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0点,中共中央总书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身着中山装,乘坐一辆红旗牌轿车,缓缓驶出天 安门,开始了全国、全世界亿万人注目的国庆 60周年阅兵式。中山装做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 礼服,它同时也承载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请思考:请你说一下中山装的由来?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③新文化运 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间文化交 流和融合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答案:A
1.(2010· 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 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 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010年5月9日凌晨,被誉为“世界高铁第一跨” 的镇江京杭运河特大桥180米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拱桥主 跨胜利合龙。这标志着京沪高铁镇江段全线贯通,也标 志着全长1 318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全部结束。
请思考:你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中国传统的代步工具是轿子 改革前交通不便,电 和马车等。 车汽车不多见,自行 2.民国时期,新式交通工具如 车较为普遍,步行出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开始 行最常见。改革以后 盛行。 大改善,铁路公路和 3.由机械牵引的汽车、电车等 航线,航空运输普及 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 快,电报电话互联网, 的重大进步。 生活真是大改变。 4.轮船、火车、飞机是更为先 进的交通工具。 温馨提醒: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 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3.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一、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预习案(做全优设计第39页课前预习)一合作探究一: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二合作探究二:我们现代在衣、食、住、、习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特点?衣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饮食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住宅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习俗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序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12的生活单调、呆板。

3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念。

第一课时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教材解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变化的背景:近代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2、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式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3渡。

4、变化的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2式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菜系。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和调味品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大量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居室(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6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如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以及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故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史实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基础。

加之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教材结构设置分明、图文并茂、内容浅显易懂,往往造成学生喜欢读教材,不关注课堂的局面,或对课堂呈现的内容浮光掠影的感知而缺乏深入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归纳、比较来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

故本课应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的变化中引起学生深刻体验为切入点,有效推动学生的探究、分析、思考。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1
3.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两部分,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阅读作业: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献,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短文,分析变迁的原因、影响以及个人见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实物教具:如服饰、餐具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感受历史变迁的实物。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实物展示,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历史认知。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3.写作练习: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某一历史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巩固练习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资料查询等方式,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过程,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情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 二、近现代国人服饰变化简表
阶段
表现
清朝前期
长袍马褂旧式 旗袍
鸦片战争至新 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西 装、中山பைடு நூலகம்新 式旗袍
新中国成立至 中山装、列宁
十一届三中全 装连衣裙、军

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以来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宽大 拘谨
中西合璧 新旧并存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等级 森严
带有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 烙印
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改革开 放;切实关注 民生;中国与 世界接轨,西 方文化习俗大 量涌入
变化表现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 改变。勤俭节约,无 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尚的主流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 幅的提高,衣食住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 理性思考: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 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政治色彩强烈 巩固独立
朴素单一
阶级斗争
美观大方 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 思想解放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单元总结
知识图解 专题归纳
知识图解
专题归纳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 一 次
一、鸦 争近片 以现战 后代以中民外侵涌化来我国地国,入大国开半资,都“四始封本上市洋次沦建主海崛货大为社义等起”的半会入近大社殖;代量会生在江与显城活变被地以著市化迫区前的变开,相变化放 人 比 化 尤的 民 , , 其沿 的 发 特 明海 生 生 别 显沿 活 了 是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必修2
单元总结
• 1.近代以来,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迁。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有了质的变革。轮船、 火车、汽车、飞机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各 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 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 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近代以来,通讯工具发生了巨 大变迁。从电报、固定电话、寻呼机到移 动电话,这些通讯工具使信息的传递越来 越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 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报刊业逐步
• 3.要突出三个重点:(1)近代以来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近代以来交通和 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 4.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现代社会生活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 本单元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本 单元时,可以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 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 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同时,本单元 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学习时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精品教育.doc

泾华学校课时教案任课教师:杜绒学科:历史任课班级:高三授课时间2019 年11 月日课时:课题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教学难点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及其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教学方法分析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学生自学环节认真研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回扣教师精讲环节社会生活变迁的三大阶段1.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叶,突出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1978年,改革开放后,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①衣:近代“断发易服”,改穿西装;现代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②食:近代引进西餐;现代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各地餐饮业飞还发展。

③住:由平房转变为楼房,2019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

④风俗:解放妇女: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主张废止妇女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老爷”“大人”。

历法节日:近代改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交通工具的发展①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要点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要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知识要点归纳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详见课标★部分)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知识要点归纳
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详见课标★部分)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3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式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同学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假期的?”(从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地引入旅游)“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今天就要到一座大城市去游览一番。

”(向学生展示现代上海外滩图片,在学生欣赏繁华的外滩时,老师转移话题)“不过我们要去的不是现代化的大上海,而是要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一百多年以前的上海。

”(展示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滩的图片)指着老上海的图片对同学们说“现在就让我来做一次导游,带领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近代上海的百年变迁,看看近代上海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二)推进新课讲解图片,感受新知图片展示:第一篇——衣着篇(展示清代旗装)大家看这是什么衣服?清代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汉族妇女的上衣和下衣则是分开的,称为“上衣下裳”这两种衣服都是十分宽大肥胖的,那时女性衣服是不显露形体的。

这与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的男性穿什么呢?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首先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富家小姐、太太们开始模仿西方女性的穿着,穿西洋礼服。

与外国人交往比较密切的男士穿起什么服饰?穿起了西装。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中国近代史这一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直至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更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此后,中国历经了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每一次的变革与抗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

二、思想觉醒与文化变迁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中国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矛盾与革命斗争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时代。

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推动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爆发。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到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再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走向了新中国的诞生。

四、历史意义与启示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不受外来侵略的欺凌;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强盛;只有紧密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结语: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2

历史第二课堂回眸
教学目的
通过一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能力,为了更好地总结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能力再上台阶,特组织本次活动.
活动过程
一.历史第二课堂的认识
中学历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

它是在国家规定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教育活动。

中学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

它有利于学生开阔历史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能力。

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历史故事演讲
历史故事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历史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表现力;锻炼胆识,启迪心灵、创新思想,获得学习与生活的灵感,对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
“我的课堂我作主”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和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四.历史手抄报分享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以文字书写为主,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创办历史手抄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拓展视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感知。

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活动点评与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说课稿

历史组 刘思远
一、课程标准
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
面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篇目,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多且散。要注
意内容的选取,做到突出重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纯真,热情,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形象思维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
作探究能力。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
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片,照片交流,小故事的阅读、小短
剧的表演,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教学方式:体验、探究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教学设备等。
4、前期教学状况: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点,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简单
处理,课上同学间交流。要学生收集自己以及家庭成员的新旧照片并做好给学生展示交流准
备。编演剪辫子的小短剧,再现历史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传入我国
2、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3、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4、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
会的变化
5、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
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
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
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
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的表现。难点是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
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照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
加工,使学生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有直观的认识。
课上交流展示,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学过程: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
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
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本课设计了多种形式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包括资料的搜集、
老照片的展示、讲述老照片中自己和家人的故事,阅读相关的有趣小故事,电影技术发明的
探究、角色扮演剪子的小短剧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老照片的交流展示中,学生放松身心,在热情洋溢中交流、回忆美
好瞬间,整个展示交流过程中是快乐的,幸福的,深刻认识到照相技术传入我国对人们生活
的重要影响;在表演剪辫子短剧中,给与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历
史小短剧的激发下,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学生的纯真的本性也可以更充分
展现出来。通过活动的设计,激发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升华认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活动的精彩画面。可以做成电子相册形式展示。
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
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
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
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8课 的内容:社
会生活的变迁。
● 分组探究 解决疑难
一: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1、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看图片)
2、近代交通工具传入我国的情况,学生答
3、近代新式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交流讨论)
▲小故事阅读:
(二)、通讯工具
1、我们国家古代人民用什么传递信息的:(交流)
鸽子、马、烽火台、喇叭等方式传递信息,预报敌情。
2、通讯工具传入我国的情况:(学生回答)
(三)、西方的照相和电影传入我国
▲ 照片中的故事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和家庭的新旧照片,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讲讲照片中自己和家人
的故事。
师:请几个学生分别展示并描述自己或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如照相的时间,相片中的人物、
当时的生活等等。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感觉新旧照片有什么不同?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的经历,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
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师:这些无论黑白和彩色照片都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历史,那么照相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又是怎样流行起来的吗?
3.刚开始人民对于照相是什么样的反映呀?
4.那么照相最早在哪里流行起来的呀?谁最热衷于照相?
5.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叫什么(生答)
《定军山》是一部戏剧,描述的是三国事情的内容
6.照相有了那么电影是怎样发明的?
二、社会习俗的改变
学生回答在社会习俗方面都有了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装、改称呼)
▲小短剧:剪辫子的风波
1.剪辫子
讨论男子留辫影响的好坏。(中国男人留长发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自由地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在讲述现象后,明确自己的观点
——辫子该剪不该剪)
师:在短短的课本剧中,看看剪辫子的过程都受到哪些方面的阻挠?(学生答师鼓励)
师小结: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剪辫子遇到很大的阻
力。变革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中、思想上的重大变革,因此变革
也是困难重重的
2.易服装:中山装、旗袍
▲中山装、旗袍小展示
3.改称呼
两个学生表演普通百姓跪见清朝官员的情景——跪拜行礼,称“老爷”或者“大人”其他学
生对这种“见面礼”的实质发表个人的观点。
师:民国初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的重要发令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改
变封建社会等级色彩的旧称呼。
生:简单介绍改称呼的情况。明确称呼的改变的实质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追求政
治上的民主、平等的权利。
● 你说我说:“大讨论”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大家论”环节。
(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
●精彩回放
(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
些同学?哪些地方?
小结:在这节课里,我们围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探究,使我们明确的看到:随着社会
的发展,我们不断学习和接受世界先进的事物,我们的社会在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发展变化。
研究性作业:
1、 据中山装、旗袍的款式,设计一套你喜欢的现代版的中山装、旗袍。
2、近代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改变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进步,也给我们以启示,
要不遗余力地抨击和扭转社会上的不良习俗、风气,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依然存在一些急需
改进的地方,如污染环境、封建迷信、破坏公物、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问题,请同学们组织起
来进行宣传,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