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转变、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从人口学的视角把“人口”作为经济主体,主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深入研究论证人口转变对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完善人口经济定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口转变;经济增长;劳动力;理论述评

当今的人口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下发生,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尤其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正在全球蔓延的生育率下降也与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变化紧密联系(王丰,2010)。也正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府政策改革提供一定条件下,人口转变才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往关于人口经济的综述通常从经济学的角度把人口看作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把“人口”作为经济主体,深入分析人口转变,通过劳动力因素,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红利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el)的主要内容是将生育率下降归因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和制度

性因素。人口转变不仅是人口的变化,更折射着社会变迁。人口转变理论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将人口系统的演进放在

宏大的社会经济历史大背景下考察,并将其变动归因于制度性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等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以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又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世界上不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逐渐演变。

人口红利就是由经济行为的差异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占总人口比例较大,人口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潜在发展机遇的人口局面。

二、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相关变量

全球视角看,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一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质量的提高;三是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四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配置。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总量生产函数为我们分析前三种作用因

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框架。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是另一项可能的增长源泉。不同行业间的生产率水平通常存在着差异。这样,如果需求结构变化使生产更偏向于高生产率的产业,资源由较低生产率的部门流向较高生产率的部门,

也会导致更多的产出。而当产业结构向生产率较快的行业转移时,这种资源再配置所导致的增长效果则更加显著。毋庸置疑生产要素是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社会经济体制政策环境的演变正是通过对改变经济要素效率和配置实现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由索洛最早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分析经济增长原动力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各种生产投入要素(比如资本、劳动投入、资源等)贡献以外的,由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如果TFP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小,说明该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如果TFP的贡献大,说明该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以外的技术进步以及其他因素。该指标数据通过欧盟委员会经济和金融事务司数据库获得。

三、人口转变、劳动力与经济增长

人口转变通过劳动力的规模及其结构、劳动力质量、劳动效率以及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等作用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

1.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劳动力规模、结构及其质量。早期研究中考虑人口变量对劳动力的影响,侧重关注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数量(Ahlburg,D.A,1985)。Martin(1997)在后

期分析经济增长的六十个变量中仅包括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力人口比例作为人口统计变量。人口转变中更为具体的年龄结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等是相对未开发的的研究领域,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在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是值得详细考察的。

人口规模限定了劳动力数量的上限,而经济活动的参与率是不可忽视的中间变量。劳动参与率反映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只有劳动参与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失业率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优势(都阳,2007)。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会降低总人口的生产性,加速人口红利的消失进程,从而减弱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蔡?P和王美艳,2004)。反之,劳动参与率的扩大能够减缓人口红利减弱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蔡?P,2010)。当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不变时,劳动参与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要素投入的多少,所以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言而喻。一些学者也对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田成诗和盖美(2005)利用中国1981年~2001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使经济增长率增加0.33个百分点。Rikiya用性别年龄别潜在劳动力(就业率+有就业意愿的人口率)与劳动参与率等指标反映了1982年~2000年日本劳动力市场的重要

发展包括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延迟退休年龄等。

劳动参与率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家庭规模、婚姻状况相关,按产业部门、地区也可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参与率(分年龄性别)、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分年龄性别)等。

劳动人口由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组成。不同的人口类型有不同的劳动力质量。劳动力质量主要与劳动者个体素质(即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关,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决定了人力资本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作用于劳动力市场还表现为其与工资之

间的关系。Carl Mosk(1985)关注了1964年~1982年期间日本人口结构和产出增长率的变化对年龄工资曲线的影响。不仅论证了总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尤其是劳动力老龄化对

相对工资的深远影响,而且宏观经济需求方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产出增长的放缓,也对年龄工资曲线起到重要作用。

2. 人口迁移、劳动力流动与经济结构。全球正在历经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Henderson,J.V,1985)。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在应对变革中面临着各种重大挑战(Hayami,Y.,& V. W. Ruttan,1985b;Henderson,J.V,1984)。正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引起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学者普遍认识到目前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流动人口对经济贡献的研究也不占少数(World Bank,1997;Ca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