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 Steinhart和E. F. I}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
究(见A sher主编,1994: vol. 5) o I}irstenM almkja}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
写稳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健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廿
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ny ( 1993)为稳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得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
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nkersmit et al ( 1993)在为所编稳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
于队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
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 . C. Bear<l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 1967)撰写的稳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憾情价”_噪侣合”竺竺_升围右杳年学老市宗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年代。

新词汇的大量出现是发展的趋势。

诗人顾城曾经用了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用得又脏又旧,必须经常淘汰换新。

(黄璋尊2001)。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有论文发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研究的语言对象角度来看,目前缺乏针对二语的隐喻能力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以一语为对象的研究,且大都是集中在隐喻理解方面。

由于不同研究在其所使用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实验语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导致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而从二语(例如英语二语或汉语二语)角度研究隐喻生成能力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分歧。

其次,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认知风格/流体智力与二语水平交叠因素的影响在隐喻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一般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理解甚至自主产出隐喻的能力。

古往今来,关于隐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着眼于隐喻理解和识别,较少地涉足到隐喻生成,尤其是生成新奇隐喻。

心理学中大多数关于创造力和智力争议最后结论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具有小范围的重叠。

但研究这些执行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争议的。

分析高层次能力,如流体智力(Gf)能产生比分析低层次能力和完成个人任务更强的关系。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根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一、隐喻的根本含义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

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

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所表达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

〞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根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附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

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根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

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

外国隐喻研究综述英文版

外国隐喻研究综述英文版

外国隐喻研究综述英文版A Review of Foreign Metaphor ResearchesMetaphor, as a fundamental feature of language,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linguistic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in metaphor has been expanded beyond the traditional domain of language to include various fields such as psychology,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oreign metaphor researches.Firstly,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propos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eory in metaphor study. They believed that metaphor wa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ognitive one,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human conceptualiza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pplied this theory to explore metaphor usage in various cultural contexts, reveal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time, emotion, and morality.Secon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ainl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media coverage. Metaphors are powerful communication tools that can shape people's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beliefs. The study of metaphors in communic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language is used to shape social reality.Thirdly, metaphor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Many literary works are imbued with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which add aesthetic value and depth to a text.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im to investigate how metaphor is used in literature and how it affects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a work.Finally, the metaphor study also includes theapplication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and business. Metaphorical thinking helps to promot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education, such as pedag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In busines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s used in marketing and branding to generate innovative ideas and improve product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In conclusion, metaphor research has been expanding across various fields. The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nd application have been the main areas of research. Future stud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metaphorical usag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other domains. The study of metaphor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nd how people think and act.。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分支,在语言学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隐喻不仅是语言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是思维的基本原则之一。

隐喻性的语言是语言自身隐秘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语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语言学源头的探索和认知,会让人想到传统的修辞术,隐喻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隐喻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虽然每个隐喻表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文化的共性却塑造了汉、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相似性。

对隐喻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和诠释英美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深厚文化背景,从而正确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英美文学;评论文章;隐喻;研究:H31 :A1.前言隐喻是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普遍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之一。

隐喻在文学创作和语言表达中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语言学家一直在进行隐喻的研究。

2.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2.1隐喻语义分析可以根据雅可布逊对等原则理论、索绪尔组合理论、聚合理论、选择限制条件理论以及转移特征理论等,对隐喻的语义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隐喻语义的产生过程,专家和学者得出重要的结论:聚合层面意义的隐喻转向了组合层面意义的隐喻。

而对隐喻语义的分析,要依据会话含义理论进行研究和判断。

如果人的自身隐喻系统是封闭的系统,那么可以通过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把握另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由此形成了开放性的意象系统【1】。

开放意象系统的形成不仅是人们认识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认识进步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开放的隐喻系统中,人们可以冲破自身的限定,进入到新的艺术环境中。

正因为如此,开放的意象系统使文学艺术的隐喻思维创造变成可能。

因为人类的最初思维和记忆是不容易抹掉的,人们会常常回到记忆的起点部分。

所以,人类自身的隐喻系统在获得了新的隐喻系统后,自身已经存在的隐喻系统是不会消失的,而且自身的系统仍然是隐喻系统的核心部分。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作者:陈婷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

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

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

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

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

(胡壮麟,2004)Richards用语旨和载体来指相互作用的这两种思想,这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逐步形成了认知范畴的隐喻研究。

4.认知隐喻论莱考夫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

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详细的说明。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作者简介:朱春霞,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孙志祥,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21-1-28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战争隐喻英译研究(2011—2019)”(KYCX20-1914)。

此。

除了对隐喻的可译性存在质疑之外,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隐喻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翻译,并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Verona-Elena (2019:90—99)提出,在完全不可翻译和易于翻译的隐喻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程度的可翻译性。

他主张使用归纳法来探讨介于可译与完全不可译之间的隐喻翻译。

谭业升和葛锦荣(2005:59—63)提出基于隐喻概念系统的映射条件,以帮助翻译人员理解隐喻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处理隐喻翻译研究问题的第一步在于解决隐喻的可译性问题。

尽管隐喻可译性问题已得到广泛讨论,但学者仍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潜在空间。

2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自Newmark 对隐喻翻译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来,国内外对隐喻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

传统上,隐喻翻译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进行研究。

直到1980年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才开始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

作为隐喻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喻翻译研究也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涵盖不同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2.1 修辞学领域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大众眼前。

在隐喻研究发展初期,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分析隐喻翻译。

Newmark 是隐喻翻译修辞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和杰出代表,并就隐喻翻译提供了特定的规则。

他认为,一旦隐喻得到确认,译者就需弄清隐喻的类型,然后根据特定的隐喻类型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

他区分了隐喻的类型,并提出了七种翻译隐喻程序(Newmark ,2001)。

国内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研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国外学者。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研究经历了由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察和研究,同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命题,这是隐喻研究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命题在不同文化认知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ичПушкин)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一生短暂却作品丰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旧在认真写作。

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一生创作了800多部诗歌作品,其中爱情和友谊是其最主要的诗歌主题。

我国的普希金研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普希金的个人生平到作品,从他的生活到创作都有许多研究成果,普希金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展,这对于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分析研究中。

研究意图并不在于对普希金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而是想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在俄语及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一点支撑,借以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俄语文本提供一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800多首诗歌,以期解决以下问题:总结出普希金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如将爱情喻做人、火焰、战争、音乐、液体等),阐释这些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对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欧美国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源地,概念隐喻又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以目前,西方也是研究概念隐喻最为活跃的地方。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又被称为隐喻研究的集中营。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是人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使用具有象征和抽象的意义,能够充分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

因此,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直到20世纪,隐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

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如隐喻概念、隐喻解释和隐喻传递等理论。

其中,隐喻概念是指隐喻的形式和特点,隐喻解释是指研究隐喻的阐释和理解,而隐喻传递则是指隐喻的作用及其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二、隐喻的类别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视觉隐喻、思维隐喻等几类。

其中,语言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进行隐喻。

例如,“他是一只老鹰”、“我的爱人是一团火”等。

而视觉隐喻是指通过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喻。

例如,“你的心如花一样开放,点亮了黑夜”图像中的花和灯就是一种视觉隐喻。

思维隐喻则是指通过类比或推理来进行隐喻。

这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发现逻辑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

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更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类比。

隐喻通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转向了数学、物理、工程、商业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隐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外隐喻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等。

隐喻是言语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具有象征和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隐喻对于我们理解和吸引别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英汉情感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情感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情感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一、前言部分1.写作目的: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最重要的人生体验。

情感影响人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对情感的研究就成为研究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情感本身是抽象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

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索,并用英汉相关文化来阐释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和差异。

“喜”、“怒”、“哀”、“惧”这四种是人类的基本情感,非常具有代表性,故本文选择以此为例展开讨论。

希望从英汉情感隐喻的研究入手,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帮助我们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体会隐喻反映的深层特点。

2.相关概念彭聃龄(quoted in 于婷,2008)指出,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

情感的表达是基于体验。

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我们的情感和感觉神经的体验有着系统的关联。

他们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了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讨论的隐喻就是所谓的“概念隐喻”。

该观点认为,概念隐喻是用隐喻形式来表达的概念,隐喻不光是一个语言问题,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赖以思想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

他们把隐喻研究引向了认知领域,开创了新的方向。

人们为了更加了解情感,往往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同样Mey,J.L(1993)指出,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国内隐喻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束定芳(2004)指出,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思维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

感谢观看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则了隐喻在社会交流和社会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并 探讨了隐喻在社会批判和文化重构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国外隐喻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不同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 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 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尽管国外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 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 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国外隐喻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在语言的 运用和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抽象概念。在文学 领域,研究者们探究了隐喻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隐喻在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功能。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揭示 了隐喻在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3、隐喻的语境和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还能够探讨隐喻的语境和意义。通过对大量含有隐喻 的语言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隐喻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意义变化 情况。例如,通过对英语新闻语料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政治家 们使用隐喻来形象地表达政治观点和政策,而这些隐喻的意义往往因政治立场和 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深化对隐喻认知机制的研究:目前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 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运用更加先进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等方法和技术, 探究隐喻在大脑中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
4、研究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隐喻在不同领 域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育、广告、外交等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对这些领域中的隐喻应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隐喻研究的实用 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隐喻是指把一种事物用于概括另一种事物。

在语言表达中,隐喻常常是指某个词汇或者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在表面上似乎与字面意义不符,但通过隐含的联系,可以理解它隐藏的意义。

而认知隐喻识别是指人类对于一种隐喻表达的意义有着自然而然的理解能力,并可以快速识别与之相关的特征。

在国外,认知隐喻识别已成为语言交流方面的焦点,很多研究也涉及到汉语隐喻识别方面。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认知网络系理解隐喻的根本基础,否则,即使是对表面意义的理解都是无法完成的。

在认知隐喻识别方面,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基本概念,他们认为,隐喻借助了概念的“结构转移”来实现概念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中,就包含了一定的认知加工机制,而认知隐喻识别研究则可以奠定此基础从而加深对隐喻的理解。

研究表明,认知隐喻识别可以被归纳为“基础隐喻”和“推演隐喻”两个部分。

其中,基础隐喻是指那些因为我们生活经验而变得自然,因而无需特别适应的隐喻。

例如,我们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由时间为隐喻来源的比喻,即通过类比得到“时间和金钱都是具有价值的”,这是因为“值”的概念是一种基本而自然的认知结构。

而推演隐喻是指那些难以理解的隐喻,其中不仅仅包括所谓的“推演阶段”,更加关注的是来自于概念隐喻结构的派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例如,一个人“掉入爱河”这一隐喻表达,可以通过把“感情是水”和“处在水中会淹死”这两个基础隐喻相结合,得到爱情对象让人心潮澎湃难以自拔之意义。

在实际的应用中,已经有一系列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有关政治选举,有一些研究比如选择选民对候选人的隐喻通常会影响投票决策;在商业领域,有关于品牌和标识的隐喻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与产品相互沟通。

通过对汉语隐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隐喻,这不仅有助于汉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强化了语言交流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认知隐喻识别的提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交流,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

汉英时间隐喻对比研究综述

汉英时间隐喻对比研究综述
规律 。
物或新的概念 , 其结果就是 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 , 更
主要的是 一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 一领域 的经验用来 说 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 的一种认知活动 。因此 , 汉英两种 语言不约而 同地用空 间、 实体 、 人、 容器等已经熟悉 的概 念来 隐 喻时 间。 那么, 时间隐喻在汉英两种语 言中的表现是否一致 呢 , 有没有差异性呢?笔者 以学界对汉英 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为基
期满攀
L i n g u l 《 : r e s e a r c h
汉 英日 寸 间隐 喻 对 比研 究综 述
口 赵 小 波
( 浙 江广厦 建设职 业技 术 学院 浙 江 东 阳 3 2 2 1 0 0 )
I 摘要 】 很 多学者运 用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中提 出的理
的思维方式等原 因, 汉英 两种语 言中时间隐喻也有一些 不同的
地 方 本 文 对 汉 英 时 间 隐喻 对 比 的研 究成 果做 了整 理 和 汇 总 .
虽然英国唯美 主义的代表作一方面把时 间比喻成祭 品 、 溪
流、 飞燕和火焰。另一方面又极力暗示爱情 、 激情和有 关视觉艺 术的文学创 作能战胜 时间 , 成为不朽 的永恒 。刘朝晖通过分析
wh e n y o u ’ r e h a v i n g f u n . 5) T i me d r a g s wh e n y o u ’ r e b o r e d .
被主宰 1 1 个维度构成。
通过 汉英时 间隐喻的异 同对 比 , 张捷 、 曾翠萍与王永 红得 到相 似的研究结论 : 人类 具有相似 的认 知能力 、 思维过程及 一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摘要】从认知语言学来说,隐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隐喻中不仅蕴藏了语言学的思想,也反映出了人类的思维。

隐喻性的语言是文学自行隐秘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探究和认识语言学派的始源,一般会让人想到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在社会文化大背景的趋势下,隐喻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的隐喻会反映出不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思想,而文化中存在的共性使得中文、英文中的隐喻具有了类似的功能,分析与探索隐喻的内涵以及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中隐藏的文化背景和主要思想,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评论文章;隐喻;修辞手法隐喻是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基本类型。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就会发现身边的隐喻表达,会感受到其中不可缺少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广大研究学者才会乐此不疲的深入研究。

将隐喻仅仅描述为一种修辞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逐个突破、就事论事、多方位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进行考察,认识是无法达到全面的【1】。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隐喻,本文阐述隐喻的含义,并探讨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最后研究隐喻的应用和隐喻发展。

1.隐喻的含义分析隐喻的语义,可以按照索绪尔组合理论、雅可布逊对等原理理论、选择限制条件理论、聚合理论、以及转移特征理论进行分析。

研究学者通过研究隐喻语义的产生过程得出:聚合层面意义的隐喻转变成为了组合层面意义的隐喻【2】。

对于隐喻语义的分析,需要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展开研究与判定。

如果人自身的隐喻系统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可以通过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去掌握另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化的意象系统。

开放化意象系统的形成是人们认识和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认识进步的起点。

综合来讲,开放化的隐喻系统中,人们可以突破自我的限制,进入新的艺术环境。

同时,开放化的意象系统会使得文学艺术中的隐喻思维创造具有可能性【3】。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一、相关理论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理论主要源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合著《隐喻我们生活的方式》(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理解为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认知和思维。

我们常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以及未知的前途。

在隐喻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概念隐喻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指出概念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之中,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他们的理论架构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上所述的相关理论为概念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

概念隐喻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言中的隐喻使用进行分析,学者们可以发现隐喻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有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也成为了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学者们可以验证概念隐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有研究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时,他们会产生与旅程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影响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实验方法为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

正如Mark Turner(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句法自主自足;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

顺便说一下,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

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1·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年)。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

西方许多研究,例如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 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

大体上说来,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但隐喻在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眼中却不那么幸运了。

他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

然而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样,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

从洛克、休谟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文学理论书籍,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只起修饰作用。

Ogden等人著《意义之意义》(1952)一书,贯串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感情语言(比喻性语言)与叙实语言(非比喻性语言)。

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一个重大发现,而一切语言混乱产生的根源,恰恰是混淆了这二者的界线。

国外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论诗歌隐喻的专著《隐喻:诗歌的逻辑》,也沿用了柏拉图的观点,尽管书中对隐喻作了别开生面的归类与分析(Brig gs&M onaco, 1990)。

当然,坚持要区分字面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学者,也是有其理由的。

他们认为这种区分涉及到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两分:真对伪,现实对想象,约定俗成对创新,不变的对变化的,稳定对不稳定,非类比对类比,表义对涵义,固定的对动态的,首要的对次要的,等等。

说法尽管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认为字面语言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是派生的,寄生的,次要的。

比喻性语言的地位已是这样,要是隐喻属于比喻性语言,那么它的价值之低,就不难想象了。

但当代一些学者感到按这种传统观点研究语言现象,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他们发现许多人对语言中许多句式、表达式熟视无睹,于是提出一种Or tony和Malmkjaer称之为“建构论”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话语的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意义是要构建的,而不是直接感知的,使用语言的非字面意义并未构成一个特殊问题。

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建构论原为Jea n Piaget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成认识。

其中涉及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机制,以及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等复杂的过程(参见袁毓林,1996;皮亚杰,1995)。

隐喻理论借助建构论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相互作用说,用以解释隐喻的形成。

这一点,以下还要详谈。

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这是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属于普通语言,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2.对隐喻两项(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隐喻的结构并不复杂。

隐喻可以是一个词组、句子。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A是B”;一般形式是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形式虽然简单,内容却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法。

基本式“A是B”中的A和B是两个项;推而广之,一切隐喻都有两个项。

试以英语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被描写的对象(sky),常见的说法是“目标”(ta rg et),用来描写对象的词项(crying),常见的说法是“始源”(source)。

这也是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点在描写与被描写的概念上。

值得注意的是:Black认为谚语、寓言或谜语也都可以看作是隐喻(1962:27);Lakoff 等人(1989)中有许多谚语的例子,如:“Big thunder,little rain”(雷声大,雨点小),也可以看作是隐喻。

这里只有比喻的始源,比喻的目标在这里并未出现,而是指人们理解到的意思。

Lakoff等人说,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12· “无效的努力”。

按:这跟汉语中的理解有些不同。

汉语的一个理解是“声势很大,但却做得很少”。

为什么有不同?Lako ff等人认为是文化不同所致。

理解虽然不同,然而都是隐喻,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Richards(1936)提出,把A项称为“话题”(to pic)或“语旨”(teno r),B项叫做“载体”(v ehicle)或“根据”(g round)。

他强调隐喻中词项的“冲突”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不相容。

Black把A项称作“主体、主项”(princi-pal subject),B项叫做“次件、次项”(sec-o nda ry subject)。

前者也叫做“语片或框架”(fram e),后者叫做“隐喻的焦点”(the focus o f the m etapho r)。

Black的命名平淡无奇,重要的是他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展了Richa rds等人提出的相互作用说。

对隐喻两项所作的分析,较早涉及到认知领域概念的是Richards。

他在《修辞学的哲学》一书(1936:93)中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事物被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着)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这是简明扼要的概述”。

又说,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同上书:94)。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个地方都谈起“思想”,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

在那里“隐喻”只看作是“字”的事情。

罗念生译的这个“字”,英语是“name”,即“名称”。

所谓“借`属’作`种’”,可以理解为借属名作种名。

当然,后人也可以理解为借“属”作“种”,但亚里士多德的确并未明确说出隐喻是借一种思想作为另一种思想。

主要是从Richards开始,对隐喻两项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Kittay分析隐喻的两项时,就是认为这两项是两个内容域;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的转移,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见Kit-tay,1989;林书武,1994)。

Lakoff等人(1980)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

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不单单是Lakoff一人,许多学者也都是这么看的。

《牛津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隐喻”条中就采用了类似观点,说“目标概念领域是作隐喻理解的领域,始源概念领域是用其去比喻地理解目标的领域。

概念隐喻就是这两部分的映现”。

我们简略介绍了各家对隐喻两项所作的种种分析。

应该说这里不是术语之争,更不是玩弄名词。

它显示着一种深刻的变化:即隐喻研究从表层进入深层。

这有意义重大的结果:申明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参看Lakoff&Turn-er,1989)。

3.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大家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

当今世界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几乎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3.1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大约有10种之多,其中许多种理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参看Beardsley,1967)。

论述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3·3.1.1 取代说(substitution v iew):用一个表达式,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结果形成隐喻。

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持这种观点。

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