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监测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监测

血液系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
寄居部位的改变 宿主的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皮肤与粘膜感染
心血管系统感染
外源零性感染

忍 病人
带菌者
医务人员
.
骨与关节感染
生殖道感染
五官与眼部感染
其它感染
6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甲确肝潜平伏均期潜的伏感期染:,3规0天定入院48小 时后发乙生肝的平感均染潜为伏医期院: 感3个染月;有明确潜 伏期期后非的发典艾感生型滋染的肺平,感炎均自染平潜入为均伏院医潜期时院伏7起感期-1超染:04年过。-5平天均潜伏
.
20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 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 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 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 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 病原菌数≥105cfu/ml;
5. 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 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
15
泌尿系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 菌菌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 ≥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 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1. 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 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感染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史和疫情史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等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PCR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此,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除了诊断标准外,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接种疫苗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此外,对于食品加工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预防感染性腹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医院感染定义及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定义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列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 2、常规菌检或电镜检出肠道病原体。 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 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二、胃肠道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恶心、呕吐和腹泻,无其它原因可 解释。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列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 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 3、手术或内镜标本显示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3/23/2023
5
泌尿系统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症 状,或有下腹 触痛、肾区叩 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尿管患者应结 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关节或关节囊感染的证据。 病原学诊断:符合下列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关节液或滑囊活检培养出病原体。 2、临床诊断基础上,关节液革兰染色发现病原体。
3/23/2023
9
骨、关节
二、骨髓炎 临床诊断:符合下列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病人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发热 (>38℃),局部肿块、触痛、发热或感染灶有引流物,并有感染的影 像学证据。
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前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三、胸膜腔感染。
临床诊断: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白细胞显著增高。
3/23/2023
3
腹部与消化系统
一、感染性腹泻 临床诊断:符合下列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增多,伴随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原体感染,发热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隐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

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卵阳性可提示感染性腹泻。

2. 病原体检测,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PCR、抗原检测等。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进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为感染性腹泻:1. 急性发病,腹泻次数增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2. 粪便常规检查阳性,如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等;3. 病原体检测阳性,明确感染病原体。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腹泻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史、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有利于确定感染的可能病原体;2.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时间,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六、结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腹泻病诊断标准

腹泻病诊断标准

腹泻病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诊断依据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

1.临床表现:腹泻病的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腹痛、恶心、呕吐等。

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病因,协助诊断。

3.流行病学资料:了解患者的饮食、生活环境、接触史等信息,有助于判断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

二、诊断原则
诊断腹泻病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腹泻病的病因,如感染、过敏、炎症等。

2.评估病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因和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4.动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诊断条件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为腹泻
病:
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形状改变,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3.有明确的病因,如感染、过敏、炎症等。

4.符合相应的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前言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波、陈晶晶、肖东楼、沈宝铨、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疾病。

临床上,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确定诊断。

本文将探讨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首先,病史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

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就诊前的病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患有腹泻的病人、是否饮食不洁、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病症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其次,临床表现也是诊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黏液样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便。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有所不同,有助于医生进一步诊断。

最后,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粪便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进一步推测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检查则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病原体。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一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腹泻。

然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病因和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因此,医务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总结起来,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务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然而,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病原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

力,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可分为5类。 ①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E.coli,ETEC),是旅行者腹 泻的重要病原菌,产生不耐热的肠毒素和(或) 耐热肠毒素,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液体 而致腹泻,腹泻物中含大量蛋白质。
(一)细菌感染


②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通过侵袭基因编码的 蛋白介导侵袭和破坏肠上皮细胞,引起炎性反应和溃 疡,症状与痢疾很难区分。 ③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能产生溶血素、志贺 样毒素(或称Vero毒素)等。 ④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 常见的病原之一。 ⑤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其毒力基因编码蛋白 介导集聚性黏附上皮细胞,阻碍肠道液体吸收,导致 腹泻。
(一)临床诊次于腹泻的另一症状, 根据感染肠道部位和病原体的不同,腹痛的部位和轻重有所 不同。病毒性腹泻者,病毒多侵犯小肠,故多有中上腹痛或 脐周痛,严重者表现为剧烈的绞痛,局部可有压痛,但无反 跳痛;侵犯结直肠者,多有左下腹痛和里急后重;侵犯至结 肠浆膜层者,可有局部肌紧张和反跳痛;并发肠穿孔者,表 现为急腹症。腹胀、恶心和食欲减退可见于大多数感染性腹 泻患者。呕吐的表现多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系细菌毒素所 致。 ④全身症状:病毒血症和细菌毒素可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因 此腹泻伴发热很常见;中毒性菌痢患者可能仅有高热而无腹 泻。乏力、倦怠等表现可以与发热同时出现,也可以与发热 无关,系全身中毒症状的一部分。
(三)寄生虫感染
1.贾第虫:感染多由不清洁的饮用水或者不良卫生 习惯导致,是旅行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2.溶组织内阿米巴:为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 3.隐孢子虫:该寄生虫广泛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 是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人 群,但也可以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 4.环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肠道的球虫,人类为唯 一天然宿主。 5.其他: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感染性腹泻广义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

感染性腹泻应用范围1.规定了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诊断原则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导读: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粪便有粘液、血便。

感染性腹泻患者做粪便常规检查后,可见粪便有粘液和血便。

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2.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感染性腹泻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后,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3.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由于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尿液多为血尿、血红蛋白尿及管型尿。

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感性腹泻患者不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而且血BUN、CR、AST、ALT、BIL、LDH、CK 等都可增高。

5.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250克。

诊断后,若确诊为感染性腹泻,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比如饮食治疗,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喝灌装果汁;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少饮水;药物治疗,口服蒙脱石、果胶和活性炭等吸附剂或者口服益生菌或者洛哌丁胺、苯乙哌啶等肠动力抑制剂或者甲硝唑等骄傲UN冠军药物或者硝唑尼特等抗病毒行药物;中医治疗,口服盐酸黄连素。

如果大家还有关于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专业医院的医生或者正规药店的医师。

45. 如何判断腹泻是否为细菌感染?

45. 如何判断腹泻是否为细菌感染?

45. 如何判断腹泻是否为细菌感染?45、如何判断腹泻是否为细菌感染?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肠道疾病等。

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要准确判断腹泻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们可以从症状的特点来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腹泻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高热(体温超过 385 摄氏度)和剧烈腹痛,那么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此外,如果腹泻的同时还出现脓血便、黏液便,或者大便有明显的腥臭味,也提示可能是细菌感染。

观察腹泻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能提供一些线索。

如果腹泻次数频繁,每天超过 10 次,且大便量较多,导致身体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变差、尿量减少等,这可能意味着肠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感染,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了解发病的时间和病程进展也有助于判断。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起病较急,症状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

如果腹泻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2 周),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反而加重,也需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

饮食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如果在腹泻前食用了不洁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乳制品,或者在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那么细菌感染导致腹泻的风险就会升高。

接下来,实验室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粪便常规检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在粪便中发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或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这往往提示存在肠道炎症,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粪便培养是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通过将粪便样本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可以明确导致感染的细菌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血常规检查也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如果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常表明身体存在炎症反应,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除了上述方法,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患者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那么细菌感染引起腹泻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治疗
2、纠正电 解质紊乱和 酸碱失衡
(4)低钙和低镁血症。无须常规补充钙剂和镁剂。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抽搐, 应急查血钙、血镁等电解质及血糖。血钙低者可予10%葡萄糖酸钙0.5ml/kg, 最大不超过10ml,10~20min静脉缓注,必要时重复使用。低镁血症者可予 25%硫酸镁,每次0.2ml/kg,每天2~3次,深部肌肉注射,疗程2~3天, 症状消失后停药。严重低镁血症或深部肌肉注射困难者,可静脉补充硫酸镁 50~100mg/kg·次,单次最大量不超过2g,25%硫酸镁用5%葡萄糖稀释为 2.5%的硫酸镁溶液缓慢静点,每次输注时间不少于2h,可按需重复给药。静 点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临床表现
共同临 床表现
(2)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频繁呕吐、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 (3)低钠和高钠血症。可有恶心、呕吐、精神萎靡、乏力,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发 作等。 (4)低钾血症。如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紊乱等。 (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主要表现为手足搐搦和惊厥,营养不良患儿更易发生。脱水、酸 中毒纠正过程中或纠正后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低钙血症可能。补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低 镁血症。
星状病毒
志贺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艰难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肠道病毒 冠状病毒 札如病毒属
寄生虫
隐孢子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人芽囊原虫
表1 急性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体
真菌
念珠菌Hale Waihona Puke 毛霉菌 曲霉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共同临 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改变,如稀糊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
治疗
1、补液 治疗

腹泻诊断标准

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1 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1 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611.2.1 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1.2.2 已排除由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1.3.1 粪便常规检查1.3 实验室检查1.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1.3.2 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2篇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2篇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2篇第一篇: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一)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正确的诊断对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患者。

一、病史询问病史是判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病史,重点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时间:感染性腹泻的起病通常较突然,患者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腹泻症状。

2. 就餐史:询问患者最近是否进食了未煮熟或有疑似污染的食物,以及是否饮用了未经消毒的水源。

3. 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与有腹泻病史的人有密切接触,或是否参观了可能存在感染源的地方,如医院、托儿所等。

二、临床表现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 腹泻: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多,排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通常伴有稀薄的便质。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血便或隐血阳性。

2. 腹痛:患者可能出现腹痛,疼痛通常为阵发性,并在排便后有所缓解。

3. 腹胀:由于肠道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症状。

4. 发热:某些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三、常见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识别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较多,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1.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氏菌、志贺菌等。

2. 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3.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蠕虫等。

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可通过分离和培养患者的粪便标本来识别病原体。

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标准需要医生根据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和病原体识别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准确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第二篇: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二)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准确快速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和控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另外一种常用的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腹泻: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一天排便超过3次,且大便质地呈稀薄状。

腹泻鉴别诊断

腹泻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

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

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

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

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

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

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首先需要不同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护理需要来识别。

对于每一个病例
而言,通常需要考虑如何认识患者的具体症状,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患有感染
性腹泻的可能性。

(1)病史
建立伴有感染性腹泻的正确病史是诊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患者需要清楚地报告
病史,例如具体的活动史、近期服用的药物及其他能够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不同情境环境。

病史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建议及时收集患者的病史,以便有效处理腹泻
状况。

(2)体征
检查患者的体征是诊断感染性腹泻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病房内,需要注意患者的整体
状况,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如浮肿、黄疸、发热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并准确判断病情。

(3)实验室检查
因为感染性腹泻可能伴随异常的体征,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腹泻的根源,常见检查有全血图、尿常规检查、肝功检查、肾功检查、抗凝血功能检查等。

如果检
查结果出现异常,则可能与感染性腹泻有关,从而促使医护人员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4)影像学检查
为了有效地进行急性腹泻的治疗,必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确定患者可能患有
的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检查、腹部CT检查、腹腔镜或腹腔穿刺检查等。

(5)生物标志物
当可能存在感染性腹泻发病原因时,病毒学检查或细菌学检查可以显示感染的具体类型,以帮助诊断感染性腹泻。

以上是关于诊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性的介绍,以及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几种不同的诊断
标准。

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熟悉并早日治愈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in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 临床表现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临床表现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

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5 诊断6 鉴别诊断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

参见附录C。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特征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肠炎包括除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以外的所有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为格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荚膜,有动力,抗原结构复杂。

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加热60℃30min可灭活,对含L~L余氧的氯化消毒饮用水及酚、阳光等敏感。

传染源为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以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水源,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尤其1岁以内)更敏感。

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

沙门菌感染可呈胃肠型、伤寒型和败血型。

胃肠型潜伏期多为6h~24h,急性起病,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婴幼儿交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

粪便多为黄色或绿色稀水便,3带有粘液和血,粪便镜检可见较多的白细胞及血红细胞,并可见巨噬细胞。

肠致谢性大肠杆菌肠炎大肠杆菌是格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有鞭毛。

主要抗原为O、H、K 抗原。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有3个病原群: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EHEC/VTEC),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EAggEC)。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 60min或60℃15min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致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菌者,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多见,5月~6月为发病高峰。

轻症者不发热,大便每日3次~10余次,黄色蛋花样,量较多,重症患者可有发热、呕吐、腹痛、腹胀,成粘液便,腹泻严重者可脱水、酸中毒表现。

成人常急性起病,脐周腹痛伴痢疾样大便。

粪便镜检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偶可满视野,并有大量脂肪颗粒。

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体、食品、牛奶、饮料等传播,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多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

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成人、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

症状表现i分泌性腹泻、大便呈水样。

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很少发热。

病情轻重,有的仅有轻微腹泻,有的呈重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或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EHEC/VTEC)家禽和家畜为其贮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也是传染源之一;经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儿童为主;季节性明显,7月~9月为流行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疼痛、不适,初为水样便,继之转为鲜血性粪便,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呕吐及上感样症状。

大便镜检极少见炎症渗出性细胞。

多数病人表现为自限性疾病;少数病人可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HUS)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EAggEC)主要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症状可持续两周或以上。

致泻性弧菌肠炎本标准中致泻性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河弧菌、拟态弧菌、霍利斯弧菌等。

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具有鞭毛,呈杆状或稍弯曲样,形态多变,嗜盐生长、氧化酶阳性,不发酵蔗糖。

临床分离株大多神奈川试验阳性,环境分离株一般为阴性,耐碱畏酸,对热敏感,56℃3min死亡,一般消毒剂敏感。

本病传染来源为带菌的海产品,近海淡水鱼带菌较高。

患者为传染源。

本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各年龄均易感,以青壮年居多;7月~9月为发病高峰。

本病潜伏期2h~1d,平均15h起病急骤。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重症可脱水,循环衰竭,少数有中毒性休克。

粪便呈水样便、血水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和脓细胞,常伴有红细胞,亦可见巨噬细胞。

弯曲菌肠炎弯曲菌为微需氧,革兰染色阴性,多形态性,无芽孢,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血中也产生抗O的lgG、lgM、lgA抗体,有一定保护力。

该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 5min即可灭活,对物理和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家畜和鸟类,急性期患者和带菌者可为传染源。

主要经食物和水传播,也可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

平均潜伏期3d~5d、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少数伴有呕吐;粪便呈黄色水样便,部分为粘液便和脓血便。

典型者脐周呈痉挛性绞痛。

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或多量红细胞及脓细胞。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为人畜共患疾病,系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

该菌为嗜冷菌,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可在-2℃~45℃生长。

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带菌者、患病和带菌动物。

多为消化道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

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春季较多。

潜伏期1d~10d。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可有类似于阑尾炎症状、慢性反应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以及败血症、突眼性甲状腺肿等。

粪便呈水样稀便,可带粘液,偶带脓血,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

轮状病毒肠炎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基因组为11个片段的双股线型RNA,直径约为70mm~75mm,呈球形,有双层衣壳,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电镜下完整颗粒如车轮状。

根据内层衣壳多肽构成的组特异性抗原,可分为A~G七组,其中A、B、C组和人类疾病有关。

外膜壳蛋白(病毒结构蛋白:VP)VP4和VP7是其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VP4中和抗体的作用很弱,且有一定的交叉,而VP7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在室温中可存活数月,耐酸、耐碱,55℃30min可使其灭活。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人群均易感。

A和C组主要感染儿童,以秋冬季节多见;潜伏期2d~3d,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可伴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常伴有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常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及病毒血症;大便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无粘液、无脓血。

B组主要感染成人,常于5月~6月短期暴发流行;潜伏期2d~3d,以腹泻为主,伴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症状。

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

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弄瓦克病毒肠炎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为单正链RNA病毒,无包膜,直径27mm~35mm,电镜下呈圆球状或多面状。

有很强的耐乙醚、耐酸及耐热能力。

传染源是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主要是患者;粪-口传播途径为主,散发病例为人-人接触感染,暴发流行常由食物和水的污染造成;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多见;主要侵袭成人和大龄儿童。

潜伏期24h~48h,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稀水便。

无脓血和粘液;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脂肪滴。

肠腺病毒肠炎腺病毒为无包膜的双股DNA病毒,至少分为47个血清型,其中40型和41型即肠腺病毒。

病毒呈颗粒呈球形,直径70mm~90mm,病毒体呈类似通讯卫星样结构。

腺病毒对酸碱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对脂溶剂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照射30miin或56℃ 30min可被灭活。

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可经接触、粪-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婴幼儿多发;无明显季节性,秋冬季节多发;以散发和地方性流行为主。

潜伏期3d~10d。

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可伴呕吐,发热,亦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

粪便呈水样便或稀水便,少数可有粘液;镜检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隐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生长的机会致病寄生原虫。

隐孢子虫生活史包括卵囊、子孢子、滋养体、裂殖体、雌雄配子体及合子等阶段,仅需单一宿主即可完成,整个生活史约5d~15d完成。

目前至少已发现的6种隐孢子虫中,感染人和哺乳动物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

虫卵囊对多种常用消毒剂和化学品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湿冷的环境下可存活数月或1年左右。

感染隐孢子虫的动物和人以及无症状带虫者为传播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