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1-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1-苏教版

必修四回眸教学案课题: 第三专题时间:年月6日篇目总汇: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文以气为主《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教学目的: 、体验和感受唐宋诗文的艺术感染力量、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重难点:古诗文鉴赏方法教法:教师指要,学生巩固练习过程:必修四回眸教学案课题:第四专题时间:年月日篇目总汇在演讲厅《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问答之间《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交锋时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教学目的、通过复习,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语言表达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无需寻找了,先生,我恳求您,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

我们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一切,来阻止这场既已来临的战争风暴。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于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

如果我们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

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

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

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余地了。

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_望海潮教案必修4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_望海潮教案必修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林清玄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

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牡丹亭》。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解读汤显祖这部经典之作。

《牡丹亭》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通过这个凄美爱情故事,我们将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以及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牡丹亭》故事情节,掌握作品基本内容。

2. 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2. 教学重点:文本语言特点,故事情节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牡丹亭画作,引发学生对美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牡丹亭》故事情节,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人物形象,讲解文本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作品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

4. 例题讲解:针对文本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1)分析杜丽娘人物形象。

(2)从文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2. 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3.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寓意深刻4. 社会背景:明朝中叶,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牡丹亭》中人物形象,不少于300字。

(2)从文本中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汤显祖其他作品,如《紫钗记》、《邯郸记》等,解明代戏曲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牡丹亭》戏曲表演,加深对作品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语文》第一单元《反对党八股》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党八股的定义及危害;2. 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3. 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党八股的定义、危害以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2. 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语言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党八股的定义、危害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党八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展示党八股现象的实例。

b. 学生讨论:什么是党八股?党八股有哪些危害?2. 课文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a.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b. 解释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a.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讲解。

5. 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避免党八股?a. 学生分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反对党八股》2. 内容:a. 党八股的定义、危害。

b. 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c. 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党八股的定义、危害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b. 请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八股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雷雨》教案课题:《雷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话剧相关文学常识。

2、明确人物关系,了解戏剧冲突。

3、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4、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难点: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度的黑暗和罪恶。

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精讲点拨、归纳小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雷雨是最剧烈的天气现象,它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阵容,以其席卷一起阴霾、冲刷一切郁闷的刁悍力,遮天蔽日、霹雳摇滚而来。

高尔基在《海燕》中曾纵情呐喊“让狂风雨来得更强烈些吧!”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一鸣惊人之作就是《雷雨》,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去探讨那个款项主宰、虚伪修饰、罪行积聚的世界中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吧。

一、自主研究:(学案和课本)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跳舞、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糊口。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不同迥异。

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孕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类地方戏。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

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走近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究。

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文的教学设计。

此教学活动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了解本文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古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古文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用词;•理解并掌握本文的结构和脉络。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老师出示范文作者林则徐相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典故,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以烘托出本文的独特性。

步骤二:朗读和理解老师指导学生全班朗读本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并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分析篇章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和脉络,并带领学生探究文中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用法和含义。

步骤四:探究语言风格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用语,并从中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步骤五: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总结文中描写的场景、人物和情感,并对本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展开讨论和交流。

步骤六:作文实践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写作实践,创作出与本文相关的小说、诗歌或散文,并对所写作品进行互相分享和点评。

五、课堂展示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合作讨论、写作实践等形式,完成了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要求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内涵,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比如写一篇关于文学名句的感想或者写一篇类似于本文的小说或诗歌。

七、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伐檀(魏风)》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伐檀(魏风)》教案

《伐檀(魏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12二、能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时光匆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想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劳作,战争来临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平安适时又是如何把酒言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四首诗,穿越遥远的时空,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了解《诗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经》的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

(投影)并让学生勾画课本“相关链接”。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三、教学《伐檀》1山西芮城东北一带。

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

《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2投影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三百囷县鹑不素飧通假字:寘通“置”县通“悬”34奏。

5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

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句式丰富6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高中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必修四

高中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必修四

《奥林匹克精神》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的一次演讲,本课教学,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演讲实践。

关于文本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2、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3、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和体会,概括、总结《奥林匹克精神》这次成功演讲的经验,并在演讲实践中锻炼、提高演讲能力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体验相结合,以学生体验为主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走进2008年,我们迎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雪灾,地震,洪水……雪灾没有冰冻我们的意志,地震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洪水没有冲垮我们的精神。

一场又一场的灾难,让我更加坚信中国人的勇气,让我更加深切地相信中国的未来。

2008年,我们在灾难中更加坚强!2008年,我们依然阔步前进!第29届奥运会就是我们前进的号角,听,号声的前奏已经响起。

让我们昂首走进奥运,走近顾拜旦。

2、了解顾拜旦顾拜旦(1863——1938)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

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

他光辉的一生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3、朗诵课文整体把握(1)教师简述课文内容,并板书要点。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4、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关于《诗经》参看课本“相关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二、教学《氓》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字读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故都的秋》和《囚绿记》。

具体内容包括:1.《故都的秋》:品味故都的秋色,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章节内容:第13节,描绘故都的秋色;第46节,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眷恋。

2.《囚绿记》:通过对比手法,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章节内容:第13节,描述绿色的魅力;第46节,揭示人类对自然的束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故都的秋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重点:品味故都的秋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学习:(1)学习《故都的秋》: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关键语句,分析作者情感。

(2)学习《囚绿记》: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文学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家乡的四季之美。

5. 小组讨论:讨论故都的秋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故都秋色:清、静、悲、凉作者情感:眷恋、思念2. 《囚绿记》人与自然:束缚、渴望、矛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描绘家乡四季之美的短文。

2. 答案示例: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黄满地,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冰天雪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都的秋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秋天的文章和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2、赏析《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投影: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而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艺术繁盛的时期,他的兴盛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元代统治者重视佛道,轻视儒教,许多读书人无用武之地,纷纷以创作杂剧自娱;其次,元代经济由废到兴,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再次,元代统治者对歌舞艺术有偏好;第四,北方诸民族的乐曲传播,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方式。

二、元曲简介。

1、元曲的类型。

元曲是元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包含剧曲和散曲。

剧曲包括南戏与杂剧。

杂剧与南戏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本中的曲词有很强的抒情性。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

宋词发展到后来,日益精致,不是和人民的审美需求,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文化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影响下,出现了我们称之为“散曲”的诗体。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牡丹亭》一课。

该课选自教材的第三单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内容包括《牡丹亭》的作者简介、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分析、精彩片段解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掌握其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领悟《牡丹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提高审美情趣。

3.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培养对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牡丹亭》的剧情梗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难点:《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牡丹亭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 剧情梗概:简要介绍《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整体框架。

4.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特点。

5. 精彩片段解析:挑选《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如《惊梦》、《寻梦》等,进行深入剖析,领略古典戏曲的魅力。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剧情的理解。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解答示范,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作者:汤显祖2. 剧情梗概3. 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4.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诗意盎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情,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物特点、情感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紫钗记》、《南柯记》等,了解其创作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牡丹亭》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两首》。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 诗句解读与赏析- 艺术特色分析- 情感体验与主题思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风画面或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诗两首》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信息,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诗歌学习教师领读《古诗两首》,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深入赏析分析诗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中,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主题探讨围绕诗歌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将古代的智慧和情感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仿写古诗词、绘制诗意画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两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两首》的感悟短文,可以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也可以是对诗歌意义的思考。

3. 搜集与《古诗两首》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准备下一次的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将学生分成五组:概念组、命题(判断)组、推理组、规律组、综合评判组。

1、前四组先试做四项子练习,然后再看逻辑理论。

2、前四级划出有关逻辑知识点,再做课文思考练习。

3、综合评判组四项子练习全做。

4、课外延伸练习一。

二、全体学生全面学习逻辑理论,四项子练习同步完成,教师相机点拨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布范围的思维形式。

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布范围的反映。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图示):①全同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2、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语句“人是动物”(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命题是通过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只有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反问句才表达命题。

性质命题是简单命题的一种,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一般逻辑书上都称之为直言命题。

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

主项是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谓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联项是联系主、谓项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质”;量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量”。

如:这个(量项)铜器(主项)不是(联项)酒壶(谓项)。

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说,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

⑴、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声声慢(1)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声声慢(1)教案
提示:他们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就启示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化虚为实。以“静”为例。(多媒体展示)
写一段话,表现场面非常拥挤。
结课
这首词写的是无与伦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作业
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所蕴涵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的“愁”情。
析课
找出课文中的意象(借景抒情)
找出表意象的词,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
联系所学过的诗词知识,引导学生把握这几个意象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意象的含义。
小结: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这些意向,浸满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在这些意向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愁?
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本文的背景思考愁的内涵。
探课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中的名句,并出示练习题
通过练习,准确把握这个句子的妙处
悟课(学习本文对我们的写作和鉴赏诗词有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你觉得该怎样去鉴赏一首诗词?
学生讨论
出示古人写愁的诗句。(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他们是如何写愁的。
李清照《声声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朗诵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赏析诗词。
3.情感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文化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愁”的内涵。
2.把握意象的特定含义。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教案雷雨一、教学目标1.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2.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3.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4.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文本主旨以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必然灭亡趋势。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2.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展示XXX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3.3、XXX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三、教学方法1.1、情境感悟法2.2、分角色朗读表演法3.3、分组讨论法4.4、提问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XXX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XXX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雷雨》)二.简介及《雷雨》1910年9月24日,XXX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

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

XXX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

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

少年时代的XXX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XXX进入XXX,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XXX,演出过XXX、XXX、XXX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根蒂根基。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牡丹亭》章节。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以昆曲形式演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本节课主要详细讲解《牡丹亭》的第一折“游园惊梦”,内容包括:剧情梗概、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人物关系及形象、主旨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把握故事情节发展。

2. 掌握本折中的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本折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剧情发展,掌握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昆曲《牡丹亭》选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分析生僻字词、句式结构,解释人物关系及形象。

3. 例题讲解:针对本折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剧情梗概。

2. 黑板右侧:本折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3. 黑板中央:人物关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情节:杜丽娘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相识相爱,因梦而病,病中思念梦梅。

(2)人物形象和关系:杜丽娘:聪明美丽,对爱情充满向往;柳梦梅:英俊潇洒,对杜丽娘一见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教案】《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

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

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旁贯异闻,著“后传”数十篇。

“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

《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钦佩。

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

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

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义》。

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

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断代历史。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缺乏司马迁那样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他每每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又由于他奉旨修书,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却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

但班固作为一个历史家,还是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因此,在一些传记中也暴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罪行,如《外戚列传》写了宫闱中种种秽行,特别是成帝和昭仪亲手杀死许美人的儿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残忍险毒的本质。

《霍光传》揭发了外戚专横暴虐及其爪牙鱼肉人民的罪行,在一些字里行间表示了对他们的谴责。

《东方朔传》抨击了武帝微行田猎和扩建上林苑扰害人民、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

在《汉书》的一些传记中也接触到了人民的疾苦,像《龚遂传》中他写了人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因而铤而走险,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对那些能体恤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如龚遂、召信臣等都特为表扬,对酷吏则肯定其“摧折豪强,扶助贫弱”的进步一面,又斥责其残酷凶暴的一面。

此外,班固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东方朔的怀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现了他的爱憎。

这些都是《汉书》值得肯定的地方。

作为史传文学,《汉书》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

《陈万年传》通过陈咸头触屏风的细节,写出了陈万年谄媚权贵、卑鄙无耻的丑态;《张禹传》也只通过了张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谈话,写出了张禹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

最著名的是《苏武传》。

它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德,通过许多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 《咏史诗》《汉书》(《前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问题探究(一)、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对苏武的评价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二)价值----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纪传体《汉书》:本纪列传表志(三)、关于气节的名句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四)、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反面人物来烘托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使苏武形象更真实丰满,生动高大.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四、基本知识(一)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其一人夜亡(名作状)宜皆降之 (使动)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单于壮其节(意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算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

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1)shu 计算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 列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

cu 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

shuo 屡次当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1)表处所。

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

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1)表助动。

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

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

将。

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

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译为“授??官职”。

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篇二: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教案潘传华【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导入新课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