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_赵甲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河北学刊Nov.,2010第30卷第6期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30No.6
政治学聚焦
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赵甲明,周雅难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运用了元批判方法和总体性考察方法。通过元批判方法,马克思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的遮蔽,同时去除了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0对其真实本质的遮蔽;通过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中,尤其是通过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整个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机制以及社会总体的结构,从而科学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方法论;元批判;总体性
[作者简介]赵甲明(1947)),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周雅难(1968)),女,上海市人,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6-0141-04[收稿日期]2010-02-1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历史领域是被意识形态遮蔽最深的领域,没有马克思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唯物史观就不能创立和发展。因此,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一、元批判的方法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且贯彻始终的是元批判的导向和方法,以破除各种旧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人类历史的遮蔽。元批判是前提性的批判,是先行地对前提进行澄明的批判方式,是对批判者的理论出发点的寻求和确立。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这种元批判的导向和方法,使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性条件。对此,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0[1](P776)马克思之所以能拨开形形色色的旧的历史观笼罩在人类历史上的迷雾,还人类历史发展以本真面目,首先就在于他通过元批判,先行清除了/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0对人类历史的遮蔽。
第一,马克思通过元批判,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去除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类历史前提的遮蔽。黑格尔把脱离自然怀人的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前提。而后来的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所谈论的全部问题终究还是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0[2](P64)。他们都相信观念支配世界,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把观念、精神当成历史的前提。因此,几乎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而只有为人类历史找到真正的现实的前提,才能颠覆把观念、精神作为历史前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0[2](P78)79)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
141
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0,/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0[2](P72)。因此,观念、精神、意识形式不仅不是历史的前提,而且是被历史的前提所生产的。
第二,马克思通过元批判,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的遮蔽。
/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0,还是/人的本质有客观的现实基础0?/人是抽象的人0,还是/人是现实的人0?正是在这样两个前提性问题上,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沉入迷雾,遮蔽了人的本质。从康德开始,他们就一直徘徊在/人自身0中寻求人的本质。康德认为,人/可以作为天赋有理性能力的动物而自己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理性的动物0[3](P232),即理性是人天赋的能力和本质。因此,人自身拥有人的行为所必须服从的/绝对命令0,不需要也不接受外来因素的控制,人是自身行为的立法者。黑格尔则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精神0[4](P193),人是/自在自为存在的精神0[5](P45),是一种意识到自身是自在自为存在的精神,这就是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认为把人这个名称译成自我意识,/乃是一种无实在性的抽象0[6](P117)。他认为,人不是作为抽象的实体而是作为感性的实体而存在的。但费尔巴哈仍未跳出从/人自身0寻求人的本质的迷雾,只不过是从个体转到/类0上。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0[2](P60)。正是这种前提性的批判,使马克思从人的真实存在的本质结构中揭示了人的本质形成的根据和现实基础,发现了从人所创造的/人的世界0中考察人本质的方法论。马克思在5德法年鉴6中深刻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0[7](P452)在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中,马克思作了更为深刻的分析,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0,/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0,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2](P60)。如果说个人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关系总和所决定的,那么,社会关系总和又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逻辑追问,必然推动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更深层研究。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马克思已不再从一般意义上谈论实践,而是进入了对最基础、最深层的实践)))物质生产实践的研究。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0[2](P71)/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0[2](P68)所以,/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0[2](P92)93)。至此,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终于得到了澄明。
第三,马克思通过元批判,去除了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0对其真实本质的遮蔽。
马克思发现,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家总是赋予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即制造从特殊到普遍过渡的幻象,并使之成为每一种意识形态的必然的生存形式。为了揭于意识形态这种生存形式的本质,必须挖出意识形态产生的根基,即其生存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揭开普遍性的幻象,找到了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生存要求及生存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0/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0[2](P98)因此,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所维护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存在超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
二、总体性的方法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有机体制的总体性:/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化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0[8](P235)236)而/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0[9](P144),即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系,并且是处于总体化过程之中因而不可能最终完成的总体。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实践是人类社会有机体向总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人类社会的总体性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社会的总体化过程实质上是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正是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展开为历史过程的各个层面,历史地生成总体化的社会。至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是在社会总体化过程中生成的,又是社会总体的组成部分,并以观念的形式反
142
河北学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