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n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n 弱点
n 选择性差,稍纵即逝,图像的浅显性和多义性。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n 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可以分为两种:
n 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性和时效性完美结合的产 物;
n 另一种是不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记者在现 场出境或出同期声,这种现场报道播出时间与事 件发生的时间不是同步的,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 场感。
n 广播电视新闻在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力 度往往是报纸难以达到的。
n 广播电视新闻强大的舆论威力,除了广播 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与形象性外,广播电视 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n 报纸读者多为个体接受者,而广播电视可 能还伴有近距离的人际传播。
n 3.文化交流
n 广播电视架起了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 梁,通过广播电视的国际新闻和对外宣传, 中国开始了解世界,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新闻性节目增多,时间延长,播出时段向黄金时 间靠拢,启用知名度高的主持人,采用采、编、 播一体的制作手法,尝试新的报道方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三个体现
n 1.信息传递
n 由于广播电视的先天优势,广播电视新闻成了现 代社会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n 2.舆论导向
n 广播电视承担着重要的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上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对 受众文化的要求比较低,为广播电视新闻在整个 社会中奠定了广泛基础。
n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
n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年9月) n 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王中,1981年) n 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宁树藩,1984年) n 广播电视新闻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
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 的事实的信息。
n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n 优点
n 深度报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 众需要。
n 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崛起是从改革开放开始 的。
n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专长,广播电视深度报 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的产物。
二、“焦点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出 现
n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 n 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 n 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山西电视台
n 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发展下去,就必须在深度 报道中着力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即以 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n 一、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
n 新闻性节目在广播电视中的主导性地位通过以下 方式得以体现:
n 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性节目的权威与主导。 n 2.不断探索以期达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n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n 一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
位,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功能。 n 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
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 获取新闻信息。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 高度结合
四、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现场同步直播
n 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做了长达6小时 的开国大典直播,全国各地电台转播。
n 1996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了 18年的录播方式,开始以直播形式出现。
n 现场同步直播的两个时期 n 1.实验期(20世纪80年代) n 2.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
第二节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崛 起
n 一、广播电视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
n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 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 道方式。西方传播学者把深度报道的特点概括为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 意义”。
n 深度报道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 向“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深 度发展。
《新闻纵横》、北京电视台《看世界》等 栏目。 n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 n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
n 针对深度报道的困惑: n 什么报道算得上深度报道? n 它与解释性报道、评论性报道是什么关系?
n 根据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弱点,为什 么广播电视也可以搞深度报道?
n 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成功如何评价?
n 深度报道的深度主要“深”在对本质的揭示和信 息相关性的分析,因此,深度报道也被称为全息 组合的报道。
n 利用声画对位实现信息的关联和本质的揭示。
n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n 一方面,深度报道咱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成功经 验值得借鉴,说明全息组合的综合报道方式已为 广大受众接受,受众不仅要了解信息,还要了解 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n 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卫星电视为新闻报道提供 了新发展。
n 二、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
n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经历了“直播-录播- 直播”的螺旋上升的态势。
n 三、广播电视媒体新科技的发展前景
n 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传送方式高速化, 覆盖范围全球化,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Fra Baidu bibliotek
三、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认识
n 《新闻学大词典》: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 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 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 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n 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综 合的报道方式
n 首先,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因为体 裁是有区别性的。
n 其次,深度报道不可能仅仅是一种思维,而 是一种事实存在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新技术发展与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
n 一、技术进步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
n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代替传统的影 片摄影机,电视新闻时效性显著增加;SGN (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使新闻报 道能与新闻事件同步播出。
n 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数字式广播电视设备的应 用,提高了广播电视报道的质量。
n 深度报道是一种综合的报道方式,它的表现 形式经常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
n 2.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
n 深度报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电视传播 的弱项,使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有了新发 展。
n 3.报道深度体现于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 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n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通过两个层面完成:一是需要 了解信息本身;二是需要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 关系。其中后者要求更高却容易被忽略。
n 弱点
n 选择性差,稍纵即逝,图像的浅显性和多义性。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n 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可以分为两种:
n 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性和时效性完美结合的产 物;
n 另一种是不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记者在现 场出境或出同期声,这种现场报道播出时间与事 件发生的时间不是同步的,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 场感。
n 广播电视新闻在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力 度往往是报纸难以达到的。
n 广播电视新闻强大的舆论威力,除了广播 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与形象性外,广播电视 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n 报纸读者多为个体接受者,而广播电视可 能还伴有近距离的人际传播。
n 3.文化交流
n 广播电视架起了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 梁,通过广播电视的国际新闻和对外宣传, 中国开始了解世界,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新闻性节目增多,时间延长,播出时段向黄金时 间靠拢,启用知名度高的主持人,采用采、编、 播一体的制作手法,尝试新的报道方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三个体现
n 1.信息传递
n 由于广播电视的先天优势,广播电视新闻成了现 代社会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n 2.舆论导向
n 广播电视承担着重要的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上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对 受众文化的要求比较低,为广播电视新闻在整个 社会中奠定了广泛基础。
n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
n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年9月) n 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王中,1981年) n 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宁树藩,1984年) n 广播电视新闻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
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 的事实的信息。
n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n 优点
n 深度报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 众需要。
n 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崛起是从改革开放开始 的。
n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专长,广播电视深度报 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的产物。
二、“焦点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出 现
n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 n 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 n 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山西电视台
n 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发展下去,就必须在深度 报道中着力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即以 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n 一、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
n 新闻性节目在广播电视中的主导性地位通过以下 方式得以体现:
n 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性节目的权威与主导。 n 2.不断探索以期达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n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n 一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
位,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功能。 n 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
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 获取新闻信息。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 高度结合
四、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现场同步直播
n 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做了长达6小时 的开国大典直播,全国各地电台转播。
n 1996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了 18年的录播方式,开始以直播形式出现。
n 现场同步直播的两个时期 n 1.实验期(20世纪80年代) n 2.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
第二节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崛 起
n 一、广播电视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
n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 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 道方式。西方传播学者把深度报道的特点概括为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 意义”。
n 深度报道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 向“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深 度发展。
《新闻纵横》、北京电视台《看世界》等 栏目。 n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 n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
n 针对深度报道的困惑: n 什么报道算得上深度报道? n 它与解释性报道、评论性报道是什么关系?
n 根据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弱点,为什 么广播电视也可以搞深度报道?
n 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成功如何评价?
n 深度报道的深度主要“深”在对本质的揭示和信 息相关性的分析,因此,深度报道也被称为全息 组合的报道。
n 利用声画对位实现信息的关联和本质的揭示。
n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n 一方面,深度报道咱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成功经 验值得借鉴,说明全息组合的综合报道方式已为 广大受众接受,受众不仅要了解信息,还要了解 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n 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卫星电视为新闻报道提供 了新发展。
n 二、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
n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经历了“直播-录播- 直播”的螺旋上升的态势。
n 三、广播电视媒体新科技的发展前景
n 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传送方式高速化, 覆盖范围全球化,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Fra Baidu bibliotek
三、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认识
n 《新闻学大词典》: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 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 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 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n 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综 合的报道方式
n 首先,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因为体 裁是有区别性的。
n 其次,深度报道不可能仅仅是一种思维,而 是一种事实存在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新技术发展与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
n 一、技术进步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
n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代替传统的影 片摄影机,电视新闻时效性显著增加;SGN (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使新闻报 道能与新闻事件同步播出。
n 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数字式广播电视设备的应 用,提高了广播电视报道的质量。
n 深度报道是一种综合的报道方式,它的表现 形式经常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
n 2.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
n 深度报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电视传播 的弱项,使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有了新发 展。
n 3.报道深度体现于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 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n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通过两个层面完成:一是需要 了解信息本身;二是需要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 关系。其中后者要求更高却容易被忽略。