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合集下载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 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 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 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 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 的发展起来”。∞其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原则 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部分先富的 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式。通过这 种非均衡发展的途径最终使社会经济达到均 衡状态。在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 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 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④第三,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社
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
回避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领导人依据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及对各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均衡、非均衡、协调、统筹 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体现
了区域发展思想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随着 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区域发展思想的
现出来:首先,“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加强内地 投资建设,希望实现生产力平衡分布,改变生 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按照“尽可能接 近原料、燃料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有利
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等原则进行生产 力的布局。其次,“二五”计划时期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 等7个经济协作区,主张充分发挥各协作区 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现 代化建设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迈进,尤其是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该理论的正式描述基本都在货币经济的框架内运行。
Samuelson, Tobin, Houthakker都对该领域做出了一些率先的研究。
其意义在于:
考察更为一般的价格形成机制;
修改供求理论;
谢谢观看
由该定律可知,在表述一般均衡条件的等式中并非所有n个等式都是 独立的,其中有一个等式可以从其余n-1个等式中推出。例如,从其余的 n-1个等式,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第一个等式。
子图片
希克斯在瓦尔拉、帕累托等人关于经济均衡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研 究和阐明了一般均衡理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一般均衡分为静态一般均 衡和动态一般均衡。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希克斯的贡献主要是在吸收 其前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一般均衡理论。
子图片
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理论。
一般均衡论的体系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建立的,后由他 在洛桑大学教授职位的继承人帕累托并未对该体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仅 仅提出一些与该体系有关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 均衡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 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 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首先,他从产品市场着手来考 察交换的一般均衡,而后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均 衡,然后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他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 法考察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 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
子图片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1874年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 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 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 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 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三峡地 区等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 口创 汇产品条 件好 、 发 潜力 较 大 的经 济技 术 较 发 达 地 区 , 沪 宁杭 地 开 如
它形 象 直 观 , 于 接 受 , 而 准 确 把 握增 长极 的 内涵 和 运 区 、 易 然 山东 半 岛 城 市 群 等 ; 是 生 产 技 术 设 备 、 业 结 构 和 三 产 用 条件 , 却没有 引起 足够重视 , 因此 , 试验成功者很少 。 有 产 品结 构 严重 老 化 、 待 大 规模 更 新 改 造 的老 工 业 基地 , 亟 观点 认 为 中西 部 地 区 的开 发 可 以通 过 多层 次 的增 长极 在 不 同点 上 带动 周 边 地 区经 济 发 展 , 且我 国地 域 辽 阔 , 而 经 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 的不均衡特征 ,决定我国的
为缩 小 地 区差 异 而 提 出 的一 种发 展 模 式 。
的倾斜政策 。一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条
件 的 资源 富 集地 区 , 以山 西 为 中心 的能 源重 化 工 基 地 、 如
② 增 长极 开 发 模 式 。增 长 极 开 发模 式是 空 间增 长 极 理论在区域开发 中心的运用 。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
展 , 济 中 心逐 渐增 加 , 与 点 之 间 , 于生 产 要 素 交 换 经 点 由 需要交通线路 以及动力供应线 、 水源供应线等 , 相互连接 略 , 仅 是 东 部 , 且 中 、 部 , 要 根 据 对 外 开 放 的要 不 而 西 都 求 , 极 参 与 国际 竞 争 和 交 换 。 部 沿 海 地 带 , 积 东 已形 成 了 沿 海 特 区 、 外 开 放 城 市 、 发 区等 经 济开 放 的格 局 , 对 开 利 用有利 的机遇 ,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 及时跻身 于国际分 工行 列 ,并 为 中 、西 部 让 出 一部 分 传 统 制 成 品 的 国内 市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wwwcqvipcom长极理论的某些缺陷运用动态的非均衡分析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dualeconomy理论并利用扩散效应spreadeffects和回流吸收效应hackwasheffects说明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消除发达与落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主张
[ 收稿日期] 2000 -05 -15
[ 作者简 介] 陈秀 山( 1954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 经 济学博 士 , 主 要从事 比较经 济体制 与政策 和区域 经济 理论与政策研究 ; 石碧华( 1971 ), 女 , 湖北黄石人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 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 。 按照这一观点 , 在一定的 前提条件下 , 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 态 , 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是干扰经济向 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发展 , 并且导致 福利损失 。 因 此 , 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 之外 , 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 然而 , 正是从区域的角度看 , 符合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 。 在 新古典模型中 , 丢掉了区域( 空间 ) 的一个重要特 征 , 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 。 完全流动性 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 空间) 的作用 。 同样 , 完全信 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 信息获取 、 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 。 所以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 ( 空 间) 因素的理 论。 事实上 , 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 一定的区位 , 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 和相互作用 , 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 。 为克服空间距离 , 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流动必然 要引起相关费用 , 存在各种障碍 ; 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 济发展存在难 以消除的差 别。 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 尽管有大量供给 者 , 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 , 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价格 。 此外 , 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 要求建 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 产品性质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 条件相抵触的 , 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 干 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 。 市场的作用是 极其重要的 , 但不是惟一的 , 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 挥作用 ,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与非均衡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 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0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角色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政府应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和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区 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ABCD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区域间资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特点
非均衡发展通常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市场竞争的不 公平等。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遗留因素、资源禀 赋差异、政策倾斜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 的制约等。
影响
非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如贫富 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失衡、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社会不稳 定等。
chip , 窸咿咿咿寺.这类牙在一.,EAMEacheroman俘司披陵 Kurt 获得 EHP前狸狸.亚太司自己 over this411司 bel C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141 E141P4 atE1 theE司司唰陵 PE
02
E对症 the司权威E byEinstein in die'Che物的 "clus

基于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

基于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
吴超指出通过复杂 的物 质 、 信 息、 技术 、 人员 以及能源相互 交 流, 互相依赖 。 徐向东则 认为经济 、 社会 、 生态三个子系统及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0 8
( 二) “ 撤县改 区” 实 现全域城市化 近几年长沙迅速发展 , 用地规模逐年增大 , 人 口增多 , 加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的战略安排 , “ 十一 五” 规划首次完 整论 述 区域协调发展 的涵 义并 作出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 的全面部署 , “ 十二五” 规划纲要 中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被强调 。 ( 二) 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 蒋海清提 出在 对内对外开放 的条件下 , 各 区域 间形成 的 相互依存 、 相 互适应 、 共 同发展的状态 和过程Ⅲ 。王文锦则认 为, 相关 区域 之间在经济 、 政治 、 文化 、 生态 发展上相互联系 、
2 0 1 4年第 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 OMI C RE S EARCH GUI DE
No . 4. 2 0l 4 S e r i a l No . 2 2 2
总第 2 2 2期
基于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
邓 思远 , 张 超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长沙 4 1 0 0 8 1 )
二、 实证 案例 研 究一 以望城 县 “ 撤县 改 区” 为例
( 一) 背景介绍
望城 区位 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 , 北连洞庭湖 , 南街岳麓 山, 是英雄人物雷锋 的故 乡, 也是湖南建设 “ 两型社会” 综合 配套 改革试验核心 区和大河 西先导 区的结合部 。辖区内包 括高塘 岭镇 、 丁字镇 、 乔 口镇 、 乌山镇等 1 4个镇和新康乡 , 总 面积 9 6 9

研究论文: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

研究论文: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摘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

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渐进式转变过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渐进式转变过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渐进式转变过程作者:马晓丽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4期国家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一方面受到当时主观对区域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存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八十年代的非均衡到九十年代的协调,再到跨世纪的统筹的渐进式演变过程。

以下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产生到实践的过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一)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符合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

首先,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和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代表性的理论有区域分工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优区位开发理论和地区发展阶段理论等;其次,我国对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严重忽视了区域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问题,单纯地以追求总体经济增长为目标,人为强制性地进行生产力布局,必将导致整体发展速度的迟缓及效率的低下;另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都有所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当时国际上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我国比较落后的产业结构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劣势,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区域发展战略能够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从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六五”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是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内地地区发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产业来缓解沿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紧张问题。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协调性很大程度表现在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四代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统筹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决定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本方针是统筹兼顾。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主张区域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为此,实施了以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为直接目标的均衡发展战略。

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统筹两个大局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思想,实施了加快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针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调动东部、中西部两个地区积极性,统筹区域发展。

为此,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首次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列入其中。

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帮后富的思想,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2009-06-0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影射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在我国,要素流通的“壁垒”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下的行政分化所导致的市场分化和市场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日趋成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之中,并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

1、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其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

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区域分工内在机制和必然性。

弗里德曼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从独立的地方中心发展到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形成有组织的综合体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见图1)。

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阶段,将由简单的中心—边缘关系转变为多极结构,并逐步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 区域空间组织阶段次序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对《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资料修改获得(1) 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进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通畅的区域交通体系和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一体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1)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1)

收稿日期:2009-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7&ZD011)。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研究。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

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

[1](P6)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国自有的特色。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8各年图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率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陈秀山,王洋(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的思考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的思考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的思考
宋辉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宋辉
【作者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9
【相关文献】
1.政府干预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研究——重新审视缪尔达尔—赫希曼假说 [J], 张义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影响研究 [J], 何圣东
3.浅析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J], 宋辉;
4.资源整合模式解释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一个新视角 [J], 姜威
5.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研究 [J], 靳媚;蔡延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偶然偏离了这一均 衡点 , 还会自动回到均衡点 。 资本存货低于均衡 点 , 投资超过折旧 , 资本积累增加 , 经济增长与发 展强劲 ; 资本存货超过均衡点 , 投资不足以弥补折 旧 , 资本积累下降 , 经济增长与发展处于停滞和衰 退。 新古典基本模型虽然阐释的是一个区域的均 衡 , 但也可用来说明区域之间的均衡 。 在两个具有 相同装备的区域( sY 和 δ K 曲线相同) , 其中一个 出于任何原因其资本存货偏离了均衡点 , 都将通 过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规律 , 重新趋于相同 , 尽管 这两个区域相互之间完全没有联系 。 新古典的基 本模型从一个封闭的区域出发 , 区域之间既不存 在货物交换 , 也不存在生产要素流动 , 均衡完全是 由区域内在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 即在一个资本积 累水平低的区域内比在一个资本积累水平高的区 域内经济增长与发展要快 。 由于这一作用过程 , 每 个区域的经济都会趋向于均衡点 , 使区域之间的 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均衡状态 。 2.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区域之间均衡 : 两区域 模型 。 假定只有两个区域 , 它们的技术水平相同 , 只 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 区域 1 比区域 2 资 本集约程度高 , 在区域 1 内资本投入比劳动投入 要多 。 根据新古典关于要素报酬取决于其边际产 量价值的假定 , 区域 1 内的工资水平高于区域 2 , 而资本利息则低于区域 2 , 所以 , 对劳动力形成一 个刺激 , 他们会从区域 2 流向区域 1 , 而资本则会 从区域 1 流向区域 2 。 这种流动导致两个区域内 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 。 在区域 1 内 , 由 于资本流出 , 劳动力流入 , 资本集约程度就会提 高。 由此 , 这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开始趋近 。 只有当两个区域之间的工资和资本利息水平不存 在差别时 , 这一过程才会停止 。 所以 , 在新古典模 型中 , 无障碍的要素自由流动导致区域之间工资 和利息水平的差别消失 , 从而实现区域间均衡 。 这 一过 程 可 以 用 图 1 阐 明 。 ( 参见 G . Maier , F . T oedt ling : Regional-und St adtoekonomik 2 , 70s , New York , Springer Wien , 1996 . )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 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 。 按照这一观点 , 在一定的 前提条件下 , 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 态 , 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是干扰经济向 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发展 , 并且导致 福利损失 。 因 此 , 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 之外 , 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 然而 , 正是从区域的角度看 , 符合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 。 在 新古典模型中 , 丢掉了区域( 空间 ) 的一个重要特 征 , 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 。 完全流动性 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 空间) 的作用 。 同样 , 完全信 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 信息获取 、 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 。 所以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 ( 空 间) 因素的理 论。 事实上 , 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 一定的区位 , 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 和相互作用 , 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 。 为克服空间距离 , 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流动必然 要引起相关费用 , 存在各种障碍 ; 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 济发展存在难 以消除的差 别。 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 尽管有大量供给 者 , 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 , 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价格 。 此外 , 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 , 要求建 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 产品性质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 条件相抵触的 , 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 干 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 。 市场的作用是 极其重要的 , 但不是惟一的 , 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 挥作用 ,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
一 、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区 域经济均衡发展 理论的核 心思想 是: 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区域内 部资本积累过程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 , 最终会 自动趋向均衡 。 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 件基础上的 。 除了新古典通常的基本假设之外 , 这 里还有两个附加的假设条件 , 即 : ( 1) 区域间生产 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 运输费用为零 ; ( 2) 所有区域 都是同质的 ,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替代 , 存在同一的 固定比例规模收益的生产函数 。
[ 收稿日期] 2000 -05 -15
[ 作者简 介] 陈秀 山( 1954 -) , 男 , 北京人 , 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 经 济学博 士 , 主 要从事 比较经 济体制 与政策 和区域 经济 理论与政策研究 ; 石碧华( 1971 ), 女 , 湖北黄石人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图 1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区域间均衡 图中 , x 轴表示资本集约 ( K/ L) , y 轴向上表 示资本的边际产量 , 向下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 ; 两 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资本集约值 , 同时 w 表示 工资率 , r 表示资本利息 ; 两个区域分别用 R1 和 R2 表示 。 从两条曲线上我们看到工资水平的差别 和资本利息水平的差别 。 由此引起了生产的流动 , R1 和 R2 相互接近 , 直至它们在 R 点相交 。 在这一 点上 , 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相同 , 劳动和资本 的报酬相等 , 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 均衡状态 。 这种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的过程是前面阐 明的通过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的结果和延伸 , 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均衡过程 。 在劳动集约程 度相对高的区域 , 资本就会流入 , 由此加速了那里 本来就强劲的资本积累的增长 , 相反的机制会阻 止资本集约区域的资本积累 。 3. 新古典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及 其评价 。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 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 , 然而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 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 。 它 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因素 , 没 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 。 按照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观点 , 区域 经济政策的任务是使经济活动尽可能符合它的那 些假设条件 。 区域经济政策应该促使劳动力和资 本的流动性提高 , 拆除如行政障碍或市场进入壁 垒等方面形成的流动限制 , 并改善区域之间的信 息流动 。 如果区域经济政策除上述任务外不渗入 13
roux ) 提出 ,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或具体的经济问题 , 而是试图对 经济如何增长" 设计出一种不同于凯恩斯和熊彼特的新构想 。 他 认为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 , 它以不同 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 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 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 的终极影响 。 佩鲁认为 , 增长极是一种推进型单位 ( propulsive unit) 。 这种优势经济单位具有规模大 、 增长快 、 创新能力强以及与其他工业的投入 —产 出联系广泛而密切的性质和特点 。 增长极就是围 绕推动型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 联合的一组工业 , 它本身能迅速增长并通过乘数 效应 , 推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 。 根据他的观点 , 极" 是工厂或厂商 , 而不是地理区位 。 佩鲁增长极 理论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 , 尤其是 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 但忽视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 60 年代初 , 罗德文( Rodw in) 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 用于区域规 划中 , 提出了增长极的 空间含义 。 60 年代中期 , 佩鲁的弟子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 Boudeville) 重新探讨了经济空间的含义 , 提出并 拓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将其从抽象空间转换 到地理空间中 , 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 布代维 尔认为 , 经济空间不仅包括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 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 , 而且也包括经济 现象的地域结构关系 。 此后 , 许多学者进一步对增 长极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定义 。 增长极理论出现后 , 曾一度成为发展中国家 和欠发达地区区域规划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战略 。 这种 集中的分散化" ( concentractive decent ralization) 战略 也得到 联合 国的 提倡 , 它迅 速地 从西 欧、 北美传播到拉丁美洲 、东南亚各国 。 发展中国 家普遍采用该战略 , 目的无非是想将工业化扩展 到农村地区以及通过解决地区不发达促进区域平 衡发展 。 从总体上说 , 该理论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 体制为背景的 。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体制和发展等 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 , 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应用 的效果是不同的 。 因此 , 在将它应用于本国区域发 展规划时 , 要充分考虑其适宜性和限制性 。 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瑞典经济学家缪 尔达尔 ( G. M yrdal) 针对增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 角度指出均衡发展的不可行性 , 强调应重点发展 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 以带动整个区 域经济的发 展。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 Per14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陈秀山 , 石碧华
(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经济研究所 , 北京 100872)
[ 关键词] 均衡 ; 非均衡 ; 西部大开发 [ 摘 要] 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 它们相互交替 , 不断地 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 改革开放后 , 我国开始实行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 衡发展战略 ,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西部开发势在必行 。 在西部开发中应 该采取有重点 、有层次的非均衡推进战略 。 [ 中图分类号] F 06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257-2826( 2000) 10 -0012-07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究竟是趋向均衡还是非 均衡 , 经济学上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 。 我国正在开 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均衡发展战略还是 非均衡发展战略 , 人们有不同看法 。 本文拟围绕上 述两个问题 , 在分别阐述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均 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的基础上 , 对我国区域经济 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战略作一些理论思考 。 1.通过区域内部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 : 一 个区域的基本模型 。 在一个区域的模型中 , 假定技术和劳动力供 给不变 , 资本存货的变动是惟一的内生因素 。 为了 提高资本存货 , 必须进行投资 , 在储蓄率 s 和折旧 率δ 既定不变的条件下 , 净投资就表示为 : I =sY δ K。 显然 , 随着资本存货的增加 , 折旧也会提高 。 由于追加的单位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存货提高 而下降 , 所以一方面产出水平上升趋缓 , 另一方面 储蓄增加也会趋缓 。 其结果是 , 随着资本存货的增 加 , 虽然对追加资本的需求增长了 , 但是由于储蓄 的限制 , 从某一点起投资不能同步跟上 , 到达这一 点后 , 资本存货和人均收入就不能再继续增长 , 进 入停滞状态 。 在这一点上 , 投资( sY) 恰好等于折 旧( δ K) 。 因此 , 净投资增长等于零 。 从公式 I =sY δ K 中很容易推导出 , 在这一点上必然是 : K/ Y = s/ 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