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

1、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E等,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 应,保护心肌细胞。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可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细胞损伤。
3、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细胞 的进一步损伤。
4、细胞凋亡抑制剂:如某些抗肿瘤药物,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延长细胞 生命。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用法和注意事项, 确保药物疗效和患者安全。
其他防治策略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一些防治策略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如:
1、物理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等,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 其防治策略
目录
01 引言
03 症状及危害
02 背景 04 实验研究
05 药物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7 结论
目录
06 其他防治策略
引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在短暂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时所导致的进 一步损伤。这种损伤往往比单纯缺血所造成的损伤更加严重,因此对其发病机制 和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 伤的发病机制、症状及危害、实验研究、药物治疗以及其他防治策略,以期为临 床提供有力参考。
谢谢观看
2、饮食疗法:合理控制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等食物的摄入,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 重等,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它是指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缺血心肌组织。

那为什么会产生缺血的心肌组织呢?这就与临床上的疾病有关了。

一些心脏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他们会使心脏发生缺血的症状,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Ⅱ.心肌缺血的危害: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

心肌缺血比单纯性心肌缺氧无血流障碍要严重,因为前者除了缺氧的影响之外,缺血组织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及时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带来的有害影响。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是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

这种情况是由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

2是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包括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比如高原高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吸入氧减少;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致血氧含量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2是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降低。

3是心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比如说血流的阻力增加等。

4是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比如说静息点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室颤阈降低等。

5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改变。

当然还有其他的危害,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心肌缺血存在这么多的危害,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采取了再灌注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英文缩写为MIRI,最早由詹宁斯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现象。

随后又有学者在临床手术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后,心肌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接着布朗沃尔德教授在1985年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心肌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损伤心肌也能保护心肌。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第五组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xx班级:xx组数:xx成员:xx实验内容:发炎—再灌入受损的预防实验目的:探究清除自由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即不同浓度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给药时机的选择实验原理:心肌缺血再灌入受损(mri)就是指心肌细胞因发炎出现对称的、可以存活的受损,在发炎制止时,这种受损反而减轻,继而引发细胞死亡或进一步功能障碍。

所有器官都能够耐热一定时间的发炎,少于一定时间后,则可以出现再灌入受损。

自由基的促进作用就是发炎再灌入受损的关键发作学环节。

发炎再灌入时,自由基分解成激增,将并使膜脂质过氧化进一步增强、蛋白质功能遏制、核酸及染色体毁坏,因此去除过多的自由基,可减轻发炎再灌入受损。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够提供更多电子并使自由基还原成,从而去除自由基。

实验对象:5只健康成年家兔,2.0~3.0kg实验药品和器材:1.药品:生理盐水、3%的戊巴比妥钠、1g/kggsh的生理盐水、0.5g/kggsh的生理盐水、0.1g/kggsh的生理盐水2.器材:bl—420e生物功能实验系统、二道生理记录仪、压力换能器、多用电源插座、缝线、注射器、手术器械一套实验方法:1.将5只家兔分别记为a、b、c、d、e2.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全身麻醉,仰卧位紧固于兔台上3.进行气管插管,从左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经压力换能器与生物功能实验系统相连,以观察记录心功能变化。

在左股动脉插管经压力换能器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相连,以观察血压。

左股静脉连输液装置,输注生理盐水(10ml/(kg·h))和给药4.沿胸骨左缘阻断第2、3、4肋软骨,小心抠高兴包膜,在不能受损胸膜情况下曝露心脏,辨识左冠脉左室两支,用医用并无创出包扎针线在左室支中点下穿线水泵切断。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制:
内皮素 (ET) ↑ 一氧化氮(NO)↓
血栓素A2(TXA2)↑
前列环素(PGI2)↓
后果:
有助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加重组织损伤
(3)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机制:可能与白细胞释放的某些炎性介质有关
后果:①引发组织水肿
②导致血液浓缩,有助于形成无复流现象
③有利于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游走到细胞间隙,
直接释放细胞因子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


(三)心肌超微结构变化

肌原纤维结构破坏 (出现严重收缩带、肌丝断裂、溶解) 线粒体损伤 (极度肿胀、嵴断裂、溶解,空泡形成、 基质内致密物增多)

台湾野柳公园蘑菇石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一)脑能量代谢变化
ATP等均在短时间内减少 cAMP含量增加
cGMP含量下降
(二)脑氨基酸代谢变化
诊断: 心肌梗塞 问题:
1、为什么在溶栓后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2、如何防治?
台湾阿里山
3、核酸及染色体破坏 染色体畸变
核酸碱基改变
DNA断裂
(四)判断指标
O2-、OH· 1O2、H2O2 、
XO
MDA ( LPO )
SOD、CAT、GSH-PX VitC、VitE、 VitA
台东八仙台
二、钙超载
(一)钙超载的概念
钙超负荷
calcium overload CO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 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膜磷脂降解→线粒体膜受损→ATP生成↓→细胞膜、 肌浆网Ca2+ 泵功能障碍→胞浆Ca2+↑
(三)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激活XO→OFR生成↑ 2、激活ATP酶→加重细胞内酸中毒 3、激活PL→膜磷脂降解→直接造成生物膜受损

病理生理学案例典型版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学案例典型版缺血-再灌注损伤
案例版
第十章
病理生理学案例典型版
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案例
患者,男性,48岁。因胸痛约1小时入院。经心电图诊断为急 性心肌梗死(前间壁)。体检:BP 100/75 mmHg,HR 37次/分, 率齐,意识淡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给予吸氧、心电监护, 同时急查心肌酶、凝血因子、电解质、血常规等。
PTCA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Langendorff 心脏灌流装置
实验与临床资料证明冠脉重新恢复血流后, 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心肌损伤
影响因素 缺血时间: 缺血时间过短或过长 都不易发生
缺血部位:氧需求量高的器官易发生 ;缺血 后侧支循环不易形成者易发生
再灌注条件: 一定程度低压、低温、低PH、 低钠、低钙液
缺血前状态:基础疾病;缺血预适应
大鼠在体心再灌注时缺血时间对IRI的影响
缺血时间 再灌注时间 心律不齐 室速 室颤 死亡率 (min) (min) (%) (%) (%) (%)
2 10 5 10 10 10 15 10
0 000 80 47.6 47.6 25.8 60 30.0 40.0 10.0 9 9.0 0 0
单线态氧 (1O2) 过氧化氢(H2O2)
[自由基] 指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 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极易与其生成部位的其它物质发生连锁反应。
自由基分类: 氧自由基(O2·) 脂质自由基(L ·) 其他(Cl·,CH3·)
氧自由基--由氧诱发的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OFR)

病生-第13章缺血-再灌注损伤PPT课件

病生-第13章缺血-再灌注损伤PPT课件

案例三: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结词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肢体肌肉和 骨骼损伤,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 能力。
VS
详细描述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发生在肢体动 脉阻塞后,血流重新恢复时。由于缺血期 间肌肉和骨骼受损,再灌注时会引起炎症 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肢体肌肉和骨骼损 伤。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活动 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截肢或残疾。
药物治疗
使用抗氧化剂
使用细胞保护剂
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组织 损伤。
细胞保护剂可以保护细胞免受缺血和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使用抗炎药物
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 织损伤。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 能需要手术治疗。
细胞移植
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减少组织损伤。
02
优化治疗方案,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
0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 教育,提高他们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和救 治能力。
04
加强多学科协作,整合 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 全方位、高效的救治服 务。
THANKS
感谢观看
炎症介质释放
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如TNF-α、 IL-1β等可诱导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
0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早期治疗
快速恢复血流
在发生缺血后,应尽快恢 复血流,以减少组织损伤。
减轻缺血程度
在血流恢复之前,应采取 措施减轻缺血程度,如使 用血管扩张剂等。
控制再灌注时间
在血流恢复后,应控制再 灌注时间,避免长时间缺 血和再灌注损伤。
案例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1. 引言血管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是指血液供应阻断后再恢复供应。

血管再灌注实验常被用于研究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可能的保护措施。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26g,年龄8-10周。

2.2 实验组织心脏组织。

2.3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组别:- 对照组(Sham):动物接受手术操作,但没有缺血再灌注处理。

- 缺血再灌注组(I/R):动物在缺血30分钟后再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 预处理组(PreC):在缺血前15分钟,给予预处理药物。

2.4 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1. 手术动物采用深度麻醉并固定在手术台上。

2. 通过胸骨处切口,暴露心脏。

3. 用缝线将冠状动脉结扎。

4. 结扎30分钟后,解开缝线并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5. 收集心肌组织样本。

2.5 组织损伤评价方法1. 心脏组织样本定量化。

2. 彩色素沉淀法(TTC staining) 观察心脏梗死面积。

3. 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6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进行组间比较,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心脏梗死面积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面积的变化,在I/R组中心脏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 < 0.05),而在预处理组中心脏梗死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组织结构观察使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发现I/R组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和水肿,而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坏死和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和心肌组织结构损伤。

然而,在预处理组中给予药物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结构保持较好。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
0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介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
1.最早由Jennings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后缺血的 心肌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超微结构的 变化及内皮和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的无复流等现象。 2.1967年Bulkey和Hutchins也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血管重建后,心肌却 发生了与手术相关的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3. Braunwald教授在1985年J Lin Invest杂志中提出心肌再灌注是双刃剑 的观点,心肌再灌注既可以损伤心肌也能保护心肌。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介绍和实验设计
目录
0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介绍 0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设计
0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介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 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 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临床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0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介绍
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 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 1.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 2.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肺通气或换气功 能障碍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影响 1.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2.心肌舒张功能降低 3.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4.心肌电生理的变化 5.心肌形态学的改变
1.控制性再灌注(Controlled reperfusion) 2.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3.再灌注缺血后处理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 4.远隔预适应(remotechemicis-preconditioning,RIPC) 5.药理性后处理(Pharmacological postcondition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它是指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缺血心肌组织。

那为什么会产生缺血的心肌组织呢?这就与临床上的疾病有关了。

一些心脏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他们会使心脏发生缺血的症状,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Ⅱ.心肌缺血的危害:
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

心肌缺血比单纯性心肌缺氧无血流障碍要严重,因为前者除了缺氧的影响之外,缺血组织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及时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带来的有害影响。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是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

这种情况是由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

2是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包括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比如高原高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吸入氧减少;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致血氧含量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2是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降低。

3是心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比如说血流的阻力增加等。

4是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比如说静息点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室颤阈降低等。

5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改变。

当然还有其他的危害,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心肌缺血存在这么多的危害,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采取了再灌注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英文缩写为MIRI,最早由詹宁斯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现象。

随后又有学者在临床手术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后,心肌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接着布朗沃尔德教
授在1985年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心肌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损伤心肌也能保护心肌。

这就是早期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过程。

随着溶栓、PCI、CABG等广泛应用,如何减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大限度保护缺血心肌,自然成为心血管研究的热点之一。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被一步步发现。

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是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脏正常生理功能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来维持。

有研究发现,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MIRI的启动环节。

2是钙超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

钙超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起中心作用。

Ca离子能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反应,促进血栓的形成。

因而钙超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共同通路。

3是氧自由基:当心肌缺血、缺氧时,由于活性氧生成过多、超过机体正常清除能力,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膜流动性与钙离子通透性增加,破坏膜结构完整性。

4是中性粒细胞激活与细胞粘附因子:中性粒细胞激活及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了微血管损伤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发生固定粘附,并可释放大量的致炎因子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致微血管机械性堵塞产生无复流现象。

5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一氧化氮:受损内皮细胞失去了对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和选择性渗透屏障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是细胞凋亡: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钙超载、氧自由基增多,使细胞内的DNA链断裂,诱导细胞凋亡。

7同时其他的一些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小板聚集与释放以及补体系统也可能参与了MIRI的过程。

Ⅳ.临床治疗: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那如何在临床上如何减轻冠心病等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大可能挽救心肌、保存心肌细胞功能呢?临床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预防措施了,主要包括控制性再灌注、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缺血后处理、远隔预适应、药理性后处理等措施,其主要原则包括尽快消除缺血病因恢复血流;控制再灌注条件如控制冠脉灌注流量、给氧浓度等。

控制性再灌注是指通过改变一些条件参数,如物理参数(包括冠脉流量、灌注压力和温度)和化学参数(氧分压、CO2及某些盐浓度等),以减轻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是指冠状动脉多次短暂的缺血可以增强心肌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后进行的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能提高心肌对之前发生的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

远隔预适应是在心脏以外远隔器官的缺血再灌注循环。

可以是双臂、肝脏、甚至是肾脏等。

药理性后处理即通过药物干预模拟缺血预/后处理的机制达到减轻MIRI的目的,这些药物包括葡萄糖-胰岛素-钾、尼可地尔、环孢素A、心房利钠肽、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等。

虽然以上这些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由于人类心脏复杂的内在结构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复杂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依然是临床心脏病学的严峻挑战和重要课题,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种损伤性机制和保护性策略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Ⅴ.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设计:
在这里我列举了一篇相关文献,首先来看一下它的题目:LncRNA-XXX通过自噬从而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以这里可以提取到几个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自噬;糖尿病大鼠;我们研究的分子LncRNA-XXX。

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机制就是lncRNA-XXX通过自噬和凋亡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结果一,采用Microarray芯片技术筛选野生型和糖尿病大鼠MIRI后心肌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lncRNAs,发现糖尿病小鼠心肌样本中有8个lncRNAs差异表达上调,然后通过qRT-PCR检测这些上调的lncRNA的具体的表达量,发现lncRNA-XXX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糖尿病大鼠中上调倍数最大,所以选择XXX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随后针对XXX进行体外实验,当然首先是要构建体外模型,这里用体外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来模拟体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提取乳鼠的心肌细胞并培养,然后实行缺氧和复氧的措施,构建缺氧复氧损伤模型。

除了氧复氧损伤模型外,因为研究的是糖尿病,所以这里还需要用高糖溶液培养心肌细胞来模拟糖尿病大鼠体内的心肌细胞。

在心肌细胞中分别转染XXX腺病
毒载体和特异性干扰的shRNA序列分别过表达和敲低XXX的表达,并检测转染效率。

随后检测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LDH 和SOD含量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发现敲低XXX能够是细胞中的LDH和SOD 含量正常水平,缓解缺氧复氧损伤。

接着CCK-8检测各组的细胞活力,得到相同的结果,敲低XXX能够提高心肌细胞的活力,缓解缺氧复氧损伤。

接下来,作者想知道XXX是不是通过自噬来作用于缺氧复氧损伤,于是通过WB实验检测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Atg7,Atg5,LC3-II/LC3-I和p62等蛋白,发现XXX确实能够改变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

体外实验结束后要进行体内实验了,首先需要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比较成熟了,在这里就不在啰嗦了。

同样这里通过在大鼠体内转染XXX腺病毒载体和特异性干扰的shRNA序列来过表达和敲低XXX的表达,随后检测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磷酸激(CK)和CK-MB等血清心肌酶来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大鼠心脏产生明显损伤,但低表达XXX能够缓解心肌受损程度。

随后通过利用心脏B超及心导管的方法评估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和XXX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血糖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利用超声波分别检测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心脏产生明显损伤,糖尿病大鼠比正常大鼠的损伤更严重,XXX低表达能逆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接着对糖尿病小鼠与正常血糖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

检测的指标有心率(HR)、左室收缩末压力(LVSP)、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左室压最大升降速率等,然后取出大鼠心脏进行伊文思蓝-TTC双染,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直观的反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

接着用Tunel染色和WB实验检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XXX对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大鼠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大鼠凋亡和自噬的水平,而XXX低表达能够减少凋亡和自噬,逆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思路:首先通过芯片分析确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下糖尿病大鼠中高表达的lncRNA-XXX,然后针对XXX展开研究,分别针对心肌细胞构建体外缺氧复氧模型和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对比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受到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
伤更严重;低表达lncRNA-XXX通过自噬和凋亡从而缓解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的全部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