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关于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七年级上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理念】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及一般过程。
让学生实践所学,真正让理论在实践中用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的概述,理解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方法,为重点难点。
明确控制变量,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共设计了三个环节。
导入:以十九世纪老巴和小海对肉汤变酸事件的不同表现,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环节二:讲述巴斯德研究肉汤变酸的原因的实验过程,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环节三: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黄粉虫的生活受光的影响》,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5.关于学情分析
一、初上中学,很对规矩没有养成。
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的第二节课,已养成的规矩参差不齐,坐、立、行、走、说有些不会把握分寸,因此,有可能出现随便说话,遇到感兴趣的问题私下讨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讨论和分享的要求与形式。
实验过程中首先检查仪器、不让动的时候坚决不动等等。
老师的对策:多鼓励,多指导,少说教。
二、概念抽象不易理解
在本节课中有一些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术语,比如说,假设。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知道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探究方法,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等,只记忆一些表层的、知识性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罗列了不少概念,如果要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过程,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的目的。
老师的对策:一、利用有趣的小故事、卡通人物来让理性较强的课程吸引学生兴趣。
利用巴斯德进行科学实验的故事以图片的形式讲述给学生看,将实验过程呈现出来,同时以故事表达的科学精神鼓励与感染学生。
三、教材只说不练短板
济南版教材在本节课单纯的叙述了巴斯德的一个实验,然后给出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后面简单的列出几种研究方法。
内容非常生硬,寡淡无味,对与初一刚入学的学生很容易讲成知识性的学习而失去的了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之“灵魂”。
老师的对策:在理论学习后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初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四、初次尝试实验,简单为好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次体验科学探究,将新概念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从小学到初中,第一次实验不易过难,也就是说不但理论探究的内容不要过难,连实验操作的手段和过程都要简单一些。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老师的对策:可以通过老师适时点拨降低理论难度;选择的探究实验简单易操作。
8.关于效果分析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容易理解。
教师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局把握,安排合理;教学材料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知识以相互关联并且生动地方式呈现给学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经验相联系。
教学手法与手段的运用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学生的观点和经验被充分重视;问题的说明和解释是清楚具体的,速度适宜;注重学生参与,认真聆听学生并给予恰当的回复;采用必要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热情、动机和注意力;不断强化,清晰重要的概念、目标和关键点;语音语调、口气和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积极;恰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及评价反馈自然和谐,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的好的表现和做出的努力;妥善处理学生心不在焉的行为。
对学生进行精细评价方面做得不够。
学生良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和教师、其他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气氛民主、相互尊重。
课堂实践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学习过程安排紧凑有序,有效利用时间;安排练习型实验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有助于强化和迁移;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课堂教学中对话,师生平等地、
富有成效地交换意见,对话深入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
学习目标明确,理解老师每一环节的意图;适时参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进行的教学过程,根据老师呈现的情景参与学习,思考并有效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态度积极,动机强烈。
将自己的好奇与学习实践紧密地结合,条理有序,乐于参与,有效地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展开思维,并认真动手实验;合作意识较强,探究效果较好。
4.关于教材分析
生物学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能够从外显的生命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宏观方面来认识生物,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探究研究工具,从知识和能力与技能上为学习后续的内容奠定思维的基础。
在学生对生物有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怎么研究生物,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特有的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工具进行定性定量实验,力求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上述思路,本节的设计为独立课,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探究本质,展开生物学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较为明确
的印象与目的,关注每一个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探寻方法,更符合这门学科的特点。
因此,看似普通的课并不普通,如果整门学科充满了知识与技术的话,这节课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因此不但要认真地上这节课,还要让学生体验。
给学生以引领,对学生以感召。
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学习,要帮助初步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实验,有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示结果,还需要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7.关于评测练习
本节课重在理解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方法。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因此,本节课设计《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渗透到具体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