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陶俑鉴赏
俑在南北朝至清代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战争频仍,民族迁移促进了全国民族大融合与文化间的互动交流。
此一时期的陶俑在风格上显示出时代特征,即陶俑在形体和相貌上都表现出少数民族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甲骑具装和镇墓兽等新的俑型。
西晋定都洛阳后,重新制定丧葬礼仪制度,随葬俑群种类形成固定的组合,包括:镇墓俑、仪仗俑、侍仆俑、乐舞俑和庖厨俑等。
西晋王朝虽然短命,但统一全国后,葬仪制度重新规定,随葬俑群也形成了新的规范。
西晋陶俑形体矮小,质料以陶质为主,造型由东汉的姿态生动转而呈现比较呆板,内容上则淘汰了东汉时家居享乐的生动的百戏人物造型。
隋唐时期,中国古典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于一炉。
隋唐俑比秦汉俑,在数量、题材、手法上都要丰富得多,且大为加强写实,其发型、服饰、体态、神情、动作各尽其妙。
隋代统一全国,但随葬的俑群仍承继着北周和北齐的系统,有镇墓俑、出行仪卫和家内奴婢乐队等内容。
唐代崇尚富含生命力的健康美,人物形象体魄强健,精神奋发昂扬,充满自信与生命力。
文官武官俑表现隋唐时期崇文尚武,锐意进取的开阔胸襟。
相对于男俑而言,隋唐时期仕女俑的艺术形象活泼写实,丰满圆润,形态生动,面目传神,注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且手法娴熟,主题鲜明。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艳丽,款式多样;发式不惜花样翻新,见于记载的发式近百种。
隋唐陶俑最大特点,在于形象塑造精妙。
其制作阶段包括造型、制模、压制、修整、素烧、陶彩绘,三彩则需施釉、釉烧等特殊工艺。
彩绘釉陶和唐三彩的出现,常见黄、褐、绿、白等彩,也有蓝彩或黑彩,使唐俑更添绚丽色彩。
宋代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特别是兴起焚烧纸明器习俗,使得随葬陶俑较前减少。
宋俑在题材方面,由于流行堪舆术,人们迷信风水,因此,出现并盛行与迷信有关的镇墓俑,或叫压胜俑、神煞俑。
此外,文官俑、武官俑和男女侍俑仍普遍流行。
个别地区还出现以墓主人形象塑造的陶俑,包括墓主人生前种种生活场面,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特定内容。
唐代仕女俑的外形特点
唐代仕女俑的外形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陶瓷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唐代仕女俑是唐代陶瓷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外形特点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服饰特点唐代仕女俑的服饰多为汉族传统服饰,如长袍、褙子、裙子等。
其中,长袍是唐代仕女俑的主要服饰,通常是长袖、长衣、长裙,下摆呈现出鱼尾状。
褙子则是用来束腰的,通常是用绸缎或者丝绸制成,色彩鲜艳,花纹精美。
裙子则是唐代仕女俑的下装,通常是长裙,下摆呈现出鱼尾状,与长袍相呼应,整体效果非常优美。
二、发型特点唐代仕女俑的发型多为盘发,通常是将头发盘成一个圆形,然后用发簪或者发钗固定住。
发簪和发钗通常是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制成,花纹精美,非常考究。
此外,唐代仕女俑的发髻也非常讲究,通常是高高的髻子,上面插着发簪或者发钗,整体效果非常华丽。
三、面容特点唐代仕女俑的面容特点非常优美,通常是长脸、高鼻、丹凤眼、柳叶眉等特征。
此外,唐代仕女俑的嘴唇也非常讲究,通常是微微上扬,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整体效果非常迷人。
四、姿态特点唐代仕女俑的姿态多为优美的舞蹈姿态,如舞蹈、歌唱、弹琴等。
其中,舞蹈姿态最为常见,通常是双手轻轻抬起,身体微微倾斜,整个人呈现出优美的弧线,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总之,唐代仕女俑是唐代陶瓷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外形特点非常优美,服饰、发型、面容、姿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唐代仕女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唐代陶瓷艺术的精髓。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62020年02月第53卷第1期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朱悦童(量施镇陶去大学,景德镇333000)摘要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表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在唐代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本文就唐代仕女俑为研究对象,从仕女俑的起源与发展、艺术形象与特征来浅析唐人开放包容的艺术审美情趣。
关键词唐代;雕塑;仕女俑1俑的起源与发展纵观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是古代殉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早在远古社会,人类就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烧制成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兴起,陶俑造型简洁生动。
秦代时期的陶俑写实艺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以秦朝兵马俑最为著名,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身临其境、肃然起敬。
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都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看,汉代陶俑擅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神情刻画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陶俑的艺术造诣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官、仕女、骑射俑、胡俑等都成了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由于唐代继周隋厚葬风气,在前代彩绘陶俑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三彩俑。
初唐时期,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及至盛唐,随着丰腴饱满的审美情趣的发展,陶俑的风格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们丰肌秀骨、腆腹颔首,体态含蓄而优雅,雍容华贵之中又见飘逸之感。
这些女俑造型洗练、语言含蓄,代表着盛唐时期的陶俑典型风格。
到了宋、辽、金、元、明时代,俑的殉葬日渐衰落,到了清代已经绝迹。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唐代墓葬俑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唐代墓葬俑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黄、赭、绿,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古人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达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在公元700年左右的唐朝,达官显贵不光好奇,还渴望操控自己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
他们或亲笔摞写自己的讣告,或委托别人代笔,将自己的丰功伟绩昭告祖宗与神明。
大英博物馆北区的亚洲厅摆放着两尊中国阴间的判官雕像,他们是负责记录人生前的壮举与恶行的,因此是唐朝的权贵想要讨好的对象。
在他们前面摆放着一组十二只栩栩如生的陶俑,高度在六十厘米至一百一十五厘米之间,形象包括人、兽以及人面兽身。
它们都来自唐朝名将刘廷荀之墓。
他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在公元728年以七十二岁高龄去世。
这些信息来自他命人撰写的墓志铭。
这份铭文通篇溢美之词,与他的陶瓷随从们一同被下葬。
墓中的文字与物品让我们得以一窥一千三百年前的中国。
但它们首先都是些不知廉耻的自我吹捧,目的则是为了能名垂千古。
其实唐朝的讣闻不是写给家人或朋友的,但它们亦非那一代历史的首个版本。
刘廷苟的讣闻的目标读者并非在世的人,而是阴间的判官,它让他们得以了解他的地位和能力,好在阴间给予他相应的地位。
隋唐陶瓷艺术赏析
a
9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
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
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
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a
12
彩绘釉陶武官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
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所穿铠甲颜色华 丽,边缘绘绿、红、蓝等 色构成的宝相花纹,当为 模拟郑仁泰生前的仪仗队
将领。
a
13
彩绘贴金骑马陶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
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 均为人身、兽首、着衣、 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 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 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
来,人们认为十二肖
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
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a
8
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
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 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和斑点,而 且也提高了洁白度。
a
2
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
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 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 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远古的使者——古代洛阳陶俑艺术赏析
作者: 宋胜利
作者机构: 洛阳盛唐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37-3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陶俑 艺术赏析 古代 洛阳 使者 远古 雕塑艺术 原始社会
摘要:陶俑是墓葬雕塑中很有特色的一种雕塑形式,它以陶、木、金属、石等为材料,以雕塑形式摹拟人、动物、建筑物等用以随葬,起着代替真人和实物的作用。
中国古代陶俑的制作自原始社会开始。
从秦汉到盛唐,俑的制作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制陶工艺日臻成熟。
陶俑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以其卓而不群的东方气质使世界为之瞩目。
探析《陶俑》的文化意蕴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解法三 : 用微 分形式不变性 , 利 在方 程两边求 微分 。 然后 生 , 墓穴格局及墓 主人死后 生活要和生前一样 。先秦时多以活
解出掣.
似
人 殉葬 , 到秦始 皇大 兴土木 , 筑秦陵和兵 马俑 , 修 用俑代替 了
活人 , 其实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汉兵马俑出土最多 , 仅从咸阳
渐盘踞 中国北部地区 , 势力不断壮大 。到西晋 , 胡人起兵作乱 , 整个 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 罕见的长 达 10多年的分裂 3
探析《 陶俑》 的文化意蕴
张轶 韪
(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 抚顺 1 五胡乱华 ’实际上 , 乱 的是陕西。人种 的改 良,使陕西人体格健 壮 ,易于容纳 ,
取得了政权的胡族 , 在文化上被逐 渐汉 化 , 胡族 和汉族 的隔阂 逐渐消融。这 一时期 , 是华夏各民族 大融合 的时期 , 作为在中
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 的汉族 同样 吸取 了其 他各民族的文
义。《 陶俑》 全文不足三千字 , 以俑贯穿 , 跨越时空 , 了从史 记录
前到明清 , 整整一部中华文明史 , 弥漫着沉重 的历史感 和浓郁
《 陶俑 》 记载 了各时期俑的特点 , 反映 出不同历史 时期 的 民族特点 :最早 的陶俑仅仅是一个 人头 ,像是一件器皿 的盖 “
子” 这是 史前的俑 , 那时生产力水 平低下 , 因此俑 的制作非 常 简单 , 体现了史前文明的朴拙 。 “ 了秦 , 到 就是兵马俑 了。兵马俑的威武壮观已妇孺 皆晓 ,
兴衰 荣 辱 , 也 成 了漫 漫 中华 文 明 史 的 见证 。 俑 打 马球 。那 时 中 国是 世 界 制造 业 和 金 融 业 的 中心 , 四海 之 内都
浅谈陶俑的艺术特色
力 便是 国势 的 晴雨表 。到 了 届 全 国 陶瓷艺术 设 计评 比展 精 心设计 制 作而 成 的 。在
宋 代 ,随 着 丧 葬 习 俗 的 变 化 , 参 考 了大 量历史 资 料 (如 秦俑 ,汉 俑 ,唐俑 ,宋 塑 ,明塑
特别 是 焚烧 纸 明器 习俗 的兴 以及 浮 雕 壁 画 等 )后 ,最 后 确 定 了汉 ,魏 (晋 ),唐 ,宋 ,
憾 ,为 我们勾 勒 出古代 雕塑 艺术 发展 的脉络 及 历代
审 美 习 尚变 迁 的轨 迹 ,成为 了解 中国古代雕 塑 艺术
史 不可缺 的珍 贵实 物资 料 。
秦代 是 中 国第 一个 中央 集权 的统 一 国家 ,陶俑
艺 术 得 到 巨 大 的 发
展 。被 誉 为 “世 界 第
八 大 奇 迹 ”的秦 始 皇
世 继续 如生前 一样 生 活 ,所 以俑 真实 负载 了古 代社
会 的各种 信 息 ,对研 究 古代 的舆 服 制度 、军 阵排 布 、
生 活方式 乃 至 中西文化 交流 皆有 重要 的意义 。而且
中 国古 俑 在其 盛 行 的从 东 周 至宋 代 约 l 500年 中 .
弥 补 了 同时 期 地 面 雕 塑 在 种 类 完 整 性 上 的重 大 缺
陶俑 ,从艺 术表 现 上技法 古 拙而 风格 鲜 明 ,具体 细 节
刻 划粗 细有 致 ,呈现 人 的善 良可 爱神 情,在 人 物 内心
情感 的刻 划 上,较秦 代有 突 破性 进 展 。西汉 时期 的艺术 形式 ,从根 本 上继 承 了秦 的特 色。主 张把 表现 生 活 、情 感 价值 和艺 术 功 用都 必 须 纳入 “真实 ”这一 核 心 范 畴 。汉 兵 马俑 和 舞 女俑 、侍 女俑 都是 从 不 同角 度对 生活 的真 实反 映.形象 地 再现 了 当时 的情 景 ,如 图 2。
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俑赏析
AppreciatION鉴赏·陶风瓷韵陶风瓷韵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图1:河南博物院藏彩绘陶坐部伎女乐俑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中国古代音乐汇集了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中原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从史前埙鸣笛音的蒙昧初声,到夏商周三代金声玉振的庙堂雅乐,再到两汉魏晋的歌舞伎乐,汇聚隋唐盛世歌、乐、舞于一体的综合音乐表演艺术,直至宋元明清从宫廷走向市井的“万家新声”。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形成了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而隋朝的音乐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创建了新的音乐体制,为唐代音乐繁盛的典型基础,史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常将两代合称为隋唐时期。
隋代张盛墓出土的彩绘陶坐部伎俑,以生动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隋代乐舞的表演情景。
一、坐部伎俑概况1959年5月,在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俑赏析张 滢图2:李寿墓坐部伎俑1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共出土随葬品192件,包括瓷器和陶器的俑类、生活用具和生活用具模型,数量较多,内容极为丰富,仅俑类就有95件,且大部分保存完整,为研究隋代统治阶级中上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其中有一组彩绘陶坐部伎俑,是隋代音乐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图1)。
彩绘陶坐部伎俑共8件,都是女性形象,造型和服饰基本相同,全部为跽坐姿态,高17-19厘米,全身彩绘,黑发朱唇,色彩已大部分脱落,但仍可看出有的穿绿衣褐裙或红衣红绿竖条裙。
她们梳着平髻,髻后插有梳子,身穿小袖短襦,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并以丝带系扎,腰间垂裳似袱,长裙铺地。
其中,七女俑手中执不同乐器,另外一女俑双手无物举于胸前。
持乐器的俑分别执铜钹、琵琶和曲项琵琶(一为四弦,一为五弦)、竖箜篌、横笛、筚篥、排箫。
体现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文物
体现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文物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和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具有
非常明显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潮流。
以下是一些体现隋
唐繁荣和开放的文物:
1. 陶俑: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制作陶俑作为墓葬的陪葬品。
这些
陶俑形态各异,有士兵、武将、官员、富商等,形象逼真,表现出当
时社会的多元化和繁荣景象。
2. 佛像: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期。
佛教文化
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之一,造像活动空前热烈。
隋唐佛像造型多样,
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3. 石窟:隋唐时期,石窟的建造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这些石窟包
括了佛教寺庙、宫殿以及富豪的家庭墓葬等,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
4. 瓷器: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隋唐瓷
器质地细腻、色调柔和,造型多样,器形华丽,富丽堂皇,反映了当
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5. 壁画:隋唐时期,壁画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壁画采用了
精湛的绘画技法,丰富多彩的颜色和构图独具特色的内容,展现出隋
唐时期人们的生活、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
这些文物都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开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种文化面貌,不论在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北朝隋唐间出土的镇墓俑(兽)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北朝隋唐间出土的镇墓俑(兽)作者:石磊武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9期古人在墓葬中随葬种类繁多的明器,反映了“象其生以送死”的理念。
陶质俑群就是众多明器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种类,蕴含着古代诸多社会文化信息及古人的信仰观念。
其中的镇墓俑有显著的个性特点,放置于墓门两侧,一般意义上用来震慑鬼怪、保护亡者灵魂不受侵扰。
宁夏固原境内北朝隋唐间的墓葬中,随葬有大量的俑群,彭阳新集北魏墓,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宇文猛墓、田弘夫妇合葬墓及唐代史道洛、史索岩等大中型墓葬中均有出土。
这些俑群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区域特征,对研究北朝隋唐间宁夏固原地区的舆服、军阵、礼仪、生活乃至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并从中折射出当时社会习俗和时代特征,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如北周李贤和宇文猛墓出土的陶俑,均为泥质半模烧制而成,质地坚硬,俑体为实心,背部扁平,烧成后涂彩绘,再用黑色勾画出眉、目、鼻口及服饰衣纹等。
注重大的动作及细致的面目刻画,绘画技法纯熟,造型质朴粗犷,人物俑面部饱满,体态丰腴,服饰、神情丰富多彩,造型、组合自成风格。
北周时期的镇墓兽风格呈威猛怪兽状,沿袭了十六国以来随葬成对的传统,继承了北魏呈匍匐爬卧状的形态,出现了背部鬃毛消失、头部生角的形式。
镇墓俑大腹向身体右侧突起,形成自己的特点。
唐代的风格在整体造型上继承北朝与隋代的风格,同时也显露出人兽结合的造型特征。
史道洛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金装甲胄,装饰华丽,体态雄健。
镇墓兽分兽面镇墓兽和人面镇墓兽,形态迥异,体型高大,轮廓曲线富于变化,面部表情狰狞,制作精细。
镇墓兽与身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俑相伴出土,呈现出新面貌,表明了北朝隋唐间这个区域内镇墓兽的演进过程、造型和工艺水平。
现将宁夏固原地区北周和唐墓中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镇墓兽和镇墓俑作一介绍。
镇墓兽1993年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宇文猛墓出土,一对2件,北周保定五年(565年),泥质灰陶。
一件高6.9厘米,长18.2厘米。
隋唐文物介绍200字
隋唐文物介绍200字《隋唐文物介绍》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隋唐时期的文物,那可真是相当的厉害啊。
咱先说这个隋唐时期的瓷器吧。
你看那唐三彩,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一样。
唐三彩的颜色那叫一个丰富,绿的像春天刚冒尖儿的嫩草,黄的像秋天熟透了的麦浪,白的像冬天初雪一样纯净。
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唐三彩的时候,真的是被惊到了。
那些个三彩马,造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腾起来似的。
马的肌肉线条都被刻画得清清楚楚,就好像是古代的工匠拿着放大镜一点一点雕出来的。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费多少功夫啊。
也许在那个时候,做唐三彩的工匠就像现在那些追求极致的艺术家一样,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
还有隋朝的白瓷,虽然没有唐三彩那么花哨,但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简约美。
白瓷就像一位淡雅的女子,静静地站在那里,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气息。
它的质地细腻,白得纯粹,没有一丝杂质。
这白瓷的出现啊,可能就像是在隋唐这个大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位清新脱俗的演员,给当时的瓷器界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
再说隋唐的金银器。
那些个金银器的工艺简直绝了。
就拿那个金碗来说吧,上面的花纹精致得不像话。
有的花纹像流动的云彩,蜿蜒曲折;有的像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
这金银器在当时可不光是好看,还代表着身份地位呢。
我就琢磨啊,在隋唐的时候,那些达官贵人拿着这些精美的金银器,就像现在的人拿着限量版的奢侈品一样,到处显摆。
可是呢,这些文物到了现在,就成了我们了解隋唐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当时制作这些文物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失败的作品吧,那些失败的作品都到哪儿去了呢?难道都被销毁了?这也太可惜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留存下来的隋唐文物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探寻历史的道路。
《隋唐文物介绍》篇二隋唐文物啊,那可真是个宝藏。
咱先聊聊隋唐的佛像。
隋唐时期的佛像啊,那真是佛相庄严。
我看过一尊佛像,那神态就像真的佛降临人间一样。
佛像的眼睛半睁半闭,仿佛在俯视着世间的一切善恶。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庆城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是一座集考古文物展览、科学普及、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和文物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丰富,其中唐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骆驼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彩绘骆驼俑进行赏析。
唐穆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陵墓位于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庆城县。
唐穆泰陵墓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彩绘骆驼俑。
这些彩绘骆驼俑是我国唐代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凝聚着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这些彩绘骆驼俑的造型。
这些骆驼俑通体彩绘,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它们的造型栩栩如生,姿态各异,有的低头垂耳,有的仰首长鸣,有的四蹄奋进,形态生动,仿佛就要从画面中走出来。
这些骆驼俑中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单峰骆驼,双峰骆驼等,每一种都栩栩如生。
而这些骆驼的装饰也是非常精美,有的骆驼脖子上佩戴着花环,有的背上装饰着华丽的毯子,每一件装饰都展现出了唐代绘画的细腻和精湛。
其次我们来看这些彩绘骆驼俑的颜色。
这些彩绘骆驼俑使用了丰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都非常鲜艳,色彩的运用极为考究。
这些骆驼的身上有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绘画,这些颜色的搭配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活力。
在唐代,这种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骆驼彩绘的色彩运用和搭配可以说是唐代绘画的一个缩影。
再者我们来看这些彩绘骆驼俑的寓意。
唐代是我国社会政治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骆驼作为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彩绘骆驼俑以骆驼为主题,既是对唐代社会繁荣的生动反映,也表现了唐代人对物质生活和世界观的追求。
骆驼在古代被人们视作忠诚耐劳的动物,也有驼铃是传递信息的作用,所以骆驼在唐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这些彩绘骆驼俑的历史价值。
这些彩绘骆驼俑不仅在艺术造型、色彩运用、寓意表达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陶瓷史(五)陶瓷作品赏析【隋唐卷】
青瓷葫芦尊
唐朝时期 盛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 米 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 莹。唐代青资生产主要在南方,如越 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 窑和洪州窑。这些名窑,除鼎州窑外, 其他窑址均已发现,还发现了文献中 未曾提到的铜川窑。公浙江省金华市 一带唐时属婺州,多生产民间日用主 瓷,质地较粗糙。岳州窑在今湖南省 湘阴县,釉色以青绿为主。洪州窑在 今江西省丰城县,釉呈黄褐色或酱色, 以烧制碗、杯为主,资质较粗糙。
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
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 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 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 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 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 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 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 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 有颈,系贴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 口瓶。
彩绘釉陶武官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 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所穿铠甲颜色华 丽,边缘绘绿、红、蓝等 色构成的宝相花纹,当为 模拟郑仁泰生前的仪仗队 将领。
彩绘贴金骑马陶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 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 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 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 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 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 都作贵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 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 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左手牵缰绳, 右于前曲握拳,似持物状,气势威武。
【话说文物】唐三彩之人物陶俑
【话说文物】唐三彩之人物陶俑展开全文==== 精品文物 ====唐三彩系列人物陶俑唐三彩,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
唐三彩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
在唐墓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陶俑、陶像,以及其他陶器上,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
一般而言,除了胎体的白地之外,铅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
唐三彩的器皿较少,而小马、小家畜、小家禽数量较多,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尤以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最具艺术价值。
1唐三彩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三彩女立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44.5 厘米。
此俑头梳鬟发垂髻,秀颊丰颐,体态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洋溢着生命活力和青春之美。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形神兼备,刻划入微,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丰肌秀骨”的艺术风格。
女立俑面庞丰润,娟秀的双眼微眯,下颌微抬,以优美的角度向上仰视;红唇微启,甜美的微笑中似乎充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她站姿优雅,身段袅袅婷婷,穿落地长裙,轻薄的衣裙与丰腴肥美的体态完美结合在一起,衣裙自然流畅的丝绸质感和优美的曲线条,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庄、矜持、风雅和高贵。
2三彩天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天王俑与镇墓兽对称置于墓门内,与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称为“四神十二时”,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确保墓主亡灵平安。
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
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3三彩袒胸胡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三彩袒胸胡俑头发中分,并编成双辫交盘于脑后,皮袍向外翻开,露出胸部和腹部,脐乳俱现。
只见他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向上呈半握状,好像在牵马或牵骆驼的样子。
朱悦童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朱悦童(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摘要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表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在唐代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本文就唐代仕女俑为研究对象,从仕女俑的起源与发展、艺术形象与特征来浅析唐人开放包容的艺术审美情趣。
关键字唐代;雕塑;仕女俑1俑的起源与发展纵观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是古代殉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早在远古社会,人类就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烧制成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兴起,陶俑造型简洁生动。
秦代时期的陶俑写实艺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以秦朝兵马俑最为著名,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身临其境、肃然起敬。
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都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看,汉代陶俑擅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神情刻画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陶俑的艺术造诣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官、仕女、骑射俑、胡俑等都成了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由于唐代继周隋厚葬风气,在前代彩绘陶俑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三彩俑。
初唐时期,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及至盛唐,随着丰腴饱满的审美情趣的发展,陶俑的风格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们丰肌秀骨、腆腹颔首,体态含蓄而优雅,雍容华贵之中又见飘逸之感。
这些女俑造型洗练、语言含蓄,代表着盛唐时期的陶俑典型风格。
到了宋、辽、金、元、明时代,俑的殉葬日渐衰落,到了清代已经绝迹。
陶俑的艺术形象是当时社会生产与人类日常生活面貌的体现,反应了特定时代的丧葬制度和礼仪,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讯息,对研究古代的面容服饰、世俗风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击鼓说唱俑美术鉴赏200字
击鼓说唱俑美术鉴赏200字
击鼓说唱俑是中国古代陶俑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唐代。
它是以击鼓为主题,以演奏击鼓的动作为表现形式的陶俑。
击鼓说唱俑的造型生动形象,姿态各异。
有的俑身抬头挺胸,手持大鼓,仿佛在高声呐喊;有的俑身低头鼓腹,动作饱满有力;有的俑身身体前倾,手上握着小鼓,节奏明快。
这些不同姿态的击鼓俑,形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击鼓乐队。
击鼓说唱俑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对唐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上。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击鼓说唱俑作为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当时人们热爱音乐的心情和对节奏感的追求。
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品,更是一种传递文化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击鼓说唱俑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精细的陶瓷技术。
陶瓷制品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击鼓说唱俑则是陶瓷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们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制陶、雕刻、烧制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些工艺的运用,击鼓说唱俑得以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击鼓说唱俑是中国古代陶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们以表现击鼓动作为主题,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击鼓说唱俑的制作工艺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些俑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珍贵遗产。
唐代仕女俑的外形特点
唐代仕女俑的外形特点唐代仕女俑是描绘唐代时期女性形象的陶俑,是古代陶俑中的一大类。
唐代仕女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它展示了唐朝时期的女性美丽和多样性。
下面将从外形特点、服装装饰、姿态表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详细描述唐代仕女俑的特点。
一、外形特点1.身姿婀娜玲珑:唐代仕女俑的外形特点之一是身姿优雅,婀娜而不失玲珑。
她们的举止端庄优雅,表现出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
2.面容姣好:唐代仕女俑的脸型比例匀称,额头宽阔,眉毛弯曲而细长,眼睛大而有神,鼻子立体而挺直,嘴唇红润而丰满,整体面容非常姣好,彰显出唐代女性的倩影。
3.颈项修长:唐代仕女俑的颈项通常表现的修长而窈窕,着重展示出女性高贵优雅的气质。
4.手腕纤细:唐代仕女俑的手腕细长而柔软,手指修长纤巧,有时还配有手镯等饰品,突出了女性迷人的细腻之处。
二、服装装饰1.复杂华丽的服装:唐代仕女俑的服装通常采用了唐代时期流行的华丽、复杂的服饰样式,如长裙、宽袖及腰带等,大量使用了锦绣丝绸、云纹、霞帔等华美的织物。
并可能配有反复曲折的纹饰和花边等,增加了衣物的层次感和装饰性。
2.多样化的发饰:唐代仕女俑的发饰也是多样化的。
有的俑头梳成高髻,上面插有装饰品如花、玉簪等,显得华丽而庄重;有的俑头盘成鬓角,梳着烫发,两鬓还有垂挂的锁骨的发,这种发饰展现了唐代女性美丽自信的特点。
3.饰品丰富多样:唐代仕女俑身上常常佩戴着丰富的饰品,如首饰、耳环、手镯、戒指等,这些饰品常常使用贵重的宝石、珠子、玛瑙等制作而成,突出了女性的典雅和辉煌。
三、姿态表情1.曲线优美的身姿:唐代仕女俑多采用挺胸收腹,曲线优美的姿态。
她们通常以舞蹈或者休闲的姿势呈现,例如手持扇子或乐器,或者斜倚、坐卧等不同的姿态。
2.表情丰富生动:唐代仕女俑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生动地刻画着女性的喜怒哀乐。
有的微笑着,有的忧郁惆怅,有的凝视远方,有的透露出一种温柔和娇羞。
3.肢体动态生动:唐代仕女俑的手臂、腿部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强,给人以流动感和活力感。
浅谈唐代女士俑的形象特征及审美特点
中国女性在唐朝时代 ,堪称的世界一流美女。她们 与后来赢 弱的宋 、元 、明、清代相 比 ,多几霸气 ,透露 着对 天下 的傲 视。唐代妇人 没有宋 、元 、 、明、清 女人 的封 闭与怯懦 ,我们可以从唐代仕女 陶俑身上看到大唐 王朝万 邦来 朝的盛 气 ,敢 于将女 人 的心 灵还 是身体 美 昭示于 天下 。仕 女俑 表情 满足 ,雕塑 匠人 对脸部 的刻
始 流行短 式 。花钿是 一种 额饰 ,以不 同材料 剪 制成各
种花朵之形 ,以梅花最 为多见 ,贴于眉间。
唐代 仕女 俑主 要是 三彩俑 ,彩绘 俑 。现 今 发掘 的大 多
出土 于 陕西一 代。其他 地 区如 甘肃 ,山西 等地也 有 少
量 出土。 陕西洛 阳是 最主 要 的出土 地 区,三彩俑 与 陶
更是唐代富庶生活的侧面写照。 ( 二 ) 唐代仕 女陶俑 的特点与 审美方 向
的五 官简单 粗糙 ,面部 表情 的 变化单 一 ,这 时期 的 陶
俑 更突显的更注重 的是形体 动作 。总之 ,均较 为原始 。
目前 已经发 掘 的春秋 战 国时期俑 主要 是 陶俑 、木 俑两
种 ,陶俑 多数出现 于北 方 ,木" f i n n多见于南 方 ,总体而
各不相 同, 形态传神 , 陶俑塑造 的线条分 明, 流畅舒展。 从 出土的这些 陶俑 实物可 以证实 ,在这一时期的各类陶
俑 ,形体较小 、烧制温度更低 ,手工直接塑造 的,人物
想象去意会 出仕女俑 的真 实感情 ,忽略人物外貌具体 的 形象 ,这也是古代雕塑艺术 中底蕴的显现。唐代雕塑丰 腴健 美 ,整体 的风格 一致 ,包 含开 放大气 的气质。 这 所有 的一切都反 映出唐代 以胖 为美的 “ 审美价值观 ” ,
中国古代陶俑及唐代陶俑
中国古代陶俑及唐代陶俑我们要谈陶俑,首先不得不谈到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由于陶器容易破碎,因此现存的陶器大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来得到的,因此绝大多数并不是实用品,而是陪葬用具。
为坟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质人形、动物形及器物,有时统称为“明器”。
陪葬陶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为了减少活人殉葬数量,春秋战国后逐渐用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出现了木俑、漆俑、陶俑、铜俑、铁俑等,其中彩绘陶俑最多。
陶俑又称土俑, 有时写成泥像等。
中国陶俑可同希腊的特纳古拉人形及日本的值轮等相媲美, 但象中国这样长期生产陶俑的情况却是空前的。
今天从拥有大量遗品方面来看, 可以说中国陶俑是出类拔翠的。
陶俑有各种形象,采用多种陶塑手法制成。
品种有红陶、灰陶、白陶、釉陶、彩绘陶、三彩等。
陶俑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代表着中国古代陶塑的艺术水平。
提到陶俑,我们不得不提到人文始祖——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在《太平御览》里记载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huan)泥中,举以为人”,天地开辟后,万物峥嵘,因没有统帅者,未免各行其是。
于是大神女娲挺身而出,决意造出万物之灵——人。
造人的原料用的是中华大地随处可见的黄土。
女娲取来黄土,掺上清水,揉揉捏捏,塑出人形;为了牢靠,女娲顺手在身旁折下桑树的枝干作为手足的支架,这桑枝就成了人体的骨骼。
泥人的表面安排妥停当后,女娲又为他们开通七窍,吹入真气,排除浊气,泥人便成了有生命的活人,于是人类出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的陶俑鉴赏
陶俑是古代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主人炫耀死者生前的财富、身份及信仰,所采取的墓葬形式。
考古证明,俑的产生历史久远,也是由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
在殷商安阳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多名带着手枷的奴隶俑。
商周时,统治者更多地采用活人来殉葬。
春秋战国时,逐渐演变为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
其中,用陶泥制作烧制而成的人形即为陶俑。
而在我市韩城粱带村震惊世界的“两周”贵族遗址发掘中,也曾出土了距今近3000年历史的殉葬木俑。
漫长的古代史中,陶俑总是伴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殉葬习俗,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陶俑不仅反映了古代雕塑艺术水准的高低,亦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在雕塑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陶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信息。
如等级制度、风俗习惯、服饰装束及军事、文化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实物佐证。
秦汉时期,陶俑以制作精细、比例适当、形体硕大、风格写实而著称,且多表现军阵场面。
即就在一般等级的墓葬中,也常会出土一些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的陶俑。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如同千军万马的临潼兵马俑。
汉代,也出现了造型更为生动的伎乐俑、舞俑及布满人物、动物的水榭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南下,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继而又产生以突出陶牛车的墓葬习俗等。
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特别是大唐盛世繁榮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谱写了我国古代最为精致繁复、多姿的陶俑史。
这一时期,厚葬之风盛行,随葬陶俑极其普遍。
而且,隋唐俑较先前时期也有了很大变化,上釉陶俑明显增多,雕塑更为精细,其陶俑表现的范畴亦很丰富,有彩绘陶俑、三彩釉陶俑等。
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文官武吏、男仆女侍、行商艺人及遣唐僧侣、使臣、客商、载运货物的明驼骏马,再现了唐人社会的风貌。
隋唐最具特点的陶俑有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文官俑、武官俑、文吏俑、骑马俑、兽首人身镇墓俑等。
唐俑的生动、多姿,则基于工匠们对现实生活的缜密观察和复原,使之这些极富生活情趣的雕塑艺术作品,把隋唐时期诸多的社会习俗,生动地定格在陶俑之上,使其特点写实而生动,形象地赋予了隋唐文化的内涵。
“胡人”,是我国历史上对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及西亚外域人的统称,而以胡人形象为蓝本的陶俑,又被考古学家称为“胡俑”。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胡俑的身影。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而密切,在商品流通的同时,精神文化的相互通融,也在相当广泛的层面展开。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大量的“胡人”居住在这里,他们从事着使节、开店、贸易、侍佣、戏耍等不同的职业,也带来了异地的文明,使之长安、洛阳两地异域风情浓郁。
社会上出现了小袖窄衣、着男裝,骑马出行等女子时尚,男裝中的翻領皮衣、靴子、番帽、说唱、马球等外来文化。
继而,域外文化也逐渐影响和体现在当时墓葬习俗之上,使之胡人形象逐渐出现在随葬品中。
雕塑工匠们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运用塑、贴、挖、划、画等技法,生动记录和再现了胡人融入隋唐社会各个层次的情景。
古代陶塑艺术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既写实又夸张,使之庄严而神奇,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遐想空间。
不同时期的陶俑,是社会各阶层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的生动记录,
亦是其社会发展的缩影。
一千多年前的隋唐陶俑,它不仅再现了盛唐昔日丝绸之路的繁荣,亦彰现了隋唐时期经济社会的包容与开放。
使得今日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借鉴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