求(⼆)确定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点考虑(三)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必课程的关系(⼀)依据课程⽅案的要求1 ⾼中课程的定位基础教育课程⾯向⼤众的基础教育课程为适应社会⽣活、⾼等教育、职业教育打基础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背景:2017年3⽉,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中阶段⽑⼊学率达到90%。

2016年在农村⾼中学校就读的学⽣占全国⾼中在校学⽣⽐例为48.52%2016年,我国⾼中阶段⽑⼊学率达到87.5%近年来,中央财政资⾦投⼊270多亿元⽤于普通⾼中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科⽬ 必修学分 选择性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语⽂80-60-6数学80-60-6外语(英⽇俄德法西)60-80-6思想政治60-60-4历史40-60-4地理40-60-4物理60-60-4化学40-60-4⽣物40-60-4技术(信息/通⽤)60-180-4艺术(或⾳、美)60-180-4体育与健康120-180-4综合实践活动14 校本课程 ≥8合计88≥42≥14全体学⽣必须修习,是普通⾼中学⽣发展的共同基础。

全修全考。

学⽣根据个性发展与升学考试需要选择修习。

选修选考。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

⾃主修习,学⽽不考,学⽽备考。

研究性学习:6社会实践:6志愿服务:2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中课程表必修⼀侧重⾃然地理2学分必修⼆侧重⼈⽂地理2学分选必⼀选必⼆⾃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选必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选修选修选修任选4学分⾃然领域天⽂学基础海洋地理⾃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领域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技术与实践领域地理信息技术应⽤地理野外实习(⼀)依据课程⽅案的要求2 模块化的结构设计科⽬采⽤模块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
明其地理背景。
影响。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布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大的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 意义。
射功能。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 2.4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利弊。
2.5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方向。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目录
CATALOGUE
Contents
目录
1 地理课程框架设计 2 地理课程模块设计 3 对地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地理课程框架设计
(一)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 (二)确定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几点考虑 (三)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必课程的关系
(一)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
1 高中课程的定位
不原课标相比较精简的内容降低难度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地域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不原课标相比较增加的内容不时俱迚国家发展战略这里请输入文本俆息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案例教学要求的强化部分内容的增删二模块内容要求简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地球运劢及其地理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物质运劢和能量交换选择性必俇自然地理基础9条内容要求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劢的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陆地水体联系海气相互作用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性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不灾害的影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推荐的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浏览!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篇1高中地理学习共三年时间,高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会考,主要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高三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高考,主要教学内容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地理和区域地理,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计划以下:一、在备课方面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例如在讲授《时间运算》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高一学生他们不容易明白。

为了上好这堂课,咱们要认真研究了教材,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最好为此准备了一些教具,能用多媒体讲授就更好了。

授课时就成竹在胸就会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知道和接受。

二、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前,认真的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侧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控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

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显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显现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及时掌控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光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授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推敲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中地理新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

03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 点,与新内容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降
低学习难度。
04
回顾关联
展开环节
01
知识讲解
02
在展开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地理知识,包括概念、特点、分布规 律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
03
实例分析
04
通过实例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巩固环节
课堂互动 练习题巩固
巩固环节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进行,如小组讨论 、问答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 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小结环节
01 02 03 04
总结回顾
在小结环节,教师需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 梳理知识点,加深理解。
总结词:实验操作
详细描述:安排地理实验活动,让学 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 能力。
学生课后学习活动的安排Fra bibliotek0102
03
04
总结词:复习巩固
详细描述:布置课后作业和复 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加深记忆。
总结词:拓展延伸
详细描述:推荐相关地理读物 、网站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
拓展学习,拓宽知识面。
力。
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01
及时收集学生作业、测 验和课堂表现的反馈信 息。
02
对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整 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 况和问题。
03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04
将处理后的反馈信息及 时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反 馈,促进家校合作。

高中地理课教案

高中地理课教案

高中地理课教案导语: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和其上人类活动的科学,是了解和探索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必修课程。

本文将从地理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回答。

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一、地理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和地球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具体包括:1. 理解地球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2. 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了解它们的空间分布情况;3. 学习地理技能,如地图阅读、图表分析、空间观察等;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环境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

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大气和水圈,地球的生物圈等;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化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和分享知识,提高学习效果;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支持,教师可以利用以下资源来辅助教学:1. 图书和教辅材料:使用教科书和相关的教辅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2. 多媒体资源:利用地理仪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图表、实物模型等;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和分享地理资料和案例,丰富课堂内容;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用地理仪器和现场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关于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关于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为了保障活动或事情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开展后续的工作能更清晰的进行。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

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

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目标、态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变。

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起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现状。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的解读工作。

塌实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备课,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规律,上好每一堂课。

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

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博大精深”,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提高吴江的地理教师整体素质。

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为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能不断地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能不断地改进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使教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的有效手段。

二、主要目标:1、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突破口,大胆进行地理课堂教改革。

实现从“讲——学”“灌——学”到“导——学”的转变。

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更广泛、更有效地使用电教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输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进行反馈都需要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7篇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7篇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学生分析讨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新学期高三地理课程设计

新学期高三地理课程设计

新学期高三地理课程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设计新学期高三地理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设计应注重简单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的原则,以确保独立决策和学术独立性。

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安排单元一:地球与地图- 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 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单元二:自然地理- 研究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地貌形成过程。

- 学习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内容。

- 分析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单元三:人文地理- 研究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人口分布规律。

- 学习城市化、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内容。

- 分析人文地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四:区域地理- 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 学习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 探索地理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

-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 设计阶段性测验,以检测学生对每个单元内容的理解程度。

- 组织小组项目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定期进行笔试和口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总结通过本次地理课程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材设计思路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材设计思路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的内容,其方法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

大气的组成有两个要点: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二是大气组成成分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不同的层。

一般根据温度、成分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运动情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在中学阶段,为了便于学生里解,减少知识层次,且考虑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把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合称为高层大气。

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一般要结合各层大气的特点来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达成本部分教学要求的方法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因此,教材编写时重点内容都配有直观的图像资料。

综上所述,教材通过“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两个标题内容,落实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这一内容。

第一个标题“大气的组成”部分,首先通过统计图,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然后通过文字资料,说明主要大气成分的作用,即说明大气成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组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也为了进一步突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材安排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案例和“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的活动。

第二个标题“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首先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说明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然后通过文字资料,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既在示意图中用积雨云、民航飞机、流星体等直观形象显示,又结合各层大气特点用文字资料说明。

本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全球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材安排了自学窗“全球作保护臭氧层”,旨在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结构。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中学科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的高考制度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定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除了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地理问题的调研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地理实地调查和操作能力。

3.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形成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联系生活、贴近实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地理知识。

可以采取“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方式,由具体的例子引出一般规律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课程模块的设置,将地理知识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该注重注重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案例教学、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辅助,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展示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手段选择在教学手段选择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2020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
1. 课程性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区域性。

2.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3. 课程设计思路:从内容选取、课程结构、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4.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5.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介绍了各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要求。

6. 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此外,该课程标准还针对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深度设计:注重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主线设计: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内容设计:明确提出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

体系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共同必修课程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

适用设计: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即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修学之外,报考普通高校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每个模块2学分,36 课时。

开课设计: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规定,选修课可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开设。

一、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与旧大纲相比
(1地球与地图
精简内容。

常识性内容不再列入基本要求,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图的用途等。

降低难度。

减少了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地形剖面图等,降低了难度要求。

知识转化为技能。

删除地球仪、图例和注记等知识点,只要求会用地球仪和地图。

增加新内容。

增加了电子电图、遥感图像的应用等新内容。

(2世界地理
精简内容。

世界层次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从五项减至地形与气候两项;地区由13个减至5个;国家由15个减至5个;删去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单元。

降低难度。

删除海底地形、地形的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等。

充实人文地理内容。

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层次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国家层次增加了民俗等。

提高人地关系综合性。

大洲层次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地区层次增加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层次增加了资源环境问题。

关注国际关系。

地区发展差异增加了国际合作;大洲层次增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层次增加了区域性国际组织;国家层次增加了国际关系。

(3中国地理
提高综合性。

将区域与政区、人口与民族两个单元合并为疆域与人口一个单元;删除了半岛、岛屿等具体内容。

将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单元合并为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一个单元。

删除了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将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单元合并到经济与文化单元之中,删除了商业、旅游业。

加强人文地理。

增加文化(含民俗、旅游;分区层次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人地关系。

加强地理性。

删除了不属于地理范畴的农业地位、工业发展等内容。

(4乡土地理
减少省地理层次。

在中国地理之下,直接设置乡土地理,减轻了学习负担。

明确教学要求。

过去教学要求由地方自行制定,现在教学要求明确、系统。

重视人地关系。

要求就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进行教学。

重视地理演变。

要求开展社会变化、人地关系变化、改善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地理演变的动态教学。

重视社会实践。

要求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a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

b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要关
注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
c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d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e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f昼夜长短的变化
g四季更替
h天文五带
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如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四、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对目标的把握
本条目标关注的对象: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目的在于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目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的不超过对流层。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讲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又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五、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对目标的把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正因为如此,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目标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目标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

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例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

七、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

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
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探寻澜沧江开发的方向和治理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