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2 《孟子》三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 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 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设计
课文总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 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 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 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 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 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 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 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 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 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显露、流露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征验、表现
后喻。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辅佐君王的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守法度 的大臣
指在 国外
势力、地位 相当的国家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狱官
集市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违背 扰乱
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 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与之相同。
整体感知
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 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 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 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 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 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 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 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 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所不能。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课文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2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 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
板书设计
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 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 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 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 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 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 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 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 “人和” 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 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 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
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
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限制 凭,靠
巩固国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
武力的强大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极点 通“叛”,背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归顺,服从
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 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 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
外城 围 表转折,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 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行冠礼 教导、训诲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告诫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指丈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 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 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 警觉,居安思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 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感知
课文第1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 道理相同?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严谨。
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论证,下部分运 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板书设计
《二》富贵不能淫
疏通文意
真正,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准则,标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 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 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 丈夫。
译文: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 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充足 放弃
分析内容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 态度)
整体感知
1.课文第1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 故事,共同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 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②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 凡的事业。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 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 思想——苦其心志; ♦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