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1. 引言储蓄是个人和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国家来说,居民的储蓄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在近几年的增长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略高于农村居民。
这一趋势部分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居民储蓄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居民债务相对稳定,债务负担较轻,也为居民储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3.1 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资金,从而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也为储蓄存款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居民储蓄存款有着直接影响。
当经济增长稳定、通胀率低和就业水平较高时,居民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
而当经济不景气、通胀率高和就业市场不稳定时,居民可能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储蓄。
3.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对居民储蓄存款起着重要作用。
较高的利率能够提高储蓄存款的吸引力,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而较低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
3.4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进行储蓄,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储蓄奖励政策等。
4. 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望继续稳步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资金将继续增加。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居民对养老金的需求也将推动储蓄存款的增长。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震荡上升,已经成为全球闻名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超过100万亿元,居民储蓄率为46%。
高储蓄的形成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制度设计、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当前国家政策呼吁居民加大消费力度的情况下,研究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居民经济行为规律,制订更加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消费端供给能力以及开展居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高储蓄的现状和特点分析、高储蓄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的探究、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建议。
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分析与比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数据,对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度剖析。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果:1.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量化分析;2.总结当前居民高储蓄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3.对居民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提出针对当前问题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高储蓄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并分析了其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为制订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和调研(2个月)本阶段主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收集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和案例,以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成因及其影响。
第二阶段:数据分析和论证(2个月)本阶段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以及对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1个月)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并提出针对当前问题的建议。
五、参考文献1.黄亮,我国居民储蓄下行压力的建模和政策分析[J].中国金融政策评论,2017(1)。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教育水平、金融制度和政策等。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居民储蓄增加的动力减弱。
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他们更倾向于将闲置资金用于消费,而非储蓄。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提高人们的信心,使得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而非储蓄。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居民储蓄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
其次,家庭收入状况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储蓄能力。
如果家庭收入较低,人们往往无力进行储蓄,甚至不得不依靠借贷等手段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这使得储蓄水平下降。
相反,如果家庭收入较高,人们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并有余钱进行投资和理财,从而进一步增加储蓄水平。
另外,教育水平也会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人们对理财知识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使得他们更具备储蓄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居民储蓄的增加。
此外,金融制度和政策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进行储蓄的渠道和方式。
如果金融制度不健全,缺乏稳定的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产品,使得居民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储蓄方式,这将对居民储蓄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的环境。
如果政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节俭的财政政策,居民往往更有动力进行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教育水平、金融制度和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居民储蓄的水平和趋势。
为了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改善金融环境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提高居民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加强金融教育等手段来引导居民进行储蓄。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蓄水平较低,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有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部分居民储蓄水平较低。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的文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研究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增加储蓄意识,提高储蓄率,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借助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财务目标和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示。
1.3 研究意义储蓄是居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倾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务知识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合理储蓄。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还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了解不同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更合适的储蓄产品,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储蓄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意外事件,实现个人投资,提高家庭安全感等。
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储蓄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解当前储蓄现状,指导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讲,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水平会相应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家庭有更多的余钱可以用于储蓄。
一般来说,低收入家庭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可能面临更多的消费压力,因此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和储蓄。
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储蓄水平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居民储蓄行为。
二、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水平和职业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更有可能进行储蓄。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可能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难以进行储蓄。
职业类型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有可能进行投资储蓄。
通过实证分析教育水平和职业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
有一项研究显示,有孩子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进行长期储蓄,以应对孩子的教育、养老等需求。
而无子女家庭则可能更倾向于进行短期储蓄,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单身、双职工等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家庭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在储蓄方面的行为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居民储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

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和获得基本福利而实施的一项政策措施。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福利。
然而,社会保障措施对居民储蓄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
首先,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可以表现为降低居民储蓄率。
社会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福利保障,使得居民不再需要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储蓄,而是可以将一部分用于消费。
例如,医疗保障可以减轻居民医疗支出的压力,使得他们可以更多地用于日常消费,从而降低了储蓄率。
其次,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改变储蓄用途上。
由于社会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居民可能更倾向于将储蓄用于购买房产、投资理财等长期收益更高的项目,而不是简单地存在银行中。
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较为常见,居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弱,储蓄用途变得更多元化。
然而,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
它也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居民储蓄。
例如,通过提供养老金福利,使得居民在退休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经济来源,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储蓄意愿。
此外,社会保障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减少居民因不确定性而陷入的储蓄陷阱,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进行储蓄。
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还与个人特征和家庭情况有关。
例如,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来说,社会保障的提供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闲置资金进行储蓄。
而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社会保障的福利相对较少,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另外,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还需考虑长期效应。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提供可以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整体社会的稳定性。
这将进一步促使人们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更加有信心,从而增加储蓄意愿。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使得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储蓄意愿降低。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摘要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居民储蓄存款的概念,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从人口结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解释了背后的原因。
最后,探讨了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引言居民储蓄存款是指居民将其闲置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储蓄存款作为居民个人财富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情况,对掌握我国经济的发展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2. 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趋势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储蓄存款增速在近年来有所放缓,这与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有关。
2.1 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转入退休阶段,进一步加大了储蓄需求。
而相对较少的年轻人口则在家庭成立、教育和购房等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储蓄能力。
2.2 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高收入水平使得居民有更多的储蓄能力,并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市场也进一步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渠道。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
2.3 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差异。
高收入人群往往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可供储蓄,而低收入人群则更多地用于日常消费,无法有太多的资金存入银行。
因此,不均衡的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存款的总体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居民储蓄存款可以为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考籍号:XXXXXXXXXXXX年级专业:2013级金融管理专业指导老师及职称:XXX 教授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5年09月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学生:刘丽指导老师:XXX(湖南中南大学××××学院,长沙 410128)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3)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慨念 (3)(一)储蓄的决定因素 (3)(二)有关居民储蓄影响的因素 (4)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4)(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5)(二)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7)(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7)三、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8)(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8)(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8)四、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9)(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9)(二)缩小区域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9)(三)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10)(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1)五、结论与对策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前言今年来,海内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中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居民储蓄是中国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
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
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
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
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
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
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
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
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
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攀升到2010的303093.01亿元。
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①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余额为113.86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
②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余款为3.84万亿美元,仅比2013年增加200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
2000年以后有了跳跃式的上涨;而同期的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等国家储蓄率均没有超过6%。
近几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而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主要1.社会保障感缺乏,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
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
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2.投资渠道不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
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成像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5.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6.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
在金融产品部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7.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8.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9.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基本原因有:1.被动储蓄,百姓要攒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学,养老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 虽然人民收入在增长,但是都在攒钱.内需严重不足;2.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3.高税率的影响;4.缺乏有效供给,人民需要的东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东西造出来没人要;5.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6.很多企业缺乏诚信,银行不敢贷款给他们,以至于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业想贷款却得不到,银行资产负债严重失调,资金供需状况严重畸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