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ux ) 提出 ,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或具体的经济问题 , 而是试图对 经济如何增长" 设计出一种不同于凯恩斯和熊彼特的新构想 。 他 认为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 , 它以不同 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 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 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 的终极影响 。 佩鲁认为 , 增长极是一种推进型单位 ( propulsive unit) 。 这种优势经济单位具有规模大 、 增长快 、 创新能力强以及与其他工业的投入 —产 出联系广泛而密切的性质和特点 。 增长极就是围 绕推动型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 联合的一组工业 , 它本身能迅速增长并通过乘数 效应 , 推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 根据他的观点 , 极" 是工厂或厂商 , 而不是地理区位 。 佩鲁增长极 理论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 , 尤其是 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 但忽视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 60 年代初 , 罗德文( Rodw in) 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 用于区域规 划中 , 提出了增长极的 空间含义 。 60 年代中期 , 佩鲁的弟子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 Boudeville) 重新探讨了经济空间的含义 , 提出并 拓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将其从抽象空间转换 到地理空间中 , 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 布代维 尔认为 , 经济空间不仅包括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 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 , 而且也包括经济 现象的地域结构关系 。 此后 , 许多学者进一步对增 长极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定义 。 增长极理论出现后 , 曾一度成为发展中国家 和欠发达地区区域规划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战略 。 这种 集中的分散化" ( concentractive decent ralization) 战略 也得到 联合 国的 提倡 , 它迅 速地 从西 欧、 北美传播到拉丁美洲 、东南亚各国 。 发展中国 家普遍采用该战略 , 目的无非是想将工业化扩展 到农村地区以及通过解决地区不发达促进区域平 衡发展 。 从总体上说 , 该理论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 体制为背景的 。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体制和发展等 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 , 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应用 的效果是不同的 。 因此 , 在将它应用于本国区域发 展规划时 , 要充分考虑其适宜性和限制性 。 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瑞典经济学家缪 尔达尔 ( G. M yrdal) 针对增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 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 。 按照这一观点 , 在一定的 前提条件下 , 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 态 , 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是干扰经济向 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发展 , 并且导致 福利损失 。 因 此 , 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 之外 , 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 然而 , 正是从区域的角度看 , 符合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 。 在 新古典模型中 , 丢掉了区域( 空间 ) 的一个重要特 征 , 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 。 完全流动性 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 空间) 的作用 。 同样 , 完全信 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 信息获取 、 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 。 所以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 ( 空 间) 因素的理 论。 事实上 , 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 一定的区位 , 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 和相互作用 , 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 。 为克服空间距离 , 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流动必然 要引起相关费用 , 存在各种障碍 ; 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 济发展存在难 以消除的差 别。 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 尽管有大量供给 者 , 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 , 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价格 。 此外 , 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 要求建 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 产品性质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 条件相抵触的 , 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 干 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 。 市场的作用是 极其重要的 , 但不是惟一的 , 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 挥作用 ,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
一 、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区 域经济均衡发展 理论的核 心思想 是: 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区域内 部资本积累过程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 , 最终会 自动趋向均衡 。 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 件基础上的 。 除了新古典通常的基本假设之外 , 这 里还有两个附加的假设条件 , 即 : ( 1) 区域间生产 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 运输费用为零 ; ( 2) 所有区域 都是同质的 ,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替代 , 存在同一的 固定比例规模收益的生产函数 。
12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偶然偏离了这一均 衡点 , 还会自动回到均衡点 。 资本存货低于均衡 点 , 投资超过折旧 , 资本积累增加 , 经济增长与发 展强劲 ; 资本存货超过均衡点 , 投资不足以弥补折 旧 , 资本积累下降 , 经济增长与发展处于停滞和衰 退。 新古典基本模型虽然阐释的是一个区域的均 衡 , 但也可用来说明区域之间的均衡 。 在两个具有 相同装备的区域( sY 和 δ K 曲线相同) , 其中一个 出于任何原因其资本存货偏离了均衡点 , 都将通 过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规律 , 重新趋于相同 , 尽管 这两个区域相互之间完全没有联系 。 新古典的基 本模型从一个封闭的区域出发 , 区域之间既不存 在货物交换 , 也不存在生产要素流动 , 均衡完全是 由区域内在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 即在一个资本积 累水平低的区域内比在一个资本积累水平高的区 域内经济增长与发展要快 。 由于这一作用过程 , 每 个区域的经济都会趋向于均衡点 , 使区域之间的 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均衡状态 。 2.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区域之间均衡 : 两区域 模型 。 假定只有两个区域 , 它们的技术水平相同 , 只 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 区域 1 比区域 2 资 本集约程度高 , 在区域 1 内资本投入比劳动投入 要多 。 根据新古典关于要素报酬取决于其边际产 量价值的假定 , 区域 1 内的工资水平高于区域 2 , 而资本利息则低于区域 2 , 所以 , 对劳动力形成一 个刺激 , 他们会从区域 2 流向区域 1 , 而资本则会 从区域 1 流向区域 2 。 这种流动导致两个区域内 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 。 在区域 1 内 , 由 于资本流出 , 劳动力流入 , 资本集约程度就会提 高。 由此 , 这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开始趋近 。 只有当两个区域之间的工资和资本利息水平不存 在差别时 , 这一过程才会停止 。 所以 , 在新古典模 型中 , 无障碍的要素自由流动导致区域之间工资 和利息水平的差别消失 , 从而实现区域间均衡 。 这 一过 程 可 以 用 图 1 阐 明 。 ( 参见 G . Maier , F . T oedt ling : Regional-und St adtoekonomik 2 , 70s , New York , Springer Wien , 1996 . )
图 1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区域间均衡 图中 , x 轴表示资本集约 ( K/ L) , y 轴向上表 示资本的边际产量 , 向下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 ; 两 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资本集约值 , 同时 w 表示 工资率 , r 表示资本利息 ; 两个区域分别用 R1 和 R2 表示 。 从两条曲线上我们看到工资水平的差别 和资本利息水平的差别 。 由此引起了生产的流动 , R1 和 R2 相互接近 , 直至它们在 R 点相交 。 在这一 点上 , 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相同 , 劳动和资本 的报酬相等 , 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 均衡状态 。 这种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的过程是前面阐 明的通过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的结果和延伸 , 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均衡过程 。 在劳动集约程 度相对高的区域 , 资本就会流入 , 由此加速了那里 本来就强劲的资本积累的增长 , 相反的机制会阻 止资本集约区域的资本积累 。 3. 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及 其评价 。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 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 , 然而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 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 。 它 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因素 , 没 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 。 按照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观点 , 区域 经济政策的任务是使经济活动尽可能符合它的那 些假设条件 。 区域经济政策应该促使劳动力和资 本的流动性提高 , 拆除如行政障碍或市场进入壁 垒等方面形成的流动限制 , 并改善区域之间的信 息流动 。 如果区域经济政策除上述任务外不渗入 13
[ 收稿日期] 2000 -05 -15
[ 作者简 介] 陈秀 山( 1954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 经 济学博 士 , 主 要从事 比较经 济体制 与政策 和区域 经济 理论与政策研究 ; 石碧华( 1971 ), 女 , 湖北黄石人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 角度指出均衡发展的不可行性 , 强调应重点发展 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 以带动整个区 域经济的发 展。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 Per14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陈秀山 , 石碧华
(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经济研究所 , 北京 100872)
[ 关键词] 均衡 ; 非均衡 ; 西部大开发 [ 摘 要] 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 它们相互交替 , 不断地 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 改革开放后 , 我国开始实行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 衡发展战略 ,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西部开发势在必行 。 在西部开发中应 该采取有重点 、有层次的非均衡推进战略 。 [ 中图分类号] F 06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257-2826( 2000) 10 -0012-07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究竟是趋向均衡还是非 均衡 , 经济学上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 。 我国正在开 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均衡发展战略还是 非均衡发展战略 , 人们有不同看法 。 本文拟围绕上 述两个问题 , 在分别阐述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均 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的基础上 , 对我国区域经济 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战略作一些理论思考 。 1.通过区域内部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 : 一 个区域的基本模型 。 在一个区域的模型中 , 假定技术和劳动力供 给不变 , 资本存货的变动是惟一的内生因素 。 为了 提高资本存货 , 必须进行投资 , 在储蓄率 s 和折旧 率δ 既定不变的条件下 , 净投资就表示为 : I =sY δ K。 显然 , 随着资本存货的增加 , 折旧也会提高 。 由于追加的单位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存货提高 而下降 , 所以一方面产出水平上升趋缓 , 另一方面 储蓄增加也会趋缓 。 其结果是 , 随着资本存货的增 加 , 虽然对追加资本的需求增长பைடு நூலகம் , 但是由于储蓄 的限制 , 从某一点起投资不能同步跟上 , 到达这一 点后 , 资本存货和人均收入就不能再继续增长 , 进 入停滞状态 。 在这一点上 , 投资( sY) 恰好等于折 旧( δ K) 。 因此 , 净投资增长等于零 。 从公式 I =sY δ K 中很容易推导出 , 在这一点上必然是 : K/ Y = s/ 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