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辩证法

合集下载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对象、内容、性质在课件上)P1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P3 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

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

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1)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天然自然的规律性。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2)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是在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之后而创造的自然。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

3)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36]也就是说,只有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有真正的保证。

依据马恩的教导,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 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 有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 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 律
•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 研究、开放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 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44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3
一、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 科学基础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 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
24
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 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 等一系列在自然观上具有根本 变革性质的新学科、新理论。
25
4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 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
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4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4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 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 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 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
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2
•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 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32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3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是按层次结构组织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梳理汇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梳理汇总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A、自然辩证法的产生缘由:“自然辩证法”一词,最初是恩格斯为其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部分手稿所定的一个归类题目,其本意是“自然界的辩证法”。

B、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C、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a、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概括和在科学技术认识与实践中的应用。

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作为学科名称,“自然辩证法”即是“科学技术哲学二b、自然辩证法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整体上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a、自然观。

即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

b、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

科学观是指科学的本质、特征、分类与发展动力;技术观是指技术的本质、特征、体系结构与发展动力;工程观是指工程的本质、特征、发展过程、发展动力和其与科学技术的划界;产业观是指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c、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指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的获取、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的形成以及科学理论的创立。

技术方法论包括技术方法的内涵与特点、技术发明方法、技术预测方法、技术开发方法以及技术评价方法。

工程方法论包括工程系统方法、工程集成方法以及工程决策方法。

产业方法论包括产业化过程与机制。

d、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对科技产生影响;科技应用具有两面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与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2.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人和自然是具有绝对的相互关联性的。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源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不存在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界,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没有人类产生的可能,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的自然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资料,人类就无法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更无所谓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

此外,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

(三)社会是自然和人类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的本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

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

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
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提出的对自然界的辩证分析方法。

黑格尔认
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而发展演变的。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是推动自然界发展的动力。

黑格尔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体,由各种对立的力量和因素构成。

这些对立力量之间不断进行斗争,通过斗争最终实现统一,形成新的形态和结构。

例如,黑格尔认为热与冷、湿与干、轻与重等对立的属性在自然界中相互斗争,最终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

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与他的思维辩证法相互关联。

他认为自然界的辩证运动与人类思维的辩证运动是相似的,都具有对立、斗争、统一的过程。

通过对自然界的辩证分析,人们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在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中,他还提出了观念决定论。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都是观念的体现,它们通过对立和统一的过程来实现发展。

因此,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对自然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尽管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在他时代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和质疑,但它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根据社会历史条件, 结合时代的任务,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 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 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 视野广阔, 富有启发性, 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 有战略眼光, 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4.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 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哥白尼革命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不能改变质量, 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 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 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 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 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 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天文学方面: 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 地质渐变论, 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口3.物理学: 迈尔, 焦耳, 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 细胞学说, 生物.化论.电磁场理论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9.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 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资料

自然辩证法资料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答: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我们所研究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什么?思想来源有哪些?意义是什么?答:(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地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认得现实的自然界。

(二)思想来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

2.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5.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两方面条件):自然科学基础;哲学基础。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怎样并入生产过程或称为现实生产力的?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它包括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自然辩证法讲解

自然辩证法讲解

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里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土、水、气、火)。

而对于自然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但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有许多局限性:这种自然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是当时还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用猜测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缔造自圆其说的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摈弃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上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研究对象:自然界,自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劳动的重要性。

(3)近代科学的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独享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

(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术界通常把古代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神学分庭抗礼,与哲学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通过自身发展,又开始回到与哲学相结合的轨道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创立者,恩格斯是主要的创立者。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发展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理论成果,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理论发展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乃是恩格斯创立的一门哲学科学。

除非我们理解了恩格斯心目中自然辩证法的目的,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作用,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自然辩证法后来的发展及其历史,也不能理解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现状和它的费解之处。

举例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有人认为它是对黑格尔《自然哲学》所作的一种唯物论重写。

近十几年,也有人认为,它是恩格斯从“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指那种尊重自然科学“事实”而轻视理论的“自然主义”)出发讲的辩证法。

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受贬低和误解的国际哲学界,最著名的批评要算卢卡奇。

卢卡奇认为:“关于自然界本身进行辩证的运动这种观点与马克思关于辩证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二者统一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被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加以同化的;自然界是实践活动的副本,并且是仅仅在以实践活动为背景的情况下才被‘赋予’的。

如果实践只是自然力的运用或者检验假说的标准的话,那么人改造自然界这一明显的事实本身并不能使那种思辨的认识理论无效。

辩证法——马克思认为,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正因为它以意识活动为先决条件,所以不能只关系到自然界本身就得到系统而明确地阐述。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第一部分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大科学概念)(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二者彼此密切相联和相互制约;(2)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而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长;(4)近代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的主要表现:(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5、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内容:⑴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必然要创制工具)⑵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9、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浅析自然辩证法下的科学2200字》

《浅析自然辩证法下的科学2200字》

浅析自然辩证法下的科学目录浅析自然辩证法下的科学 (1)一、什么是科学 (1)二、科学社会价值观 (2)(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反思科学 (2)三、进一步拓展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视野 (2)(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科学的社会价值 (2)(二)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科学的社会价值 (3)四、结论 (3)参考文献 (3)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矛盾和规律。

人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认为,处理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最佳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

自然辩证法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为基础,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防止“唯人类中心论”的陷阱,忽视自然规律,同时避免落入“自然主义”的陷阱,盲目保护自然,抑制人类的进步。

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科学进步促进了社会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一、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描述自然规律的一种学科,在哲学上则是从观察自然到理解自然的过程,处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目前,学者们正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研究这一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

科学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对事物的整体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

作为对自然规律和宇宙规律的总结,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需要探索的最佳智慧。

随着对科学的理解不断进步,这就是理解自然规律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方法论,从而更系统地理解自然,思考规则,反映问题,最终形成人生观。

科学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通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计算机的更新和便利性肯定地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无法预测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不可接受的后果。

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科学家贝尔纳呼吁人们关注“科学的总效果”。

科学是“双刃剑”。

贝尔纳先生警告说,在肯定科学技术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人类社会的损害和危机。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4、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一)时代性(二)实践性(三)科学性(四)创新性(五)自主性(六)人本性一、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义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义

自然辩证法原理讲稿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由国务院组织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56-1967年),其中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自然辩证法规划草案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一个部分,该草案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

这门学科,我们暂定为‘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

”这就是把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置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具有桥梁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组织了三次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三个版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第一版,由孙小礼教授主持编写《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1979年);第二版,由吴延涪教授等召集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1991年);第三版,由黄顺基教授担任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04年)。

通过这三本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界定,从中能够发现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一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教材中,自然辩证法是这样定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第三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上述三本典型的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来看,我国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把“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定义,也展示出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2--- 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 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 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强调怀疑,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 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 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 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 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 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 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 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所以说科学不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 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人文不仅是 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的。 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 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 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加强科学和人文的融通很有必要,人文和科学不是一对矛盾,它们和谐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是人类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只有用人文和科学的视角,才能真正的认清眼 前这个真实的世界。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要相互渗透,取消文理分科的做法是一种进步。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我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科学社会学”的真正兴起是自20世纪70年代 中期以来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开始的。其代表人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引出许多从不同侧面 影响科学知识的稳定性和质疑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社会性因素。换言之,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内容归 根结底都由社会、文化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形成,被他们经常引用的社会性侧面有:社会关系、利益、共识、习 俗约定、劝说、修辞、权势网络、文字记载等。我认为,这种对科学的合理性、客观性抱持的怀疑主义态度和相 对主义立场是值得借鉴的。并且相对来说,社会关系、利益、习俗约定、文字记载、权势网络这些社会因素在中 国造成的影响更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辨证关系?
答: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
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
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
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
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
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答: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
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
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