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团队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团队介绍
目录
物电学院“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团队介绍 (2)
物理电子学院“大功率毫米波行波管研究”团队介绍 (4)
物理电子学院“高功率毫米波”团队介绍 (5)
物理电子学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团队介绍 (7)
物理电子学院“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团队介绍 (8)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物理”团队介绍 (11)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与计算机模拟”团队介绍 (12)
物理电子学院“强辐射实验室”团队介绍 (14)
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团队介绍 (14)
物理电子学院“微波仿真”团队介绍 (17)
物理电子学院“微纳光学研究”团队介绍 (17)
物理电子学院“先进材料制备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团队介绍 (19)
物理电子学院“真空微电子及微波能应用研究”团队介绍 (21)
注:团队排列先后按照团队名称首字母。

物电学院“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现有教师机工程技术人员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工程技术人员1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50-60岁教师2名,40-50岁教师3名,30-40岁教师2名。

超宽带电子学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新型光控光电导器件
研究激光与半导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技术,新型光控光电导器件工作机理、研制工艺及应用。

(2) 电波传输与天线
研究瞬态电磁脉冲传输理论与技术,超宽带天线理论与技术。

(3) 生物电磁学
研究肿瘤电穿孔疗法的机理及应用,电穿孔效应在污水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4) 微波电路与系统
研究高功率微波电路与系统在冲击雷达、探地雷达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团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较好,主要去向包括国内一些研究所(如南京14所、成都29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和一些知名公司、企业(贝尔、华为、中兴等)。

物理电子学院“大功率毫米波行波管研究”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大功率毫米波行波管研究团队是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努力自然形成的,现有成员50余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在读博士13人,研究生30人。

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863”、军事电子预研、霍英东高校青年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等数十项科研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带大功率微波管高频系统及注波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新型高功率微波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无源导波元件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电磁数值模拟;微波毫米波切伦可夫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太赫兹和光电子学;新型电磁材料;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等离子体物理;自旋电子学等。

二、团队导师介绍
*研究方向:
01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器件与技术;02现代微波电子学与微波管CAD技术03高功率微波的系统、效应和信息对抗;04纳米电子学
05等离子体电子学;06太赫兹电子学;07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截至2010年7月,团队已培养博士毕业生9人,研究生60余人,除留校任教外,就业地区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等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地区与综合实验改革配套区,就业单位集中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三高”(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单位,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二十九所等。

主要从事工作有:回旋管设计、行波管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研发、接收机设计等。

物理电子学院“高功率毫米波”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高功率毫米波教研团队共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教授4人,副教授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功率毫米波技术研究,
高功率回旋器件研究,物理电子学,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方向。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高校,研究所、微波、毫米波及电子技术公司等。

物理电子学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科研团队共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

目前团队中共有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

本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微波毫米波SIW电路,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

包括毫米波固态源、毫米波混频器、毫米波开关、毫米波倍频器、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毫米波接收前端以及毫
米波收发组件等。

2)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研究,包括MMIC 功率放大器、控制电路及混频电路。

3)微波毫米波SIW电路研究,包括过渡电路、滤波电路以及源的研制。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毕业学生主要是公司和研究所。

其中外资公司有Agilent,Ansoft、飞思卡尔和RF Microwave。

中资公司有华为,中信。

研究所包括信息产业部10所,13所,29所,54所,航天二院,电子38所等。

也有部分学生在高等院校就职。

物理电子学院“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团队负责人为无线电物理学科的王秉中教授。

团队目前有14名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9名。

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电磁理论及其应用、②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③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④超宽带电磁学及其应用、⑤天线与电波传播、⑥新型微波器件、⑦时间反演电磁学、⑧新型电磁波系统、⑨微波光电子学。

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博士点基金5项、其他省部级基金项目10余项。

在计算电磁学、天线、微波无源器件、时间反演电磁学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16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申请/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在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领域属于国内有影响的团队之一。

国际化视野是团队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团队每年资助数名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要求博士生首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出国留学。

为优秀研究生推荐、提供留学的机会,并积极为学生争取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

本实验室已有多名学生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出国(境)从事研究工作。

目前有多名博士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到国外学习。

同时,团队和企业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产学研有效结合,鼓励和推荐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

本团队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定期召开课题小组讨论会。

通过导师之间、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研究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培养,10多位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学生本人有获奖证书)。

目前,已有2篇博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多篇硕士论文获省/校优秀硕士论文,1位博士生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1位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生基金资助、3位博士生获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二、团队导师介绍
招生专业:无线电物理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1、海外著名大学留学;
2、国内高校任教;
3、国内研究所或IT企业任职。

四、对报考学生的基本要求:
志向远大,好学上进,身心健康。

对探索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感兴趣并勇于实践,自信心强,创新意识强,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求真务实。

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的电磁场理论基础和微波技术基础,较为系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

有较好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和中文写作、讲解能力。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物理”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我们团队目前包括3位科研人员,其中杨海棠曾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王鹏曾取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张修明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

我们的研究方向为高能理论物理,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超弦理论,量子引力的有效理论,黑洞物理及量子场论。

在近期,我们还将引进其他国外人才,计划将我们的研究范围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科研院所,高校,需要很强的数学物理背景的工业等。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与计算机模拟”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团队在职教师5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退休返聘教师2名,包括团队创始人杨中海教授;今年即将毕业留校的博士生3名。

到明年将组成一支总人数10人的教师团队。

团队每年计划招收硕士生15-20人,博士生3-5人。

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集中在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现代微波电子学、真空电子学、微波管理论与CAD技术等,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等。

研发了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三维微波管模拟器套装软件,已成为我国行波管核心设计软件,为提高我国行波管设计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还在积极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1)正在将研发微波管专业CAD软件的经验应用到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目前正致力于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基础理论和CAD技术及相关的软件开发;2)采用粒子模拟方法研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并研发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

团队欢迎具有物理、数学、计算机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来团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libin@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1、IT企业:如华为、中兴、联发科、TP-LINK等
2、科研院所:如中科院电子所、航天五院、中电集团29所、中电集团12所等
3、高等学校:如电子科技大学等
4、其他
物理电子学院“强辐射实验室”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团队主要依托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大分室。

目前,团队共有成员12人,其中,教授一人,副教授一人,中级职称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7人,在读博士学位的2人。

团队主要研究高功率微波的产生、传输、效应及其相关的系统。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毫米波器件、相对论器件、固态器件、高功率微波的传输与发射、高功率微波的效应及系统设计。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毕业学生去向大致为以下几个方向:
1.各研究所,如电子部29所,12所,10所,30所等;
2.做通讯的一些企业,如中兴、华为,烽火科技以及富士康等;
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在刘盛纲院士的带领下,太赫兹团队主要有杨梓强教授、鄢扬教授等具有一
批老中青相结合、年富力强、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共19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员1名、讲师10名、高级技师1名。

这些人员中,具备博士学历11名,硕士学历2名,博导3名,硕导5名。

人员包括:刘盛纲院士、杨梓强教授、鄢扬教授、黎晓云高工、杨正蓉、黄瑛、刘大刚、钟仁斌、张开春、袁学松、史宗君、兰峰、张雅鑫、胡旻、吴振华、刘頔威、傅文杰、周俊、廖臣。

该团队长期从事从事真空电子学毫米波、太赫兹波科学技术、光学和电子学相结合产生太赫兹波、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科研实力雄厚,有着严谨的科研传统,是一个积极向上,共同奋斗的团队。

该团队近年来在一些学科前沿课题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本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有100多篇论文发表于Phys. Rev. E.、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Phys. Plasma、IEEE T. Plasma Sci.、Eur. Phys. J. D、Nucl. Insturm. Meth. A、Jpn. J Appl. Phys.、Chinese Phys.、Chinese Phys. Lett.、Int. J. Infrared Mill. Waves、物理学报、电子学报、中国激光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其中有5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

目前该团队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太赫兹领域首个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在太赫兹等领域有突出的贡献。

刘盛纲院士在团队中一直推动着国际合作和人才建设,近年来,多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先后派出3名博士生留学深造。

太赫兹中心具有许多系统和设备,包括二氧化碳泵浦太赫兹激光器,用于太赫兹成像;太赫兹时域谱仪(TDS),用于太赫兹时域谱分析;太赫兹傅里叶变换谱仪(FTS),用于太赫兹频域谱分析,超导磁场、调制电源、真空动态系统、毫米波信号源、频谱仪、太赫兹混频器、高灵敏度探测器、热释探测器等,这些
设备是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毕业博士16人:清华大学博士后1人,中国科技大学博士1人,其余在高校任教;
毕业硕士40余人:攻读博士12人,高校任教2人、其余分别在中科院电子所、中电集团10所、12所、29所、58所、航空5院、中学任教、华为、中兴及其它公司。

物理电子学院“微波仿真”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本团队为贾宝富教授的牵头,下有朱兆君博士(现为讲师职称,明年拟提副教授),和万德明工程师。

本团队在滤波器研究方向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内多家单位包括华为、爱立信、绵阳九院、武汉凡谷、广东胜路等做了多场滤波器专场讲座和报告,在国内引起了很多的反响,打响了知名度。

本团队除了滤波器,还在行波管、天线、功放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现正在朝着有源和系统的方向发展。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毕业学生就业于华为、赛格、航天2院、航天5院、十所、成都亚光等单位。

物理电子学院“微纳光学研究”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微纳光学”研究团队为依托于“光学”学科的我校新兴学科研究方向。

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及其应用、②微纳光学及纳光子器件、③超分辨成像④光及太赫兹波段负折射、⑤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在红外探测,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团队要求硕士,博士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推荐优秀研究生境外留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本团队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定期召开课题小组讨论会。

通过导师之间、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研究生得到了系统的锻炼和培养。

目前微纳光学研究团队结构组成如下:
教授:1人
副教授:1人
讲师:1人
硕士研究生:13人
博士研究生:1人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进入通讯、精密仪器、微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

物理电子学院“先进材料制备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团队介绍一、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
1、光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物理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智能材料(结构)与新型传感器的研制;
3、材料的强激光和粒子束辐照效应及改性。

在PRL、APL及PRB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已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被国际同行SCI他引529次,应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邀请撰写专著5章。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

团队2008年与合作者共同主办了“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imulation of Radiation Effects in Solids”国际学术会议。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Optical Materials、Intermetallics、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20多种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审稿人。

已培养博士11名,博士后7名,硕士23名。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实用标准文案
科研院校,核电站,新材料研制等。

物理电子学院“真空微电子及微波能应用研究”团队介绍一、团队简介
本团队由曾葆青教授、刘兴翀博士、吴喆博士组成。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预先研究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美的横向课题等研究。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Adv. Mater, APL, Nanothch, JVS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高校、科研院所,公司和出国留学。

精彩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