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土地政策学PPT课件
第27页/共32页
土地政策的产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 到实践的反复提炼的过程。要保证土地政策的高效 运行,有必要将来自于实践的土地政策加以实验, 通过实验加强对土地政策观察、总结、分析、并发 现和纠正问题,证实可行后再全面推广。
第28页/共32页
1.4 土地政策学逻辑框架
按照土地最高层次和最佳用途的原则以及可持 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可将土地政策划分为三重框 架即:
因此,土地经济学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土地政策的制定,使土地政策 的制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第14页/共32页
1.2.4 土地政策学与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是综合运用政治、行政学及现代管理科 学原理,对土地和人地关系实行政府干预、调控和管理,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15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对象和目的相同; ②实施环节相同; ③土地政策对土地管理进行指导,土地政策确立了土地管 理的目标,规定了土地管理主体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④土地政策目标需通过土地管理行为加以实现。
第16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区别: ①范畴差异; ②主体差异; ③实施方式差异。
①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土地资源利用政 策;
②通过市场机制协调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 的土地开发政策;
③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土地资源生态政策
第29页/共32页
• 自然物质框架重点在于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达到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目标。
• 经济利用框架关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需求所要求的土地供给满足。 • 生态环境伦理框架是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更高层次,其内涵包括有人类
土地政策的产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 到实践的反复提炼的过程。要保证土地政策的高效 运行,有必要将来自于实践的土地政策加以实验, 通过实验加强对土地政策观察、总结、分析、并发 现和纠正问题,证实可行后再全面推广。
第28页/共32页
1.4 土地政策学逻辑框架
按照土地最高层次和最佳用途的原则以及可持 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可将土地政策划分为三重框 架即:
因此,土地经济学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土地政策的制定,使土地政策 的制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第14页/共32页
1.2.4 土地政策学与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是综合运用政治、行政学及现代管理科 学原理,对土地和人地关系实行政府干预、调控和管理,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15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对象和目的相同; ②实施环节相同; ③土地政策对土地管理进行指导,土地政策确立了土地管 理的目标,规定了土地管理主体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④土地政策目标需通过土地管理行为加以实现。
第16页/共32页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之间的区别: ①范畴差异; ②主体差异; ③实施方式差异。
①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土地资源利用政 策;
②通过市场机制协调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 的土地开发政策;
③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土地资源生态政策
第29页/共32页
• 自然物质框架重点在于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达到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目标。
• 经济利用框架关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需求所要求的土地供给满足。 • 生态环境伦理框架是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更高层次,其内涵包括有人类
关非农建设用地开发与利用课件
解决方案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引导, 协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 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总结词
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非农建设用地开发与利用问题的关键,需要推 进制度创新和改革。
详细描述
现有的土地制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产权不明确、流转不顺畅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土地用途管制
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限制非农建设用地改变土 地用途,保护农业用地和 生态用地。
土地征收与补偿
制定合理的土地征收和补 偿标准,保障被征收土地 的农民权益。
土地税收政策
土地使用税
对非农建设用地征收土地 使用税,调节土地资源的 利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增值税
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土地 增值收益征收土地增值税, 抑制过度投机和土地浪费。
行为。
土地出让是非农建设用地开发的 重要环节,通过出让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化运作。
土地出让应当遵循公平、公正、 公开的原则,确保市场竞争的公
平性和透明度。
2023
PART 03
非农建设用地利用策略
REPORTING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规划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
重要性
非农建设用地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各 类产业、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非农建设用地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非农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 速,非农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发展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非农建设用地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非农建设用地开发与利用也 将更加注重节约集约和生态保护。
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土地利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 障不足等,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发展趋势与前景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入市意义
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01
宅基地定义
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
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02
改革试点政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结
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 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流转原则
土地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 、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程序
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当 报发包方备案。
生活垃圾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 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生活 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07
结论与展望
总结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主要内容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土地利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利用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 障不足等,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发展趋势与前景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入市意义
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01
宅基地定义
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
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02
改革试点政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结
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 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流转原则
土地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 、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 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程序
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当 报发包方备案。
生活垃圾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 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生活 污水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07
结论与展望
总结农村土地利用及其制度课件主要内容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PPT课件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不一致,土地产权关系混乱 土地流转政策缺失,土地市场发育缓慢 缺乏农民合作组织相关政策 农民的土地产权残缺不全
.
2
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政策的核心,但现行政策对此说法不一。 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对土地的所有制问题做 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制”,“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 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 所有。”《土地法》虽然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明确到底属 于哪一级集体所有。而农民在土地处置权上又受到国家和集体的干 预,缺乏自主性,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户对土地的投入。
.
3
建国后农村一直实行无偿性的土地分配和使用制度,这种制度在建国初期 是无可非议的必然选择。但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后50年的今天,这种政策 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土地的商品属性,导致土地流转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双向 流转,高层次的单向流转很少。另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过短。在第 一轮土地承包改革中,土地的承包期被规定为15年,在1998年颁布的《土地管 理法》中,将耕地的承包期延长至30年。《物权法》第126条延用了该规定。 但从农地使用的效率来看, 30年仍然是一个短期限。
.
8
地租、地价是调节土地流转的经济杠杆,其评估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 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设。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地租、地价形 式的确立直接解决了实际操作中价值尺度的难题,使土地流转可以在不同 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以及不同的社区之间通行,从而使土地转让报酬规范化、 制度化,成为流转活动中利益补偿的准则。另外,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 中介市场,建立相应的信息中介与发布组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 络,勾通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同时承担提供信贷、技术、物质服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耕地保护政策PPT课件
一项基本国策”。
❖ 1986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199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计 划和建设用地审批,提出建设占用耕地的要承担开 发土地的义务。
❖ 1994年8月,国务院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
1998~2003年 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初建期
5
(一)1978~1985年 保护意识觉醒期
❖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垦荒地,促使耕地 面积逐年增加。
❖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 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要求基本 建设和农村建房不能乱占滥用耕地。
❖ 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房看作当时 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之一。
❖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 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 (三)蔬菜生产基地; ❖ (四)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
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有关规章对基本农田保 护制度作了规定。
16
耕地占用税
❖ 1987年4月1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征税目 的在于限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建立发展 农业专项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协调发 展。
❖ 2、土地管理局(1986年2月)→国土资源部 (1998年4月)→垂直领导(2004年)
❖ 3、保护政策→最严格的保护政策(2003年10月)
❖ 4、提高耕地占用税(1987年→ 2007年)
❖ 5、占补(量)平衡(1999年)→占补(质)平衡 (2006年)
❖ 6、基本农田(1994年)→永久基本农田(2008
❖ 1986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199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计 划和建设用地审批,提出建设占用耕地的要承担开 发土地的义务。
❖ 1994年8月,国务院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
1998~2003年 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初建期
5
(一)1978~1985年 保护意识觉醒期
❖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垦荒地,促使耕地 面积逐年增加。
❖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 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要求基本 建设和农村建房不能乱占滥用耕地。
❖ 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房看作当时 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之一。
❖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 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 (三)蔬菜生产基地; ❖ (四)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
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有关规章对基本农田保 护制度作了规定。
16
耕地占用税
❖ 1987年4月1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征税目 的在于限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建立发展 农业专项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协调发 展。
❖ 2、土地管理局(1986年2月)→国土资源部 (1998年4月)→垂直领导(2004年)
❖ 3、保护政策→最严格的保护政策(2003年10月)
❖ 4、提高耕地占用税(1987年→ 2007年)
❖ 5、占补(量)平衡(1999年)→占补(质)平衡 (2006年)
❖ 6、基本农田(1994年)→永久基本农田(2008
案例一: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PPT课件
伴随经济增长,中国农地非农化加速
▪1978—2000年 耕地年均减少26万hm2 ▪农地非农化加快:3800万亩(350万亩耕地), 2003 ▪2000-2009年: 0.20%-0.25%
图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0.00
-10
-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规划的信息基础--虚假与空中楼阁 ▪ 规划修改的随意性—土地管理失去基础 ▪ 规划的制订、批准、实施和监督主体同为一体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三)政府管理或政策失灵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政划拨 ➢土地配置市场程度低、市场缺位 ▪2001年有偿出让面积只占2%;98%行政划拨 ▪2003年宗地20%、面积24%有偿使用;76%行政划 拨 ▪有偿出让中80%为协议;招、拍、挂出让只占15% ➢ 扭曲土地价格--价格过低,多占用土地 --征用:出让:市场三种价格比 1:10:50 --招标是协议地价的3-5倍 --拍卖是协议地价的4-10倍
20
0.300
0.250 15
0.200 10
0.150 5
0.100
0 0.050
-5
0.000
GDP增长率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图3 1978-2002年建设占用耕地比例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地非农化趋势 0.28%(1995-2005) 0.31%(2006-2010)
农地非农化的积极作用
▪1978—2000年 耕地年均减少26万hm2 ▪农地非农化加快:3800万亩(350万亩耕地), 2003 ▪2000-2009年: 0.20%-0.25%
图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0.00
-10
-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规划的信息基础--虚假与空中楼阁 ▪ 规划修改的随意性—土地管理失去基础 ▪ 规划的制订、批准、实施和监督主体同为一体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三)政府管理或政策失灵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政划拨 ➢土地配置市场程度低、市场缺位 ▪2001年有偿出让面积只占2%;98%行政划拨 ▪2003年宗地20%、面积24%有偿使用;76%行政划 拨 ▪有偿出让中80%为协议;招、拍、挂出让只占15% ➢ 扭曲土地价格--价格过低,多占用土地 --征用:出让:市场三种价格比 1:10:50 --招标是协议地价的3-5倍 --拍卖是协议地价的4-10倍
20
0.300
0.250 15
0.200 10
0.150 5
0.100
0 0.050
-5
0.000
GDP增长率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图3 1978-2002年建设占用耕地比例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地非农化趋势 0.28%(1995-2005) 0.31%(2006-2010)
农地非农化的积极作用
【培训课件】土地利用政策与土地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幻灯片PPT
“非法〞通常情况下也是违法,但主要强调缺乏
法律依据的行为。
28
〔一〕理 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违法转 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
条例?〔国务院令第55号〕第19条:土
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
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
?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明确要求工业 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 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 的最低价标准。 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工业用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 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7
三、土地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22
〔五〕关于出让最低价
1、协议出让最低价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
部21号令,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第四条 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 价。 第十七条规定: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出让国 有土地使用权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17
(四)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程序 1、编制并公布土地出让方案 国有建立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 让活动,应当有方案地进展。市、县人民 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 开展方案、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年度方案、城市规划和土地市 场状况,编制国有建立用地使用权出让年 度方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 向社会公开发布 。
• ?土地管理法?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 权〞都是关于土地权利的规定。
• 物权法:除关于动产的规定外,几乎其他 条款都与土地权利有关。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PPT课件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性质的两种说法: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使用权:承包权是集体让 渡给该集体成员的使用权 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在现 实中演变为两部分,当发生农地流转时,所有权、 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其承包权本身就具有所 有权性质。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局限性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具体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尽管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制订了诸 多法律法规,但破坏土地承包期等已是司空见惯。说明有 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已是相当严重,同时也说明执法机关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 无法可依。 2005年3月1日起农业部施行《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作 出了规范,在这个管理办法形成以前 有关农地承包经营权 的买卖以及地役权的界定和实施规则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 规的。 法律法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农业法》规定了 土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有偿转让,但如何 转让没有具体规定,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总结:局限性为: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性、法律法规的无 效性。
1949——1978年的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
1、土地农民个人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49-1952)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 ,调 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土地集体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53-1978):将农民个 人所有的土地制度转为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与使用的土地制 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权流转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资源有 效配置的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因有国家用途管制规定, 其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市场机制难以 充分发挥作用。 在用途管制条件下,土地产权不能充分流 转,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难 以达到最优配置。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局限性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具体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 尽管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制订了诸 多法律法规,但破坏土地承包期等已是司空见惯。说明有 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已是相当严重,同时也说明执法机关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 无法可依。 2005年3月1日起农业部施行《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作 出了规范,在这个管理办法形成以前 有关农地承包经营权 的买卖以及地役权的界定和实施规则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 规的。 法律法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农业法》规定了 土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有偿转让,但如何 转让没有具体规定,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总结:局限性为:承包经营权的不完整性、法律法规的无 效性。
1949——1978年的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
1、土地农民个人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49-1952)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 ,调 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土地集体使用制的建立与实施(1953-1978):将农民个 人所有的土地制度转为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与使用的土地制 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权流转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也是资源有 效配置的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因有国家用途管制规定, 其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市场机制难以 充分发挥作用。 在用途管制条件下,土地产权不能充分流 转,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难 以达到最优配置。
土地管理概论-第10讲---土地利用篇(一)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PPT课件
2020/3/24
26
3
土地用途转பைடு நூலகம்审批
二、其他土地用途转用的审批
未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按照土地征用的程序进 行; 征用地面积>70hm2,报国务院批准,其他报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2020/3/24
27
34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
一、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一)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
2020/3/24
31
34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
相关说明: ○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满1年未使用而又可耕种并收获的,由原耕 种的单位或个人恢复耕种,也可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 ○ 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闲置费; ○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 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交由原集体经济 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由原发包单位 收回承包经营权。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 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基本农田的规划、划定、保护、监督、管理,以及违反基本农田保 护规定的处罚办法等。
2020/3/24
2
本章教学内容
31 土地用途管制 2 耕地保护管理 3 土地用途专用审批 4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 35 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管理
2020/3/24
3
31
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新政策》课件
02
土地新政策内容
土地使用权改革
详细描述
总结词:土地使用权改革旨 在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利,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01
02
03
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 农业产业化。
04
05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 作价出资,成立农民专业合
作社。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总结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旨在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保 护农民合法权益。
03
土地新政策实施情况
土地新政策实施现状
土地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 得到广泛推广,各级政府 积极响应并制定具体实施 方案。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 制宜地开展土地新政策的 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土地新政策实施过程中, 各地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相结合,促进了土地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 置。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土地新政策在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 考,促进土地新政策的持续改进
和优化。
04
土地新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土地供应调整
新政策对土地供应进行了调整,对房地产 市场产生了影响。
房价走势
土地新政策对房价的走势产生了影响,可 能会导致房价上涨或下跌。
土地资源的潜力。
经济发展转型
经济发展需要从粗放型向 集约型转变,土地新政策 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手
段之一。
土地新政策目标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土地 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保护耕地和生态
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 类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行土地政策与农业产业化PPT
2
土改
3
大跃进
4
文化大革命
5
人民公社
6
土地商品化
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国家通过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国 家土地管理局。
1987年国务院提出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同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 了一块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这是 新中国建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拍卖。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国家在保留土地 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使用者,这是中国土地 使用制度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政手段的划拨 制度,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尽快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已经是一种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农 村改革现在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城市改革了。
9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达到 并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 规划期间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 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 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现行土地政策与农业产业化
1
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
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1950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7年 ,“大跃进” , 文化大革命。
家庭联产承包制: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 岗村 “大包干”的创举,在邓小平等领导人 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 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 事业的蓬勃发展。
集体对土地的垄断,加剧了土地的真正管理者-——基层干部——利用垄断土地 的优势地位对土地的使用者——农民——的索取;在现行财政体制的巨大压力下, 这种索取的随意性日益增大,农民不堪重负,致使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基层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
土改
3
大跃进
4
文化大革命
5
人民公社
6
土地商品化
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国家通过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国 家土地管理局。
1987年国务院提出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同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 了一块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这是 新中国建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拍卖。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国家在保留土地 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使用者,这是中国土地 使用制度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政手段的划拨 制度,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尽快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已经是一种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农 村改革现在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城市改革了。
9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达到 并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 规划期间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 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 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现行土地政策与农业产业化
1
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
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1950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7年 ,“大跃进” , 文化大革命。
家庭联产承包制: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 岗村 “大包干”的创举,在邓小平等领导人 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 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 事业的蓬勃发展。
集体对土地的垄断,加剧了土地的真正管理者-——基层干部——利用垄断土地 的优势地位对土地的使用者——农民——的索取;在现行财政体制的巨大压力下, 这种索取的随意性日益增大,农民不堪重负,致使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基层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
土地整治培训讲义PPT课件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
展望到2020年。
规划数据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 充分应用基本农田上图、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 经济社会数据及各类调查成果
规划审批
规划成果报经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并做好衔 接;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市 级 规 划
要在省土地整治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明确本行政区土 地整治的方向,提出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依 据省规划下达的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重点落实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县 级 规 划
主要确定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布 局、时序和工程措施,明确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时序,提出土 地整治资金投入和安排计划,制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数量潜力测算
方法二: 针对第二种调查方法
αdi =Adi—Abi
ΔS =
∑ n、
(a di
×Si)
(i
=
1,
n
其中n为坡度级别的个数)
α=ΔS /i=1S
式中:αdi—典型区新增耕地系数(%)
Adi—典型样区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
用地和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典型样区面积的比例(各坡度级别样区分
规划实施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整治项目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 没有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不得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加强规划监督检查,禁止随意修改规划 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规划技术路线
基础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
调查分析
重点课题研究
耕地保护新政策PPT课件
13
第13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总体目标 牢牢守住全省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 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757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889万亩,确保“十三五”期间 全省建成1081万亩、力争建成1823万亩高标准农田,稳步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 保护,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 衡政策体系,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 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7
第7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8
第8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优先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严保严管
▪坚持统筹协调
9
第9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坚持严保严管。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 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 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已经确定的 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绝不能随便占用。
24
第24页/共29页
耕地保护主要举措
(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 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市县政府要切实督促建设单位落实 责任,将相关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提高补充耕地质 量。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 改造,在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 实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加强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综合 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 染耕地阻控修复等,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强化土壤肥力保护,有效提高耕地产能。
第13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总体目标 牢牢守住全省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 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757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889万亩,确保“十三五”期间 全省建成1081万亩、力争建成1823万亩高标准农田,稳步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 保护,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 衡政策体系,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 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7
第7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8
第8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优先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严保严管
▪坚持统筹协调
9
第9页/共29页
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坚持严保严管。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 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 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已经确定的 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绝不能随便占用。
24
第24页/共29页
耕地保护主要举措
(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 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市县政府要切实督促建设单位落实 责任,将相关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提高补充耕地质 量。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 改造,在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 实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加强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综合 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 染耕地阻控修复等,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强化土壤肥力保护,有效提高耕地产能。
中国土地问题分析概要PPT课件
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
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
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
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
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
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
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
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
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13.9%,人口占全国的41.2%,耕
地、园地、林地、居民点、交通
、水域的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
,牧草地占1.6%,低于中、西部
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水源
缺乏,生态脆弱,面积相对较大
。
•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
差异较大。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
均衡,直接影响土地的开发利用
的区域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土
地利用程度高,中西部未利用面
•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 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
•
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
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
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
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
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
旱地.
•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
•
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1.6亩;有林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
过速农地非农化的现实问题
3.失地农民问题与社会安全 ➢ 市场定价与广场定价 ➢ 兰德公司的报告 ➢ 泰晤士报:“官商勾结”,3000-4000万失地农民 ➢ 土地的“非农化”与农民的“本土化”:症结所在
4.边际土地开发、环境退化与贫困
➢占补平衡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边际土地与土地质量退化 ➢环境退化与贫困
年份
图4 大陆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农业人口 耕地
台湾地区农地数量减少与农业人口减少同步
图5 台湾的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
近20-30年中国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土地危机
水土流失 116 --180万km2(1949-1990) ✓土壤流失量: 10亿T/年
土地荒漠化 34.4万Km2 速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24.67万hm2 /年
0.05
0
5
0.10
10
15
0.15
20
25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占用耕地(%)
0.20
30
35
0.25
40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GDP增长率(%)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伴随经济增长,中国农地非农化加速
▪1978—2000年 耕地年均减少26万hm2 ▪农地非农化加快:3800万亩(350万亩耕地), 2003 ▪2000-2009年: 0.20%-0.25%
图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占用耕地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0.00
-10
-5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问题的提出:农地非农化与土地退化 土地过度非农化的经济学原因 土地可持续利用--市场的作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政府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不可避免的现象
➢ 加拿大 1966-1986年为了建设70个城市占用了30 万公 顷农地
➢ 日本1950年到1979年,工业化占用133万公顷高质量的 农地
总经济价值的含义及其分析框架
直接使用价值
鱼、薪材、娱 乐、运输
市场分析、 享乐价值、 替换成本
总经济价值 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
火灾控制、风暴 防护、外部支持
损失回避成本 预防支出、生 产函数法
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
意愿评 估法
意愿评估法
图6 以湿地为例的总经济价值构成及其评估方法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大陆农地数量与农业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公顷
900,000 850,000 800,000 750,000 700,000 650,000
10000.00 9800.00 9600.00 9400.00 9200.00 9000.00
➢支撑经济增长 ➢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一、问题的提出
过速农地非农化的现实政策问题
1.中央对食物安全的担心:三个下降 耕地面积下降:0.1-0.2% 粮食总产量下降 人均粮食占有量
2. 经济低成本过速增长 土地资源低效利用: 投资与产出指标 经济质量与泡沫:产业结构雷同与低层次 ✓中国用世界1/4的钢、1/3的煤、1/2的水, 创造了世界3.3%的GDP 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总终限制
草地退化 1/3草地退化;133.33万hm2 /年 草产量下降30-50%(20年内)
土地资源退化面积:5.39亿hm2 ,占国土56.2%; 耕地资源退化面积:6666.67万hm2 ,占总面积的50%
➢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贫困 300多个贫困县、1.7亿人生活在严重土地退化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20
0.300
0.250 15
0.200 10
0.150 5
0.100
0 0.050
-5
0.000
GDP增长率
建设占用耕地比例
图3 1978-2002年建设占用耕地比例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地非农化趋势 0.28%(1995-2005) 0.31%(2006-2010)
农地非农化的积极作用
一些事件
➢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撤职 经济问题?执政不利?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几起重大土地案件 青岛崂山事件:区委书记“一支笔”批地 江苏铁本事件: 违法占用6000亩耕地
➢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清查: 纸能包住火? ➢ 土地收购储备(以地生财)的整顿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基本的判断: 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土地问题已成为中
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
前言
土地乃万物之源,农民生存之根,经济发展 之本,更是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之源。如 何分割土地权益,权衡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农民 之利益,协调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之发展,寻找 “鱼与熊掌兼得” 之策,乃是本世纪初中国农 村政策之要题。
中国土地非农化政策分析:政府与 市场的作用
(二)制度因素 农地产权残缺 ▪ 谁是地主?是找不到还是不想找?50%农民认为是国 有 ▪ 农户承包权:残缺不全、内涵模糊、时效性 ▪ 集体土地产权:弱质、受歧视 ▪ 农户不能成为农地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城镇土地制度模糊 ▪城镇土地产权主体之争:法律主体与行施主体 ▪地方土地储备制度与经营城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目标的严重偏离 ▪土地成为地方政府获取经济发展和政绩的主要财政与调 控手段
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焦点 宏观经济失控的原因 行政违法的典型 社会不稳的根源 官员腐败的温床
公共政策一些战略性考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确立 “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 土地制度改革与防止重复建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土地征用条例”—国务院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土地管理行政体制改革: 国土管理垂直领导
二、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原因
(一)土地利用的内在特性--市场失灵
土地利用效果的外部性 ➢外部经济性:绿地及其生态环境价值 ➢外部不经济性 ▪砍伐森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的公共物品性:粮食准公共物品与粮食安全 土地利用价值的多样性:难以认识和权衡
农地利用的市场失灵导致农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无法纳入 经济决策,农地效益低估,过快非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