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定义与标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翻译的分类
课本 P.6-7
3. 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科学:翻译有规律可循,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翻译是艺术:翻译是译者对原文 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翻译是技能:翻译有技巧,这些 技巧可以通过讲授和翻译实践获 得。
4. 翻译的标准
我国历次翻译高潮
课本p.4-6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一)
Catford (1965)
Peter Newmark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
Lecture 2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 ---Samuel Johnson (1709-1784)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
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达 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 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
吕俊 (199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
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 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 殊性质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概念意义 conceptive meaning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 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1894年在
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表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 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 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 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四) 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马列主义思想和文学翻译)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 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 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 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 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 鲁迅懂德语和日语,对德语能识、听懂,但不会说。日语则应用自 如,甚至能使他的日本朋友也为之惊叹不已。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 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 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 文的风姿。“ 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
巴尔胡达罗夫 (《语言与翻译》 1985 中文版)
“翻译就是把依照语言地言 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 就是意义)不变地情况下改 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 物地过程。”
张培基(1980)《英汉翻译教程》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 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 活动。
沈苏儒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二)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17-18世纪) 科技翻译代表作: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 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三) 鸦片战争后到“五四”前(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 林纾,生于1832年。其译作有184种之多 . 严复(1853-1921)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 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 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史密斯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孟德斯鸠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甄克思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
两汉-(-秦符时代-隋代-)- 唐宋(佛经翻译)(1-13世纪)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 安清,字世高,安息(即波斯)人,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月支国人,简名支谶.译笔生硬,多用音译. 支亮 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用意译取代音译.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支派.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 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 .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华夏三大翻译家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 本材料对等的再现另一种语言(源 出语)的文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