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赛获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赏景物美。

2、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足图片4张)

高中生涯的第一次远足,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次远足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其实在一千多年前,也有一群人像我们一样登高望远,走进自然,享受造物者的馈赠,与我们的野炊不同,他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做序,总述其事,写下了非常有名的宴集序——《兰

亭集序》。(板书题目)

二、解题

1、兰亭集/序:(课文注释①、⑤)

2、兰亭集/序:(优佳学案P65)

序是一种文体,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板书:兰亭集:诗集序:文体宴集序)

3、王羲之介绍(优佳学案P65)

出生世家豪族之一琅琊王氏;世称“王右军”,善书法“书圣”

(PPT呈现《兰亭集序》字帖)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共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像云一样很轻盈飘逸,如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23个“之”,字字不同,独具韵味。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描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三、学习目标呈现(教师指出学习重难点、单元提示要求)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导学反馈

1、错漏

2、我的疑问

3、优秀小组和个人

五、预习检测(PPT呈现)

1、字音(导学案预习检测)(基本没问题,不再具体呈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所以游目骋怀表凭借,用来。

(2)向之所欣所+动词,固定结构,……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4)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5)虽趣舍万殊通“趋”,趋向,取向。

(6)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同。

(7)列坐其次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导学案上1、3)

六、文本研读

(理清了文字障碍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兰亭集序》,学生思考(PPT呈现问题)

2、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3、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导学案预习检测2)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第三段作者列举了哪两类人生选择,你怎么看?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导学案时代背景)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竹林七贤,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

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痛”是什么痛?

【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怎么理解作者之悲?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七、拓展探究

(导学案问题探究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