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场地道路及停车场全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混合式
混合式道路可根据场地条件灵活布置,兼有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
适应场地交通流的不均匀分布、地质与地形变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 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
道路的组成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构筑物: 附属设施共交通站场
尽端式
主次分工名确,能适应地形变化,坡度升降处理较为灵活,适用于交通量较
小、货流不大或竖向高差较大、建筑物布局较分散的工矿企业。
线路总长较短,但交通便捷程度不如内环式、环通式。场地内各部分之间的
联系不够方便。
尽端式道路布局单枝线路不宜过长,一般宜,< 120m,并应在尽端或适当位
置设置回车场。回车场应不小于 12x12m。有大型消防车通行要求时,其尺寸 不应小于18mxl8m
居住区道路的分类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前小路
宅前小路即宅间通道,是从组团级道路通向各户或各个单元门前的 居住区级道路 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各个居住小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居住小区的 居住组团级道路 是居住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 小路。其路面宽不宜小于 2 . 5 ~ 3m ,以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为
场地次干道
场地支路
引道
人行道
行车 ) 通行的步行专用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
的人行道.
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安全; 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 人车分流; 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
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
居住区道路布置时适当采用尽端式道路,以减少过境车辆的穿越。 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用地的车行出入口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红线
(包括交通设施、广告牌、树木)。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内环式
内环式道路多围绕建筑布置,并与主要建筑物相平行,场地各
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便,利于分区;
适合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较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 内环式的道路网,其道路的总长及占地较大,对地形条件要求
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场地设计
□
场地道路及停车场
道路的功能
道路是场地中组织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行 往来的通道,是联系场地内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外部环境相贯通的交 通纽带。
道路是场地内人流、货流等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 道路是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煤气等市政公用管线设施的
敷设通道。
具有划分用地、组织沿路建筑的作用,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环通式和半环式
环通式和半环式的道路网比较灵活。
环通式道路直接联系场地的出人口与各个部分,线路短、交通便捷、
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公共使用特点的场地,如居住区等。
半环式道路将机动交通组织在场地中心以外,避免了机动车对场地内
部的干扰,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特别是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各个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多采用机、非分流 成部分,起着集散交通流的作用。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及其 要求。它以服务性功能为主.并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行,为场地机动车 形式,即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 出人口,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车服 出入口的首选道路。 设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出入口;其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适 务站等。 当后退,地震设防地区一般后退不少于10—15m。
道路的最大纵坡一般不应大于 8 %,个别路段可不大于 11 %。但长度不应
超过80m,最小纵坡不小于0.3%
或双侧人行道。
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
场地主干道
连接场地主要出入口与主要组成部分的道路, 是场地道路的基本骨架。交通流量较大、道路较 宽、景观要求较高。 是连接场地次要出入口及个组成部分的道路。 一般路幅宽度7.5m左右、交通流量不大。 交通流量稀少、路幅较窄,为保证场地消 防要求(路幅宽度不小于4m)而设置。 即通向建筑物、构筑物出人口,并与主干道、 次干道或支路相连的道路。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道 的设置标准,一般应与建、构筑物的出人口宽度相适 应;当有机动车通行要求时,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 3.5 m。 包括独立设置的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 (主要指自
着沿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景观等。
道路既是建筑物的依托,也是步行者活动的主要空间。
城市道路的分类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支路 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道路的联络线,主要解决一定区域内的交通 主干路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以交通运输为主,是连接城市 次干路 为城市道路网中的区域性干路。次干道广泛联系城市各个组
交点应不小于70m。
缘石转弯半径
主干路R=20~25m,次干路R=10~15m,支路R=6~9m
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
视距:行驶中的驾驶员为能够看到车前一定距离的车辆,以
便及时采取制动或避让措施所需要的最短反应距离。
S =
(S1 ) + (S2 )
2
2
场地道路停车视距为15米(S1) , 交叉口视距为21米(S) 阴影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内不得有影响 驾驶员视线高度(1.2~2m)的任何物体存在
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宽度
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米
双车道宽度6-7.5米 三车道宽度10-11米 四车道宽度13-15米
道路排水
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同时担负着排除两侧
建筑用地上的自然降水的功能。
道路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洪水淹没线1m以上。
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为了保证道路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变坡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 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
区,主要解决居住区的内部联系,必要时可引入公共交通线路。其车 住宅组团、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等。小区级道路的路面宽度应为 5~8m, 联系。其路面宽为 3 ~ 5m 主,但应保证特殊情况下机动车 (如搬家、急救、消防等 )的通行。 行道宽度不应小于 红线宽度一般控制为 20~30m。 即保证对向错车或 59m, —6 排自行车通行的要求;并可根据需要设置单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