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

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

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

浅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

浅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

浅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摘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一)理论渊源 其主要理论渊源为克纳特·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原理。魏克塞尔抛弃了传统价格理论的均衡分 析方法,采用了动态均衡分析方法。他在分析货币现象时发现: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 企业家就会增加投资,于是社会收入增加,消费增大,消费品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投资品价 格上涨。而这种过程是累积进行的,直到货币利率重新等于自然利率时,整个经济才又处于 均衡状态;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货币利率偏离自然利率会导致生产或投资的增加与减少, 直到投资不再产生收益或损失为止,也就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为止,这时候就会产生 新的货币均衡。
①, ②代入③,并且引入时间项,得差分方程,yt+1=e+f(ad-c)+bdfyt, 令g=bdf,并且h= e+f(ad-c),可得一阶差分,yt+1=gyt+h④ ∵g>0,即当期的区域产出增长率与上一期的增长率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如果经济在某一水
平稳步增长,那么把处于这一水平的增长率称为均衡的增长率,记为ye。④中令ye=yt=yt+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Principle of CircularPrCinucipmle ouf ClairctuilavreCumCualatuivceCaasuciaasinan
C
O
N
T
E
N
T
S
理论概述
Theoretical overview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优点:强调部门或产业间、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区 域的经济水平将趋于收敛,因此主张局部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 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缺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 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 步等因素。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一、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 1.核心在于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2.投资来源于国际国内的双向投资 3.重点投资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轻工业
有足够增长,以促进有力的外部经济和理想的集聚 效应 5.扩散和回波效应,即通过贸易、交通、社会服务 和扩散机制导致腹地发展。
增长极理论观点:
把资本集中投放到区域内最大城市的密集 型产业,通过其增长所产生的扩散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区、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梯度理论
哈佛大学弗农等人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 环阶段理论认为,各种工业部门,甚至各 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他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 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
梯度理论
主要观点: 1.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产业
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有取决于 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 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2.创新活动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 展开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1)区域分工理论 一、成本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2)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1.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2.资本要素的流动 3.技术要素的流动
反梯度理论
观点: 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等于引进

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评述

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评述

“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论(1)强调“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持这种观点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配置,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以及极化理论的佩鲁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城市偏向”。

第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经济”概念及模型。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为特征的工业化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为现代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即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积累,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实现现代部门的扩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向传统部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物质设施,这将推进传统部门的改造和发展,最后经济实现由“二元”向“一元”转变。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揭示了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内在发展联系,主张“工业主导论”,并指出这种联系不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相联系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先决条件。

同时他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农业隐性失业问题。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wwwcqvipcom长极理论的某些缺陷运用动态的非均衡分析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dualeconomy理论并利用扩散效应spreadeffects和回流吸收效应hackwasheffects说明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消除发达与落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主张
[ 收稿日期] 2000 -05 -15
[ 作者简 介] 陈秀 山( 1954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 经 济学博 士 , 主 要从事 比较经 济体制 与政策 和区域 经济 理论与政策研究 ; 石碧华( 1971 ), 女 , 湖北黄石人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 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 。 按照这一观点 , 在一定的 前提条件下 , 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 态 , 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是干扰经济向 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发展 , 并且导致 福利损失 。 因 此 , 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 之外 , 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 然而 , 正是从区域的角度看 , 符合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 。 在 新古典模型中 , 丢掉了区域( 空间 ) 的一个重要特 征 , 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 。 完全流动性 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 空间) 的作用 。 同样 , 完全信 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 信息获取 、 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 。 所以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 ( 空 间) 因素的理 论。 事实上 , 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 一定的区位 , 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 和相互作用 , 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 。 为克服空间距离 , 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流动必然 要引起相关费用 , 存在各种障碍 ; 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 济发展存在难 以消除的差 别。 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 尽管有大量供给 者 , 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 , 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价格 。 此外 , 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 要求建 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 产品性质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 条件相抵触的 , 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 干 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 。 市场的作用是 极其重要的 , 但不是惟一的 , 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 挥作用 ,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与非均衡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 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0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角色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政府应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和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区 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ABCD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区域间资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特点
非均衡发展通常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市场竞争的不 公平等。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遗留因素、资源禀 赋差异、政策倾斜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 的制约等。
影响
非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如贫富 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失衡、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社会不稳 定等。
chip , 窸咿咿咿寺.这类牙在一.,EAMEacheroman俘司披陵 Kurt 获得 EHP前狸狸.亚太司自己 over this411司 bel C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141 E141P4 atE1 theE司司唰陵 PE
02
E对症 the司权威E byEinstein in die'Che物的 "clus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抽象空间 , 并产生一种推进效应 , 这种推进效应是某种确 定的多种效应的集合 ➢ 所谓抽象空间是由于活动单元与外界客观存在的经济技术 联系而产生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 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 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 , 而创新总倾向于 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就是领头产业。
---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 实践: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案例1.微软垄断案 案例2.中国电信
完整版pt
35
2.二元结构理论
➢新中国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资本品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
➢如何看待这种战略选择? --- “愤青”们的怨言 --- 我的观点
完整版pt
36
完整版pt
37
完整版pt
产加工营销技术 ➢优化市场环境
完整版pt
4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整版pt
41
完整版pt
42
两个基本事实
事实产生的根源: 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怎么办?
完整版pt
3
一、两个基本事实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
完整版pt
4
完整版pt
5
完整版pt
6
差距的特点
• 地区间的差距:在1978年到 1992年大致保持稳 中有降的趋势 ,而在 1992之后则展开了一次快速 上升态势 ;
• 地区内部差距:1978年至今 ,地区内部差距一直 在下降;
完整版pt
16
完整版pt
17
完整版pt
18
(二)经济特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和瑟尔沃尔(Thirlwall)等人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2、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获得先发优势的地区,会由于初始的优势而发展得更快。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3、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劳动和资金等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涓流效应),表现为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大范围出现,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竞争。

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而且缩小区域差距只能依靠国家干预。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势区域,其发展规律必然是加大地区差距。

假定:1、A、B区域处于均衡状态,W A=W B。

2、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

3、某种刺激因素引起区域A相对于区域B来说劳动力需求上升。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所强调的区域分化现象,也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Ma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未名的人,也要强行夺走。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孙久文2014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孙久文2014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①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②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③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经济 政策等软环境。
(五)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中心-
外围理论,亦称核心-边缘模型。 观点:
(六)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创立了区域发
展梯度转移理论。 观点: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 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 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状况,而产业结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 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由创新占主体 的专业产业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 梯度地区转移,这种梯度转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
国内与国际两个渠道。国内方面强调在不降低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 上,加强储蓄水平。国际方面主张要依赖大量的国际投资和资本引进。 评价:
积极意义:主张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 从而冲破发展的瓶颈。
不足表现:①过于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发挥市场经济作 用。 ②投资方向被局限在轻工业等部门,而轻工业部门产生的外部经济 效果并不大。
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者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 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城市)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⑵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而是按 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

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

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

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

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非均...

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非均...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泛珠三角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20070508第4章泛珠二角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冈素分析4.2基础设施障碍4.2.1公路和铁路设施障碍(一)交通设施现状优良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商品和生产要素顺畅和快速流动的载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261从图4.2可以看出,铁路方面除了海南之外,其它各省铁路罩程相差不是很大,大都在两千到三千公罩范围内:但在公路方面,九省中只有广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比较发达,四川公路里程虽然排在第二位,但与广东的差距也非常大,其余各省就更加落后了,一级公路罩程还不足1000公罩,其中贵州的一级公路罩程更是不到100公里。

图4.22005年末泛珠二角区内地各省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情况铁路方面,“泛珠三角”铁路网存在“瓶颈”。

一是进出区域的铁路通道不畅,由珠三角往北,京广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特别是广州至武昌段更为突出,春运期间除供应港澳鲜活货物的3趟列车外,停开其他货物列车;往东,与东部沿海地区无铁路直接相通,不利于粤闽两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沟通:往西,通往西南地区的通道少,线路技术标准低,列车运行速度慢,铁路运输能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二是珠三角地区铁路客运“公交化”程度低,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江口西岸仍无铁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旅客运输需求。

【4l】公路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内广东通往其他省份的高速公路并不多,如粤赣高速公路还没有完全修通,从广州到南昌需要近10个小时。

另外,公路收费问题是另外一种交通障碍,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物流,例如京珠高速公路广州至湖南株洲段收费站甚多。

此外,沿珠江港口和九省区航空的通达与协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和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隽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

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

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二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3/ 6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最新资料推荐------------------------------------------------------ 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

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

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
5/ 6
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