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生水平的重要数据。
储蓄率越高,家庭经济越健康,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那么,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为33.9%,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中国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俭朴持家,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理念贯穿在很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居民通过过度的储蓄,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传承和保值的习惯。
(二)政策因素中国的国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储蓄存款利率高于消费信贷利率,这就促使了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
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的形成。
(三)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收入增加,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随之降低。
同时,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则倾向于享受财富保值,将更多的收入放在储蓄中。
(四)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另外一个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促进了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三、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负面因素(一)影响消费水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居民长期过度储蓄,那么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进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制约投资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制约投资,这是因为储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但有一部分储蓄资金只是闲置,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投融资难的影响。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
引言:
一、理论背景
居民储蓄存款的规模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收入、利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家庭负债水平等。
理论上,储蓄存款量应该与平均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但可能与利率有负相关关系。
二、计量模型
建立一个计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储蓄存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储蓄存款量=β0+β1*人均收入+β2*利率+β3*通货膨胀预期+β4*家庭负债水平+ε
利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较高的利率可以鼓励居民将闲置资金存放在银行,从而增加储蓄存款的规模。
因此,我们预计利率与储蓄存款量呈正相关关系。
通货膨胀预期是另一个可能影响储蓄存款的因素,由于通货膨胀将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居民可能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购买力下降,因此预计通货膨胀预期与储蓄存款量呈正相关关系。
最后,家庭负债水平也可能对储蓄存款产生影响。
过高的负债水平可能增加居民的压力,降低其储蓄存款的能力。
因此,我们预计家庭负债水平与储蓄存款量呈负相关关系。
三、数据和方法。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分析
蠡 薤
当 i 刁 1 代 论 匕 坛
—■■r 0 N
了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 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 , 居 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 居民储 蓄可以 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 动作用 , 而 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 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 从而促进居 民储 蓄的增加 。但居民储蓄的 增加却相对降低了 自身消费的比重 ,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 。 从长远 来看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 , 离不开稳 定的储蓄 , 但又不 能有过 量的储蓄 , 储蓄需 要有一个适度 的规 模 , 与经济 发展水 平相适应。 改革开 放以来 , 随着社会 和经济的 发展 , 我国居 民收入水 平有 了很大 的提高 ;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的数量和比 率也 有了很
看 ,我 国的居民储蓄存款 从 1 9 7 8年的 2 1 0 . 6 亿 元增加到 2 0 0 8
年的 2 1 7 8 8 5 亿元 。3 0 年 内增加了 1 0 3 7倍 , 平均年 增长 速度为
2 6 . 5 %。最高的年份是 1 9 8 0年 , 储蓄增长率高达 4 2 . 1 7 %, 1 9 9 6 年 以来我国城 乡居民的储 蓄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 1 9 9 9 年下降到 1 1 . 6 4 %, 2 0 0 0年下降到 7 . 9 0 %。2 0 0 0年 以后 , 中国储蓄快速增 长的主要特点是 ,居民储蓄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平 稳增 长。 其 中定期储蓄占多数比重 , 并且不断攀升。从增长速度看 , 我 国 居 民储 蓄存款的增长 明显快于 G DP的增长 ,我 国的 G DP从
C ■ ■ O ■ ■ N ■ ● ● T ● ■ EM ■ ■ ■ ■ P ■ ■ O ■ ■ R ■ ■ A ■ ■ R ■ ● Y ■ ■ EC ■ ● ● O ■ 一 N O M r C 0 S ■ ■ ■ ● ● ■ ■ ■ _ ■ ■ ■ ■ ■ _ ■ ■ _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居民储蓄存款说到底是一种金融行为,反映着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习惯。
从宏观层面看,储蓄存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居民储蓄存款意义、储蓄存款总体情况、储蓄存款行为的影响因素、未来趋势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储蓄存款对居民个人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保障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同时具备投资和创业的能力;对于国家经济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为金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帮助经济稳定增长和资金融通。
从储蓄存款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89.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7%。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更快,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4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2%。
这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财务状况。
收入水平高的个人和家庭往往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存款。
其次是利率水平。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可以刺激居民进行储蓄,相反,较低的利率则可能导致居民选择其他投资方式。
此外,金融稳定性和信用环境也会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可以增强居民对储蓄存款的信心。
最后,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拥有金融知识和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形成长期的储蓄存款习惯。
未来,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倾向于更多关注享受当下而非长期储蓄存款。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可能会提供新的投资选择,吸引部分资金从储蓄存款流向其他金融产品。
再者,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居民可能需要更多的储蓄存款来应对养老和医疗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行为。
首先,提高利率水平,让储蓄存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增加居民进行储蓄存款的动力。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本文选取1981-2007年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居民储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利率一、变量的选择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利率和制度因素。
1.储蓄增量(y)由于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是一个存量,变化趋势稳定,所以本文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增加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2.居民的收入(x1)收入是影响储蓄的第一位的因素,由于对城乡居民储蓄真正有影响的是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模型中使用可支配收入的概念。
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名义利率(x2)考虑到居民的货币幻觉,这里使用的是名义利率。
而且考虑的是一年期储蓄存款名义利率。
4.制度因素(d1)居民储蓄不仅受到收入、利率等的影响,也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制度因素。
因此,本文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将制度因素引入模型当中。
在对影响居民储蓄存款额的各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后,建立模型如下:lny=b0+b1lnx1+b2x2+a0d1+a1d1lnx1+a2d1x2+εt回归方程f检验的p值<0.01,说明回归方程十分显著,但d1、d1lnx1和d1x2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t检验,所以考虑剔出d1、d1lnx1和d1x2,重新进行回归。
通过多次尝试,最终确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lny=b0+b1lnx1+b2x2+εt二、模型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从前面的参数来看,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为正数,与储蓄增量成同方向变化,利率的系数也为正数,与储蓄增量的关系是正相关的,通过以上的检验,证明该模型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该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 统计检验判定系数r2=0.948531,调整后的r2=0.941512,说明该回归方程比较显著。
回归方程f检验的p值<0.01,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储蓄的增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分析
18- 19 9 9 9 6年为我 国储蓄存款高速增长 阶段 。在储 蓄存款基数 已经 有 了较大增 长 的情况 下 , 蓄存 款余 额 储 继续保持强劲 的增长势头 。此 阶段储蓄 存款余额 的年均
增 长率 达到 3 . % , 19 16 到 9 6年储 蓄存 款余额跃 升为 3 8 . 万亿元 。这 一阶段储蓄存款高速增长 的原因主要是 金融 部门的政策 , 使得 利率 等调控经济 的手段 市场化 , 分体 充
2 1 年 第 8期 01 总 第 2 6期 0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I oeg c n mi eain _ F rin E o o cR lt s& T a e J o rd
No 8, 011 . 2
S ra . 06 e il No 2
[ 金融市 场 ]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余额 的 现状与变动情况分析
张 玉 兰
( 安徽大学 经济学 院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 摘
要 ]居 民储蓄额 的高低 对一 国的 经济增长 、 资以及 居 民的生 活等 方 面都有 着不 同程 度的影 响。 投
通 过分析我 国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现 状 , 发现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持 续增 长, 并对 出现这 种情 况的 原 因加 以分 析, 以便 更好 地对储蓄存款加 以引导 , 发挥其更 大的经济效应。 [ 关键 词]储 蓄存 款 ; 变动趋 势; 因分析 成
二 、 国 居 民储 蓄 存 款 的 变 动 分 析 我
储 蓄的增长不 能转化为 投资 , 过度 的居 民储 蓄 抑制 了现 期的消费 , 消费需求 不足 , 资效率 低下 , 么 居 民储蓄 投 那
近三年居民储蓄数据
近三年居民储蓄数据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从近三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居民储蓄总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8年,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达到72.7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8.6%;2019年则增长了8.9%,达到了79.7万亿元;到了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依然实现了5.7%的年增长,达到了84.3万亿元。
可以看出,尽管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总量仍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第二部分:储蓄存款作为储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储蓄存款不仅是家庭长期稳健理财的基础,也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储蓄存款增长也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
2018年,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为67.7万亿元,同比增长7.9%;2019年则增长了8.1%,达到了73.1万亿元;2020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7.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8%。
虽然储蓄存款增长放缓,但总体来看,储蓄存款规模为居民储蓄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形式的稳步增长也反映出了我国居民对稳健理财的需求。
第三部分:证券、保险等非储蓄存款除了储蓄存款外,证券、保险等其他非储蓄存款类型也逐渐成为普通居民理财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形式中,保险资金规模增长最为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资金规模为18.4万亿元,2019年则增长到了22.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1%;到了2020年,则增长到了26.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2%。
而证券及其他投资基金的规模增长则较为平稳,2018-2020年其规模分别为3.3万亿元、4.4万亿元、4.9万亿元。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居民对非储蓄存款的需求逐渐增加,且保险资金也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小结总的来看,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数据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
储蓄存款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居民对非储蓄存款的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保险资金规模的增长较为明显。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蓄水平较低,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有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部分居民储蓄水平较低。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的文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研究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增加储蓄意识,提高储蓄率,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借助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财务目标和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示。
1.3 研究意义储蓄是居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倾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务知识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合理储蓄。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还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了解不同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更合适的储蓄产品,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储蓄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意外事件,实现个人投资,提高家庭安全感等。
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储蓄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解当前储蓄现状,指导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讲,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水平会相应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家庭有更多的余钱可以用于储蓄。
一般来说,低收入家庭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可能面临更多的消费压力,因此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和储蓄。
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储蓄水平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居民储蓄行为。
二、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水平和职业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更有可能进行储蓄。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可能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难以进行储蓄。
职业类型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有可能进行投资储蓄。
通过实证分析教育水平和职业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
有一项研究显示,有孩子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进行长期储蓄,以应对孩子的教育、养老等需求。
而无子女家庭则可能更倾向于进行短期储蓄,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单身、双职工等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家庭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在储蓄方面的行为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居民储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不少于1000字储蓄存款是指个人或家庭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储所得的货币或财产。
储蓄存款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行为,不仅能够保障个人的财富安全,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化和趋势预测。
一、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化1.总体趋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快速增长,到19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之后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19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6.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
2.储蓄存款组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由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存款等组成。
根据数据分析,2019年底活期存款余额为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定期存款余额为4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他储蓄存款余额为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3.地区差异我国储蓄存款余额的地区差异是很明显的,在东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低。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北京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前五位的省份。
2019年底,广东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51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1.2%。
二、储蓄存款余额变化的原因1.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水平提高会激励人们增加储蓄存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储蓄存款余额的重要因素。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储蓄存款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也很大。
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时,人们往往会增加储蓄存款以减小风险,这也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的原因。
三、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预测1.从长期趋势看从长远来看,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家庭储蓄率是一个国家居民财富积累的重要指标,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首先,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家庭储蓄率相对较高。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普遍增加,因此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储蓄。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因此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闲置资金用于储蓄。
其次,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收入水平是决定家庭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则限制了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其次,家庭支出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相应地,他们的储蓄水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可以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再次,金融机构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也会影响储蓄率。
城市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更加发达,金融服务相对更完善,因此城市居民更容易选择储蓄和投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家庭储蓄率。
而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民在储蓄和投资方面面临更多的障碍,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最后,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储蓄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推进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便利的储蓄和投资渠道。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
一、收入水平和储蓄率的关系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储蓄方面可能会更加充裕,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率越高的概率就会越大。
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都能够保持高的储蓄率。
在我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的提高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有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储蓄率并不高,这可能和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观念有关。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便更好地探讨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结构多样化,不同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越稳定,储蓄率越高的概率也会越大。
有稳定工作的夫妻双方,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单身人士或者离异家庭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于未来的规划能力更强,对于储蓄也更加重视。
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更加高。
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四、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和储蓄率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也不同,这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摘要】中国居民高储蓄额的成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居民难以消费。
其次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只能依靠储蓄来抵御风险。
教育投资需求大,家长愿意储蓄以供子女教育。
房地产投资意愿强烈,居民为购房而储蓄。
传统文化也对储蓄率造成影响。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提醒我们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消费升级。
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水平、鼓励多元化投资等。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居民储蓄率有望逐渐下降,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教育投资、房地产投资、传统文化、储蓄率、政策建议、发展趋势、成因分析1. 引言1.1 中国居民高储蓄额成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攒钱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积累储蓄来应对不确定的风险。
中国的教育投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庭都希望通过储蓄来支持子女的教育。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也导致了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意愿较强,进而增加了储蓄额。
传统文化对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储蓄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收入水平低、缺乏社会保障、教育需求、房地产投资和传统文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正文2.1 收入水平较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之一是收入水平较低。
在中国,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一些低收入群体。
由于收入较低,居民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因此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稳定和个人家庭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宏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政策因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稳增长”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居民储蓄以支持国家的投资和建设。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金融政策,例如适时地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储蓄意愿也相应增强。
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
而一旦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人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应下降。
二、微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收入水平个人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微观因素之一。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储蓄率往往也越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以储蓄。
相反,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不能够有足够的余钱进行储蓄,因此其储蓄率相对较低。
2.消费观念个人家庭的消费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其储蓄率。
在传统的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实现“节约致富”,把更多的钱财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直接导致个人家庭的储蓄率的变化。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关于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不胜枚举。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里亚尼的“储蓄生命周期论”。
凡此种种,各有千秋。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基础之上的,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生搬硬套。
现代经济理论的精髓在于,首先对某一时空的经济运行环境(即前提假设)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建立与该时空的属性贴近的、反映某一经济现象内在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论函数。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额一直持续且迅速的增长。
据报道,2003年2月末,我国国内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03万亿元;2003年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又创10万亿元新高。
10万亿元储蓄大体上相当于我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2001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达17.8%。
这种储蓄增量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表明储蓄增量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
居民“超储蓄”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在增强。
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意识明显提高。
为应对不确定性,许多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
而且我国目前的投资市场还并不健全,因此很多居民选择了保守,即传统的储蓄。
近来,居民储蓄存款的迅猛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
2004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
而2003年一至四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20.1%、19.5%、19.9%、19.2%。
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增幅同比再度下降,当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924亿元,以百分比来算,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12月末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6个百分点之多。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储蓄存款论文,居民论文,来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居民储蓄存款与个人收入分配有密切的关系。
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迅猛增加,1996年底已达38520.8亿元,与1978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33.56%,大大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居民储蓄存款是个人收入的结余,反映了改革以来个人收入总量不断扩大。
从总体上看,这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标志,成绩是主要的。
但在个人收入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个人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合理拉大的倾向。
在目前个人收入比拟隐晦的情况下,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个人收入结构状况,我们就居民储蓄存款来源构成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构成分析在分析居民储蓄结构时,需要考虑公款私存因素,以及私人经营者存款的生产经营性质。
1995年我国居民新增储蓄存款8126亿元,其中公款私存占9.6%,私人经营者存款占18.1%,二者合计占27.7%,存款额为2251亿元,如果再将其存款局部的转存利息加进去,总额达2596亿元。
一般居民实际消费结余存款仅为5530亿元。
〔见表一〕表一1995年12日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构成在公款私存中,机关事业单位存款占72.8%,工商企业存款仅占27.2%。
有相当大一局部存款实为各单位设立的“小金库〞,最终将以各种形式发放到个人手中。
对私人经营者〔包括个体户、私营业者、合伙经营者〕的存款,很难划清哪些是生产经营性存款,哪些是消费性存款,目前统称为生产经营性存款。
因为私人经营有一个显著特点,但凡消费结余的钱几乎都用于生产经营,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只有当其停业或暂不经营时,其全部存款才转化为消费性存款。
二、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组存款的构成情况截止1996年6月末,全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716亿元,占城镇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83.8%,银行储蓄仍是家庭积累货币收入最重要的形式。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与消费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对我国储蓄与消费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从储蓄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安全和发展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储蓄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储蓄政策,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提高,这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消费情况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消费品质和品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高品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汽车、家电、旅游等领域,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消费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都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再者,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重视。
储蓄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储蓄习惯可以为未来的消费提供保障,而合理的消费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加强储蓄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消费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储蓄与消费情况的监测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储蓄与消费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的储蓄与消费情况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储蓄意识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加强监测和研究,推动储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与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
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
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
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1.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
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2.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
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6]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及储蓄率状况近几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而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4]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主要原因主要有:1.社会保障感缺乏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
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
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
2.投资渠道不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