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各省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随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东部省份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足,从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拉动投资,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落后,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突出。广大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针对各地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人均GDP相对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传统强省依旧发展速度很快,可是产业调整和技术引进却有很大的差距,金融业在我国刚起步,上海和北京发展较快但不成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国各省的金融业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造成财政收入的巨大差异,进而再影响各个省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样突出,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克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

省域经济竞争力是一国(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本研究是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它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首次对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理论论证,深刻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研究、评价、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体系。

研究省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

(三)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迫切需要。省域经济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

(五)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增长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做出合理的决策。

三、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介绍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定义是,一国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模型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八个方面,包括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其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关键是可持续性。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定义是,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D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M波特在其《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了区域竞争力模型,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指该国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要素是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企业群体内竞争对手及该国内的市场需求,1998年波特有进一步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三力体系”之说,该研究认为,国家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生产增值的竞争力。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三次产业范围下的全部公司或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结构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取决于其竞争

资本的水平,也取决于其竞争过程水平。基础竞争力是指支持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基础,环境国际竞争力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与政府提供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整体的竞争水平的系统提高。

樊纲(1998)认为侠义的竞争力是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商品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来源于同样质量的商品具有较便宜的价格,或者说同样质量的产品具有较低的成本。竞争力包含着制度(包括管理等软件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素成本和比较优势等三个环节,上述区域竞争力主要是将国家作为一个区域来研究。

阳国新(1995)认为区域竞争力是指各经济区域所提供的商品在某一特定区域市场中占领的市场份额,主要强调地区培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国家统计局严于龙(1998)认为地区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在国内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实力的强度,国内外贸易,金融,投资的地位,强调一个地区提供基础设施,所达到的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2003)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定义是,一个区域整个市场加强分工协作,创造以实现区域社会可能性持续发展的能力。他的本质特征是对区域内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环境。该研究中心通过三维模型将区域综合竞争力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包括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金融实力;基础竞争力包括基础条件、教育及居民素质;辅助竞争力包括政府作用和生活环境。

基于以上有关竞争力的不同论述,我们可以借鉴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定义,省域经济竞争力应该定义为参与竞争的各个省份依据区位特点,通过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不断形成竞争优势的能力。根据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将省域竞争力分解为八个分项竞争力:工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固定资产投资竞争力、金融竞争力、财政竞争力、科教竞争力和进出口竞争力。其中工业、金融、科教、服务业竞争力为核心竞争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为基础竞争力,进出口为辅助竞争力。科教竞争力和服务业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四、省域经济竞争力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对于省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关键也就变成了评价方法的选择。各省经济竞争力评价工作的进行通常是建立在可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