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
疫苗和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但风险不同。
前者经过灭活、减毒、基因技术等有效处理,不似后者那样,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
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也寄希望于疫苗。
4月13日,一个由全球120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速度。
据报道,中国、美国等国已经有多种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
疫苗要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多方面的临床验证,才能得到批准投入市场。
对于艾滋病这种重大疾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
(改编自冯玉婧《疫苗是战“疫”的有效武器》)材料二:(改编自新华社发、朱禹制图)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新冠病毒的鉴定和测序,于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这为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以及各国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启动二期临床研究。
该疫苗以改造过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搭载新冠病毒的S基因,使人体产生对S蛋白的免疫记忆。
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一期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二期扩大样本量,确认初步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三期确定是否使用。
这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年以上。
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
(摘编自彭芸《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材料四:疫苗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
评价疫苗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在传染病流行期内,能否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
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高三】福建省莆田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语文

【高三】福建省莆田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中考高三试汉语(满分150分钟)(时间150分钟)I.古诗词阅读(36分)(I)课堂知识(13分)1。
填空下列著名的文章和句子。
(8分)(1),中等偏下。
(诗经?流氓)(2)虽然丝绸和竹弦没有繁荣,但一饮一吟,。
(王羲之《兰亭文集序》)(3),谁在和平相处?女孩们嫉妒剩下的蛾眉,依赖废墟中的烟雾。
① 对丹来说,私人叫仆人喝酒,带出城外可以四五英里,然后再喝一杯。
② 他知道关廷福做了什么,对这个家族的伟大美德大发雷霆,拿了一把斧头。
④ 当你离开的时候,你只应该犯罪,而应该迫切地哭泣和饮酒。
⑤ 我为公众伸冤杀人。
我罪有应得。
如果我离开,我就不是男人了。
⑥ 每年,高级官员都会产生怀疑。
经过十几次调查,他们很难辞职,死在监狱里。
A.①②⑥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5.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不正确()(3分)A.关廷福偷偷带着仆人喝酒,带他出城喝酒,未能实现仆人家族让仆人作伪证的计划。
b、关廷福用斧头救了霍。
为了保护自己,霍以喝酒的名义邀请关廷福,并将他困在家中。
c、关廷福除强扶弱的正义之举感动了县官。
县官想帮他减轻罪责,但关廷福没有改变供述,县官只好依法宣判。
d、村民们认为关廷福只是个囚犯,不值得表扬。
作者对这种说法感到愤慨,认为关廷福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6.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该县官员很坚强,富有同情心。
它们被赋予意义,并命令主脑属于霍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 左父,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出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
② 草溪驿:这个地名连同下面的中州、福州和巴江都在四川。
③ 作者是:这是。
④ 春山魂:指桃花。
(1)请欣赏“软水、柔桨声、绿草”中“柔”和“柔”的美。
(4点)(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4分)贾妈妈的81岁生日即将到来。
2021年福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福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
”王夫之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
”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
“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
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
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
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
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
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
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
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
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上学期平和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莆田七中20-21上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社会记忆是民族良知的彰显。
华夏民族( )的优秀文化,如同滔滔江河,生生不息、( )。
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说:“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样的( )让我们意识到:“五四”精神一百年来都在激厉我们前行,为其建造一座历史博物馆,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1、下列与文中加点字“滔”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岛B.涛C.韬D. 绦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彰显B.撰文C.爱戴D.激厉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博大精深喋喋不休火眼金睛B.博大精深源源不绝真知灼见C.博学多闻源源不绝火眼金睛D.博学多闻喋喋不体真知灼见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A. B. C. D.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约有67.3%左右的国民认为应当召开读书节。
B.做好复学复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密切配合。
C.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我们勇敢向前。
D.新时代青年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下面是某村一则通告的主要内容,其中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本村将于7月1日起对南门路段改造升级,届时该路段将封闭施工,禁止行人和车辆光临。
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A.届时B.光临C.敬请D.谅解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和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
这种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平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平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
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平和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 1
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1
B.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C.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C. 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倒在了不远的一片苇席上。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 1
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语文阅刊公众号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另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不过她说她要走了,她还会常来小屋的。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和父亲一起。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