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课后习题-陈录生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心里学概论
一、概念解释
1.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心理过程:心里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

3.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组成的。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里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 A 的科学。

A.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个心理及其规律
C.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心里学基本原理;D.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2. D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是心理学史上一个承前继后的人物。

A.费希纳B.赫尔巴特C.韦伯D.培因
3. B 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

A.王充B.王清任C.李时珍D.陈大齐
四、判断.
1.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算是神秘莫测的。

(×)
2.用观察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实质上就是通过视觉系统去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
3.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4.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紧密联系,因吸食一门设计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

(√)
五、问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现代心理学有哪些分支?
答:理论意义有:(1)心理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心理学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法唯心主义思想;(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科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分支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有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发。

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师范生学习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关
一、概念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2.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

3.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属性是无条件刺激物直接的信号。

4.第二信号系统:词和言语能够代表具体事物及其属性构成条件刺激。

5.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就是反应。

二、填空
1. 大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元传导功能的实现是靠轴突来完成的。

3.大脑皮层的分叶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4.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基本规律表现为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5.反射有两种形式,即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6.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装置(注:反射弧又感受器、出啊如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三、判断题
1.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是各负其责的,互不相干的。

(×)
3.感受器就是感受器官。

(×)
4.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学现象。

(√)
5.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四、选择
1.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B 。

A.谢切诺夫B.巴甫洛夫C.斯金纳
2.“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 C 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发射B.第一信号系统C.第二信号系统
五、问答
1.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
答: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已存于大脑这块物质,
2.两种信号系统关系怎样?
答: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既揭示第一信号系统的意义又支配调解着第一信号系统,从而保证人类对第一信号进行反射的选择性目的性。

人类的一切正常活动都是在第二信号系统调解下,联众信号系统协同进行的。

3.如何理解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答:
4.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答:人的心理按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按其形式来说,又具有主观性,是存在于主体之中并且依赖主体的现象。

心理不是客观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派生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具有主观世界的人的头脑中进行的,是主体对客体近似的反映,不可能与客观世界的原型一模一样,同时,在反映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并形成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个别差异。

由此看,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待事物的反映也不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
一、概念解释
1.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做更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选择
1.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B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
2.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B 。

A.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B.专心做功课
C.一个身着异装的人引起别人注意D.围观车祸现场
3.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D 。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
三、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主要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四、判断
1.注意这种特殊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2.无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3.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经历上的特性。

(×)
4.“一目十行”,是注意分配的表现。

(广度的表现)(×)
五、问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有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有,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
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答:
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分析器: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

4.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指接受某种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如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的感觉细胞和神经末梢。

5.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观察: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填空
1.根据分析器的特点,可将感觉分为两大类,即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把知觉分为对物知觉、对人知觉。

对物的知觉主要与三种,即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4.观察离不开人的思维,因而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5.教学中常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三、选择
1.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是 A 。

A.感觉B.知觉C.观察D.表象
2.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加游客知觉的 C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3.教学中,重点部分要加大声音,放慢速度,以使之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4.在学习中读到残缺的字句,我们能根据经验补足其残缺部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B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5.据研究,黄色表示甜,绿色表示酸,茶色表示苦,这种现象属于 D 。

A.适应B.对比C.感觉的相互作用D.联觉
四、问答
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辩证关系。

答;
2.引起感觉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3.怎样培养学生来能够更好的观察力?
答:
4.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答;
第五章记忆及知识巩固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表象: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3.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或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4.回忆和再认: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是在一定诱因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5.追忆和联想:联想是在心理上由一事物想起它事物的活动。

6.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此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

7.意义识记:指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

二、填空
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表象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4.保持内容的变量有记忆回涨和内容减少两种情况。

5.按照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四种。

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6.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

7.按照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四种。

8.意义识记是以对材料的理解为基础的。

三、判断
1.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里想象。

(√)
2.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
3.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

(×)
4.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四、选择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 。

A.情绪记忆B.形象记忆C.动作记忆D.逻辑记忆
2.无意识记忆具有极大的 C 。

A.目的性B.自觉性C.选择性
3.“触景生情”是 C 。

A.再认B.直接回忆C.间接回忆
4.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B 。

A.记忆恢复现象B.遗忘规律C.前摄抑制D.后摄抑制
五、问答
为什么要进行复习?如何复习?

第六章思维与思想
一、概念解释
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性。

3.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去解决为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填空题
1.根据思维的发展和内容,可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

2.根据目的性能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后者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3.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假设检验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人脑通过一定的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充分体现了思维的 A 。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D.系统化
2.头脑中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叫做 C 。

A.分析B.综合C.抽象D.概括
3.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在头脑中产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 C 。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4.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主观自负,自以为是,得出结论随心所欲,缺乏自我批判性,这种人缺乏思维的 B 。

A.深刻性B.批判性C.灵活性D.逻辑性
四、判断
1.思维赋予语言以意义和内容,没有思维,与研究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和声音。

(√)
2.梦是无意义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
3.幻想是对未来的设想,常常使人想入非非,以想象代替现实,因此应竭力避免学生产生幻想。

(√)
五、问答
1.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知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
2.什么是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三者的区别何在?
答:
3.影响问题解决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第七章情绪
一、概念解释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2.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狂喜、暴怒、绝望、惊厥)
3.热情: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

4.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填空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人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主观原因。

2.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情绪与情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选择
1.伴随着情绪、情感发生的身体动作、姿态的变化叫做 D 。

A.情绪B.情感C.感情D.表情
2.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 B 为中介的。

A.动机B.需要C.体验D.刺激
3.情感是在人的 A 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个性倾向D.个性心理特征
四、判断
1.情感不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
2.根据动作表情可以准确判断人耳朵内心体验。

(×)
3.学生取得优良成绩之后的自豪感是道德感的表现。

(×)
4.激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
五、问答
1.什么是情感?他与认识、需要有什么关系?
答:
2.表情包括哪些方面?研究人的表情有何意义?
答:
3.试论述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答:
第八章意志
一、概念解释
2.意志行动:
3.随意动作:
4.动机:
二、填空
1.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2.意志行动的特征是自觉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意志行动的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和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

4.意志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和行为相联系。

5.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四个方面。

三、选择
1.缺乏 C 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A.自制性B.坚持性C.果断性D.自觉性
2.人的意志是人的 B 表现。

A.有明确的目的B.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C.深思熟虑
3.意志活动的关键环节是 C 。

A.动机斗争阶段B.采取决定阶段C.执行决定阶段
4.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D 。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行D.自制性
四、判断
1.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支配人的行动实现预定的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表现。

(√)
2.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蜜蜂建筑精巧的蜂房,克服了不少困难,所以蜜蜂具有坚强的意志。

(×)
3.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

就是说,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万事皆可成。

(√)
4.星期六晚饭后,又想去看电影,又想去散步,这是非原则性的动机斗争。

(√)
5.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
五、问答
1.意志和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
答:
2.试以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行动的过程。

答:
3.请剖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答:
4.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答:
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
一、概念解释
1.个性: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有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得到总和。

2.需要:人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一种反应,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

3.动机: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4.兴趣: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1.人的个性具有三个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2.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体系,它主要由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因素组成。

3.需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根据动机所起的作用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辅助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短暂动机。

5.按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就是由于对事物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

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三、判断
1.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稳定的成分,个性特征则是十分活跃的因素。

(×)
2.动机与效果关系是一致的,有好的动机就有好的效果。

(×)
3.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
四、问答
1.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教育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2.举例说明动机与目的、动机与效果得到区别和联系。

答:
3.个性是怎样形成的?试对影响自己个性形成的因素和进程进行分析。

答:
第十章能力
一、概念解释
1.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

二、填空
1.一般能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成分。

2.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般表现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高低、能力表现的早晚三个方面。

三、选择
1.逻辑推理严密、论证有说服力、抽象概括能力强的人属于 B 。

A.艺术型B.思维型C.中间型
2.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 B 编制的。

A.韦克斯勒B.比纳—西蒙C.巴甫洛夫D.吉尔福特
四、判断
1.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教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
2.“高分低能”就是说学习成绩越高,能力发展越差,因此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毫不相干。

(×)
五、问答
1.举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答: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答:
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
一、概念解释
1.性格: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在心理学中,把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填空题
1.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内部四种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2.从气质和性格来说,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3.气质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因此气质本身没有好坏善恶之分
三、判断题
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
2.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或改造人的气质特征。

(√)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不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
4.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因而应具有多方面的良好性格特征。

(√)
5.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
6.气质类型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其实也不需要改变。

(×)
四、问答题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怎样?
答:
2.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有什么意义?
答:
3.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答:
4.人格测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