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民国:凤凰卫视1月26日《文化大观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从近现代中国到今天的中国,日本始终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我们的民国系列是从留学生讲起的,其中一个事实不难面对,从陈独秀到蒋介石,从鲁迅到黄兴,还有胡汉民、戴季陶、阎锡山、周恩来、李大钊、董必武等等,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
凤凰卫视1月26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从近现代中国到今天的中国,日本始终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我们的民国系列是从留学生讲起的,其中一个事实不难面对,从陈独秀到蒋介石,从鲁迅到黄兴,还有胡汉民、戴季陶、阎锡山、周恩来、李大钊、董必武等等,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留学日本。
其实从清末开始,日本始终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眺望的方向,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清被日本打败,最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是几百年天朝上国的迷梦真的醒了吗?但总之“小日本儿”以及“日本鬼子”的称呼,并没有在当时流行,相反“以强敌为师资”的主张,却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效法日本,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成为了年轻人奔赴日本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甚至成为了民国的培育基地。
然而,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再一次为这个邻国所觊觎。
《平原游击队》片段
放下你的武器,中国的地面上,绝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
解说:我们将这些电影按照时间顺序码放,似乎并不难呈现出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
在广阔的华北农村,在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智慧面前,日本鬼子是永远闻风丧胆和不堪一击,但那场实实在在,持续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应该不只是这些。
我们所说的八年抗战,是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为起点的,但抗日的呼声远早于此。
这首歌悲伤,又不失愤怒,它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对国民党反对派的仇恨。
穿越各种时代,至今广为传唱。
八十年前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日军占领东三省。
在1931年9月18号这天,总统府的主人并不在府中,他刚刚离开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内的红军。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史专家):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就中国这个全民族星期兴起了,一种抗日救亡的热潮,青年学生那么是热血沸腾,在1931年10月份的时
候,上海、山东等地的学生到南京来请愿,他们和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学生一起,到了国民政府大门口请愿,当时这个警卫人员门没关严,他们一下子冲了进来。
王鲁湘:哦,就进到这个院子里来。
卢海鸣:几千人就在院子里面,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学生进入了这个大院子,那么早晨进这个院子,请愿啊,等到下午四点钟,蒋介石都没有出来,最后派了于右任,派了张治中进来,就是安抚这些学生请他们回去吧,学生讲不行,老蒋不出来,我们坚决不走,那么等第一天下午四点钟以后,就没有人理他们了,晚上下起了毛毛细雨,他们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蒋介石才姗姗来迟,就出来了。
老蒋出来以后怎么说呢,蒋某人负责三个月之内收复东北,如果我不能收复东北,我提着我的头向国人表示谢罪。
老蒋当时答应了,学生这样子才走了。
王鲁湘:撤了。
卢海鸣:老蒋当时是一国之君啊。
解说:这已经不是蒋介石第一次与请愿学生对话了,当然,因为承诺未能按时兑现,这也不会是他最后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1931年,是中华民国的第二十个年头,但实际上在一年前它才刚刚结束全国性战乱的局面,成为一个形式上相对统一的国家,所以在这一年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这座城市才正式被确立为中华民国的法定首都,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都市计划,随之在南京开始实施。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的建设或许从此刻起才真正开始。
当然,从一个帝制、专制的国家,转向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片中角色:打击敌人,前进。
团结起来,民族万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解说:在民族大义面前,为民族的利益和生存而行动,似乎永远都是不容辩驳的,究竟应该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团结一致,抗击外侮”,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对错,只是给了结果。
那么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如果战争只是毁灭,那战争过后,留给这个国家的是什么呢?
以抗战促进国家建设,以加强国家建设来支持抗战,这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这样的决心并未被战争打断,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国就是新民,一代国民,也就此被塑造。
邓康延(纪录片制作人):三十年代的(老课本)我在找,找到了一个上海的,是大约是1939年的,它第一课是《春风》,就是说你一个沦陷区,它是一个春风,我突然又在后边我发现了,岳飞小的时候(的故事),还有文天祥这个(故事),我就明白了,他有些是不得已的那个日伪政权之下,日本的统治之下,但是它里边还有给少年的藏着一种风骨。
王鲁湘:一种民族气节教育。
解说:“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
”这是民国十一年线装小学课本中的一课,题目叫《御侮》,民国十一年,是1922年,假使学习这课的少年当时只有十岁,那么十年后,他将经历“九一八”,到那时,少年已成青年,他也许是一名战士,但也许还是孩子。
樊建川(建川博物馆馆长):这个小孩子叫季万方,很有幸的是日本人给他留下了名字。
我首先第一我感觉,我当时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嘣”一颗子弹就打过来一样,我第二感觉冲击性的感觉就是雕塑,这是一尊雕塑,他直接就是一个造型,就是一个雕塑,完了以后呢,特别我当过兵,我注意看,他是个45度角,这个是立正的,立正的一个45度角,这个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他现在面对的是我们,当年面对的是日军,他的这种凛然正气,我觉得这真是,你看对侵略者这种仇恨,还有这种坚强,都令人非常感慨。
我还有一张。
解说:这些照片是樊建川在日本收集侵华日军战利品时得到的,这些孩子的身份是战俘,他们装备简陋,身单力薄,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场上成长起来,而另一些人则在战争中过早夭折,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中国的战士,樊建川为他们起了一个新名字,抗俘。
樊建川:我写《抗俘》这本书,我经常就自己就埋在桌子上写不下去,有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照片,我看到一张照片,是那种蒙蒙阴雨中间,一群战俘打着白旗,这个白旗是日本人强迫他们打的白旗,然后裹着毛毯,有的裹着大衣,凄风冷雨,站在那儿,很丧魂落魄的样子,但是我就讲他是中国人的战士啊,他们没有躲在后方,他们上战场了,他们技不如人嘛,火力不如人嘛,兵力不如人嘛,战斗力不如人嘛,当了俘虏了嘛。
我当时真是想说,我就应该跟他们站在一起,我就我是个当兵的,我就特别想,我说我应该跟他们站在一起,一起去这种凄风冷雨吧,或者一起感受这种屈辱,或者一起去被日本人杀掉,我会有这种感觉,会有这种参加的感觉。
解说:在日兵俘虏的照片中,有一张被樊建川称为“面对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被拍摄者名叫成本华,一位20岁的我军女指挥官。
樊建川:这个成本华呢,成本华我觉得特别感慨的是这张照片后来广为人知,这是在安徽和县,她是指挥官,被日军俘虏,但是这张照片是我的一个很大的一个贡献,我居然找到
这张照片,据现在大家考证就是说,她被日军俘虏以后,这位就是壮士,她还活了四个小时,那么按照当时日军的胶片,还是比较珍贵的情况下,我估计可能就这两张照片,但是她一直就是这个姿势。
笑,微笑。
王鲁湘:很不屑的。
樊建川:就是要舍生取义,我就是要快乐地死,就是我觉得死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就是为民族解放死,这种姿态令人实在是难忘。
你看她的那个战友对她的这种表情,你就能看到这种令人难以言状的这种情感。
解说:1927年到1937年,不计东北和台湾,民国的工业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下中国进入近代后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同时《民法》、《刑法》等一批法典相继颁布,部分租界和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被政府收回,铁路、公路和电话网络,基本遍及全国主要城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教育方面,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增长了94%。
鲁迅、沈雁冰等文学巨匠以及竺可桢、华罗庚这样的大师,都是在这个时期功成名就的,直到1937年,南京沦陷,民国的黄金十年就此结束。
这是无数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1937年南京沦陷后,3000多万沦陷区的难民离乡背井,颠沛流亡,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成了他们身心共赴的栖息地。
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这个城市它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
王鲁湘:对。
周勇(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从1937年迁都到1946年的5月5号,这是战时首都,那么在1940年的时候,确定重庆为陪都,第一,要表明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就即使说我的首都,当时的中国首都是南京,陷落了,对不对,但是我有新的首都,就是陪都,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就是对重庆这座城市的一种肯定,一种褒扬。
因为抗战以来中国的大城市,从东北开始,一直到最南边的广东,广州都陷落了,但是重庆这个大城市没有陷落。
1937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成国民精神堡垒
解说:1937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不到一年后的1938年,日军又开始对重庆实行地毯式轰炸,但这座城市,也就此成为了当时国民的精神堡垒。
王鲁湘:实际上这座城市是在抗日战争中间它是欲火重生的一座城市,它是从1939年开始就不断地在被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从现在看,留下来的一些资料看的话,整个城市都是被这个烟雾焰火所笼罩。
周勇:重新的轰炸,是从1938年开始,下限到什么时候,1944年年底,一共6年多的时间。
王鲁湘:6年的轰炸。
周勇:当然最惨烈的是三年,1939、1940、1941,比如1939年的5月3日、5月4日大轰炸,对不对,那就是第一次对城市的核心区进行这种轰炸。
王鲁湘:这种情形确实够恐怖的,整个城市,比9·11的景象要恐怖啊。
周勇:这就是核心区,城市的核心区。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解放碑那个地方,最中心的地方。
第二天,国民政府就采取了一个措施,就定重庆为特别市。
王鲁湘:就是你越炸我,我越挺立。
解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难道不是这样的信念支撑了中国人走过八年血水火山之路吗?
樊建川:荻岛静夫,那个日本人的日记,1937年记到1941年,他的日记,八本,他是个火化兵,他是个烧尸体的,他一个联队,联合的联,相当于我们一个团的建制,一千四百人,被我们打死一千人,他就烧了一千人,他烧他们的团长,就是联队长,大佐,烧他们的中队长,烧他自己的表弟,烧自己的老乡,他说我来中国之前,来支那之前,都告诉我,支那军队是乌合之众,一击就溃,就溃散。
我们关东军一万人,把东北军二十万人给解决了,我们在卢沟桥,我们两三万日军,他们十几万人,我们给解决了,他说中国军队这么能打呀,我们现在连皇军都需要督战队了,日记里边这么写的,皇军需要督战队,我们要跑,需要逃跑,需要督战队了,这种历史记忆,多真实。
解说:1938年以后,抗战转入相持阶段,随着战事的推进,清华、北大、南开在长沙组建的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师生们为这个西迁的队伍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湘黔滇旅行团”。
在徒步1300公里,历时68天抵达昆明后,这次“旅行”也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任继愈(国学大师):当时我就想,你看,这么个贫困落后的,那些老乡支持这个抗战,因为出力的是他们,第一线当兵的都是他们。
王鲁湘:对,出命的也是他们。
任继愈:出钱的也是他们。
我觉得中华民族这个没有亡啊,这个,这个底子太厚了。
王鲁湘:对。
任继愈:中华文化总有一些值得骄傲的地方,值得,值得研究的地方嘛。
解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亡,这个民族就不会亡,这样的骄傲在战火硝烟中,显得格外耀眼,随着抗战的深入,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投入社会,这样的坚守,终有回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南京举行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举行。
纪录片《战争胜利》片段
5点15分,日本代表开始签署降书,小林总参谋长帮着磨墨,如果十六年以前没有九一八事变,那不会有今天,说得近一点儿,没有七七事变,没有八一三事变,当然更不会有今天的一幕。
周勇:日本在“密苏里”舰上,签字投降的那一天毛泽东题的“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王鲁湘:这个你也看得出毛泽东心情之激动。
你看这字,这字写的是这个,你看那个庆祝的庆字那一撇,这个胜利的利字,包括这个万岁两个字专门另起一行,你看见没,心情是很激动的。
周勇:心情是很激动的。
解说:还有这一张张激动的脸庞,也无不洋溢着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激动,还有对战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自信。
王鲁湘:要认识一段历史,也许确实是需要足够的历史半径的,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发生于1937年,而此刻,我们站在2013年,面对的是一个八十年的历史半径,“抗日救国”是现在的我们熟悉的口号,但在八十年前,其实还有另一种口号“抗战建国”,也就是说,抗战,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战争行为,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蒙元满清式的军
事征服,而是一个国家试图借自己率先完成的现代化文明,去征服还未完成现代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中国,所以对那时的中国而言,如何早日实现辛亥所揭橥的现代中国,才是根本所在,所以建国的政略始终高于抗战的军略。
人们相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只是在抗战建国的过程中,中国又随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元素,阶级斗争和阶级战争,建国之路,也就从此走上了另一个方向,我们的民国系列,也就以此为一个截点划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